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打造城市IP 增加城市“引力”

六位代表談城市用好優質資源扮靚“城市名片”

2024-03-08 10:31:4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地方特色産業發展潛力巨大,要善於挖掘和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加強地方優質品種保護,推進産學研有機結合,統籌做好産業、科技、文化這篇大文章。”

  城市IP是對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産業、資源要素的提煉,是一個城市最具識別度的特徵。本期議事廳聚焦城市IP打造和地方特色産業發展,邀請6位代表暢談相關思考與實踐。

  這是湖北省襄陽市的護城河和古城墻景觀(資料圖)。新華社發(謝劍飛攝)

建設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

馬澤江代表:打造“電化長江”示範區

馬澤江代表

  “‘電化長江’不僅要實現船舶能源的綠色轉型,更要站在現代産業鏈、供應鏈協同層面來推動,使其成為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統一行動。”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宜昌市市長馬澤江&&,要加快“電化長江”建設,打造“電化長江”示範區,引領船舶能源革命,助推中國內河航運綠色低碳發展。

  作為三峽工程所在地,宜昌是“電化長江”的策源地之一。2015年4月,長江上的第一批岸電設備就誕生在三峽庫區的沙灣錨地。宜昌率先在三峽庫壩區開展岸電試點,通過建設錨地岸電、碼頭岸電,推動新建船舶同步安裝受電設施,掀起了一場“以電代油”的能源革命。

  馬澤江介紹,目前宜昌沿江8個縣(市、區)67個碼頭建成168&套岸電設施,岸電供電容量2.87萬千伏安,三峽庫壩區港口已徹底告別昔日柴油機轟鳴、船舶油煙四散的現象。

  “岸電改造只是第一步,要把長江黃金水道建成綠色航道,必須從源頭做起,讓新能源船舶成為長江航運的主力。”馬澤江説,宜昌與三峽集團、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圍繞船舶的大型化、標準化,特別是綠色化、智能化,進行了一系列探索,重點突破純電動貨運船舶技術瓶頸。

  全球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旅遊船“長江三峽1”號、全國內河首艘氫能源公務船“三峽氫舟1”號、全國首艘油氣雙燃料三峽船型示範船舶“帆盛102”號、全國首艘油氣電三能源混合動力船舶“理航渝建1”號……近年來,一批批綠色智能船型相繼在宜昌建造下水。為引導航運企業發展先進船型,宜昌積極&&補貼、稅收、金融等相關優惠政策,對新能源船舶、使用岸電的船舶給予優先靠泊、優先過閘等待遇。

  近年來,宜昌依託佔全國15%的磷礦、10%的石墨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磷酸鐵鋰等鋰電關鍵材料,延伸發展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等綠色能源産業。寧德時代、楚能新能源等一批頭部企業重倉入駐,已基本形成了涵蓋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的新能源電池産業鏈閉環,為“電化長江”提供了強大能源支撐,注入了“零碳”活力。

  “我們堅持主動作為、以點帶面,加快推進公務船舶、旅游車船、運礦車船、港口作業船舶及清江內河船舶電動化。”馬澤江説,宜昌積極引進頭部企業,加快宜昌船舶工業園枝江園區和宜都園區、新能源船舶産業創新秭歸示範基地和長陽維保基地“兩園區、兩基地”建設,全面提升電機、電池、電控系統製造能力,形成既有龍頭又有配套的完整産業鏈。

  馬澤江透露,宜昌已啟動實施155艘公務船電動化更新替代三年行動,今年計劃完成更新47艘。目前,全市在建新能源船舶達到23艘。預計到2026年,全市新能源船舶製造産業規模將突破500億元。

  宜昌已在全國率先開展“電化長江”路徑研究。馬澤江&&,宜昌將努力成為新能源船舶動力升級的標準輸出地、技術創新地,並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打造世界級宜昌。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思遠)

文化“軟實力”成發展“硬支撐”

胡玖明代表:推動城市文脈與現代化建設相融互促

胡玖明代表

  “孝文化是孝感這座城市的靈魂,傳承弘揚中華孝文化,是時代賦予孝感的責任和使命。”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孝感市委書記胡玖明説。

  孝感,我國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級市。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枕溫衾、孟宗哭竹生筍……古往今來,諸多與孝有關的傳説和故事,在這裡廣為流傳,亦蘊育了“至孝至誠、圖強圖新”的城市精神,造就了深厚的孝文化底蘊。

  近年來,孝感市多措並舉、綜合施策,把孝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推動新時代孝文化成為賦能地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傳承弘揚孝文化,不是僅僅挂在嘴邊,而是要結合城市特點和發展所需,把孝文化融入基層治理和經濟發展等方面。”胡玖明説,實踐證明,富有時代內涵的孝文化,是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石。

  春意漸濃,時近中午,孝昌縣王店鎮新崗村的“幸福食堂”熱鬧起來,村裏的老人陸續前來就餐。蒸排骨、炒青菜、冬瓜湯……有葷有素,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上了歲數做飯不方便,自從有了‘幸福食堂’,兩塊錢就能吃飽吃好。”79歲的村民胡國華説。

  目前,孝感各地建設各類“幸福食堂”256個,越來越多的高齡、空巢、殘疾老人能夠吃上飯、吃好飯,樂享幸福滋味。

  不僅如此,依託當地“孝十條”等措施辦法,孝感還着力打通老年人就醫綠色通道,開展助老暢行電梯行動,成立面向社會各界的孝親基金,擁有志願服務團隊2682支、志願者78萬餘人,不斷推動“孝文化+基層治理”融合發展。

  當下,文化正成為地方營商環境中重要的資源稟賦。將孝文化打造成孝感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把孝文化“軟實力”轉化成支持産業發展的“硬支撐”,成為孝感努力的方向。

  胡玖明説:“近年來,孝感不斷以‘孝’賦能經濟發展,實施信用孝感建設行動,健全政府履約工作機制,全力打造‘孝着辦’品牌,推動每名黨員幹部滿懷真情對待辦事群眾和經營主體,這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勁動力。”

  在孝南區華中國際食品産業新城“首衡城”建設中,孝感把“孝誠”理念全面融入各項涉企服務工作,匯聚多個部門組建工作專班,確保“菜籃子”工程有序落地。去年11月28日投運以來,“首衡城”已入駐商戶近3000家,帶動就業3.7萬人,日均交易量1.7萬噸、交易額1.4億元,居湖北第一、華中第二。

  “作為中華孝文化名城,孝感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對孝文化的傳承弘揚。”胡玖明説,孝感將進一步做實“孝文化+”文章,推動城市文脈與現代化建設相融互促,以孝文化助力産業品牌建設升級,探索孝文化應用於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方式,充分彰顯中華孝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發展活力。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田中全)

把網絡“流量”變為文旅“留量”

克克代表:立體化營銷讓城市“被看見”

克克代表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下足‘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的繡花功夫,全方位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傳承,着力打造‘休閒度假到隨州’城市IP。”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隨州市市長克克説。

  保持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隨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川秀美,有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年建城史,是華夏始祖炎帝故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氣候宜居城市。“只有先天優勢還不夠,後天努力更重要。”在克克看來,成功的城市IP需要經過長期持續打磨和塑造。

  2017年,隨州市將文旅産業定為特色産業增長極。2021年,啟動實施文旅産業三年倍增行動,連續三年舉辦隨州市文旅發展大會,推動文旅産業提質增效,拉開了全域打造五大休閒度假區的大框架。

  彰顯地域特色,千年文脈貫古今。城市IP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芯片”。隨州深入挖掘炎帝、編鐘兩張世界級文化名片的內涵和時代價值,連續15年舉辦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將存於文學典籍、固化於歷史遺存的厚重文化,以節慶活動的形式鮮活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着眼編鐘文化做文章,青銅編鐘製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選國家級文化傳承發展“專精特新”工程項目。

  讓克克引以為傲的是,隨州成功發布以“編鐘”為原型的城市LOGO,以炎帝為原型的“炎祖”城市IP形象,以獨樹一幟的城市IP向外界傳遞“神韻隨州·一見鍾情”的城市旅游形象。

  突出立體營銷,將爆紅變為“長紅”。人們只有知道一座城市,才會去了解這座城市,繼而喜歡上這座城市。2022年,隨州“醜局長”解偉意外爆紅,隨州順勢推出“解局長帶你游隨州”系列視頻,平均每期流量達10萬+,為城市帶來了嶄新的“流量入口”。

  此外,隨州還推出新媒體作品《誰是隨州曾侯乙》。從歷史深處穿越而來的“曾侯乙蒸牛肉”上榜央視《一饌千年》。《經典咏流傳》《國家寶藏》《發現之旅》等節目也紛紛聚焦隨州,為隨州賺足了網絡“流量”和文旅“留量”。

  克克介紹,游客從“知隨”到“游隨”,推動隨州文旅産業發展。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近30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78億元。

  樹立共情思維,讓游客賓至如歸。“城市IP和文旅推介,要帶着滿滿的誠意,讓游客感到舒適和被尊重。”克克説,今年年初湖北、湖南等地出現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帶鍋到高速口煮麵的隨縣文旅局副局長“出圈”,再次印證共情才是終極“流量密碼”。

  克克説,禮樂是曾隨文化的醒目標識,“信義由禮”是流淌在隨州人血脈裏的文明特質。隨州將拿出一座城的最大善意,做好“文化+”“旅游+”大文章,吸引各地游客到隨州休閒度假。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喻珮)

用一汪水一座山帶活一座城

王永輝代表:山水城融合發展打造活力之城

王永輝代表

  “‘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三張名片享譽中外,我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向‘保護就是發展’境界邁進,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擦亮城市名片。”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市長王永輝説。

  十堰地處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境內2489條河流、525座水庫匯水北送,水質關乎京津冀豫1億多人的飲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守水護水是十堰“天大的事”。

  “我們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保障庫區水質更安全、更穩定、更可持續。”王永輝説。近年來,十堰市堅決扛牢責任,堅定不移保水護水,以流域綜合治理為統領,持續推進茅塔河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及擴面。

  2024年,十堰市將繼續鞏固保護成效,全面治理小流域和重點支溝,實施庫濱帶消落區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一批重點項目,進一步完善丹江口庫區“天羅地網”水質監測保護體系,不讓一滴污水入庫。

  在王永輝看來,生態是十堰的核心競爭力,生態資源更是當地最大的資源優勢。“我們開動腦筋、多想辦法、放開手腳勇闖新路,將好山好水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為此,當地着力提升“中國好水”品牌價值,大做水文章、發展水産業、做強水經濟。

  今年春節期間,武當山生態文化旅游呈現爆發式增長,游客接待量、人均消費額均居全省前列——武當山拉動十堰全域旅游增長10%以上,丹江口“龍騰水都”歡喜過大年“熱辣滾燙”,竹溪“武陵不夜城”火爆出圈,房縣西關印象火龍鬧元宵人氣滿滿……

  “我們用一座山,帶活一座城。”王永輝介紹,十堰堅持武當山山上山下一體發展,正加快打造景城一體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推動文旅産業再上新&階。“我們按照山、水、城融合發展思路,提升功能品質,發揮區位獨特優勢,打造節點城市、活力之城。”

  王永輝認為,作為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的十堰,要堅持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從生態、生産、生活三個維度入手,全力打造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先行區、汽車産業綠色轉型示範區、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樣板區。

  汽車是十堰的“看家”産業,這座汽車城正向新能源汽車全産業鏈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速奔跑,將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作為主攻方向。其工業版圖上,“低碳”“創新”已然成為核心熱詞,新型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産業在十堰完成布局。一個全新的汽車工業基地正在顯現“新質”活力,一個新型的“汽車城”正以堅實的步伐闊步邁向未來。

  “當前,湖北正在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十堰將錨定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的目標定位,用好自身核心比較優勢,不斷積蓄綠色低碳發展的強大勢能,努力走好生態高顏值、生産高價值、生活高品質的發展路子。”王永輝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偉)

打造世界級山水旅游目的地

夏錫璠代表:好山好水,還要打造新業態新場景

夏錫璠代表

  剛剛過去的龍年春節,湖北省恩施州文旅市場供需兩旺。全州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綜合收入均創歷史新高。

  恩施春節旅游何以人氣十足?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州州長夏錫璠説,我們以滿足游客消費新需求為導向,推出具有濃郁年味和民族風情的旅游産品。恩施土家女兒城民俗活動、非遺展演專場等項目,吸引13萬游客前來打卡;宣恩縣城市旅游火爆出圈,接待游客85.2萬人次。

  夏錫璠介紹,恩施以差異化旅游供給為突破口,着力打造旅游新業態新場景。巴東縣綠蔥坡滑雪場填補南方冰雪旅游短板,假日接待游客超4萬人,整個雪季帶動周邊産業實現收入近2億元;來鳳縣正南梅園吸引超11萬人賞花游玩,帶動2000餘人在家門口就業。

  “我們以游客為中心,努力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旅游服務,政府、企業、民眾同向發力,讓游客快樂地吃喝玩樂,真切地感受到賓至如歸。”夏錫璠説。

  近年來,恩施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落實國家、省促進文旅消費系列政策措施,立足資源優勢,確立了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全力發展生態旅游康養産業。

  夏錫璠介紹,恩施貫徹“大旅游、國際化、創新型”發展理念,創新旅游發展思路,做好拓展國際客源市場、提升康養休閒度假産品供給、塑造國際旅游品牌形象、加快旅游新業態健康發展、改善旅游配套服務條件、推動智慧文旅創新發展、培育高水平人才隊伍等十大任務,實施世界級産品、世界級品牌、世界級産業、世界級服務、世界級管理和世界級合作六大行動,全力打造以富硒康養和民族風情為特色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圍繞打造世界級山水旅游目的地,我們升級現有旅游景區,推動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巴東神農溪、鶴峰屏山等核心景區提檔升級,恩施大峽谷—騰龍洞世界地質公園創建通過專家評估。”夏錫璠説,與此同時,長江、清江國際精品旅游線加快形成,景區品質全面提升。

  在打造世界康養旅居之都方面,恩施着力做好涼爽氣候避暑、清新空氣洗肺、富硒美食養胃、戶外運動健身、中醫調理康體、文化體驗悅心等文章,加快形成多業融合的康養産業。

  恩施還加快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打造武陵山區文化體驗旅游核心區。如今,恩施土家女兒會已成為文旅盛會。“我在恩施過大年”“恩施的春天約起”“趣恩施嗨一夏”“共赴恩施山河之旅”“民謠返鄉從恩施出發”等話題多次登上熱搜,吸引各方游客慕名而來,恩施的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也不斷提高。

  2023年,恩施州接待游客859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6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6%和42.7%,生態旅游康養産業已經成為恩施的支柱産業、民生産業。

  “今年,我們將持續發力,加快建設‘居者幸福、行者嚮往’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夏錫璠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譚元斌)

深耕“地標産業”照亮一座城

孫道軍代表:精織“一塊布”,做好“一條褲”,富美“一座城”

孫道軍代表

  “用好獨特資源,搶抓戰略機遇,精織‘一塊布’,做好‘一條褲’,富美‘一座城’,着力打造千億産業集群,全力建設江漢平原紡織服裝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為中國紡織服裝産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仙桃市委書記孫道軍説。

  日産醫用防護服300萬件、口罩2億個,年産非織造布120萬噸、女褲1.1億條,仙桃被稱為“中國非織造布産業名城”“中國休閒女褲之都”。近年來,仙桃實現從精織“一塊布”到托起“一座城”的蝶變,帶動經濟總量率先在湖北縣域邁進“千億俱樂部”,連續七年位列全國百強,連續三年居湖北省首位。目前,全市集聚紡織服裝企業3000多家,規上企業230多家,去年實現産值249億元。

  在孫道軍看來,做強地標産業,構築區域發展強支撐,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2020年以來,仙桃深度謀劃非織造布産業“産能升級、結構升級、品牌升級”,打造全國領先的醫衛紡織品研發製造基地;錨定“雙碳”目標,推動産業綠色化轉型,加快綠色製造、智能製造。去年,全市27家非織造布等企業成為國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仙桃也做好了“一條褲”。去年以來,仙桃搶抓沿海服裝産業規模化轉移機遇,用鄉情感召、政策利導,簽約落戶返鄉服裝企業70余家,吸納返鄉産業工人5000餘人。當前,仙桃正以毛嘴鎮為核心區,輻射帶動周邊6個鄉鎮,打造仙西服裝産業集聚區,發展紡織服裝企業480多家,吸納10萬人就業。

  龍年伊始,仙桃又是一派龍騰虎躍、欣欣向榮的景象。來到毛嘴鎮服裝産業園,如同走進一座“服裝城”。一棟棟標準化廠房鱗次櫛比,綿延數公里。

  走進湖北依羨四季風服飾有限公司生産車間,智能流水線“嗒嗒”作響,一件件連衣裙“走”下生産線。

  2022年冬,依羨四季風從廣州移師毛嘴鎮,搬進佔地面積50余畝的産業園,購置400多&智能縫製設備,吸納600多人就業。“産業工人穩定,産能更有保障。”公司總經理、土生土長的毛嘴人陳建國説。

  在位於毛嘴服裝産業園的湖北暢綸服飾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仙桃市剅河鎮丁腦村村民丁振龍熟練操作機器,布料在手中翻飛。去年,他還在廣州一家服裝廠裏打工,心裏牽掛着家裏的老人小孩。“回來前,總擔心要麼找不到工作,要麼收入低;現在兩口子收入不比外面差,還能就近照顧老人、孩子。”丁振龍笑逐顏開。

  孫道軍認為,做産業的過程就是弘揚城市精神的過程。仙桃人叫的是“開放開明、尚德尚進”,流在血液裏的也是這幾個閃閃發光的字。

  孫道軍透露,前不久,仙桃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湖北華紡供應鏈有限公司等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目前,一批新項目已在仙桃開建。

  仙桃正迎着春風,實幹前行。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樂文婉)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6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