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旅游促“三交” 同心助“鑄牢”

代表委員談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4-03-07 10:22:23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形象地比喻了我國56個民族血脈相連、命運與共。旅游,就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橋梁和紐帶,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潛移默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山水相逢,情誼自涌。如何持續發揮旅游産業推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作用?本期議事廳邀請6位代表委員,結合各地各部門生動案例,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促各民族“三交”建言。

  1月27日,在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景區,工作人員唱侗族歌曲迎接游客。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文旅融合産業,助力鄉村振興。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旅游促“三交”作用日益凸顯

邊巴扎西委員:試點示範項目發揮了引領示範作用

邊巴扎西委員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每年的旅游人數已達幾十億人次,旅游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國家民委副主任、黨組成員邊巴扎西委員&&。

  2022年,順應形勢發展,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民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的意見》。“實施旅游促‘三交’計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舉措,是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邊巴扎西説。

  我國歷史悠久,文旅、文博資源豐富。一處處古跡、一件件文物、一場場節慶,承載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是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佐證。邊巴扎西説:“旅游促‘三交’計劃通過挖掘並展示各地突出體現中華文明五大特性的豐富資源,讓各族群眾在旅游體驗中,既看到中原文化如何傳到民族地區,又看到各民族文化交融發展的獨特魅力。”

  “同時,旅游産業的發展,不僅能帶動東中西部人口跨區域流動,大大增強各族群眾的緊密&&度,還有助於增産增收,幫助各族群眾更好地端穩‘旅游碗’、吃上‘生態飯’、開辦‘農家樂’、賣好‘土特産’。”邊巴扎西&&。

  旅游促“三交”計劃實施以來,國家民委會同國家文物局圍繞黃河、長江、絲綢之路、大運河四大文化主題,編制了首批“鑄牢”主題博物館精品研學資源推薦項目,在全國選取了88家博物館,推薦了103個特色展陳和77項特色研學課程。同時,以中華文明探索、中華民族大融合歷史、中華文化標識為主題,國家民委和文旅部設計出16條“鑄牢”主題文旅線路,多方位展示中華民族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偉大發展歷程。

  “2023年,我們培育了18個試點示範項目,涵蓋世界文化遺産、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遺址遺跡、民族村寨等領域,推出文創産品、創造文藝作品、活化非遺資源等,以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分享式的做法,講好從古至今的‘三交’故事。”邊巴扎西説。據統計,2023年度18個試點示範項目共接待游客1.36億人次,今年春節期間共接待游客1013萬人次,發揮了很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2023年11月下旬,國家民委會同文旅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了旅游促“三交”現場交流會,反響熱烈,有效提升了旅游促“三交”計劃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提高了社會知曉度和群眾參與率。

  “下一步,我們將啟動價值引領、骨幹培訓、講解詞完善、展陳提升、特色資源開發和試點示範六項行動,計劃組織兩批全國範圍的旅游從業人員培訓,指導各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培訓;推動‘學’‘游’深度融合,引導和支持旅游景區、文博場所研發公益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線路;在全國範圍打造一批示範景區、精品線路和精深産品,鼓勵和支持考古文旅、民族地區邊境游、生態游,切實發揮好示範引領作用。”邊巴扎西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邱犇)

將“三交”歷史和非遺融入景區

歐余軍委員:守護傳承好文化遺産助“三交”

歐余軍委員

  “廣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不斷鞏固發展的生動實證,當前我們正持續加強廣西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抓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廳長歐余軍説。

  廣西歷史文化悠久、民族特色濃郁,現有10599處不可移動文物,97萬多件可移動文物;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1115個,其中70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位於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城西南約25公里的明江北岸,臨河斷面有一處明顯內凹的岩壁。在峭壁上,佈滿一幅幅用赭紅顏料繪製的人物、動物、器物畫像,雖經千百年風雨剝蝕,仍然鮮艷清晰——這就是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

  專家基本確定花山岩畫創作於戰國至東漢時期,最早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這些畫作並非一蹴而就,創作過程前後大約持續了700年。目前學界普遍認為,花山岩畫是駱越人(壯族的祖先)留下的重要文化遺存。

  2016年,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實現廣西世界文化遺産和中國岩畫類世界文化遺産“零”的突破。2018年,當地通過《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保護條例》,進一步加強花山岩畫保護。

  “優秀的文化遺産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價值觀方面有着重要意義。”歐余軍説,廣西必須全面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力支撐。

  如今,廣西穩步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建設,平陸運河博物館建設前期工作正式啟動;靈渠、海上絲綢之路·北海史跡、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等3個項目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遴選推薦桂林陽朔縣、欽州欽南區、南寧青秀區申報國家文化産業和旅游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下一步,廣西還將依託優秀民族文化、持續做“活”文旅場景,舉辦廣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史文化展,講好廣西歷史文化故事;依託“三月三”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節慶活動,集中呈現各民族歡慶“廣西三月三”、奮進新時代的熱烈景象;實施文化遺産主題游徑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和開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遺址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産,並積極融入到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和鄉村旅游區。

  “我們將繼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推動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歐余軍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徐海濤)

做大“文旅飯碗”提升交融獲得感

陳華代表:文旅發展讓民族地區“三交”成果可感可及

陳華代表

  “以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國人大代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長陳華説,文旅産業的發展,可以增強各族群眾的文化自信,讓農戶吃上“文化旅游飯”,從而推動各民族經濟相依、文化互鑒、情感相融。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高山巨谷造就的複雜地形,為湘西保留了原始純真的風貌。

  “來到湘西,一定要聽一聽苗族民歌、梯瑪歌,學跳擺手舞、苗族鼓舞,穿一身苗族刺繡、土家織錦,戴上儺面具、銀飾品,吃一吃長桌宴、牛頭宴,多維度感受民族文化的千姿百態。”陳華説,湘西州依託豐富的文旅資源優勢,在文化旅游開發中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為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大團結作出了湘西探索,貢獻了湘西力量。

  為突出提升旅游品質,用好文化旅游品牌,湘西州每年舉辦土家族社巴節、苗族趕秋節、吉首鼓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加大與張家界、恩施、銅仁等周邊地區交流合作,組建武陵山片區旅游發展同盟,推動線路互推、游客互送、資源共享,到上海、重慶、廣州等30多個重要客源市場開展營銷活動,積極引客入湘。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促進各族人民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推進“旅游+”“+旅游”融合發展,湘西州打造一批精品線路和旅游産品,提質升級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鳳凰古城、永順芙蓉鎮等高等級旅游景區;大力推進土家織錦、苗繡、蠟染等民族文化産業化,打造旅游紀念品、民族工藝品等5個類別28種旅游商品;推動旅游演藝、非遺、旅拍等新主體不斷發展壯大,高標準打造《邊城》《花開芙蓉》等精品演藝節目,進一步厚植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最新一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名單,鳳凰古城旅游區確定為湖南省唯一上榜的旅游景區。陳華説,湘西州3年內連創兩個5A,讓全州300萬名各族群眾,歡欣鼓舞,為之振奮。

  陳華&&,湘西州將圍繞構建“1+5+X”現代化産業體系,把生態文化旅游業擺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千億産業、主導産業,促進旅游業有形有感有效地高質量發展。

  湘西州加強古城古鎮古村、歷史遺跡、傳統民居建築的創新性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集中連片打造高山峽谷村寨群、烽火苗疆村寨群等六大村寨集群,整合資金18.7億元,實施94個傳統村落的整體性保護利用,帶動300多個村寨集群發展,42家星級鄉村旅游區提供就業崗位1100多個,農民營業收入超14億元。

  “從湘西州的實踐來看,文旅發展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陳華説,“要樹立‘處處有旅游、行行加旅游’的理念,讓各族人民群眾在旅游業發展中進一步增收致富,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可感可及,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芳洲 張玉潔)

潛移默化中促進了解增進認同

楊振林代表:全域旅游助各民族經濟互依文化互鑒

楊振林代表

  “依託豐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瑰麗多姿的文化旅游資源,甘南藏族自治州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産業,推動了各民族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夏河縣委書記楊振林代表説。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擁有多樣的景觀地貌、濃郁的民族風情,是漢、藏、回等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家園。

  近年來,甘南州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在不斷擦亮生態底色、推進全域旅游的同時,夏河縣形成了各民族經濟上互相依存、文化上相互借鑒、習俗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親近的和美局面。

  “廣大農牧民從身邊的發展變化中深刻感受到文明新風。”楊振林説,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讓當地老百姓端穩了“生態飯碗”,也推開了“文明之窗”。

  在他看來,在從事文旅活動的過程中,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在經營牧家樂、生態營地等不同旅游業態時,通過融入多種文化元素,不同民族之間不斷碰撞交融,也潛移默化中促進了解、增進認同。

  春寒料峭,雪域高原迎來旅游熱潮,高原小城夏河縣熱鬧非凡。草原、冰湖等自然風光別具韻味;酥油燈會、法舞表演等活動引客似雲來……

  每逢旅游旺季,位於夏河縣城的烏澤林卡藏餐廳總是座無虛席。用餐高峰時,游客還需排隊等位。作為當地一家網紅餐廳,這裡吸引不少游客專程“打卡”。

  “我們在保留藏餐特色的同時,也讓口味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餐廳負責人貢保傑説,餐廳受消費者喜愛,得益於不斷創新。為了持續保持吸引力,他經常去外地考察學習,不斷推出新款融合菜品。

  楊振林認為,生態旅游促進民族融合的同時,也推動着當地農牧民生産方式轉型。甘南老百姓從過去的脫貧靠放牧,變為現在的小康靠旅游。

  目前,甘南已實現生態文明小康村全覆蓋,並打造了多個旅游標杆村。不少村子還吸引專業旅游公司入駐,打造吃住行一條龍服務。公司通過分紅、吸納就業等方式,促使更多農牧民轉變生活生産方式、提高收入。

  不過,甘南州境內景區景點分佈零散、點多線長,尚未形成景區互接、線路互通、業態互聯、優勢互補的區域性大旅游圈,仍面臨“旅長游短”“旺季火爆、淡季冷清”的挑戰。

  “生態旅游産業是朝陽産業、綠色産業、富民産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和特殊功能。”楊振林説,甘南州下一步將建設更具支撐力的基礎設施,不斷優化“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消費環境,培育生態康養、科普研學、野奢露營等多樣化業態産品,大力開發參與性、娛樂性、互動性文旅項目,延伸文旅産業鏈條,豐富文旅多元業態。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文靜)

打造“非遺+文旅”示範區促“三交”

田靜委員:旅游産品開發期待更多“非遺+”

田靜委員

  走進雲南省建水縣“陶茶居田記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讓人氣靜神閒,琳瑯滿目的紫陶作品讓游客應接不暇,門店主人田靜熱情地為各族游客講解紫陶燒制技藝和傳統文化知識。

  建水是雲南邊陲一座色彩斑斕、鐘靈毓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居住着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漢文化與邊地少數民族文化的碰撞,使得建水紫陶在窯開遍地的中華大地獨樹一幟。

  “多年來,建水紫陶兼容並蓄,綿延發展,其工藝兼具古滇國青銅文化和雲南少數民族特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建水紫陶技能傳習中心理事長田靜的手制陶壺別具一格。十多年來,她一直在為保護、傳承、利用建水紫陶而努力,還成立了紫陶技能傳習中心,吸引了各族游客學習紫陶燒制技藝,了解當地傳統文化。

  “一窯爐火映千年,紫陶之都煥新顏。”如今,建水縣打造了紫陶文化産業園,吸引了眾多商家和手工藝人入駐,五湖四海的游客在紫陶街不僅能“淘”到心儀的産品,還能親自動手製作,切身體會紫陶的獨特魅力。

  田靜説,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有着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非遺。“傈僳族民歌、傣劇、建水花燈……許多非遺都彰顯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魅力。”

  田靜&&,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非遺活態傳承對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非遺還蘊含着豐富的美育資源、彰顯出民族的美學追求,將少數民族非遺充分融入文旅,不僅能為非遺活態傳承增添內生動力,也能深化游客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去年全國兩會,田靜提交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傳統技藝類非遺傳承人培養的提案。隨着國家越來越重視非遺保護傳承,社會對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文化更加關注,田靜更堅定了繼續在非遺傳承保護路上前行的信心。經過走訪各地非遺傳承人,結合自己的實踐和思考,今年全國兩會,她將繼續關注非遺傳承保護,提出高質量推進生産性保護,促進非遺合理轉化利用的建議。

  “非遺對於促進文旅消費、鄉村振興、民族團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護傳承非遺最好的方式,就是與當代生活緊密連接,賦予時代價值。”田靜建議,要探索生産性保護基地建設,加強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與文旅産業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支持條件成熟的地區打造非遺特色文旅融合示範區,以開發“非遺+研學”“非遺+定制”等特色旅游産品、推出非遺主題旅游路線等形式,進一步以點帶面,推動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的活化利用。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字強)

挖掘文物中的“絲路交融記憶”

海尼扎提·托呼提委員:特色文旅助力“文化潤疆”

海尼扎提·托呼提委員

  “希望加大對新疆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挖掘文物內涵,打造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旅品牌。”在提案中,全國政協委員海尼扎提·托呼提這樣寫道。

  海尼扎提·托呼提是新疆的一名創業青年,現擔任石榴精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十幾年來,他和夥伴們用短視頻記錄和傳播新疆故事,持續輸出系列網劇以及公益系列短片,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粉絲。

  新疆正由旅游資源大區向旅游經濟強區邁進。2023年,新疆接待游客2.65億人次,同比增長117%;實現旅游收入2967.15億元,同比增長227%。

  “看到城市街頭人潮涌動,草原山野間游客們臉上綻放笑容,我的心也一起熱了。”家鄉旅游業發展蓬勃,讓海尼扎提·托呼提倍感自豪。他用鏡頭記錄着一個個依託旅游擴大就業、促進消費、富民惠民的鮮活故事,更在一年間,先後為數千名農牧民提供公益短視頻培訓,幫助更多人拍攝、傳播真實的大美新疆。

  今年,他把目光投向新疆豐富的文物資源,希望通過對文物內涵的挖掘,打造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旅品牌。

  “新疆現存的眾多文物古跡,記錄了古代經濟社會發展,生動反映了各族群眾在絲綢之路上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形。”海尼扎提·托呼提説,這些文物不僅具有觀賞價值、研究價值,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資源,可深入挖掘、提煉和弘揚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助力豐富“文化潤疆”工程。

  海尼扎提·托呼提説,可以圍繞西域都護府、伊犁將軍府、尼雅遺址等聞名遐邇的歷史遺跡,打造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理念的旅游産品和精品線路,通過VR技術、舞&劇等方式,讓歷史發聲、讓文物説話,形成一系列特色文旅品牌,把古老文化轉變成時尚消費。

  面對文旅融合舉措不夠豐富、文化創新與創造力有待提升等共性問題,海尼扎提·托呼提認為,可以從科技賦能着手,比如提高旅游業現代化、智慧化水平,加強文旅IP開發和轉化,加快文物數字化建設進程,讓博物館裏的文物、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讓游客在虛擬景區中開啟奇妙的探險之旅,在數字交互過程中感受文物的“前世今生”……

  “誠摯邀請世界各地的朋友來新疆走一走、看一看。”海尼扎提·托呼提説,感受新疆富集薈萃的文旅資源,體驗各族群眾團結互助的和諧氛圍,相信大家一定會像我們一樣熱愛新疆。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孫少雄 宿傳義)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6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