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六位代表談鄉村振興“新鮮事”

2024-03-05 10:24:4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只有把農村地區建設好,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億萬農民才能安居樂業。

  如何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何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留住“原味”的綠水青山?如何能讓更多的人才、資金、産業向農村流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本期議事廳邀請六位全國人大代表,圍繞相關話題建言。

  江西省靖安縣璪都鎮港背村(資料圖)。港背村地處九嶺山下,山林連綿,河水清澈,風景宜人,依靠發展旅游産業,這個小山村在振興道路上越走越遠。新華社記者萬象攝

讓綠水青山價值“變現”

蔣文定代表: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

蔣文定代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如何把‘無價’的綠水青山轉化為‘有價’的金山銀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市長蔣文定説。

  坐落在萬里長江和鄱陽湖交匯之處的九江山清水秀,生態資源豐富,卻也面臨生態産品“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難”的問題。為此,九江近年來積極拓寬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加快推動生態財富轉化為物質財富、生態優勢轉變成發展優勢。

  好山好水的價值要變現,就得先“定價”。蔣文定介紹,為給綠水青山估值定價,九江積極構建生態産品價值核算機制,目前已完成了GEP(生態産品總值)核算信息採集工作,並正在推進生態資源儲蓄運營&&建設。

  武寧縣是九江最早探索將生態産品價值變現的地區,經過核算,該縣生態總值為1142.25億元,約為GDP的6倍。

  “給綠水青山‘定價’,讓我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更直觀的認識。”蔣文定説。

  綠水青山“定價”後,九江市針對群眾需求積極引導銀行機構創新綠色金融工具,拓寬生態産品融資渠道。

  武寧縣聯合金融機構推出“甜蜜貸”“碳信貸”“山水武寧生態産品貸”等金融服務産品,無需房屋抵押和繁瑣評估程序,即可為普通農戶快授信、快放貸,直接受益群眾2200餘人,撬動社會資本12億元,為群眾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種養、精品民宿等産業提供了“金融活水”。

  “嘗到了甜頭後,老百姓更加用心守護好山好水。”武寧縣長水村村民盧鹹鋒就依託自家700畝山林,拿到75萬元貸款用於民宿建設運營。

  為加快“兩山”轉化,九江市堅持環境有價、使用有償,運用市場化思維和手段,搭建起規範開放的生態産品交易&&,有力促進了生態要素自由流動、市場供需精準對接。截至目前,當地已完成13單自然資源資産出讓交易,總金額近80億元;在江西省率先開展排污權儲備交易試點,完成中石化熱電聯産和神華發電等3個項目6筆排污權交易,交易總金額近2000萬元。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目前,九江已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3個,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個,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6個。

  “我們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以系統觀念、改革辦法、市場手段,不斷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蔣文定説,為推動各地“兩山”轉換之路越走越寬,建議國家層面能繼續加大對地方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地方積極開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路徑探索;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大市場,加快推動生態環境要素和資源在全國範圍內實現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動。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賴星)

讓古村落“留下來活起來”

高世文代表:把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融入鄉村振興進程

高世文代表

  古宅錯落,古建幢幢,溪水環繞,曲徑通幽。行走在江西省撫州各地的翠谷綠野間,時常能看到一些被完好保存的古村落。走進其中,能真切地感受到鄉愁在這裡生根發芽。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撫州是全國傳統村落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中國傳統村落135個,佔江西省總數的近三分之一,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古村博物館’。”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撫州市市長高世文向記者介紹豐厚“家底”。撫州市是首批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市,當地百餘個中國傳統村落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廣袤鄉間。

  在高世文看來,守護好這份珍貴的“家底”,必須兼顧文化傳承、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把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融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中。為此,撫州以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市創建為抓手,以“黨建+傳統村落保護”為引領,集中推進52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活化利用示範工作,真正讓傳統村落“留下來”“活起來”“美起來”,成為展示“文化撫州、夢想之舟”品牌的鮮明標識。

  如此體量的傳統建築要保護修繕、活化利用,資金從哪來?撫州的探索是打造“金融+”“文旅+”發展新模式,放大文化、旅游、金融三者融合的疊加效果。

  撫州探索建立了傳統村落保護多元投入機制,引導工商資本、國企、鄉賢等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參與保護工作。支持金融機構推出“古村落金融貸”産品,開展傳統建築所有權、經營權“兩權”抵押貸款業務;通過“拯救老屋行動”,多方籌措資金4000萬元推進保護修繕。

  “我們堅持把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國家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全域旅游發展緊密結合,合理髮展文化創意産業和旅游産業,有效激發傳統村落的活力。”高世文説。

  在中國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金溪縣雙塘鎮竹橋村,伴隨着鑼鼓聲響,村民及游客擔任演員,身着古裝扮演古人,古風古韻十足。

  竹橋古村修繕開放後,游客與日俱增,到了節假日,平均每天客流量1萬多人次。高漲的人氣帶動了本村200餘人發展餐飲、民宿、農業採摘、農事體驗等業態30余家,吸納本村及周邊400多人就業。同時,竹橋古村還將20多名村民培訓為講解員、保潔員、保安等,進一步拓寬村民就業增收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撫州還在全市成立了175支黨員志願服務隊,開展傳統村落保護知識宣傳、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建立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庫,為每個傳統村落確定一名專家,使傳統村落保護活化利用蘊含廣泛的群眾基礎、精幹的專家力量。

  高世文介紹,下一步,撫州將加快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創新發展,助力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樣板之地。“我們將堅持創新理念,鼓勵社會資本和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傳統村落項目建設,創新多元化市場運營模式;堅持因地制宜,立足傳統村落長遠發展,綜合現狀、歷史文化價值等因素,不斷整合現有資源,最大限度激發村民參與傳統建築和傳統村落保護的熱情。”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賴星 李美娟)

讓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紅

羅來昌代表: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

羅來昌代表

  “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共享發展的紅利,走向共同富裕,這是我們一直不變的初心。”全國人大代表、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區湖坊鎮進順村黨委書記羅來昌説。

  進順村是全省聞名的富裕村,2023年,全村固定資産20余億元,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5000余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萬多元。進順村還創下江西省村級的多個“率先”——率先建起農民管理的四星級賓館並組建旅游企業集團;率先探索村集體經濟社區型股份合作制改造,讓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紅;率先建立村級老年大學……

  誰能想到,如今讓人生羨的富裕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硬木扁擔杉木桶,代代不離駝背種。一根扁擔兩隻籃,有女莫嫁上窯灣。”羅來昌介紹,這句順口溜正是進順村幾十前的真實寫照。1978年,進順村人均收入僅74元,遠低於當時全國農民人均收入。

  1979年,進順村依託城郊區位優勢,成立了首個村辦企業,接着興辦了生産麻繩、鵝毛扇、拖把以及醬油、米粉等多個小廠,邁出了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的第一步。隨後,進順村在20世紀90年代步入了快速發展期,成立旅游集團,建設工業園區,參股南昌農商銀行……在一個又一個舉措下,進順村推進村級經濟多元化發展,逐漸形成了以第三産業為主體,園區建設和酒店經營為兩翼,金融、商貿、物流等並舉的産業發展新格局。

  “順勢而為、敢為人先”這把金鑰匙,不僅打開了村集體經濟穩健發展的“鎖”,也打開了村民共同富裕的“鎖”。“我們的幸福密碼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堅持改革、堅持發展,讓群眾嘗到發展的甜頭,在推動鄉村振興中帶領村民共同富裕。”羅來昌説。

  “安排好住的,敬養好老的,教育好小的,照顧好弱的,兼顧好大眾的。”這是進順村在發展中摸索出的26字民生要訣。村民們享受着包括股份分紅、長壽獎、退休補貼、獎學金等20種福利。

  “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在羅來昌的建議和推動下,進順村還建立了全省首個村級老年大學。學員從最初幾十人增長到700餘人,特色課程也從最初的兩三個增加到太極、書法、聲樂、古箏等十幾個。村裏還建立了全省首個村級文化生活館,多類別、多形式、多層次的文體活動,讓村民的生活更有品質。

  經過不斷改革與發展,進順村先後榮獲“中國十大名村”“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幸福村”等二十多項國家級殊榮。

  與此同時,羅來昌也清醒地看到,作為典型的“城中村”,進順村未來面臨生存和發展空間不足、人才短缺等發展瓶頸和制約因素。對於下一步的發展,進順村又有了新的謀劃:新建設的進順大廈即將交付使用,正在啟動前期招商工作;穩步推動進順村鄱陽湖工業園提容增效,屆時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進一步提高。

  “我們將進一步推進産業轉型升級,尋找新的增長點,讓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於民,讓共同富裕變為現實。”羅來昌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賴星)

變“治已貧”為“治未貧”

李克堅代表:堅持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

李克堅代表

  “無論是對一個家庭,還是對一個地方來説,脫貧並非一勞永逸。一些群眾因自身原因或環境因素仍面臨生活壓力,內生發展動力有待提升。防返貧工作稍有松懈,他們可能再度陷入貧困。”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贛州市市長李克堅説。

  贛州市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原本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作為江西省鞏固脫貧和鄉村振興的主戰場,贛州市114.33萬脫貧人口占全省的40%,1.79萬戶、7.15萬名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佔全省的45%,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艱巨。

  李克堅介紹,贛州通過分析歷年致貧返貧數據、剖析現實案例,發現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等“三類人員”最容易因病、因學、因災等不可抗因素返貧致貧。為此,當地把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的首要任務。

  贛州蓉江新區江壩村村民黃燕的家庭在去年突遭變故,丈夫因病去世,撫養兩個女兒生活和讀書的重擔落在黃燕身上。了解她家情況後,駐村工作隊立即啟動防貧保險申報流程,黃燕一家共獲得防貧保險理賠金112264.34元。“這筆錢來得太及時了,真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黃燕説。

  黃燕之所以能領到防貧保險理賠金,源於贛州市創新開發“精準防貧保險”。政府出資設立保險資金池、購買社會保險服務,為致貧返貧高風險人群提供保險保障,變被動“治已貧”為主動“治未貧”,提供每人最高30萬元的防貧保障金額,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上“保險閥”。

  目前,贛州市18個縣(市、區)均已開通防貧保險,覆蓋400多萬農村人口,有效避免了群眾“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場意外全泡湯”的情況發生。

  “促産業興旺,讓群眾增收,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任務。”李克堅介紹,贛州近年來積極發揮中央銜接資金投入撬動作用,引進優質市場經營主體,以銜接資金“小投入”撬動社會“大資本”,帶動脫貧群眾經營性收入明顯提升。

  以全南縣為例,2021年以來,該縣投入鄉村振興産業項目資金1.68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11.63億元,實施蔬菜、甲魚、鰻魚等特色種養産業項目168個,帶動村集體年增收1440萬元,輻射帶動1.8萬戶農戶、600多戶脫貧戶和監測對象穩定增收。

  然而,受自然地理、歷史等因素影響,贛州市鄉村振興領域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比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脫貧群眾增收難度大,農村發展基礎薄弱。李克堅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對贛州市創建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加大支持力度,同時將“支持革命老區發展”作為資金分配因素並給予傾斜。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賴星)

讓鄉村文旅更有“瓷”力

胡雪梅代表:“陶瓷+”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胡雪梅代表

  青山綠水,土墻民宿,窗前賞景,爐邊沏茶,位於“瓷都”景德鎮珠山區的三寶村瀰漫着藝術氣息。小山村、國際范,這裡已累計接待近萬名外國藝術家駐場創作。曾經的三寶村發展落後,大量村民外遷。如今的三寶村已蝶變為國內外文藝青年的“網紅打卡地”,成為景德鎮的文化符號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鎮市市長胡雪梅介紹,景德鎮近年來依託自身獨特的陶瓷文化資源和良好的綠色生態稟賦,精心做好“陶瓷+”文章,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生態價值、激發産業活力,努力在探索實踐中繪就生動美麗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景德鎮深挖陶瓷人才富足、陶瓷高校眾多等優勢,鼓勵城郊村引入陶瓷人才駐村創作,讓鄉村振興更有文化味。僅三寶村就已聚集各類文創機構近200家,中外“景漂”6000餘人,其中陶瓷創作設計師、手工藝匠人、自由職業工藝美術師、創業者逾5000人。

  “我們厚植陶瓷文化特色,拓展陶瓷文化外延,精心策劃和舉辦了一系列節會活動,進一步增強陶瓷文化和鄉村特色故事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胡雪梅説,比如浮梁縣重點打造了“大地藝術節”“浮梁鄉創節”等活動,其中“大地藝術節”2023年共吸引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64位藝術家呈現65個藝術項目。

  “大家看到茶山之頂的作品叫‘大地之燈’,它提取了茶田蜿蜒的自然曲線,讓地景漂浮於空中。”浮梁縣寒溪村村民呂建琴向游客介紹着村裏的網紅藝術作品,吸引游客一步步走向山頂。“大地之燈”底部鋪設了觀景&&,不少游客在這裡休憩、拍照。

  來源於生活的藝術,不僅打動人心,還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實惠。2021年以來,寒溪村累計游客接待量突破30萬人次,2023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35萬元,帶動200多位村民就業增收,戶均年收入超10萬元。

  依託陶瓷文化,景德鎮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各地鄉村文旅業態百花齊放。

  採礦遺址、東埠古街、古碼頭……走進以制瓷原料“高嶺土”而聞名中外的浮梁縣高嶺村,宛如走進一座記錄瓷業歷史的山水畫廊,“高嶺·中國村”項目集生態農業、瓷茶文旅、論壇培訓、運動康養、旅居文創等功能業態於一體,成為景德鎮踐行“兩山”理念的重要“試驗田”。該項目在2023年累計營收破億元,促成5000多名農民返鄉就業。

  為服務鄉村文旅産業,景德鎮還全面優化“車位、館位、床位”等旅游資源供給,讓鄉村文旅更加接地氣、聚人氣、有生氣,推動瓷宿、茶宿、藝宿等特色主題鄉村民宿蓬勃發展,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接下來,我們將在鞏固、提升、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努力用陶瓷語言、生態底色為鄉村振興賦能,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景德鎮實際的鄉村振興之路。”胡雪梅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賴星 劉佳敏)

鄉村“大舞&”吸引人才來

石羽代表: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石羽代表

  “鄉村振興‘大舞&’呼喚更多技術人才,廣袤鄉野孕育着無限的機遇與可能。”全國人大代表、江西和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産部車間主任石羽説。

  石羽的家鄉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江西“糧倉”。他所就職的和澤生物是一家專業從事飼料添加劑、植物提取物研發、生産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江西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

  10多年前,為了照顧家庭,數控專業畢業的石羽從外地回到家鄉,進入江西和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作為一個飼料添加劑行業的“門外漢”,他刻苦鑽研專業知識,很快成長為技術專家,解決了公司在發展中遇到的許多技術難題,並通過“傳幫帶”培養出多名技術能手。

  “在和農民朋友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更加明白了科學技術在鄉村振興領域的重要性。”石羽和團隊研發的一款新型環保飼料添加劑,大幅提升飼料利用率,受到許多養殖戶的好評。

  石羽和他的團隊還針對秸稈回收再利用課題進行攻關,研發的産品已初步成型。“我國農村地區,每年要産生大量的秸稈,工業利用率卻不高。”石羽介紹,對秸稈回收再利用,可以用於生産活性炭和二氧化硅,有利於保護環境,市場前景廣闊。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快速進步,支撐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充分驗證了“脫貧致富必有科技要素,鄉村振興必有科技支撐”的道理。在石羽看來,科技可應用於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種業科技,可以有效保障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智慧農業,可以賦能農産品生産、銷售等各環節;環保科技,可以推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作為農業大縣,鄱陽縣近幾年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不斷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成果轉化水平,實施了“草根人才”“高素質農民”培訓計劃,培養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依託送科技下鄉活動和農業大講堂下基層宣講活動,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實施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鼓勵支持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鄉村建設領域新技術新産品研發,培養了一批懂得鄉村建設、管理的專業人才。

  石羽尤其關注人才培養,他説自己從“門外漢”變成飼料添加劑行業的技術能手,正得益於校企聯合人才模式。“要引導各類人才資源下沉到鄉村振興一線成為骨幹力量,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石羽建議,政府要築巢引鳳,出實招引導大中專畢業生、科技人員等返鄉創業創新,在鄉村振興的舞&上施展拳腳、貢獻才智;同步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盡可能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解決好返鄉人才的後顧之憂。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賴星)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