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從《憶秦娥》看詞的“比興寄託”
插圖:何嘉悅
葉嘉瑩講授
陸有富整理 於家慧審校
我們現在講李白的一首詞《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的作者不能確定,但不管是不是李白作的,它都是非常好的一首詞。如果確實知道作者,知道他生平的經過、感情,就切切實實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麼故事,為什麼有這樣一種感情。不知道作者也有好的一面,因為不知道作者就可以自由聯想。這首詞也是如此。雖然有人説是李太白所作,可是沒有切實證明,而且跟李太白的風格也不是完全相似的。
“秦娥夢斷秦樓月”中的詩詞傳統
從表面上看,寫的是秦樓上的一個女子“秦娥”。美麗的女孩子就叫“娥”,《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粧”,“娥娥”是女子嬌美的樣子。“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她(他)所悲傷的是離別。詞裏常常寫的是男女之間對所愛之人的懷念。這個女子可以懷念所愛的男子,也可以是男子所懷念的對象,所以詞裏的女子可以是懷念的主體,也可以是被懷念的客體。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要欣賞詩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注意到詩詞裏面的傳統。秦樓和秦娥給人的聯想是什麼?從前在秦國的時候,秦穆公有一個女兒叫弄玉,她的丈夫叫簫史,據説是一個仙人,兩個人在一起的最好的娛樂就是吹簫。有一天,簫史和弄玉吹簫時引來了一隻鳳凰鳥,兩個人就乘着鳳凰鳥同時成仙了。這個古代傳説是美好的。你如果平生能得到一個真正所喜愛的人,能有共同的欣賞和愛好,這是人間最美好的事情。可是現在這首詞所寫的是美好的事情破碎了。“簫聲咽”,兩個人當年在一起的時候,那個簫聲是快樂的簫聲,可現在是離別,所以吹出來的都是嗚咽、哭泣的聲音。蘇東坡的《赤壁賦》中,“客有吹洞簫者”,在我的客人裏有一個吹洞簫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洞簫的聲調是這樣悲傷,&&一種哀怨的感情、一種相思愛慕,好像在哭泣,好像在訴説;“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哀怨的聲音,可以使那深幽山谷裏潛藏的蛟龍都來到水面上跳舞,可以使得在孤單的船上被拋棄的女子哭泣。那嗚咽的簫聲是哭泣的聲音,是引起了孤單的人悲哀感情的一種聲音,所以是“簫聲咽”。什麼人聽到的“簫聲咽”?又是在什麼樣的場合聽到的?他説是“秦娥夢斷秦樓月”,假使“秦娥”就指的是當年的弄玉,那麼就是她所愛的那個人,跟她一起吹奏洞簫的人,現在不在了,他們分離了,破碎了,所以是“夢斷秦樓月”。
人常常在夢中追尋現實中不能得到的東西,在夢中相見懷念愛慕而不能見到的人,所以“秦娥夢斷”就是美好的夢破碎了,驚醒了。唐末五代詞人韋莊有一首詞,“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昨天晚上,更深夜半,我在枕上分明夢見了所愛的那個人。後面描寫夢中的那個人是什麼樣。最後“覺來知是夢,不勝悲”,夢裏這麼多美好的事情發生了,等到我醒來,才知道是一場夢,真讓我有不可忍受的悲哀。夢中越好,醒來才更加悲哀,所以“夢斷”,正是“覺來知是夢,不勝悲”的時候。
不僅如此,正在“不勝悲”的時候,舉頭一看,目中所見的是高高照在秦樓上的明月。李白寫過那首大家都很熟悉的小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東坡也曾寫過《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希望共同看天上的月亮,當我看到明月,就開始懷念遠方的人,所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這就增加了相思懷念的感情。所以寫到這裡,寫到很深刻的相思“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我只是今天的夜晚才懷念你嗎?不是。我每天每年都在懷念你,是“年年柳色”。
“柳色”蘊含的兩種感情
“柳色”已經變成中國的傳統了。第一個用“柳色”的人是非常有文學的美感和欣賞能力的。春天草木初生的時候,柳條從冬天的枯幹僵硬,變得柔軟,變成黃的、嫩綠的、深綠的顏色,到長得茂密起來,變化是非常鮮明的。所以“年年柳色”,是每一年當楊柳變綠的時候,由鵝黃嫩綠轉變過來的時候,那是最新鮮的感受。而新鮮的感受之中喚起人感動的,一個是季節的美好,一個是時間的消逝。“良辰美景奈何天”,這樣一個美麗的季節,懷念你所懷念的人。唐朝有一個詩人曾寫過“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個閨中的少婦本來沒有很悲哀的感情,當春天來的時候,她偶然來到樓上,忽然間看到那路邊楊柳的顏色改變了,這樣美好的季節猝然而至,可是沒有人一起欣賞,她後悔讓她的丈夫離開那麼遠去打仗,只是為了得到一個爵位,犧牲了生命中的美好和感情。
不只是唐朝有這樣的傳統,關於“柳”的象喻,可以追尋得更遠。《古詩十九首》第二首“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實際上寫的就是這個樓上的女子的相思懷念。總而言之,中國詩詞説看到“柳色”的轉變,一個就是季節的美好,卻不能與所懷念的人共度;再一個就是時間的消逝,每一年楊柳綠,就代表一年光陰的消逝。《紅樓夢》中也曾經提到《牡丹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良辰美景”是季節的美好,對比的是“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古詩十九首》:“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所以最使人心慌的是,如果我們都永遠如此,再也不改變,千年百世我也可以再等下去,可人生不是如此。你就算有千年百世等待的感情和心意,你沒有千年百世等待的生命。這就是時間的殘酷,我願意等待,可能等待多久呢?
“灞陵傷別”,因為他所寫的背景是秦,秦在陜西長安城,附近有個地方叫作霸陵,也可以寫作“灞陵”。灞陵附近有一條水,叫灞水,灞水的岸叫灞岸,種的都是柳樹。在唐朝,長安是首都,來來往往的很多人,每一年在長安城外的灞橋上都有人送別。還有一個傳統,就是送別時常常折下一枝柳條,送給那個要走的人。“折柳”有兩種聯想的意思。一個是從聲音引起的聯想,柳跟留聲音很相似,柳是從木卯聲,留下面是個田,上面卯字也是聲,所以這兩個字的聲符是一樣的。這個聲音的聯想意味着我捨不得讓你走,想把你留下來。還有一個聯想是從形象引起的,因為柳樹是萬縷千條,這樣細膩柔軟,我們比喻人的情感,不是也常説情絲萬縷嗎?這就是折柳相贈之所以成為送別之風俗的由來。所以詩人説,當秦娥夢醒看到秦樓月的時候,她也並不是只有今天這個晚上懷念,而是年年每逢春好,經過灞橋,看到千絲萬縷的楊柳,就會哀傷於你和我遙遠的距離。
從“樂游原上望昭陵”到“回首望長安”
上半闋從今夜的相思,説到年年的相思。下半闋説我不只是今天晚上懷念你,而是年年懷念你;我不只是春天懷念你,秋天也懷念你。從春天到秋天,“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樂游原是長安附近一個比較高的山坡。唐朝很多詩人都寫過樂游原,李商隱有一首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向晚,是天快要黑了,我心裏覺得很不舒服、很不高興,就趕着一輛車登上“古原”,就是樂游原。我在樂游原上看到西下的斜陽,那麼美麗。夕陽艷麗的顏色比日照當空更美,只是可惜啊,現在已經接近黃昏。他寫的只是黃昏的表面的景象嗎?不是。
寫樂游原是一個傳統,李商隱同時代的詩人杜牧也寫過一首詩,“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這是杜牧被貶官將離開長安時,來到樂游原寫的一首詩。“清時有味是無能”,他在發牢騷,説這樣一個清明的時代,最有滋味的生活就是一種無能的人的生活。無能就可以沒有憂愁,得到悠閒,獲得像天上飛動的孤雲、山裏靜寂的和尚那樣一種閒靜的生活。“欲把一麾江海去”,古代凡是出使的人,拿一個帶着穗子的桿子是“麾”,就是蘇武牧羊時拿的“使節”。杜牧臨走前,要登上長安附近的樂游原,遠遠地看一看昭陵。昭陵是唐太宗的墳墓。我去旅行的時候也望了昭陵,我很興奮,因為我對它很有感情,在詩裏對它很熟悉。杜牧、李商隱都是晚唐時代的人,他們的詩都不是只寫表面上登樂游原的故事,而是比興寄託,他説“樂游原上望昭陵”和李商隱説“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都有衰亡的感慨和悲哀的聯想。
我曾經談到過,詞有一個特色,就是容易引起讀者象喻的聯想,從表面的第一層意思以外,可以聯想擴展它的意思。詩和詞這種美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種感動和觸發的力量,它有一種生生不已的生命。
詩跟詞需要一種感動和觸發,詩人只是把自己受感動的情景表現在你的眼前。杜牧在樂游原上看到唐太宗的昭陵,是什麼樣的感情?他只是説“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他關心朝廷,關心國家,所以離開的時候,就忍不住回頭看一看昭陵,&&他對國家朝廷的關心。
中國詩詞之所以難講,就是因為詩詞裏有幾千年的傳統。中國文化之美好之豐富是因為有悠久的傳統。怎麼保持好的一方面,避免壞的一方面,這是最應該反省的問題。杜牧説“樂游原上望昭陵”&&對朝廷國家的一種懷念。杜甫曾説過,“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這是杜甫最後一次被貶官,在離開長安之前寫的。他説自己不是一個有才幹的人,而且一天比一天衰老了。哪一天再回到長安?他説,我雖然沒有才,可是還不老,我來日方長,總有一天會再回到長安;或者雖然衰老,可是有才,那麼以我的才幹,朝廷總會叫我回來的。我既無才又衰老,哪一天能再回到朝廷?我不知道,可是我關心國家,不忍心離開。所以杜甫在臨行時,停下馬來,回頭看一看千門(千門萬戶指長安城的宮殿)。
從杜牧要離開長安到樂游原看昭陵,到杜甫要離開長安回看長安的宮殿,可以再追溯到一個更早的詩人——三國時代的王粲。“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王粲寫這兩句詩是因為三國時代董卓變亂,長安經過很多次戰亂,已經是一片殘破了,所以當王粲要離開長安的時候是“南登灞陵岸”,而不是説“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登上長安南邊灞水的河岸,回頭看一看他關心的朝廷所在的長安。
詞人灞陵傷別本來可以指個人的離別,可既然灞陵跟長安有這麼密切的關係,當他説到“樂游原上清秋節”,他所寫的這一份淒涼的感覺就像王粲的“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已經在個人的感受之中加入了歷史的聯想和感慨。有多少人曾經登上樂游原,曾經感慨過唐朝的盛衰興亡,這就是杜牧説的“樂游原上望昭陵”。
咸陽古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長安是西漢跟唐朝的都城所在地,咸陽是秦朝的都城所在,兩地距離非常近,所以説到長安的時候,常常也會寫到咸陽。長安和咸陽之間有一條古老的道路,就是咸陽古道。如果以我個人的理解説,我所懷念的那個人,他離開了長安,從咸陽的路上走了以後就再無音信,是“咸陽古道音塵絕”。“音”是信息、聲音,就是他的消息;那時候沒有柏油路,走過的都是塵土,是黃土,所以“塵”代表人的蹤跡。這個人消息也沒有,足跡也沒有,就是“咸陽古道音塵絕”。
上半闋詞是“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現在他從春天的相思懷念,寫到樂游原上的清秋節。到秋天這個人還沒回來,而且沒有音信,只有我登上樂游原面對這樣淒涼的秋天。從春到秋,一首詞裏面寫了春天,也寫了秋天。如果我們推遠這種傳統、這種寫法的話,宋代詞人周邦彥,別號清真,他也這樣寫過。“當時相候赤欄橋,今日獨尋黃葉路”,春天的時候,我們兩個人有約會,是“相候”,有的時候你等我,有的時候我等你,相候在那紅色欄杆的橋邊。欄杆是紅色的,是春天的,是美好的,顏色是鮮明的。可是今天當我懷念你的時候,“今日獨尋黃葉路”。黃葉是淒涼的,是秋天的。你走的時候還是春天,還有楊柳,所以每當春天看到楊柳,我就想到和你離別的那一天,但是到了秋天這樣淒涼的季節,信息和蹤跡都斷絕了,所以説是“咸陽古道音塵絕”。
咸陽古道有一個聯想,唐朝詩人李賀曾經寫過《金銅仙人辭漢歌》,寫的是在漢代的時候,宮殿裏用銅——銅是金色的,所以説是金銅——建了一個金銅仙人,它有一隻手向天上舉起來,手裏托着承露盤,是接露水的。從前漢武帝迷信神仙,他用金銅仙人的盤子接天上的露水,混合一些東西吞服下去,認為可以長生。《金銅仙人辭漢歌》説的是漢朝滅亡了,曹魏的人就把金銅仙人從長安的宮城裏遷移走了。李賀感慨這件事,所以就寫了一首《金銅仙人辭漢歌》。他説假如這個金銅仙人真的有知覺有感情的話,當它被從漢朝的宮殿移走的時候,一定是非常悲哀感慨的,所以李賀在這首詩裏説“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個“客”就是金銅仙人,當它被從咸陽古道上拉走的時候已經是秋天了,蘭草都凋零了。當朝代興衰更換,不但金銅仙人會悲哀,假若上天有知覺,像人類一樣是有感情的,也會衰老的。因此,咸陽古道也有一種朝代盛衰興亡的感覺。
所以説這首詞,你可以從表面的一層意思説是個人的情感,真的有這樣一對男女,男子所懷念的人從咸陽道上走了。他站在樂游原上,面對淒涼的秋天,還遙望著咸陽古道,他所懷念的那個人信息和蹤跡都斷絕了。他在“音塵絕”之後再重復了“音塵絕”。在詩詞裏面,有的時候會故意用重復的字。只用一個“音塵絕”,感情傳達得還不夠,説兩個“音塵絕”那就是讓人心死。我眼前所看到的是什麼?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所以這首詞實在是非常有歷史感的。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詩有“賦、比、興”三種説法。“興”是借物起興。晉朝的詩人陸機説,“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勁”,是強的,有力量的。他所説的那種力量,是摧殘的、毀壞的、凋零的力量。秋天寒冷的風、寒冷的雨把葉子都變黃了,都吹落下來了,帶有非常強大的摧傷的力量。令人悲哀的秋天,葉子都零落了。當看到“芳春”,就是美好的春天,那柔軟的發芽的枝條舒展的時候,你就歡喜,看到外面的景物就引起你的感動。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詩人之所以為詩人,因為他內心之中的那種感動比別人敏銳。看到外物而引起你的感動,這是作詩的一個基本原則。所以一般説起來中國的詩,常常是先寫景物,後寫感情,“興”常常在詩的發端。可是天下沒有死板的事情,尤其是詩歌,詩歌的“感動”像一個活潑的生命,不是畫一個規範的模型,所以“興”的感發可以在詩的發端,也可以在詩的結尾。
唐朝王昌齡的詩,“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他寫在邊疆戍守的戰士們,懷念故鄉的家人、妻子。“高高秋月照長城”,看見高高的秋月照在那綿延不斷的長城上。這又是一個歷史的感覺,還是王昌齡的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天上的這一輪明月,從古至今如此,每個朝代都有明月,每個朝代都在長城邊發生戰爭,而“萬里長征人未還”,每朝每代都有戰士沒能回來。這個景物的存在,正好觸動作者的感情。所以“興”,可以是由景物生成感發,也可以把你的感情帶到景物之中,與之融為一體。《憶秦娥》也是如此。
“咸陽古道音塵絕”寫的是人世,寫的是感情,已經到了心思斷絕的時候,還有什麼可説的?這時抬頭一看,是“西風殘照”,是黃昏時候的太陽。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看到斜陽,就知道太陽就要沉落了,是一種消逝的盛衰無常的感慨。
寫盛衰無常的感慨時常常寫到斜陽,蘇東坡的詞《八聲甘州》也是如此。我們以前講到過詞調,我介紹你們去看一本書《詞調溯源》。每一個詞的音樂的牌調是什麼意思,在這本書上都有説明。就《八聲甘州》而言,“甘州”是一首歌曲,《八聲甘州》是一個曲調的名字。蘇東坡在這首詞裏説“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問一問在錢塘江的江水上,在西興渡的渡口邊,有多少次夕陽沉落?當我看到斜陽的時候“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當你每天面對沉沒的斜陽的時候,你不用去用心思量古今的感慨,就在你一低頭一仰頭(俯仰是指從俯首到仰首間,代表很短的時間)之間,有多少人起來,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悲落葉於勁秋”,斜陽是沉落的,西風是凋零的。所以我現在抬頭看,是“樂游原上清秋節”,看到的是“西風殘照”,是蕭瑟的秋風之中一輪將要沉落的斜陽。秋天的風為什麼説是西風呢?是因為中國的地理形勢,所以中國詩詞的傳統,凡是説東風就代表春天,西風就代表秋天,南風代表夏天,北風代表冬天。在蕭瑟的秋風中,在落日的斜暉下,眼前看到的是“漢家陵闕”。
我常常説,中國沒有辦法沒有歷史感。我曾經去過長安,寫過這樣兩句詩,“詩中見慣古長安,萬里來游鄠杜間”。“鄠杜”,唐朝詩文裏常常提到。“杜”是杜曲,是當年唐代貴族所住的地方。(編者注:鄠音戶,指鄠縣,鄠杜是長安附近的勝地。)我看到長安很多東西——我經過樂游原,看到灞水、灞橋附近的楊柳;我看過慈恩寺塔;我看過很多漢朝和唐朝的歷史和遺跡——漢朝帝王的墳墓,唐朝帝王的墳墓。所以我可以理解,在隨便別的地方男女相思的離別懷念和在長安的不一樣。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不只是我一個人的離合悲歡聚散,是古往今來的多少興亡盛衰。在今天的秋風和殘照之中,我滿眼看去都是歷史上千百年留下來的山河,所以説是“漢家陵闕”。中國常常説漢唐是兩個最興盛的朝代,所以常常用漢來代表整個國家、民族的一種感情。“陵”本來是陵墓,是皇帝的墳墓,長安是那麼古老的一座城,漢朝、唐朝這些帝王的墳墓大多在長安。“闕”的意思應該是城門樓或宮門樓。今天的人看到明清的城墻,依然有一種歷史感,而當時唐五代詞人所看到的是漢朝的陵闕。即使我們説他寫的只是個人的相思離別,可背景是那麼久遠的歷史,何況他所用的這幾個詞,“樂游原”“咸陽道”“漢家陵闕”都不只是帶着歷史的色彩,還都有國家的意思。所以,這裡面不但有歷史感,還有國家感。因此,就有人説這首詞可能是李白寫的,而且可能是“玄宗幸蜀祿山陷長安時所作”——可能是安祿山叛亂攻佔長安,玄宗逃亡四川(皇帝逃走也叫幸)時所作。所以,是借男女的相思懷念寫對朝廷的懷念。但我想這可能是晚唐人感慨唐朝衰亡而作的一首詞。唐朝的歷史上,長安經過幾次陷落:安祿山攻陷長安,後來吐蕃又把長安攻陷了,黃巢也把長安城攻陷了。所以在唐朝歷史上長安是經過幾次淪陷的,而且最後唐昭帝被朱溫逼迫,也是趕出了長安,被帶到洛陽。所以這首詞,也許是晚唐人感慨唐朝滅亡所作的詞。
詞向來因為內容狹窄,多是寫男女情感而被大家輕視,並目為“小詞”。但它也同樣有它的意義和價值,詞比詩帶有更多抒情的性質。詩可以説理,可以記事,可以比較理性,但因為詞有更多抒情的性質,所以可以同時帶給讀者更多的感發和聯想。這首詞之所以能引起我們這麼多的聯想,是因為它的用字。這些字給我們歷史和地理的背景,從而引起我們這麼多的聯想。所以詞有時表面看起來內容狹窄,可是它能引起我們很深的感動。(未完待續)
本文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華詩教’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項目編號:18@ZH026)、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創新團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教育與研究”(項目編號:NMGGIRT2224)、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委託項目“中華詩教當代傳承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TJWHSX2301)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