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露營小帳篷折射一座城市的人文關懷

廣州:公園綠地請市民躺草坪

2024-01-22 16:43:0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市民在廣州二沙島的草坪上露營(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九日攝)。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本報訊(記者馬曉澄 胡夢雪 胡拿雲)閒暇時間,帶着帳篷、餐墊,來到公園享受陽光與綠色,或許是不少城市居民的心中嚮往。而對許多廣州市民來説,與家人一起在草坪上野餐休閒、愜意放鬆,已經成為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2022年初,廣州市在24個公園綠地試點開放草坪,設置帳篷區域,歡迎市民游客開展休閒娛樂活動。兩年來,安放在草地上的帳篷作為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成果的綠色實踐,折射出城市人文關懷的溫度。

從“為了草坪管市民”到“為了市民管草坪”

  新年伊始,在廣州市天河區工作生活的劉先生按照預約時間來到附近的公園,熟練地搭起帳篷。在他身邊,無論孩子、老人還是年輕的學生和上班族,都在草坪上享受屬於他們的時光。玩耍游樂、談天説地的同時,也形成了一道溫暖而獨特的風景。

  “以前來公園只是散步賞景,如今躺在草坪上曬太陽,感覺回到了小時候!”劉先生説。

  親近自然是每個人的天性,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公眾對城市公園的生態、景觀以及休閒娛樂有更多的期待,人們渴望走進公園綠地開展休閒活動,感受家門口的“詩與遠方”。廣州有大片優美的景觀草坪,但過去通常採用封閉管理的方式,“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局長蔡勝有一次去白雲山&&花園調研,一個頭上扎了七八個小辮子的小姑娘,在草地上奔跑,從斜坡上滑下來,哈哈大笑,非常開心。這一場景感染了在場所有人,也觸動了他。“開放一塊草坪,就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在的快樂,我們必須要滿足老百姓親近自然的期望!”蔡勝説。

  開放草坪,怎麼開?在公園綠地草坪開放共享專題研究會上,公園管理者們展開了討論,也表達出擔憂:人進來了,草坪養護怎麼平衡?環境衞生和秩序如何保障?2022年,廣州決定對公園綠地草坪開展帳篷區試點,所有開放草坪按照兼顧游玩需求與草坪健康的原則,綜合考量交通便利、草坪承載、游玩感受等多項綜合因素,對搭建帳篷區域進行篩選。

  “為了草坪管市民”成為過去時,“為了市民管草坪”正當其時。   

  “在聚芳園大草坪開放前,公園做了充分調研。我們選擇合適的草種,利用其耐踐踏、耐乾旱、再生能力強等特點,確保草坪被踩踏後較快恢復;擬定草坪輪休制,利用每週的輪休期間對草坪平整度進行檢查修整;同時試行預約制,游客可在微信公眾號採用分時段提前預約。”廣州市白雲山麓湖景區管理中心業務部部長鄭欽文&&,這些舉措收穫了游客的認可,在“摸着石頭過河”的探索中,也逐漸找到了開放與養護的平衡點。

  廣州珠江公園是藏在廣州CBD裏的綠野森林,草坪對外開放以來,共接待游客約25萬人次,為超過1萬個家庭提供帳篷預約、搭建、指引等服務。珠江公園辦公室主任朱曼嘉介紹,城央“綠洲”自開放以來,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周圍商圈、小區的年輕人前來打卡,為他們提供了“鬧中取靜”的好去處,即便身處繁華都市也能沉浸享受生態建設成果。

  截至2023年底,廣州市在原先試點的24個公園綠地基礎上,將開放的綠地草坪及林下空間增加至112個,服務市民群眾達1000萬人次。整合市、區公園草坪資源,探索對具備條件的公園草坪開放管理,進一步滿足了市民游客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願望。

從“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

  綠地開放了,帳篷支上了,更多具體問題也隨之而來。例如,草坪長期開放會不會影響環境景觀?如何排除活動場地和露營用具的安全隱患?活動空間被帳篷過分擠佔怎麼辦?一系列衞生秩序等現實問題牽動着百姓的心,公園管理機構的能力迎來考驗。

  為確保市民能在草坪中“坐得下”,樂享綠色生態福利,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以問卷及走訪的形式收集民心民意,《廣州市城市公園開放草坪的管理指引》(下稱《指引》)兩次公開徵求群眾意見,明確城市公園開放草坪堅持以人為本、依法依規、分類管理、安全有序的原則,把對游客行為的約束轉變為對公園管理機構的工作規定。

  從選擇合適草種,科學合理劃定搭建帳篷區域及數量;到建立健全開放草坪管理制度,制定開放草坪使用須知,並建立網上預約為主、現場預約為輔的服務制度;再到加強安全管理和衞生保潔,做好防紅火蟻、防蛇等工作,及時發現安全隱患並妥善處置……相關規定以“最大公約數”的方式,回應了拓展更多空間、建立人性化預約機制等市民關切。

  “以前公園草坪養護、環境維護相對簡單,站在服務市民的角度,則需要我們承擔起更多責任,將管理融入細節,以無聲、柔性的服務,為廣大市民游客營造賞心悅目的游覽環境和良好的游覽秩序。”一位公園負責人説。多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在工作中積極轉變角色,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蛻變,以真正實現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在《指引》指導下,公園的專項管理機制和養護輪作機制趨於成熟。例如,兒童公園草坪噴淋系統使用升降式隱形噴頭,定期夜間噴水,確保兒童在草坪上奔跑活動無障礙;二沙島公園綠地完善草坪開放區帳篷區的標識,標牌明確劃分可搭帳篷區和可鋪野餐墊等區域,引導廣大市民文明開展休閒活動;珠江公園將西區中心大草坪劃分為南北兩部分,每半個月輪流對外開放、實行養護,每個片區增配安保、服務人員定崗值守。

  “站在公共管理的角度,《指引》等規範性文件的&&意味着管理的精細化,是值得推廣和複製的管理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叢虎&&。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曾德雄見證了徵求意見全過程,他認為職能部門不斷吸收合理意見建議,完善管理指引,對有爭議的條款進行修改,管理和服務“雙向奔赴”,體現出城市管理溫度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記者走訪發現,在人們樂享自然的同時,很多公園都設置了草坪開放提示標識、開放區域示意圖等公示牌,使其對游玩時間、帳篷規格、文明規範等一目了然。一位文明引導員&&,公園設有專門的意見收集和回復表單,他在現場也會就使用吊床、玩飛盤以及燒水燒烤等行為積極開展文明勸導,協調處理,引導游客樹立文明理念、養成文明游園習慣。

從“小帳篷”到“大民生”

  剛剛過去的元旦假期,廣州珠江公園“冬日浪漫 新年之約”迎新年管弦樂音樂會如期而至。不少市民游客慕名前來,他們圍坐在草坪上聆聽中外經典樂曲,感受音樂與大自然的交融,即使細雨霏霏,興致依舊不減。“這是珠江公園草坪新舞&的首秀,也為草坪開放成果共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活力。”公園主任薛海峰在活動現場向記者介紹。

  綠色作為生態底色,承載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兩年來,廣州市開放草坪的公園用“繡花”功夫提升管理水平,創新服務形式,豐富活動內容,以提升市民游客游覽體驗。結合自身定位分區域分功能設置活動主題,也讓“公園+”探索走向深入。

  走進身邊的綠地草坪及林下空間,市民發現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空間配套服務設施逐步完善起來。一些管理者探索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引入可移動式售貨車為游客提供咖啡、蛋糕等輕餐飲服務,完善多元化服務功能;一些公園還建立“志願護綠驛站”,為市民游客提供愛綠護綠、便民利民系列志願服務,引導他們開展“無痕露營”“文明露營”。

  草地音樂會、潮玩集市、花藝展、科普展、燈光秀、休閒游也“翩然而至”。為讓廣大市民游客在草坪“玩得開”,各公園“因地制宜,一園一策”,提供形式多樣的文化科普活動。

  “我們以草坪為教室、周邊植物為教材,開展自然教育科普課堂,引領垃圾分類、生物多樣性宣傳等科普研學活動近30場次;以草坪作舞&,邀請志願者與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們結對子;還積極探索‘公園+體育’,靈活利用水體優勢,開展龍舟等運動,讓一片草、一方水成為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途徑。”廣州市白雲山麓湖景區管理中心副主任羅歡&&。

  作為首家引進廣州圖書館流動圖書車的公園景區,麓湖公園還充分利用每月的圖書車服務時間,舉辦了草坪圍墊閱讀等活動,實現了綠地共享和公共文化服務的結合。家住附近的張女士每週都會帶上孩子、拎着帳篷,來草坪上看看書。“現在我們家周末最喜歡來這裡,看累了躺在帳篷裏休息或在草地上玩耍,都非常舒服愜意,孩子還結交了不少書友!”

  群眾體驗有溫度,多元需求有內涵。綠地開放共享的探索,也是城市發展過程的縮影。

  “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應在文化的視野中展開,將老百姓的需求放在首位,讓公眾都能享受城市建設的成果。更多的公共空間也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生活,有助於大家彼此交流,從陌生到熟悉,收穫溫暖、愉悅身心。”曾德雄認為,廣州開放公園綠地正體現了這種人文關懷,歸根結底是以人民為中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廣州市副市長王煥清&&,“小帳篷裏有大民生,為廣大群眾創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環境,提供更加便利的城市生活條件就是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才能增加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