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5版

來生還做一棵樹

來自基層新聞工作者魏彤欣“樹碑”前的追憶

2024-01-11 17:38:54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5版

  魏彤欣肖像(2022年11月攝於阜新玉龍湖)。劉大輝攝

  魏彤欣生前為自己選擇了“樹葬”。除署名外組圖均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於力 攝

  魏彤欣(左一)深入海州露天煤礦礦坑中採訪。阜新市傳媒中心供圖

  魏彤欣和她在《中國記者》上發表的論文。阜新市傳媒中心供圖

  樹葬,是56歲的魏彤欣為自己做的最後選擇。

  遼寧阜新市公墓的東南角,一棵挺拔翠綠的柏樹樹榦上,挂有一個長30厘米、寬10厘米的小木牌,上寫有“魏彤欣之墓”,一束花環環繞周圍,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絢麗。

  作為阜新市傳媒中心的總編輯,她生前策劃的最後一組報道,有很多關於樹的故事,這組報道深情地勾勒出70多年來,阜新防風治沙、植綠護綠的動人心魄的畫卷,這裡有種樹的人、護樹的人、研究樹的人,她是寫樹的人。

  她生前轉發的最後一個朋友圈是:“阜新日報大型策劃:漠上種樹書”。不久因病情加重,她的眼睛近乎失明,從此就再也看不到她看了一生都沒有看夠的那充滿墨香的文字。

  在她臨終之際,她和家人説特別懷念報社院裏的那棵大楊樹,大楊樹見證了她30年匆匆的腳步和深夜離開的身影。她曾這樣讚美大楊樹:“你的每根枝條都沉澱着求真求實的理想,你的每片葉子都折射出向善向美的光芒。”

  魏彤欣,像成千上萬基層新聞工作者一樣,一生選擇了扎根泥土,向陽而生。

漠上種樹書

  “漠上種樹書”是阜新日報策劃的大型報道“綠水青山潤阜新——新中國成立以來阜新環境建設報告”中的最後一篇,2023年9月26日發出後,躺在病床上的魏彤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在轉發朋友圈後本想再説幾句心裏話,顫抖的手卻總是不聽使喚,一個字也沒有打出來。

  2023年2月初,魏彤欣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為了這組報道能夠在“六五世界環境日”和“遼寧科爾沁沙地現場會”前順利刊出,她拼盡了最後的力氣,忍着病痛的折磨始終關注報道的進展。“20個版面她全都要過目一遍,有一天晚上11點多了還要我把報紙大樣傳給她,5月11日,為了‘綠水青山潤阜新’的一個‘潤’字,她和我在微信裏討論了一個小時,當時她剛剛做完第二次化療,躺在病床上發着高燒。”阜新市傳媒中心副總編佟文傑説,他和魏彤欣談工作的微信一直持續到9月28日。

  兩個月後的11月26日,魏彤欣永遠告別了她為此付出一生的新聞事業。

  在一些同事和親友的腦海裏,始終留有她人生最後時光還在為新聞忙碌的記憶。

  阜新市傳媒中心融媒體部副部長高麗敏翻開報社內部“傳媒公眾號”群裏的微信記錄説:“這是2022年11月28日凌晨3時38分,這是11月30日凌晨0時22分,這是12月4日凌晨0時37分,這些時間她還在佈置工作。這時候距離她檢查出重病只有2個多月的時間,她其實早已經有感覺了,只是捨不得放下工作。”

  2023年大年初一,魏彤欣偶然看到有人發回家過年感慨家鄉變化的朋友圈,“當時我們正在吃飯,她特別激動,一下子站起來説:‘這個太好了,得馬上組織報道。’”魏彤欣的妹妹魏彤光回憶説,她撂下碗筷就開始打電話,“其實過年這幾天,她就吃不下東西,臉色也不好,一直被病痛折磨。”

  阜新市傳媒中心報社採訪部部長張玉飛目睹了魏彤欣在去醫院檢查確診前的工作狀態。2023年1月28日大年初七一上班,阜新市就要召開會議,會上表彰200個先進個人,會後要在報紙上登出200個人的單張圖片,採訪部記者初六下午就要到會場為被表彰者拍照,“沒想到魏總編下午也來到現場,當時我看到她特別疲憊,眼睛充滿血絲,不斷咳嗽,喝水都很費勁,就勸她回去休息,她説多一雙眼睛就多一份保障。”張玉飛説,直到第二天上午參加完會議,她才去醫院檢查,再見到她時已經是在醫院化療了。

  魏彤欣病重期間給阜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一民發微信:“元氣滿滿的少女不行了,需要大修了。”“元氣滿滿的少女”是王一民給她的稱呼,特別敬佩她對新聞工作的熱愛和激情。“魏彤欣把自己的新聞理想變成了一生的行動,一生的堅守,她是心中有光、與時代同行的基層新聞工作者的優秀代表。”

  2023年1月22日,在飽受病情折磨的時候,她在朋友圈轉發阜新微報的“新春策劃——我信”,並寫出了自己的新年心聲:“堅定勇毅前行的信念,堅定把日子越過越好的信心,新的一年,值得相信,值得期待!”

不悔的選擇

  2024年1月4日晚,78歲的退休教師邢作民從抽屜裏拿出一張保存完好的23年前的阜新日報,一邊讀一邊禁不住哽咽起來。這篇題為《不悔的選擇》的報道講述了他多年來無怨無悔獻身教育事業的事跡。

  這是2000年魏彤欣任阜新日報科教部副主任時,帶領記者采寫的一篇體驗式報道。邢作民所在學校地處郊外,他每天都要4點半起床,換乘3次公交車才能及時趕到學校。為了真實地體驗邢老師的辛苦,魏彤欣帶記者3點半就從家出發趕到邢作民家。“4點半我剛開燈穿上衣服,就聽到敲門聲,原來魏記者早就來了,怕打擾我休息,一直在外面等着,11月份,天都很涼了,真難為她們了。”老人回憶説,“她們整整跟了我一天,直到晚上9點多陪我一起回到家。”

  報道産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很多讀者來信表達對邢作民的敬意,“因為這篇報道,更加堅定了我不悔的選擇。”邢作民説。

  魏彤欣1993年進入阜新日報社做記者,她給自己定的努力方向就是:到一線去,到平凡的生活中去,歌頌美好情操,弘揚時代精神。她撰寫的20余篇新聞作品榮獲省級以上新聞獎項,她本人榮獲阜新市十大女傑、遼寧省十佳新聞工作者等多項榮譽。

  作為部門領導,她依然表現出色,2003年“非典”期間,她擔任阜新晚報要聞部主任,她提出“最危險的地方,我先上!”4月20日,有一個學生從北京回來,因為高燒不退被懷疑為感染“非典”,一時間謠言四起,恐慌籠罩全城,魏彤欣一個人冒着風險深入醫院跟蹤採訪,在得知確診不是“非典”後,第一時間發出了報道《我要出院了》,及時消除了公眾恐慌情緒。她帶領記者深入發熱門診、城市&&口的檢查站和醫護人員之間,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共采寫了70余篇稿件,她本人被評為“遼寧省抗擊非典新聞宣傳先進個人”,她所在的部門被評為“遼寧省抗擊非典新聞宣傳先進集體”。

  擔任傳媒中心總編輯後,她深深地感受到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2020年1月28日,新冠疫情來臨,她在朋友圈寫到:“若有戰,召必回!結束休假,投入戰鬥!這是新聞人的使命,是責任媒體的擔當!”2020年2月2日,她在朋友圈寫道:“連發三篇評論,為阻擊疫情鼓勁加油,阜新日報,守土有責。”

  佟文傑至今還記得當時魏彤欣發火的情景,春節剛過疫情初起,謠言滿天飛,魏總編初四一上班就要求新媒體迅速發聲,報紙初五就要見報,出專版,利用融媒體轉發對衝謠言,有個別同志有抵觸情緒,認為專版太多,壓力太大,覺得沒有必要。她當時嚴肅地説:“這個時候,主流媒體必須發聲,這是政治責任。”

  作為總編輯,她時刻把底線思維和一線思維牢記在心,新冠疫情期間,官方發布信息經常是晚上甚至半夜,為了防止出問題,阜新市傳媒中心3個公眾號轉發最後都由她一個人終審,一些編輯回憶説,他們是每週輪換,魏總編卻始終是一個人,“有時心疼我們,夜裏她讓我們先休息,她一個人守着。”

  阜新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傳媒中心主任孟慶輝説:“她30年天天咬文嚼字,從沒有過不耐煩,頭一天眼睛裏血絲還沒有吸收殆盡,第二天又開始挑燈夜戰,她熱愛新聞不是三分鐘熱度,是用一輩子去完成這個承諾。”

  魏彤欣因為常年上夜班,把自己的微信名稱作“夜行者”,2017年11月8日記者節當天,她在朋友圈寫道:“不管多麼緊張、疲憊、辛苦,也無法抵消心中的那份愛與責任。過去如是,現在亦然,無論日行或夜行,我們始終在路上。”

青青柳河灣

  2022年阜新市傳媒中心的融媒報道《2021見證:稻香四季,青青柳河灣》榮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這是阜新新聞史上第一個榮獲中國新聞獎的新聞作品,也代表了阜新市傳媒中心融媒體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有評論稱這篇作品“唯美與情懷兼具,傳統媒體厚重與新媒體靈動合二為一,是一篇用心之作,感人之作”。

  傳統媒體的厚重與新媒體的靈動正是對魏彤欣在2019年擔任阜新市傳媒中心總編輯後迎難而上、大膽創新,開闢基層黨媒新路的最好的描述。

  阜新作為轉型城市,經濟欠發達,市傳媒中心人員老齡化,設備陳舊,面對這些困難,魏彤欣提出:“條件差,但我們人不差,只要及時跟上這個時代,就能為黨守好輿論陣地。”

  在傳統媒體方面,魏彤欣選擇通過策劃大型報道將中央精神在阜新落地。市傳媒中心報社時政新聞編輯出版部部長張健回憶説,印象最深的就是魏總編做的幾個大型新聞策劃,一開始有些人不理解,認為做好日常報道就行了,20多個版,每篇文章上萬字,又累又不多得錢,何苦呢?“當看到一篇篇報道在當地引發的反響、獲得的稱讚後,大家逐漸理解了她,這裡既有她作為一個老報人的情懷,也體現了她作為基層黨報總編的政治素質。”

  大型新聞報道“我們的大露天”以28個版的篇幅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現了阜新海州大露天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報道讓阜新人了解煤電之城曾經的榮光和奮鬥,展望城市轉型的曙光和未來,形成了強大的輿論氛圍和良好的宣傳效果。

  此外在魏彤欣的主導下還策劃了“脫貧攻堅看阜新”“阜新轉型20年”等一批有見解、有深度、提振城市精氣神的新聞稿件。這些稿件緊跟中央精神、密切結合阜新實際,選取小切口體現大主題。報道被市委領導稱為“既可做史料保存,又鼓舞當前。”

  為了更好發揮基層黨報在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魏彤欣向記者提出做專家型記者,深耕一個領域,一專多能,切實提供智慧和輿論支持。報社駐彰武記者站站長劉丹回憶説:“魏總編常和我説,要想真正深入做好治沙報道,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名治沙人。”2018年7月,劉丹寫了一篇題為《邂逅蘇魯克草原》的稿子,講述了彰武歷史上曾有過大片的草原,這是當地發展草原經濟的歷史見證和以草改善生態的文化依託,也為發展地域文化旅游找到了新的亮點和突破。“魏總編看到後要求我馬上做連續報道,深挖蘇魯克大草原的歷史,報道發出後在當地産生了共鳴,為當地以草固沙改善生態和發展草原經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文化支撐,2019年當地成立了草原生態恢復示範區,並逐步叫響了‘漠上草原’的品牌。”

  在媒體融合方面,魏彤欣培養了一支致力於新媒體報道的年輕隊伍。她親自策劃選題,指導提煉主題,關注表達手法,與記者一起學習研討實踐,共同探求基層融媒發展之道。

  徐曼昕是個普通記者,擅長拍攝短視頻,魏彤欣就讓她挑大梁,擔任融媒體視頻工作室負責人,給她&&和機會,為她爭取資金。“在魏總編的親自指導下,我們創作了一系列優質新媒體短視頻,其中《厚道阜新 心中有你》還榮獲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獎’。”徐曼昕説。

  如今融媒體報道已經深深融入了阜新人的生活當中,起到了引導輿論的作用。2021年11月6日—9日,阜新下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一場雪,降雪持續時間、降雪量均創造阜新記錄。3000名環衛職工、6000名人民警察和輔警衝鋒在前,消防、醫護、志願者守護生命通道,供電、供暖、供水單位心連千家萬戶,全市人民守望相助,共同打響特大暴雪阻擊戰。魏彤欣迅速組織記者去一線採訪、拍攝了短視頻《風雪中的阜新力量》,2分35秒的短視頻展現阜新效率、傳遞阜新溫度,感人的畫面很快在全市範圍內廣泛傳播,呈刷屏之勢,為全市抗擊暴風雪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魏彤欣在一篇文章中曾經這樣抒寫自己的感受:今天,我們生逢在這個氣勢磅礡而又大有作為的時代,場景更加壯闊,舞&更加宏大,我們應該用筆、用心、用燃燒的激情去書寫新時代的“春秋”。

墨香千紙鶴

  寒冷的冬夜、寂靜的街頭、如泣如訴的音樂、5隻支用報紙折疊的千紙鶴、祈禱的手臂上打出的“千紙難告慰,萬墨賦清風”……一段20幾秒的短視頻在魏彤欣去世後的幾天裏,迅速在當地流傳開來,很多人流下了悲痛的淚水。

  視頻拍攝者,43歲的阜新市傳媒中心融媒體部副部長佘銳説,當晚風很大,他一個人拍了2個多小時。“選擇在報社大樓前,選擇用報紙折,是因為她把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奉獻在這一張張新聞紙上,用充滿墨香的千紙鶴送我最尊敬的人。”

  正像那棵筆直挺拔的松柏一樣,魏彤欣一生崇高的品格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她對百姓充滿感情。她説對貧困人群和弱勢群體的態度,是檢驗一個新聞工作者對人民群眾感情的最佳辦法。1999年,她策劃了“關注貧困生”報道,一些家庭困難的大學生在社會各界捐助下順利完成了學業。47歲的宋少紅至今還記得因為家庭條件不好,上學期間過得很艱難,要強的她一直是學校的優秀學生,“魏姐了解我的情況後,經常到學校鼓勵我,在把我的故事報道出去後,我也接到了一些社會的捐助。”20多年過去了,宋少紅一直沒有忘記在她人生關鍵時期幫助她的人。2022年,遠在外地的宋少紅特意囑咐在阜新開酸奶店的妹妹給魏彤欣和同事送去親手製作的酸奶。

  她對同事溫暖如春。報社採訪部記者陳力華回憶説:“2021年冬天我母親去世,魏總編聽説後馬上打電話、發微信安慰我,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她還親自到家來看我,當她眼含熱淚緊緊地抱着我的那一瞬間,我感覺她像自己的親姐姐一樣,很想很想那個才華橫溢、永遠充滿正能量的魏姐。”

  即使在病重期間,魏彤欣依然牽掛着自己的同事。2023年9月6日,聽説一個同事孩子考上大學,儘管她當時已經呼吸困難,還是堅持打電話祝賀;10月19日,她給同事們發語音:“你們要加小心,聽説空氣都能傳上‘二陽’。”臨去世前一個月,10月29日,她還關心記者節單位是否搞活動,建議推薦兩位年輕記者參評省十佳記者和優秀記者。

  儘管她離世已經一個多月了,很多同事仍沒有刪除她的微信,“還想再聽她的聲音,留一份記憶,雖然是一個靜止的畫面,知道不會再更新,還是要在心裏給她留個位置。”同事們説。

  她對家人充滿了愧疚。擔任總編輯後從來沒有一次和家人去省外旅游過,她和丈夫説:“我要守好這個攤子,等退休後一定好好表現,陪你逛遍祖國大好河山。”

  她最遺憾的是沒能親自參加女兒的婚禮,當面送去祝福。2023年9月2日是女兒結婚的日子,半年前她就一邊化療一邊堅持鍛煉身體,“我這個當媽的欠女兒的太多了,女兒結婚,我一定不能缺席”,為此她還早早定了一件藍色旗袍。隨着婚禮的接近,她的病情也開始不斷加重,隨時需要吸氧,最終還是沒能現場參加上女兒的婚禮,只好通過視頻方式向女兒祝福。婚禮前幾天,在親友的幫助下,她拖着虛弱的身子,一點一點穿上旗袍,帶上假發,涂上淡淡的口紅,坐在椅子上盡力挺直上身,幸福的微笑、流暢的話語一點也看不出幾分鐘前她還在大口大口吸氧,1分36秒的視頻,整整錄了2個多小時,她説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女兒的婚禮。“親愛的寶貝,新婚快樂!雖然不能到現場見證你的美麗和幸福,但媽媽的愛和祝福會永遠陪伴你……”

  2023年12月16日,阜新下了一場大雪,墓園一片靜寂,魏彤欣的女兒來到自己母親“樹碑”前,在潔白的雪地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心”,她在“心”裏面一筆一畫地寫下了:“媽媽,我們愛你!”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於力)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9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