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厚植生態“底色”,夯實資源“底座”

寧夏以“六權”改革促高質量發展紀實

2023-12-24 23:52:0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本報訊(記者劉紫凌 張亮 馬麗娟)自承擔起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時代重任以來,寧夏將改革創新作為“破局”關鍵一招,陸續啟動用水權、土地權、山林權、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六權”改革,厚植生態“底色”,夯實資源“底座”。

  通過構建確權到位、權能有效、定價合理、入市有序的市場體系,曾經制約寧夏經濟發展的關鍵性資源環境要素,被賦予商品屬性、市場屬性、金融屬性,借助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實現流轉,向高效産業、高質産能聚焦,倒逼産業向低消耗、低污染方式轉型。

  在寧夏大地的山川原野間、城市鄉村中,一場發展方式的變革如火如荼地展開。

節水控能:提升配置效率

  資源短缺與利用粗放是欠發達地區普遍面臨的雙重困境,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在以乾旱著稱的寧夏西海固,牛也用上了“自動飲水機”。記者在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中河村肉牛養殖示範基地看到,一棟棟標準化牛舍裏,4米長的不銹鋼水槽裝有智能測控設備,水將見底則自動定量放水。

  “以前用傳統石槽飲牛,牛喝一半淌一半,浪費嚴重,換了自動飲水槽後,平均一頭牛每天能節省1毛錢水費。”中河村黨支部書記蘭文明説。

  1毛錢的水量看起來似乎不多,對乾旱“喊渴”的寧夏來説卻意義重大。

  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沿黃省區取水皆有“定數”。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嚴重依賴國家分配的黃河水,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12。近年來,隨着經濟發展,寧夏剛性用水需求缺口不斷增大。

  為解“水困”,2021年起寧夏率先在沿黃九省區中開展用水權改革,&&“四水四定”管控指標方案,從區域、行業、産業等方面對用水量進行重新分配,實行總量控制、指標到縣、用途管控,並按定額對生産用水確權到戶。

  蘭文明説,基地肉牛存欄量400頭,已按每頭肉牛每天50升水的定額確權。“用超了就要到市場上買水指標,所以我們想盡一切辦法節水,為以後擴大養殖規模預留一些指標。”

  過去“水從門前過,不用也是錯”,如今“資源有價,使用有償”,“一滴水”理念的轉變推動整個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資源配置效率大大提升,也從源頭倒逼各行業開源節流。

  走進銀川市金鳳區雷家莊閱海湖,冬季的湖面寧靜幽藍,不遠處銀川市第二、第四污水處理廠片區河湖生態再生水利用工程正在緊張施工。“通過新建人工濕地,可將污水廠尾水水質從一級A提升到地表準IV類,替換黃河水用於河湖生態補水,完工後每年可以置換黃河水指標1900余萬方。”銀川市水務局水利建設服務中心主任趙少勇説,這為銀川市産業發展騰出了珍貴的水指標。

  目前寧夏已全面完成工農業用水確權,近3年來,寧夏全區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增加11.2%,再生水利用率提高17.5%,全區萬元GDP水耗降低15%以上。

  當前我國環境資源約束趨緊,水如此,作為經濟發展“命脈”的能源更如此。

  綠色低碳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2022年6月,寧夏審時度勢、刀刃向內,新增用能權和碳排放權改革,用市場化手段推動能源結構調整、經濟發展轉型,計劃到2025年,全區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5%和16%。

  據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蘇煥喜介紹,全區已經構建起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體系,目前確權工作正在進行中。同時,寧夏正全面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碳排放企業和交易賬戶清單逐步完善,今年以來,已完成全區發電、鋼鐵等七大行業144家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26家單位參與全國碳排放交易,成交額7.44億元。

減污增綠:擴展生態容量

  高品質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寧夏地處我國“三屏四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黃河重點生態區和北方防沙帶的交匯地帶,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六權”改革將市場機制引入生態保護修復,從根本上鞏固了治理成果,從戰略上擴大了環境容量。

  環境污染根子上是生産方式的問題。2021年寧夏啟動排污權改革,歷史性地改變了政府分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的方式,新改擴建項目要到市場上買排污權,而企業通過提標改造、清潔生産等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後,形成富餘的排污權即可入市交易。

  “去年以來我們和9家公司達成了交易,共出售氮氧化物25.98噸、二氧化硫7.44噸,實現收益超過100萬元。”石嘴山市平羅縣盛達活性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衛東説,公司2019年進行了環保設施升級改造,沒想到節余的排污權指標竟成了“搶手貨”,還能換來真金白銀!

  “誰排污誰付費、誰減排誰受益”的機制使環保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周衛東説,公司已將排污權交易獲得的100多萬元用於3&轉爐的煙氣技改項目和設備更新,通過啟用新工藝,公司新換的2&脫硫塔也合併成1&&脫硫塔,進一步減少了污染物排放。

  據寧夏生態環境廳綜合處處長張海軍介紹,截至目前,寧夏已有1800多家企業完成初始排污權確權,累計完成排污權交易407筆,成交額達3670萬元,支持了170多個新項目的建設,形成了“減排量支持新增量”的良性循環,為重大項目建設和特色優勢産業、新型産業騰出了環境容量。

  排污權改革推動“降污增益”,山林權改革則有力促進“植綠增綠”。

  在吳忠市鹽池縣大水坑鎮雙梁井示範區,原先的荒地上種下了數萬棵紅梅杏,與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形成的小河流遙相呼應,成為村民休閒娛樂的新去處。這1800畝紅梅杏其實是由當地採油企業投資建設的。

  寧夏在山林權改革中探索“以地換林”“以能換林”等林業建設新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植樹造林。鹽池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官淵博告訴記者,鹽池縣去年啟動“以地換林”,政府為企業提供建設用地,企業則以供地面積的5倍進行造林。“林果經營收入歸村集體,未來碳匯收益歸企業,調動了雙方造林護林的積極性。”

  優良天數比率84.2%,黃河干流寧夏段穩定Ⅱ類水質出境,森林覆蓋率10.95%……寧夏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厚植。

賦能增值:激活沉睡資源

  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人民共享。“六權”改革將沉睡隱性的“死資源”變成致富增收的“活資産”,讓改革紅利最大限度惠及群眾。

  “幾家企業輪番舉牌競價,互不相讓,最後的成交價格竟然比評估價高出了44萬元。”石嘴山市平羅縣紅崖子鄉水泉子村黨支部書記賀光忠回想起去年村裏“農地入市”競拍的場景仍舊十分激動。水泉子村3宗長期閒置的73畝建設用地經過數輪競拍,被三家企業以1568.3萬元購得40年、50年不等的使用權,這也是水泉子村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村集體經濟收入。

  隨着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越來越多農村土地閒置。2021年寧夏啟動土地權改革以來,創新供地方式,對農村土地確權,其中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是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各試點縣區的村集體和農民累計分享“農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已達5000萬元。

  不動的土地“活”起來,成為撬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第一桶金”。平羅縣寶豐村將52畝土地出讓給一家菌草全産業鏈企業,凈收益280萬元。“企業種植菌草,用菌草生産菌菇棒,我們村借勢嵌入到産業鏈中,拿這筆錢成立農機服務隊,建大棚種菌菇。”寶豐村黨支部書記劉毅高興地説,5年前村集體收入還不足3萬元,去年就突破了100萬元!

  同樣被“喚醒”的還有廣闊山林。寧夏先後實施了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一系列生態工程,持續幾十年的生態修復使荒山重新鬱鬱蔥蔥。2021年寧夏啟動山林權改革,對林地和林木確權,放活林下經營,拓展抵押貸款,開發林業碳匯,“點金一筆”讓“綠葉”變“金葉”。

  固原市彭陽縣草廟鄉米垣村的蜂農米克宗是第一批拿到寧夏山林權不動産證的村民,證書中清晰地記錄着他家2585平方米退耕地的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一直以為退耕後這片地和我們就沒關係了,沒想到林子長成了還屬於我們。”米克宗説,以前他想擴大養殖規模卻沒錢,林地確權後,他以此作抵押成功從銀行貸款15萬元。

  為權屬賦能是改革的關鍵,寧夏及時&&金融支持“六權”改革的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産品,實現要素價值轉化增值。

  截至目前,寧夏已累計發放“六權”抵押貸款超過30億元,隆德縣國孝牧業有限公司通過用水權抵押貸款120萬元,寧夏恒康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排污權抵押貸款2600萬元,璽讚莊園枸杞有限公司以52萬畝枸杞地的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1000萬元……一筆筆交易落地,“生態資源”加速向“生態資産”轉換。

  “改革賦能,寧夏正朝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高顏值生態、高品質生活之路奮力邁進。”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梁言順説。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7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