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黨員我先上!”
記奮戰在積石山6.2級地震災區一線的共産黨員
▲12月21日,救援隊員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金田村現場救援。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甘肅藍天救援隊黨員陸昭旭(右)和隊友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一起查看愛心捐贈物資清單(1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新華社記者向清凱 馬維坤 張 欽 賀俊浩 王銘禹
寒冬時節,一場6.2級地震突襲甘肅、青海,截至12月22日,地震累計造成甘肅117人遇難,781人受傷;造成青海31人遇難,198人受傷,3人失聯。
從生死營救到轉移安置,從排查隱患到搶救傷員,連日來,甘青兩省黨員幹部聞訊而動,為了群眾的安危和冷暖,日夜奮戰。
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災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勇做攻堅克難的突擊隊,甘做抗震救災的主心骨,爭做受災群眾的貼心人。
每一個基層黨支部都是群眾身邊的突擊隊
21日清晨,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的安置點上,一排連夜搭建的臨時活動板房開始投用,板房上鮮紅的黨旗隨風飄揚。在一間板房內,42歲的村黨支部書記馬成忠兩眼佈滿血絲,扯着嗓門、用沙啞的嗓音打電話安排救災物資分發。
大河村這次受災嚴重,地震造成當地80%以上房屋受損。當許多群眾驚魂未定時,馬成忠打電話、發微信,把村裏的黨員發動起來,分頭到戶摸排。震後兩個多小時,當村裏人在廣場上架起火堆取暖時,馬成忠和黨員們還在忙着搶救傷員、清點人數。
清點人數時,缺了村民馬滿蘇一家。馬成忠趕忙招呼幾名黨員,冒着余震不斷的危險趕到他家,終於找到當時已被嚇慌了的馬滿蘇。“大家趕緊上手幫忙!”馬成忠一聲招呼,大家迅速行動,帶着馬滿蘇一家快速轉移到安全地帶。“馬書記來了,我的心就安穩了!”馬滿蘇説。
從19日凌晨到21日,馬成忠斷斷續續睡了不到3個小時。他的手機電話不斷,每天要充電兩三次,卻顧不上給家裏人報一聲平安。
突如其來的地震,使積石山縣17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也給全縣495個基層黨組織和所有駐村工作隊吹響了“集結號”。各支部、駐村工作隊紛紛組建黨員突擊隊、抗震先鋒隊,開展組織自救。
據積石山縣委組織部介紹,地震發生當晚,全縣4000余名黨員幹部紛紛向黨組織“請戰”。19日凌晨,基層黨支部已組建317支“黨員先鋒隊”,迅速投入抗震救災中。
在積石山縣柳溝鄉陽山村,年過半百的老黨員趙懷傑地震後衝進村委會,拿起一面鑼,一路奔跑敲打。聽到鑼聲,黨員齊樂霞、趙天佐等分頭行動,組織大家避險、自救,逐一清點人數。村黨支部的這面銅鑼,是專門用來發動黨員搶險、引導群眾避災的。
“我聽到村裏廣場上敲起了鑼聲,心裏一下子就踏實了,趕緊趕過來會合。”村民安吉秀説。
在青海災區,各村黨支部第一時間組織黨員幹部挨家挨戶查看情況,重點幫扶老病殘。地震當晚,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金田村黨支部書記楊德錄想到,離家一公里外還有一對80多歲的老夫妻腿腳不便,便組織黨員一路飛奔,趕到老人家中,在余震中將老兩口背到了安全區域。“只要有黨員在,一個都不能落下。”他説。
積石山縣委書記馬曉璐説,基層黨支部距離群眾最近,可以成為最先抵達災害現場、最早組織應急處突的突擊隊。群眾身邊的每個“堡壘”先行動起來,就能以最快速度組織自救,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每一次急難險重都有黨員八方來援衝鋒在前
中組部日前發文要求,災區黨員、幹部要深入抗震救災第一線,衝鋒在前、勇於擔當,到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去,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做災區人民的主心骨和貼心人。
走進柳溝鄉,隨處可見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某分隊指戰員的忙碌身影。震後不到4小時,他們便從駐地趕到震中抗震救災。
連日來,這些子弟兵幫助群眾轉移、安置,搭建帳篷、轉移物資。21日凌晨2時許,所有指戰員已在寒風中連續作戰20多個小時,又有5輛滿載救災物資的卡車駛來。營長文國君一聲令下:“黨員、士官,跟我上!其他新兵、義務兵休息!”所有黨員、士官迅速集合,忙着卸下物資,一直忙到凌晨4時許。
“危急關頭,黨員先上!”文國君説,近年來他所在部隊多次參加抗洪搶險、抗震救災,在這次柳溝鄉的抗震救災任務中,128名黨員衝鋒在前、休息在後,成為突擊搶險的尖兵。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連日來,從解放軍和武警指戰員、公安、消防、衛健、交通、電力救援人員,到廣大民間救援力量、社會愛心人士,一支支救援力量從四面八方趕來,匯聚成眾志成城、共渡難關的巨大暖流。一大批黨員發揮特長、優勢,敢打頭陣,爭做先鋒。
19日凌晨,地震半小時後,甘肅藍天救援隊隊員陸昭旭吻別出生剛過百天的女兒,向單位請假“出征”。他的理由很樸素:“我是黨員,參加藍天救援隊已10年,救災經驗豐富,前方需要我。”
34歲的退役軍人遲進堂,是四川省筠連縣一家公司的負責人。正在深圳出差的他,聽説積石山發生地震,立刻買了飛往蘭州的機票,一路飛奔,終於趕在飛機關閉艙門前幾分鐘登機。聽説他是去災區參加救援,深圳的出租車司機、蘭州的牛肉麵館師傅説啥不收他的錢……
“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我們黨員就應該站出來。”他説。
地震引發的砂涌導致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草灘村房屋被毀,多名受災人員失聯被埋。在這裡,從12月19日凌晨兩點多,國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機動隊伍便一直在爭分奪秒開展救援。
救援現場泥沙松軟濕滑,稍有不慎就會陷進去。為了打通救援道路,青海機動隊伍組建黨員突擊隊,由黨員充當“排頭兵”,用木板搭建救援通道。高原夜間氣溫最低達到-17℃,在3米到5米深的淤泥中開展搜救難度極大,又是黨員突擊隊帶頭,用手刨,用鍬挖,全力搜救。
青海機動隊伍籌備組副組長王律説:“越是人民需要的地方,就越是黨員堅守和戰鬥的地方。只要還有一絲機會,我們就會拼盡全力。”
每個地方都能看到黨群幹群心連心的暖心場面
在災區,黨員衝鋒在前,群眾緊隨其上,黨員群眾心連心,凝聚起攻堅克難的磅礡力量。
在柳溝鄉斜套村,一名面色黝黑的中年男子在帳篷中不停穿梭,一會兒幫這個帳篷生火,一會兒照看另一個帳篷裏的孤寡老人……看到有孩子在爐子旁玩火,他立即勸止,並到各個帳篷裏提示安全事項。
這位48歲的男子名叫馬學志,他不是村幹部,也不是鄉鎮幹部,而是外出打工回家的村民,一名普通黨員。雖然黨組織還沒有給他分配明確的任務,但他一直在找活幹。
馬學志所在的斜套村一社,有60多戶300多口人,地震發生時,許多青壯年在外務工經商,家裏多是老人、孩子。
村民馬成海在外地打工一時趕不回來,十分擔心家裏兩位80多歲的老人。馬學志聽説後,打電話告訴馬成海不要擔心,他一定會像照顧父母一樣照顧這兩位老人。
他説:“我做的這些事情微不足道,都是舉手之勞,作為黨員就更應該主動去做。”
在馬學志的帶動下,村裏的“熱心腸”多了起來,男人們主動搭帳篷、搬物資,婦女們則擔當起照顧老人的責任。“大家互相幫襯一下,難關就過了。”一位村民説。
在災區,記者碰到很多像馬學志這樣的“閒不住”“熱心腸”。每到一處,都能看到黨群心連心的溫暖場景。
“解放軍!解放軍!請你們幫幫忙!”19日下午,正在柳溝鄉袁家村救災的解放軍部隊某分隊指戰員,聽到有人求救,便迅速安排朱耀聰等6名黨員趕赴現場。
原來,袁家村一位村民和家中老人相依為命,而老人癱瘓在床,她背不動。朱耀聰等人迅速鑽進已經震損的房屋,將老人轉移到安置點。第二天,朱耀聰等人再次遇到這位大姐,儘管雙方互相不知道姓名,但大姐拿出自家好吃的,硬往戰士們懷裏塞。
“我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但老百姓把我們當親弟弟。”朱耀聰説。
記者看到,部隊在震區開設了帳篷醫療所。帳篷前,七八個小孩正學着戰士的模樣,排起隊列,還唱起了國歌。“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悄悄將糖果、果凍塞進帳篷,給我們吃。”營長文國君説。
在大河家鎮克新民村,黨支部書記張輝林右腿被砸,小腿至今還腫脹、紫青。他嗓子都喊啞了,還在帶病工作。村民韓拉在流着眼淚説:“張書記,你已經幹得很好了,不能再幹了!”
在柳溝鄉陽山村,中午時分,村民們紛紛拉着忙活半晌的幹部和工作人員到帳篷吃飯。在安吉秀家的帳篷,她又是端茶,又是倒水,還給大家做手捍麵。
“從脫貧到救災,黨和政府一直幫襯我們,這個恩情不能忘。”她説。村支書白文英則勉勵大家,只要幹部群眾一條心,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參與采寫:李寧 王浡 宋佳 何問 胡偉傑)
新華社甘肅積石山12月2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