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一座城”·護“一段墻”·看“三道關”
寧夏多舉措守護“長城博物館”
寧夏因境內分佈有眾多戰國、宋、明等朝代長城,而被稱為“長城博物館”。近年來,寧夏對重點長城段落進行修繕,聘請長城保護員定期巡查看護,讓飽經滄桑的長城得到了好的保護。
守好“一座城”
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明長城中衛姚灘段北臨騰格裏沙漠南緣,南距黃河不足10公里,這段長城最大的特點是其2號敵&兩側分佈有南北關堡,當地人稱“買賣城”。中衛市文物管理所助理館員梁斌傑説,這段長城的北關堡可能是明朝的互市榷場,也就是當時的“通商口岸”。
穿過茂密的蘆葦,來到北關堡北城墻被青磚封堵的小門,因城墻滑塌、黃沙掩埋,現在只能看到小門的頂部。“這個小門可能是明代互市進出關堡的通道,封堵小門的青磚為典型的明代城磚,由此推測,明朝關閉互市榷場後封堵了小門。”梁斌傑説,史書記載,明朝曾在寧夏境內長城沿線開設互市榷場,北關堡則是很好的實物佐證。
完成歷史使命後,明長城中衛姚灘段部分淹沒於黃沙之中。經過多年風雨侵蝕,這段長城出現了墻體坍塌、裂縫等問題,對此,中衛市4年前對這段長城1.2公里多的墻體、3座敵&進行了修復。
為最大限度減少施工對長城墻體的影響,修復明長城中衛姚灘段時全部依賴人工補夯。梁斌傑&&,修復這段長城時,他們通過裂隙灌漿、構築排水系統等給長城做了一個“保護層”,減少雨水侵蝕對長城墻體的影響。
如今的明長城中衛姚灘段拂去黃沙漸露真容,但其南關堡大部分仍埋藏在黃沙之下。梁斌傑説:“未來,隨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藏在黃沙下的秘密可能會陸續被揭開。”
護好“一段墻”
在賀蘭山東麓,寧夏青銅峽市的明長城青銅峽北岔口段因雄偉壯觀,被譽為“寧夏的八達嶺”。這段長城因在賀蘭山腳下“岔開”而得名,其岔開的一段向北沿山進入賀蘭山,另一段則沿着賀蘭山腳下向東北行進。
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黃金成説,向北進入賀蘭山的這段長城,兩道相隔四五米的土長城、石砌長城並行,由大塊石塊沿山勢壘石砌長城高1.5米左右,土長城則風化損壞嚴重。寧夏石砌長城較少,兩道長城並行更是罕見。
沿賀蘭山腳下行進的土長城則是明長城青銅峽北岔口段的“精華”所在。這段長城墻體高8米左右,長城頂部可通車馬,墻頂女墻仍清晰可辨。黃金成告訴記者,這段長城為土築長城,與長城內外的關堡、烽火&等構成完整的防禦體系,明朝時主要防範、抵禦由此進入的游牧民族侵擾銀川平原。
儘管遠離城市和鄉村,這段土長城歷經數百年風雨也已“千瘡百孔”。2019年,青銅峽市文管所對明長城北岔口段1700多米的墻體等進行了保護修繕。
“屹立數百年不倒的長城是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修復長城前,我們反復做實驗,尋找與長城墻體最為接近的夯土配方,通過系列科學方法,讓這段長城長久地保存下去。”黃金成説。
看好“三道關”
沿着賀蘭山東麓北上,就來到了銀川市永寧縣三關口。連綿高聳的賀蘭山作為天然屏障,到此突辟一缺口,貫通銀川平原與阿拉善高原。這裡至今仍是寧夏進入內蒙古的咽喉要道。
鋻於三關口重要的戰略地位,明代在這裡重點設防,三關即從東向西依山勢設頭道關、二道關和三道關。頭道關兩側與長城相連,向東南延伸的長城至今保存較好;二道關目前仍能看到烽火&和石砌長城;三道關兩山相夾,公路穿關而過,公路一旁的山石上有石刻“三關”二字及介紹,文字已模糊不清。
“三道關相對比較原始,它以山體為主,在遠處的高山上能看到烽火&。”銀川市永寧縣長城保護員董海寧説。
如今的三關已不見當年關隘,早年因修路,部分長城段遺址遭到破壞。為保護好長城,正在建設的包銀高鐵銀巴支線在賀蘭山修建隧道下穿明長城。中鐵十五局賀蘭山隧道項目負責人張迎輝介紹,項目採用低噪音設備和工藝,專門對職工進行文物保護培訓,杜絕在長城附近取土等危害長城的行為。
因頭道關山勢險要、長城壯觀,成為游客的“打卡地”。作為長城保護員,董海寧要定期巡查管轄範圍的長城,及時上報長城及周邊的各類情況。
“我們既要保護好長城,也要講好它的歷史故事和精神內涵,讓大家了解土長城背後的故事,帶動更多人投身到長城保護中來。”董海寧説。
(記者許晉豫)新華社銀川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