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一曲宋韻弦歌不盡,河和之契遇見東平

山東東平譜寫“詩與遠方”文旅新篇章素描

2023-11-24 17:21:4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俯瞰大宋不夜城(5月1日攝)。(本版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不倒翁小姐姐”在大宋不夜城表演(6月28日攝)。
 

游客在大宋不夜城主街道“華燈錦裏”游玩。

▲鳥兒在東平湖上嬉戲。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邱犇

  “今年大宋不夜城可真是火了!”從山東濟南自駕而來的游客王學峰感嘆道。

  一場人間驚鴻宴,一睹大宋盛世顏。今年1月7日,山東省東平縣大宋不夜城盛大開園,在網絡&&迅速走紅,僅大年初一當天入園人數就高達13.09萬。“春節期間,大宋不夜城游玩人數太多,還登上了百度地圖‘全國重點旅游景區周邊路網擁堵’Top2。”大宋不夜城工作人員郭寧&&。

  東平,位於魯西偏南地區,隸屬於泰安市。《尚書·禹貢》中有“大野既潴,東原厎平”之句,這一記載大禹貢獻的歷史語句,也成為“東平”一名的起源。

  這個僅有80萬人口、14個街道和鄉鎮、1343平方公里的小城,今年何以成為不少人眼中的“詩與遠方”?帶着疑問,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來到東平,一探究竟。

一曲生態與旅游的守望相依

  遠古時代,在古濟水之東有一片平原,古人稱之為東原。這一片平原,由於地勢低窪,成為泰萊山區等地客水的聚集地,時間長及,就形成了古之稱謂的大野澤。大禹於此治水後,水患盡去,濟水以東的大片土地重新得以治理。

  若你拿出一幅地圖稍作搜尋,便可進一步發現東平與水的緣分。在這裡,黃河、大運河、大汶河三河交匯。境內東平湖總面積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208平方公里,是黃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水滸傳》中八&&水泊唯一遺存水域。

  這是一片得天獨厚的水域。怒濤翻滾、濁浪生煙的萬里黃河傍湖北沿浩蕩東去,縱貫南北、逶迤千里的京杭大運河穿湖而過,發源於泰沂山區的大汶河滔滔西泄入湖,與從魯西南平原上百折千繞汩汩流來的小清河、宋金河等在湖中相會。一碧萬頃的湖水從群山中的一條峽谷通向洶湧澎湃的黃河。

  初冬時節,寒意漸濃。從湖邊望去,煙波浩渺的蔚藍湖面在陽光的照耀下泛着點點金光,一望過去竟有大海的廣闊之美。遠方的群山在霧靄中若隱若現,南遷候鳥陸續抵達。它們時而低頭覓食、嬉戲游弋,時而群起翱翔、引吭高歌。遮天蔽日的“鳥浪”,澎湃着生命的壯闊。

  “這是白琵鷺,這是反嘴鷸,這是青頭潛鴨……”鳥類攝影愛好者張建舉着相機,如數家珍。前幾年,張建還是另外一個身份——湖中一家餐船的老闆。當時,這樣的餐飲船比比皆是。

  “在經營過程中,這些餐飲船産生的廚余垃圾和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東平湖中,帶來了嚴重污染。”東平湖文化旅游發展(山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謝興慶&&,“除此之外,當時整個湖上還布有12.6萬畝網箱,高密度分佈的網箱網圍養魚模式,每年投餌就要3萬多噸,對水質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如果游客想繞東平湖游玩,根本走不了幾分鐘——一個是餐船漁船把視線擋住了,什麼景色都看不到;另一個是味兒實在是太大,受不了。”謝興慶一句話道出了當時東平湖旅游的痛點。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2017年,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開始實施。數年來,當地持續開展清網凈湖、菹草清理、清違拆障等九大攻堅行動,清除違法建築447處,清理網箱網圍12.6萬畝;徹底取締沿湖餐船、砂場、“三無”船隻,深度治理環湖村居環境、路域環境、違法建築;健全生態警長、環境資源法庭、公益訴訟等法治護湖機制。

  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近年來,東平大力發展以東平湖為品牌的文旅産業,對全縣的旅游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和提升。水質好了,岸邊綠了,風景美了,游客自來。如今,張建當起了“鳥導”,幫游客尋找合適的觀鳥點,介紹不同種類的鳥類,依託這一職業,他一年的收入便有三四萬元。

  老湖鎮王李屯村七旬老人馬扶春,從小在東平湖打魚養魚。轉産上岸後,他於2020年做起了景區的搖櫓船船夫。4米見方的一篷小船,大約能坐下6名乘客。

  同樣是劃着船,馬扶春如今吃上了“旅游飯”。“坐好!開船嘍!”看到游客購票前來,馬扶春趕忙站起來迎接。他用抹布擦拭椅子,待游客坐下後解開纜繩,擺起了船槳。“一圈下來大概一個小時。”邊劃着船,馬扶春邊和游客攀談,“咱們東平湖‘不孬’吧!”

  11月19日下午4點,一個來自河南洛陽、大約50人的老年旅游團來到東平湖坐船游玩。一圈下來,游客馬紅梅對東平湖的景色讚不絕口:“水很乾淨,還能看見各種野鳥野鴨”。坐完船,回到酒店稍事休息後,他們還將前往大宋不夜城游玩。

  東平湖濕地游服務中心管理員趙法群&&,乘船從濕地游服務中心出發,經濕地一圈返航。“現在是淡季,今天周末來了估計有300多名游客,不算多。像暑假、十一假期這種時候一天能有個近1000人。”

  除了遊船,東平湖還舉辦樂環湖馬拉松、垂釣賽、騎行賽等活動,“行走大運河”全國主會場也落戶於此,以生態塑造旅游品質,以旅游彰顯生態價值。

  不再“靠水吃水”,而是“養水富水”。“只有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才能把旅游的飯碗端得更牢固。”東平縣文旅局局長劉華&&。

一簇文化遺産與旅游擦出的火花

  “人們常説‘南有都江堰,北有戴村壩’,戴村壩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一大傑作。”戴村壩景區講解員馬海燕向記者介紹。

  11月19日下午3點,記者來到戴村壩景區。雖然距離景區停止營業僅剩2個多小時,但游客人數依然不少。當天,馬海燕已接連講解了好幾場。“今天是周日,相比工作日來的游客就會多一些,以親子為主。”

  戴村壩始建於明朝永樂九年,距今有600餘年的歷史。大壩氣勢磅礡,雄偉壯觀,壩體設計巧妙,起到“引汶濟運”的作用,有“運河之心”“天下第一壩”之譽。如今,戴村壩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産、國家水利風景區、山東省唯一一家國家水情教育基地。

  2011年,在戴村壩建成600周年之際,東平在大壩北側建成了戴村壩博物館,向游客集中展示戴村壩的歷史、價值、功能、作用以及京杭大運河的燦爛文化。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博物館由序廳、運河之心、戴壩修築、科學治水、運興東平及3D影院組成。館藏部分大運河沿岸出土的歷史文物,還有戴村壩修築有關的工具,館內工作人員利用現有新媒體&&,拍攝、發布優秀文物古跡和非遺項目的相關內容,向游客展示文物豐厚的歷史底蘊。

  走出博物館,戴村壩便映入眼簾。每至豐水季,汪洋恣肆的河水宛如天際而來,從巍然聳立的戴村壩上飛流直下,形成一道巨大的瀑布,波濤氣勢磅礡,轟鳴聲震數裏,似虎嘯龍吟,蔚為壯觀。

  趁着周末,來自濟寧汶上的邵學東帶着妻子以及5歲、7歲的兩個女兒來戴村壩參觀游玩。“剛好周末,就想著一家人出來玩玩。戴村壩承載了古人的智慧與精神,雖然孩子還小,不太懂,但相信也可以對她們起到熏陶作用。”邵學東説。

  歷經滄桑歲月,任憑風吹浪打,戴村壩仍固若金湯,巍然屹立。睹物懷古,讓人思接千載。基於文化遺産的精神根脈,戴村壩也吸引了數萬人參觀研學,在傳播水利文化、提升東平文化旅游知名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月4日,來自泰安市高新區第一中學的五百餘名師生來到戴村壩研學旅游。學生們通過研學課程,實地認識戴村壩的全貌,了解建壩的過程,感悟古人的偉大智慧,體會歷史文化遺産的偉大魅力。

  “今年,戴村壩入選了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基地,泰安、濟南、濟寧等多地的中小學師生專門來旅游學習。”馬海燕説,“此外,省內外高校相關專業的學生也會成群結隊過來,從建壩目的、受力結構、水壩的選址、水庫的形成等多個角度認識戴村壩。”

  各類文化遺産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明確指出: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好歷史文化遺産,用好革命文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資源,扶持旅游特色經營、培育傳統文化産業,推進歷史文化遺産與旅游深度融合。

  讓文化遺産和旅游擦出更多的火花,東平一直在行動着:持續優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佛山的旅游體驗,定期維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臘山古建築群,建設東平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中心……

  “下一步,我們要在文化遺産旅游點打造更多業態,讓游客有更多互動感,讓文化遺産真正‘活’起來。”謝興慶説。

一場穿越古今的詩意碰撞

  夜幕降臨,華燈亮起。轉眼間,東平大宋不夜城讓人仿佛置身於宋代繁華市井中,儼然一幅“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生動景象。

  宋朝,可以説是中國夜經濟最為繁榮的時期。北宋建立後,國都開封的坊市制度徹底打破,居民面街開肆。當時的夜市上,人員往來,叫賣聲綿延不絕。在《東京夢華錄》中,“一天燈霧照彤雲,九百游人起暗塵”的描繪,既籠罩着迷離詩情,又襯托出“車馬闐擁”的景象。作為鄆州和京東西路治所的東平府,也成為中國最繁榮的城市之一,蘇軾詩中“名都信繁會,千指調笙簧”描繪的就是東平府。

  “大宋不夜城的建造,是依據張擇端筆下的汴梁盛景所設計的。”大宋不夜城工作人員劉陽&&,“景區依託原本的水滸影視城,佔地400畝,升級改造面積25000平方米,按照一街兩巷多點的不夜城模式,打造集演繹、美食、娛樂、科技、文化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旅項目。”

  大宋不夜城的主街道“華燈錦裏”,總長500米,寬11米,沿街兩側的府邸建築、商鋪和夜市攤位燈火輝煌,展現出繁華熱鬧的場景。在這條長街上有十八幕傳統藝術演繹,每天晚上,演員們身着宋制漢服,有的和着歌樂敲起宋代街鼓;有的彩袖翩躚,跳起一支優雅的宮廷舞;有的化身“聖手書生”,伴着音樂筆走龍蛇……“這些表演都是以宋代傳統文化為底色,再進行現代改編,讓游客更能夠接受、欣賞。”劉陽説。

  “最喜愛的還得是不倒翁表演。”王學峰道出了不少游客的心聲。衣裙輕舞,巧笑倩兮,“不倒翁小姐姐”燕孜婷和往常一樣,經過1個小時的化粧,用布帶將雙腿固定在半圓形金屬道具的支撐鐵架上,站上舞&進行表演。

  音樂聲起,燕孜婷隨着節奏起舞,一顰一笑將宋朝佳人的神韻演繹得淋漓盡致,時不時還給觀眾發去棒棒糖、玫瑰花,台下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平常表演的時候,舞台下面可以説是裏三層、外三層,大傢伙都非常熱情。”燕孜婷説,可能因為自己在短視頻&&有一定流量,不少游客專程從外省來看她。

  1998年出生的燕孜婷,原本在西安“跑活兒”,接各類漢服、不倒翁的表演。大宋不夜城爆火後,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哥哥”便推薦她來了這兒。“當時在西安四處奔波,收入也不穩定。我對‘好客山東’的人文底蘊印象特別好,聽説這個工作機會是來東平,毫無猶豫就答應了。”

  燕孜婷白天排練,晚上演出,由於不倒翁對腰腹用力要求很高,一場20分鐘的演出下來,她總是累得汗流浹背。“對我來説,這不僅是一份工作,還是在盡我自己的努力把大宋不夜城推介出去,更是在傳播中華傳統歷史文化。”

  當傳統文化底蘊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時代化表達讓大宋不夜城這一IP迸發出了新活力。數據顯示,截至11月19日,大宋不夜城已累計接待游客275.2萬人次。

  大宋不夜城的火爆也帶動了景區內各種業態。今年中秋剛剛開業的大宋民宿,根據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描述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而建,主要結構取材於茅草、木料、泥土,頗有古代民間及鄉村的味道。“房間也採用宋詞中的詞牌來命名,來住宿的人都覺得很有特色。”大宋民宿負責人欒明明感嘆道,“之前游客可能玩到晚上就走了,現在有了民宿,可以吸引他們在這兒過夜。”

  “今年過年,‘狀元糕’日營業額最多的時候能超過一萬元。”“狀元糕”攤位,攤主趙海濤一邊敲打着木板,一邊高興地説。模具上是糯香四溢的東平特色美食“狀元糕”,攤位前排滿期待品嘗美食的游客。

  極具特色的“禦花園東平魚火鍋”,包廂都圍湖而建,游客在吃火鍋的同時,還能透過玻璃欣賞水上的表演。岸邊紅油沸騰、熱氣滾滾,湖上表演者駕着船,表演着變臉、噴火等節目。店長張大偉説,假期的時候一天大概能接待五六百人,人多的時候甚至在路邊都擺滿了臨時的火鍋桌。

  “大宋不夜城的前身是水滸影視城,裏面沒有更多可玩可感的內容,旅游停留在觀光上。”謝興慶回憶道,“去年,集團投資2億多元,結合宋代文化對這裡進行優化。如今,不夜城的出現,催生了夜間經濟新業態,豐富了夜間生活潮流。”

一段從“網紅”到“長紅”的征途

  “做‘網紅’容易,變‘長紅’難。”東平縣委書記馬煥軍&&,關注度高了,游客的預期也會變高,因此要更加注重旅游産品的體驗。

  如何從“網紅”走向“長紅”,讓“關注紅利”化為文旅競爭力,東平在不斷探索與創新中。

  11月18日下午2點,一場沉浸式劇場“遇見羅貫中”在羅貫中紀念館舉行。來自河南濮陽的王子沐身着古裝,與父母一同參與這場集密室逃脫、劇本殺等於一體的“歷史穿越之旅”。

  “遇見羅貫中”整場演出以明代羅貫中的經歷為主線,層層遞進,中間加入了不少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任務。“在一樓做任務的時候,當鋪的叔叔給了我一張線索條,上面寫着‘故人西辭黃鶴樓’,我需要拿着這張紙條,去二樓找到貼着下半句詩的寶箱。”王子沐説。

  王子沐的母親沈女士對這樣的娛樂形式很讚同:“我們昨天去了東平湖和大宋不夜城玩,然後偶然間看到這裡有這樣一個寓教於樂的互動劇場,就帶她來玩了。”

  “遇見羅貫中”於今年9月29日開演,僅10月就吸引了1800人左右游玩。“今年大宋不夜城走紅,游客量也更多了,因此我們對紀念館做了這樣的活化與轉型,以吸引更多游客。”“遇見羅貫中”劇場負責人章方圓説。

  如果説“遇見羅貫中”演出的打造是讓游客有更多的游玩選擇,那麼邀請外國友人走進各景區,則進一步擴大了東平的“國際朋友圈”。

  11月初,“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外國友人感知體驗泰安行來到東平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中心。在這裡,十幾名外國友人親身體驗了端鼓腔、火筆烙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魅力。此前,他們還走進了戴村壩博物館、大宋不夜城等多個景區。“我被這裡燦爛的歷史文明和濃厚的遺址魅力深深吸引,以後有機會要帶我更多朋友來。”來自阿富汗的留學生阿塞姆·沙赫扎德説。

  東平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便寧&&,為了把“流量”轉化為“留量”,東平在基礎設施完善、服務質量優化、旅游方式創新等多個方面下足了功夫。

  為把配套設施做好,東平打造了重點旅游道路,建設游客集散中心4處、碼頭14個、大型停車場8處,設置了自行車賽道、木棧道等慢行系統,形成了“外部交通快捷、內部交通順暢、慢行交通豐富”的旅游交通網絡;

  緊抓鄉村振興戰略與東平縣全面調整旅游供給結構的機遇,東平街道塘坊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一排排石砌民房、一頂頂星空帳篷組成的露營基地,吸引游客近萬人次。目前,東平已打造史樓、塘坊等26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

  為給游客不一樣的旅游體驗,大宋不夜城每月舉辦不同的品牌特色活動,如3月的雜技魔術節,5月的非遺“打鐵花”表演,7月的啤酒燒烤小龍蝦電音節,11月的蹴鞠大賽、捶丸競技等;

  為持續推動夜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新華每日電訊、泰安市人民政府主辦,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東平縣人民政府、東平縣委宣傳部、東平縣文化和旅游局、東平湖文旅集團承辦的大宋不夜城夜間旅游經濟發展研討會將於11月26日在東平舉行。來自地方黨委和政府部門、文旅企業、知名高校的代表齊聚一堂,就夜間文化旅游展開深度對話……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推進黃河文化、運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將景點‘串珠成鏈’,持續做優公共服務,讓游客玩得安心、舒心,讓東平的文旅之歌唱得更加悠揚。”馬煥軍&&。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