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在中國“公學始祖”文翁家鄉見證教育公平

2023-11-14 16:53:53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春秋鄉文翁中學內的文翁半身像。 新華社記者周暢攝

  2000多年前,相距數千公里的孔子和蘇格拉底,分別在古代東西方探索着教育的模式。在私塾教育開創者孔子去世300多年後,漢景帝末年任蜀郡太守的文翁開地方官學之先河,開辦“文翁石室”,被譽為“公學始祖”。

  當時的蜀郡地處邊陲,文化相對落後。身為郡守的文翁已意識到教育阻斷代際貧困的意義,於是壓縮辦公經費,省下錢來辦了一所公立學校“文翁石室”。為了讓教育惠及更多人,他招收平民子弟入學,免除徭役,是我國教育公平理念的早期體現。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這樣評價文翁的功績:“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都深受巴蜀文化的影響。

  “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雲。”“中國第一任校長”文翁,也成為了中國公辦教育的起源。他開辦的“文翁石室”如今已走過兩千多年歲月,校名多次更迭,但校址從未變動,被譽為具有“中國標本”意義的“千年名校”。

  文翁的家鄉則位於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春秋鄉文衝村。走進依山而建的文翁中學,白色的文翁半身像靜靜佇立在校園中。

  文翁的第七十四代後人文藝,就在這所中學任教。今年55歲的他在這所學校當了一輩子教師,也見證着這所山腳下的學校逐步變成綠樹成蔭的花園式學校。

  春秋鄉黨委書記胡竹青説,近年來春秋鄉先後投入近1500萬元,為文翁中學和春秋鄉中心學校新建了宿舍樓,改造了教室、運動場等設施,安裝了校園路燈,更換了課桌椅,增添了圖書。“這些基礎設施裏,傳遞着民生溫度,也彰顯着政府提高公共教育服務供給能力的決心。”

  在同時擔任舒城文翁研究會秘書長的文藝看來,文翁不僅在他心中種下了教育的種子,也將重教為先的理念厚植在文翁故里。

  文藝和先祖文翁都走上了教書育人的道路,不同的是,當年文翁面對的是從零起步建設學校,文藝則見證了我國教育不斷優化前行。

  2021年底,我國2895個縣級行政單位全部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認定。如今,包括舒城縣在內的全國多個縣區,開始以優質均衡為目標發展教育事業。

  下午5點,舒城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篆刻特色班裏,12歲的童先冉戴着手套、拿着刻刀,小心翼翼沿着石頭材質印章上的古體字輪廓刨除多餘的部分,然後用小刷子輕輕刷去粉塵,鼻尖冒出細密的汗珠。

  父母在上海務工的童先冉住在城南村,由爺爺奶奶照料。在得知學校下午放學後開設了篆刻班,她馬上報了名。臨摹古印、水印上石、篆刻刀法……在雕刻時光中,童先冉擁抱着更廣闊的世界。

  多年來,我國將教育公平融入教育綜合改革各方面各環節,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在舒城縣,能感受到教育公平已經浸潤到教育發展的諸多領域。

  “硬體上,農村學校操場全部改造,在城區新建學校滿足學生增多的需求。軟體上,各個學校都發展特色課外活動,比如合唱團、篆刻班、輪滑社團等,激發孩子興趣、培養技能。”舒城縣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家應説。

  城區教師評職稱必須有農村支教經歷、骨幹教師每月需到農村學校上公開課、建設城鄉教育質量共同體、公開抽籤進行“陽光分班”……舒城縣正在努力將教育公平的陽光灑到每個孩子身上。

 (記者周暢 劉方強 趙一寧)新華社合肥電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