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碧水長流潤津門

引灤入津工程建成通水40周年記

2023-10-28 12:51:1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在天津三岔河口拍攝的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2023年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孫凡越攝

  新華社記者李鯤 黃江林

  不久前,天津舉辦的一場紀念引灤入津通水40周年展覽上,一張紅色卡片將不少人的思緒拉回到了40年前。

  這就是茶票!1983年9月,當清澈的灤河水從河北流入天津的千家萬戶,天津市委市政府發放“茶票”,讓市民兌換茶葉,請大家喝茶。

  “現在50歲往上的人都記得,海河水過去又苦又鹹,泡茶不好喝,灤河水來了,我們才能喝上好水好茶。”市民孫大海説。

  40年來,作為新中國第一個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引灤入津為天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見證了津冀兩地協同合作孕育出的強大生命力,更推動水資源高效利用,成為一座“流動的豐碑”。

“引灤精神就是為民造福”

  在海河起點、天津發祥地三岔河口,一座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靜靜矗立了40年。碑頂白色的“母子盼水”雕塑,訴説着這座城市對水的渴望。

  20世紀70年代,華北地區持續乾旱,人們不得不超量抽取地下水。供水最緊張時,幾百萬市民的城市,日供水量被壓縮到60萬噸的極限,老百姓喝的都是苦鹹水。

  “1981年,我從南方調來天津上班,同事給我倒了一杯白開水,黃黃的,乍一看還以為是茶水。”孫大海説,那種苦鹹的味道他至今難忘。

  1981年,“引黃濟津”實施,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推動“引灤入津”已迫在眉睫。

  經過周密的路線勘測和先期準備,1982年5月,引灤入津工程正式開工。在裝備工具相對落後的20世紀80年代,完成輸水線路長達234公里的引灤入津工程談何容易!

  “引水隧洞工程是最艱巨的,需要穿越燕山山脈,在近200條斷層中修建一條通道。”在天津市引灤工程隧洞管理中心工作40年的付國群説。

  人民子弟兵承擔起了這一重要任務。

  原鐵道兵第八師師長劉敏生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經過反復演練,他們創造性地使用了“長洞短打”的方式,從上方建設多個斜井下到深處,分段開鑿。除了施工困難,塌方、漏水更是每天都要面對的危險。

  “引灤精神就是為民造福!”劉敏曾這樣説。

  1983年9月,共有160多個單位直接參建、施工高峰期間有17萬義務勞動大軍和民工參與的引灤入津工程開始供水,比原定時間提前兩年,9月11日,甘甜的灤河水流到了天津人民的茶杯中、餐桌上。

  “40年來,引灤入津工程累計向天津安全供水332.8億立方米,有力地支撐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讓天津重新煥發生機。”天津市水務局副局長王洪府説。

協同共治破解生態難題

  河北省遷西縣,另一座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矗立,戰士形象的雕塑俯視着腳下的灤河水,與天津的紀念碑共同見證着一條河流裏的協同發展。

  “這裡水質已經連續30個月保持在地表水Ⅲ類及以上水平了。”站在潘家口水庫大壩頂端,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引灤工程管理局水文水質監測中心副主任王少明感慨萬千——就在7年前,水面上還是密密麻麻的網箱。

  潘家口水庫水域面積約70平方公里,其中約50平方公里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境內。20世紀70年代末,水庫開始蓄水,淹沒寬城縣4個鄉鎮、17個行政村,共有移民23000多人。

  “蓄水淹沒了耕地,我們放下鋤頭拿起網。”寬城縣桲羅&鎮白&子村村民李健民説。

  2000年左右,庫區周邊的漁民開始大規模發展網箱養魚,收入也隨之提高。      

  然而,投放的餌料、魚類的糞便導致水庫水質快速惡化,長期劣Ⅴ類的水體散發着腥臭味。順流而下,引灤入津工程下游的天津於橋水庫2016年藍藻爆發。

  2016年10月,為徹底消除水污染,為下游提供優質水源,河北啟動潘家口、大黑汀水庫網箱養魚清理,到2017年5月全面完成時,共清理近8萬個網箱,累計出魚8.6萬噸。

  正當“拆網賣魚”的李健民再次為前途和生計擔憂時,2017年6月,《關於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第一期正式簽署,中央及津冀兩地3年共安排資金15億元解決上下游水環境問題。

  “誰受益,誰補償。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之下,兩地探索出的跨行政區生態補償機制,為流域生態實現協同共治破了題。”王少明説。

  在上下游共同努力下,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水質由劣Ⅴ類逐步恢復到了Ⅲ類。

  如今,這個生態補償協議已簽署了三期,拿到了補償款的李健民開起了農家院。“庫區水好了、風景好了,吸引了大量來自京津冀三地的游客。”他説。

  不僅僅是拆除網箱,天津市水務局局長李文運説,近年來,在水利部海委和河北省的大力支持下,引灤水源地污染源得到明顯清理,灤河上游水土流失等問題得到有效治理,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於橋水庫動植物多樣性逐步恢復,引灤全線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Ⅲ類及以上標準。

引來的每一滴水都要充分利用

  位於天津市寶坻區的爾王莊水庫1983年7月投入使用。如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和新中國首個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的輸水管線在此交匯。

  “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天津供水,與引灤供水體系實現互通,共同構成了天津的‘雙水源’保障格局。爾王莊水庫是重要樞紐,全市‘雙水源’調度就是通過這裡實現的。”天津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引灤爾王莊分公司副總經理趙玉嵐説。

  位於天津市東麗區的津濱水廠承擔着將引江水供至寧河區、濱海新區等地的任務。2022年底,津濱水廠完成二期擴建工程後,峰值供水規模提升至每日75萬立方米。“這一規模接近引灤前天津全市水廠的總供水能力。”津濱水廠黨支部書記、副經理岳瑩説。

  “引灤、引江水來之不易,每一滴都要得到充分利用。”王洪府説,多年來,天津始終把節水作為一項戰略措施常抓不懈,啟動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非常規水利用“四大攻堅戰”,努力實現以用水微增長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自建的污水處理站裏,8個污水池依次排開,初步處理後,污水又經過雙膜深度過濾,生産出達標的工業用水流入車間。

  “進廠的污水大多是居民使用後的廢水。目前,污水處理站日處理量已達4.2萬噸。”榮程鋼鐵能源中心主任潘玉桐説。

  2022年,天津供水總量33.55億立方米,其中再生水利用率由2015年的30%提高到2022年的45%。

  在天津生態補水和置換超采地下水等方面,引灤水仍發揮着重要作用。2022年天津深層地下水年開採量已降至0.49億立方米,2018年至2022年,天津深層地下水平均水位埋深上升9.4米。

  截至目前,天津市萬元GDP用水量僅20.57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8.48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722,用水效率位居全國前列。

 新華社天津10月27日電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7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