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一份遲到百年的學位證書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將追授林徽因建築學學士學位

2023-10-20 12:18:2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林徽因大學畢業照。

▲林徽因與梁思成在美國。林徽因家屬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夢妮

  “在明年5月18日的畢業典禮上,將向林徽因——這位現代中國最著名的女性建築學家,頒發遲到的建築學學士學位。”

  當地時間10月15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以下簡稱賓大)發布了上述消息。

  100年前,賓大建築系拒絕了這位中國女性的入學申請,她只能入讀美術系,畢業時獲美術學學士學位。

  如今,賓大主動提出追授她建築學學士學位。

  明年,是林徽因誕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學賓大100周年。屆時,賓大將正式授予林徽因建築學學士學位證書,林徽因家屬及相關機構人員也將受邀參與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百年之後,母親得到她母校的承認,讓我想起她當年選擇建築專業時的勇敢與堅定。她用自己的一生證明,她是一位真正的建築師。”林徽因女兒、94歲的梁再冰感慨。

“我們在糾正歷史上的錯誤”

  “我們在糾正歷史上的錯誤。”談起追授林徽因學位的決定,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院長弗裏茨·斯坦納説。

  韋茨曼設計學院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當年就讀的美術學院,梁思成讀建築系,林徽因讀美術系。

  8月下旬,林徽因外孫女於葵應邀前往賓大,交流追授學位一事。“在賓大,追授學位需要一系列認真、嚴格的評估,整個過程中,我能感受到學校老師和管理部門對追授林徽因建築學位的一致認可。”於葵告訴記者。

  追授林徽因學位的緣起,是一場展覽。

  2022年1月,“中國建造:現代建築百年對話”在賓大舉辦。展覽由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副教授林中傑、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童明、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翔寧共同策劃,展示了1918年至1941年間,20多位來自中國的學建築的學生在賓大的學習生活,以及他們回到中國後所創造的輝煌事業。其中一塊展板呈現了這些學生在賓大的詳細時間軸,包括入學時間、學位信息、畢業時間等。

  “當時我們院長看到這個展板,發現除了個別退學的學生,林徽因是這些人裏唯一沒拿到建築學位的,覺得有點難以理解,所以他就去探尋這件事。”林中傑説。

  “我請建築檔案館館長威廉·惠特克協助查閱了林徽因的學習檔案。”弗裏茨·斯坦納發現,原來,林徽因完成了建築學學士學位所需的大部分課程,因為她到賓大就是想學建築。但建築系有些課程,當時在賓大被認為是不適合女生的,比如使用男性模特的人體寫生課,以及需要去建築工地的建築施工課等。因此,林徽因入學時沒能進入建築系,最後拿的是美術學學士學位。

  “但她建築學的成績非常出色,有的課程還超過了那些男同學。”弗裏茨·斯坦納説。

  2023年春天,韋茨曼設計學院院長辦公室為學院領導和全體教師準備了一份書面提案,提議追授林徽因建築學學士學位。提案中,有林徽因的成績單,她對攻讀建築學學士學位的興趣,以及她回國後在建築領域的重要成就。

  林中傑曾翻閱過這份提案,他發現,學院還細心準備了日後成為著名建築師的梁思成、童寯、路易斯·康的成績單,並與林徽因的進行對比。“這足以證明,和建築系最優秀的學生比,林徽因毫不遜色。”林中傑説。

  “我們在內部會議上進行了討論,所有出席會議的人,都支持這一提議。”弗裏茨·斯坦納告訴記者。於是,韋茨曼設計學院便向學校正式提交了追授林徽因學位的申請。

  這一申請由學校教務長辦公室審查後批准,再由負責頒發文憑的大學秘書辦公室發布正式通知。

  “賓大的決定,既是遲到的承認,也是一種表彰,彌補了時代局限所造成的遺憾,有着特別的歷史意義。”童明説。

  “相比美國大學裏比較常見的榮譽博士學位,追授林徽因的學位要求更加嚴格,需要實實在在地修讀相關課程。她的學位證書跟我們現在授予畢業生的一樣,是一份很正式的拉丁文證書,只是上面的時間是1927年,也就是林徽因畢業那一年。”林中傑解釋。

  “林徽因是一位優秀的學生,她後來在建築領域也取得了成功。”弗裏茨·斯坦納説,“她和其他早期的女學生,面對阻礙所展現出的勇氣、創造力和決心,值得我們讚頌。”

“我衷心地讚揚她……”

  “林徽因在賓大接受了很好的建築教育,她後來在建築史、建築設計、建築教育領域的成就都與此有關。”故宮研究院建築文化研究所所長王軍説。

  這一切的開端,是林徽因選定建築專業時的勇敢與堅定。

  1920年春天,16歲的林徽因跟隨父親林長民來到英國。歐洲的古典建築,讓她有了學習建築的夢想。她還從一位英國女性朋友處了解到,建築不僅僅是蓋房子,還是一門綜合科學與美術的學科。

  第二年秋天,林徽因回到中國。當時,梁思成在清華就讀,正在考慮未來留學美國的專業。林徽因向他描述了她所了解的建築學——一項可以將美術創造和實際用途結合起來的事業。那時中國還沒有專門的建築學科,但在林徽因的熱情“鼓動”下,梁思成也對這一領域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就這樣,他們一起選定了建築學作為終身事業。

  過去有一個傳言,林徽因是到了賓大後才發現建築系不收女生,只能選擇美術系。但賓大城市研究所及香港大學科斯産權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黃振翔查閱賓大“院長檔案”後發現,事實上,林徽因在1923年,即她出國前一年,已經知曉賓大建築系不招收女生了。

  1923年11月至1924年3月,北京中國婦女出國留學委員會秘書和林長民所拜託的中國駐美公使館工作人員,都多次&&當時賓大的美術學院院長,希望對方能通融讓林徽因入讀建築系,但得到的回答都是賓大建築系無法錄取女生,因為有部分課程女生無法修讀。

  但林徽因依然堅持要念賓大建築系,於是,她退而求其次進入賓大美術系,同時選修建築系課程。“我們現在無法猜測她作出這一選擇的原因。可能是她不願與梁思成分開,也可能是因為當時賓大的建築系是美國最好的。”黃振翔説。

  “那會兒賓大是美國建築教育的一個重鎮。保羅·克瑞把巴黎美術學院的教學方法帶到了賓大,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接受了非常嚴格的西方古典主義建築教育。”王軍説。

  黃振翔介紹,當時賓大美術學院有建築、美術、音樂和園林建築學四個專業,建築系要修滿104個學分才能拿到學位,按四年制計算,平均每學年26學分,而美術系只需要72個學分,平均每學年18學分。

  1924年9月,林徽因進入賓大美術學院美術系,她第一個學年就修讀了29個學分。“很明顯,她想以最快的速度念完美術系的必修課,以便騰出時間修讀建築學課程。”黃振翔説。

  進入賓大的第二年,林徽因由大一直接跳級到大三。從這以後,她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建築學課程上。到1927年2月畢業時,除了不讓女生修讀的科目,其餘所有建築學課程她都修讀了。之後,她又以特別生的身份修讀了1個學分的建築學碩士學位課程。

  黃振翔在比較林徽因和梁思成所修讀的建築學科目後發現,除去女性不能修讀的課程,林徽因的建築學學分正好跟梁思成一樣,成績也不相上下。

  “在賓大,林徽因修讀了美術系和建築系共33門本科課程與1門研究生課程,共拿了十個優、十個良。可以看出她的學習成績特別好,用今天的話來説,她是個學霸。”黃振翔説。

  因其極為優異的成績,1925年秋季學期,林徽因開始擔任賓大建築系兼職助教,到1926-1927學年,她又成為賓大建築系指導教師,後者需要獨立授課,通常由成績優秀的研究生或校外人士擔任。黃振翔認為,由此可見林徽因在建築學科的成績已得到學校認可。

  1927年2月27日,曾拒絕林徽因入讀建築系的美術學院院長在給林徽因的推薦信上寫道:“在學業的追求上,林徽因小姐極度認真且成績優異。她每年學習的科目數量比一般學生多。因她的卓越成績,她被選為兼職的學生指導教師。林徽因小姐在品格、教養、心智和天賦方面,都顯示最佳的素質。我衷心地讚揚她……”

打擊與磨合

  在賓大,林徽因努力打破性別偏見,取得了優異成績。然而,也是在這期間,她遭受了有生以來最大的打擊。

  1925年12月24日,林長民在參與討伐張作霖的戰事中,被流彈擊中遇難。消息傳到美國,林徽因悲痛欲絕。“林長民的去世對林徽因的打擊很大。一方面是感情上,他們父女感情很深;一方面是經濟上,林徽因是半官費生,另一半學費都是她爸爸籌的。”於葵解釋説。

  林長民的離世,讓林家失去主心骨和經濟來源。林徽因曾打算回國,作為林家長女,她覺得自己有義務照顧好母親和弟弟妹妹的生活。

  此時,梁啟超給予了林徽因精神和經濟上的支持。得知林長民遇難的消息,他立即寫信給梁思成,叮囑他:“徽音(注:林徽因曾用名林徽音,下同)遭此慘痛,唯一的伴侶,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鎮靜着,才能安慰她。”又讓梁思成轉告林徽因:“林叔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何況更加以你們兩個的關係。我從今以後,把她和思莊一樣的看待,在無可慰藉之中,我願意她領受我這種十二分的同情,渡過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氣,發揮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學問,將來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國藝術界有點貢獻,才不愧為林叔叔的好孩子。”他還細心考慮到林徽因接下來的學費問題:“徽音留學總要以和你同時歸國為度。學費不成問題,只算我多一個女兒在外留學便了,你們更不必因此着急。”

  林徽因的母親雖然不識字,但在此關頭也讓梁啟超轉告林徽因:“自己保養身體,此時不必回國。”

  林徽因最終決定在賓大繼續學業。黃振翔在整理、研究林徽因這一學年所修科目後發現:“她沒有因為喪父而在學業上慢下來。”

  也是在賓大,林徽因與梁思成開始了建築事業上的磨合。梁再冰曾回憶:“爹爹在建築繪畫方面以精美細緻見長,而媽媽畫的圖則不如爸爸的乾淨漂亮。他們兩人有時能夠合作,相互取長補短,有時則互不相讓,陷入爭吵。”

  但這些爭吵,也讓二人得到思想的交流與碰撞,為他們未來在建築事業上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林徽因曾對梁再冰説起一件趣事。一次設計聖誕卡的作業,林徽因有一個比較新穎的靈感,梁思成也贊成,但梁思成認為必須由他來繪圖,才能盡善盡美。林徽因不同意,她説同學們都認得他倆的繪圖風格,如果由梁思成畫,大家一眼就能認出“槍手”。但梁思成仍堅持由他來畫,兩人還為此吵了一架。

  不知道這次作業最終由誰執筆。但賓大檔案館至今保存着一張林徽因設計的聖誕卡,1926年冬天,這張卡片獲得賓大美術學院聖誕卡設計比賽第一名。

  談起林徽因在賓大的歲月,童明認為有個細節很有意思。上世紀80年代,費慰梅在撰寫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傳記時,曾去賓大採訪他們還健在的美國同學。有同學回憶,中國學生大多相對刻板,除了林徽因和陳植。

  “陳植是一位男生,他個性開朗,才華橫溢。林徽因則異乎尋常的聰明、活潑、美麗,跟大家印象中的中國傳統女性是完全不同的。”童明解釋説,“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女性能夠以這樣一種非常現代、陽光的姿態出現,並且方方面面都如此優秀,這是超越時代認知的。”

  order與鬥栱

  “……獨此《營造法式》三十六卷巋然尚存。其書義例至精圖樣之完美,在古籍中更喜於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朱桂辛校印甫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音,俾永寶之。”

  192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收到梁啟超寄來的FangSong陶本《營造法式》。這部著作對當時的梁林二人猶如天書,但從此以後,這本古代建築術書就成為他們人生與治學的引領。後來,他們把結婚的日子定在1928年3月21日,3月21日正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紀念碑上的日期。他們的兒子取名“從誡”,也是取“追隨李誡”之意。

  再後來,他們攜手對《營造法式》進行了破解,這和他們在賓大的學習也有深刻關聯。王軍告訴記者,學習西方古典主義建築構造,需要從order(柱式)入手,學習以柱徑為度量單位的模數化設計手法。梁思成和林徽因了解西方order(柱式)這套模數體系後,再研究中國建築,也很快看到中國“以材為祖”,即以鬥栱的橫截面為一個度量單位的模數體系。

  “這一重要發現,一下子把中國建築史的一個大難題給解決了,可以説是對人類建築史研究的重大貢獻。”王軍説。

  在賓大,林徽因和梁思成一邊系統學習西方建築體系,一邊下決心投身中國建築的研究。1926年,林徽因在接受費城一家報紙採訪時説:“等我回到中國,我要帶回什麼是東西方碰撞的真正含義。令人沮喪的是,在所謂的‘和世界接軌’的口號下,我們自己國家獨特的原創藝術正在被踐踏。應該有一場運動,去向中國人展示,西方人在藝術、文學、音樂、戲劇上的成就。但是,絕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們自己的東西。”

  她用一生實踐了她學生時代的心願。

“建築師林徽因”

  1946年,與林徽因在建築領域攜手耕耘半生後,梁思成在一生重要的學術成果《圖像中國建築史》的序言中,寫下這麼一段話:“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同事、舊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來,她在我們共同的事業中不懈地貢獻着力量。從在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時代起,我們就互相為對方‘幹苦力活’,以後,在大部分的實地調查中,她又與我做伴,有過許多重要的發現,並對眾多的建築物進行過實測和草繪。近年來,她雖罹患重病,卻仍葆其天賦的機敏與堅毅;在戰爭時期的艱苦日子裏,營造學社的學術精神和士氣得以維持,主要應歸功於她。沒有她的合作與啟迪,無論是本書的撰寫,還是我對中國建築的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梁思成心目中,林徽因對於他和他的建築事業的重要性是無與倫比的。許多學者與親友談起梁林二人的建築事業,也將他們視為“一體的”“不可分的”。

  也有學者認為,林徽因不僅僅是梁思成的支持者與合作者,更是中國建築學科的奠基人。

  “林徽因是最早對中國傳統建築做出理論定義的學者。”南京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趙辰説,他以林徽因完成於1932年的《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和完成於1934年的《清式營造則例·緒論》為例,“多年來,我們用於分析評價中國建築的理論要點和基本框架,多半都出於這兩篇文章。”

  “而且,從林徽因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她的文化自信,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趙辰説。

  “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開創了中國傳統建築的調研工作,他們幾乎是從無到有地建立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研究系統。直到今天,這個系統都難以被取代。”童明説。但在他看來,林徽因更加深遠的貢獻,是為建築學理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獨特見解,“調研古建築更多是做研究,但建築這門專業,還需要思想和精神的視角,林徽因在她早期的文章中,提供了這樣的視角。”

  童明以“建築意”為例。1932年,林徽因在《平郊建築雜錄》中寫道:“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裏,無形中都在訴説,乃至於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由溫雅的兒女佳話,到流血成渠的殺戮。他們所給的‘意’的確是‘詩’與‘畫’的。但是建築師要鄭重鄭重的聲明,那裏面還有超出這‘詩畫’以外的意存在……即不叫他做‘建築意’,我們也得要臨時給他製造個同樣狂妄的名詞。”

  “中國傳統建築不僅表現為物質性的外觀,更多還在於精神內涵。那麼,提煉出這種精神內涵,是中國建築走向世界並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建築意’的提法,就非常鮮明且準確地抓住了中國傳統建築內涵,這是林徽因在建築專業領域非常重要的貢獻。”童明説。

  趙辰也很欣賞林徽因關於“建築意”的定義,他認為這是林徽因的文藝天賦在建築領域的詩意展現,其含義既有建築美學的核心價值,又在審美概念上延展更廣一些。

  在他看來,林徽因的成就,根本不用學位來證明。“我倒是覺得她沒有學位還取得了那樣的成就,反而顯得更加偉大。”趙辰笑着説。

  趙辰還特別提到林徽因對民居的研究。1945年,在最後一期《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上,林徽因發表《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詳細介紹了同一時期西方國家對戰後新型住宅小區的建設情況。二戰後,西方國家開始規劃為普通人設計建築,林徽因以超前的眼光,意識到戰後中國也應該這樣做。

  “在當時的環境下,林徽因有這樣的學術眼光是非常難得的。”趙辰説。

  那時的林徽因,已在生死邊緣掙扎多時。“她生命垂危,又在李莊那麼一個環境,但她當時寫的東西,她思考的問題,她想要做的事情,都是最前衛的,跟世界同步的。”於葵説。

  因為戰爭損壞了健康,1955年,林徽因離世。除了建築領域的成就,她還是詩人,是作家,是工藝美術家,是舞&設計師,但愛她懂她的梁思成,在她的墓碑上刻下“建築師林徽因墓”。

勇敢與堅定

  誠如梁從誡所言:“母親的一生中,有過一些神采飛揚的時刻,但總的來説,艱辛卻多於順利。”然而就在那些艱辛中,當年選定建築事業時的勇敢與堅定,在林徽因身上一次次閃現。

  “新近有幾個死心眼的建築師,放棄了他們蓋洋房的好機會,卷了鋪蓋到各處測繪幾百年前他們同行中的先進,用他們當時的一切聰明技藝,所蓋驚人的偉大建築物。”這是1933年10月,林徽因發表在《大公報》上的《閒談關於古代建築的一點消息》。她用幽默又自豪的口吻,介紹梁思成和營造學社的同仁們穿行華北大地、實地考察測繪古建築的選擇,其實説的也是她自己。在那個兵匪橫行、交通落後的年代,這樣的選擇是需要勇氣的。

  “説到打仗,你別過於悲觀,我們還許要吃苦,可是我們不能不爭到一種翻身的地步。”這是1937年12月,林徽因寫給沈從文的信。當時,她剛從北京輾轉幾個月到達昆明,一路上可以説是九死一生。在長沙,他們的住所被炸毀,她和梁思成一人抱着一個孩子飛奔下樓,被炸彈震倒。在晃縣(今湖南新晃),她高燒整整兩周,一度燒到41攝氏度,命懸一線……剛經歷了這一切的她,談到將來,字裏行間依然流露出堅定與勇敢。

  “現在我正在寫作,我希望有一群秘書和高效的打字機聲音,聲音大到足以淹沒我們每天必須聽到的空襲警報和炮彈聲音。無需擔心,面對這一切我們已經變得愈加冷靜。每次炮彈襲擊後,我們都像專家一樣評論一番——這是否算得上‘非常溫和的一次’。”這是1939年,林徽因給好友費慰梅的信,可以看到面對日復一日的轟炸,她所持有的幽默與樂觀。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她和梁思成一起,開始嘗試恢復營造學社的工作。

  “營造學社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是梁再冰記憶中,躺在李莊病床上的林徽因,一遍遍對梁思成説的話。此時,由於營造學社經費斷絕,在李莊的生活幾乎陷入絕境,跟梁思成共事多年的同事不得不先後離開另謀職業,但林徽因依然堅守着,她協助梁思成完成醞釀已久的《中國建築史》,並恢復了中斷7年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那時的母親簡直是拼其性命,全身心地投入,去幫助父親和營造學社繼續堅持下去。”梁再冰説。

  “為什麼我們在博物館的玻璃櫥裏那麼精心地保存起幾塊出土的殘磚碎瓦,同時卻又要親手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惟一的這處雄偉古建築拆得片瓦不留呢?”這是梁從誡記憶中母親痛苦的質問。上世紀50年代初,面對北京古城墻與古建築的拆除,林徽因和梁思成一道,據理力爭,甚至激烈抗議,勇敢發出建築專業人士的聲音。

  ……

  這些,似乎都能讓人看到當年那個堅定要讀建築系,多修讀了那麼多學分仍獲得優異成績,父親去世的沉重打擊也不曾讓她在學業上慢下來的女孩。

  而100年後賓大追授學位的決定,也是對100年前那個中國女孩的勇敢與堅定一個最好的回應吧。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