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倉”: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這是9月22日在黑龍江省富錦市萬畝水稻科技示範園拍攝的巨型 3D 稻田畫。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第五管理區第二作業站和富錦市萬畝水稻科技示範園內用彩色作物種植出的稻田畫,主題豐富多樣,構成一道靚麗的風景。新華社記者石楓攝
新華社哈爾濱10月16日電(記者劉偉 管建濤 黃騰)“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農業生産、糧食安全。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黑龍江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金秋十月,黑土地上稻穀飄香,“北大倉”“豐”景如畫。新華社記者在龍江大地採訪看到,現代農業走向“智能化”,生態農田産出更多“放心糧”,經歷了抗災、減損、保産的黑龍江省今年豐收在望,正努力端好“中國飯碗”,當好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科技賦能
【總書記囑託】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強調。
【記者探訪】“飛手”種地
秋高氣爽,成熟的稻田在微風的吹拂下起起伏伏,翻滾着金色的稻浪,收穫機車往來穿梭,發出隆隆的響聲。
這是當下黑土地上的豐收場景。王雪健站在地頭,抓起一把稻穗笑着對記者説:“你看這稻粒多飽滿,這穗子多粗大,今年畝産1200斤以上,加上水稻價格好,比去年能多收入十幾萬元。”
王雪健是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興和朝鮮族鄉興和村遠近聞名的水稻大戶,但就在幾年前,他還想著把水田改成旱田。“大多數時候水田都比旱田效益好,但水田農活太精細,500多畝,實在忙不過來。”
2020年,王雪健開始採用無人機航化植保服務,作業效率比原來大大提升。王雪健説:“現在打藥噴肥都省事了,無人機航化作業不僅效率高,霧化效果也更好。”
為王雪健提供服務的是綏化當地的秋慧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公司副總經理顧嘉健説,無人機進行植保服務之前需要先採集地塊數據,採集完成後便可根據規劃好的路線自動作業,效率是傳統方式的數十倍。
依託積累的地塊數據,這家公司還開發了一款App,裏麵包含約8萬畝地的數據,讓農民可以得到“點餐式”農業服務。
今年8月中旬有一段連續陰雨天,興和村村民遲鶴下地查看苗情後發現水田裏有了稻飛虱的跡象。“我拿出手機提交了噴施生物菌劑的訂單,不一會兒就聽見頭頂有了無人機嗡嗡的響聲。”遲鶴説,“需要啥樣的服務,噴施農藥或是葉面肥,只要在手機上點選就行了。”
“農民就是‘點餐’的,我們就是‘做飯’的,而‘飛手’就像是送餐的騎手。”秋慧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劉秀峰説,公司正繼續完善數據採集,不斷擴大服務面。
如今,以無人機航化、無人耙地、無人收割等智能化作業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生産方式正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有序推進。
今年5月,記者在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有限公司看到,工作人員拿出手機操作,一台無人攪漿平地機便開動起來,在水田裏直行、轉彎、掉頭,動作連續、乾淨利落,“大傢伙”走過之處,黑土和水均勻地摻混在一起,水田變得更加平整。
七星農場有限公司農服中心主管劉建國介紹,這&機車配備了北斗衛星自動導航駕駛系統,可以實現一鍵操控、自動作業,顯著提高了作業效率。
近年來,黑龍江省加快農業科技體系建設,在催芽、播種、田管和收穫階段都有無人技術的應用。2022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9%,高於全國9個百分點以上。
綠色種植
【總書記囑託】更好支持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産,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強調。
【記者探訪】有機“出圈”
秋收時節,在北大荒集團紅星農場有限公司的有機專屬基地,綠油油的菜壟一眼望不到邊,一顆顆剛收穫的白菜被裝進網袋,整齊地碼放在運輸車輛上,準備送往北大荒親民有機食品有限公司。
北大荒親民有機食品有限公司原料部經理賁志臣説,這些白菜每顆凈菜都有七八斤重,外綠內白,菜心黃嫩,將用於生産有機酸菜銷往全國各地。有機酸菜的市場價格要比普通酸菜高一截,但在市場上卻十分暢銷。
這家公司今年還與上海一家企業簽訂了18萬顆有機白菜銷售訂單。“不到20萬顆就能賣上百萬元,種得好是關鍵一步。”北大荒親民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霞説。
“這裡種植農作物禁止使用農藥、化肥,種植過程得接受有機認證機構監管。”紅星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總經理張紅亮介紹,今年紅星農場有限公司種了2300畝有機白菜,還種植了有機小麥、有機大豆、有機玉米等作物。
由於不能使用農藥,有機基地裏的作物除草只能採用物理手段。張紅亮説,農場從2021年開始,累計投資800多萬元購進全方位除草機器人和行間除草機器人,它們利用視覺識別技術,可以分清蔬菜和雜草,利用旋轉犁鏟對株間雜草進行剷除,再配以常規犁鏟對行間雜草進行剔除,除草率達98%。
張紅亮説,一塊普通耕地轉換為有機耕地需要三年,不使用化肥農藥,肯定要減産,但收成還不能按有機産品賣。
如何培養種植戶綠色生産的積極性?建設有機專屬基地初期,紅星農場對種植有機作物的每畝土地承包費減半、轉換期內每畝地補助40元,虧損嚴重的每畝地還另外補貼30元至100元。
隨着有機産業不斷發展,2007年,紅星農場有限公司成立了北大荒親民有機食品有限公司,註冊了“親民食品”商標,此後圍繞所種植的有機農産品陸續建設了有機酸菜、豆醬、麵粉和掛麵加工廠,逐漸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支撐。
紅星農場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元林介紹,農場耕地有機認證面積已由最初的6000畝發展到現在的11.4萬畝,到2025年將實現30萬畝全域有機認證。今年農場使用5760噸有機肥替代化肥1750噸,計劃減施農藥、除草劑23噸。
為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北大荒集團實施了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農藥替代傳統化學農藥行動,曾因過度施肥導致的土壤板結現象越來越少,土壤中農藥殘留風險也明顯降低。
據黑龍江省農業部門介紹,截至2022年,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超過9100萬畝,居全國第一。
綠色種植已成為一種風尚。在黑龍江巴彥縣紅光鄉建新村,建新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秸稈覆蓋免耕保護黑土地已有10餘年。“將秸稈全部還田並覆蓋在地表,起到保墑的作用,秸稈腐爛后土壤肥力增加,化肥使用量不斷減少,種出的糧食更綠色。”合作社負責人馮國偉説。
農業部門數據顯示,黑龍江省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9%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5個百分點;農藥用量連續11年下降,農作物化肥農藥施用量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
抗災保産
【總書記囑託】要抓緊修復受損房屋,加快推進災後重建,最大程度減少農業因災損失,確保受災群眾安心安全——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
【記者探訪】“高能”減損
鐮刀飛舞,機車轟鳴,收割機滾滾向前,金色的稻穗被收割機“吃進肚子”,粉碎後的秸稈被均勻地拋灑進稻田裏。在黑龍江省尚志市老街基鄉龍王廟村,村民們在庭院裏圍起穀倉,地頭堆放着剛剛收穫的糧食,不時有糧商乘車前來與村民商量價格。
“200多畝地過水20多畝,減産不多,影響有限。”村民李殿友站在地頭,望著正在作業的收割機説,雖然過水地塊減産,但未過水地塊長勢優於去年,産量比常年會增加一些,加上今年水稻價格較去年同期偏高,預計完全收割後,今年種糧整體收益不會減少。
8月初,黑龍江五常、尚志等地出現連續強降雨,一些農田和房屋在洪澇災害中受損。洪水退後,黑龍江省全力落實農業防災減災各項工作措施,力爭將災害損失減少到最小,保障糧食豐産豐收。
在受災較為嚴重的尚志市老街基鄉基豐村,村民劉環茂10月初搬進了新房,新房整潔明亮,安裝有煤電兩用鍋爐,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老街基鄉黨委書記劉瑞鑫介紹,洪水中全鄉有676棟房屋受損,其中有60棟成為危房被拆,受災村民可以根據房屋受損程度得到相應資金支持修復、重建。“目前建設工程進展順利,能保證受災村民入冬前入住,讓農民正常生活和糧食生産沒有後顧之憂。”劉瑞鑫説。
“大水來臨時水稻正處於抽穗揚花期,處理不好會影響産量。”李殿友説,洪水剛退那段時間,大家集中為低窪地塊排水,走在田間地頭,到處是日夜不停工作的抽水機,機器響聲總在耳邊縈繞。
洪澇災害發生後,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圍繞抗災減損、防治病蟲害專門印發了指導意見,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層一線指導受災農民降低損失。
“當時稻穗都被水淹沒了,我心裏想著這下全完了。”黑龍江省延壽縣延河鎮平安村村民王宗文沒想到的是,洪水很快退去,他在農技人員指導下噴施葉面肥,那些曾被洪水淹沒的稻穗又開始了二次授粉。
經過測算,今年他種的水稻減産2至3成,保住了大部分産量。“今年種稻效益肯定不如常年,但這個損失比例還是可以接受的。”王宗文説,這是不幸中的萬幸。
“這些減損措施都是環環相扣的。”尚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魏錦勝説,及時進行農田排水可以最大程度縮短過水時間,減少水淹對作物生長帶來的影響;洪水發生後田間濕度增加,一些農田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隨之變大,及時噴施相應殺蟲劑殺菌劑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作物被水泡後,噴施葉面肥為作物補充營養,有助於恢復長勢。
在抗災減損工作中,農業保險也發揮着穩定民心的積極作用。五常市紅旗滿族鄉東林村村民胡彥學今年種了50多畝水稻,洪水最嚴重時他家耕地和幾公里外的牤牛河已連成一片。
讓他感到慶幸的是,洪水過後沒幾日他就拿到了保險公司的賠付。“那段時間就發愁來年種地的本錢從哪來,現在好了,賠款到手,心裏有底了。”胡彥學説。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這次洪澇災害主要集中在11個縣區,受災面積佔全省農作物實播面積比例小。儘管前期局地受到洪澇災害影響,但農作物整體長勢好於常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産有望實現“二十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