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綠水入畫來
山西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側記
新華社太原9月19日電(記者魏飚 柴婷)滔滔黃河水,在山西蜿蜒前行近千公里,穿行黃土高原生態脆弱區,既形成了氣象萬千的絕美景致,也伴生着治理難題。近年來,山西堅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深入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一泓清水入黃河”的美好願景正日漸變為現實。
從荒山土嶺到綠色長廊
初秋時節,走進呂梁山南麓、黃河東岸畔的永和梯田,數萬畝高粱豐收在望。種植戶白紅生望著長勢良好的農田説:“現在的收成比以前增長兩成,過去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現在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增收田’。”
近年來,臨汾市永和縣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把貧瘠的山坡地變成高産田。經過改造的丘陵梯田的田坎上還種上了連翹、酸棗,既保持水土,還美化了景觀。
這是山西沿黃增綠增收的一個生動寫照。從晉北乾旱少雨的風沙地帶,到水土流失嚴重的呂梁山區,近年來山西沿黃市縣堅持不懈推動黃河沿岸造林綠化,讓昔日的荒山荒坡逐漸披上“綠裝”。
偏關縣是黃河入晉第一縣,風大多沙,十年九旱。從1974年到2022年,當地幹部群眾接力義務植樹,使這座晉北小縣的綠化率達到40%。臨縣所在的呂梁山區,是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臨縣林業局林業工作站技術員張繩順説,為了能讓石頭山上也種上樹,人們在石頭上鑿坑填土。經過多年努力,現在黃河沿岸的山體像是蓋上綠絨毯。
如今,黃河兩岸植被覆蓋率逐漸提高,一條縱貫山西南北的“綠色走廊”日漸清晰。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山西將力爭實現黃河流域宜林荒山基本綠化。
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柳林縣興無煤礦礦井水深度處理車間裏,黑乎乎的礦井廢水,經過沉澱、過濾、消毒等環節,變得清澈透明。煤礦環保科科長衛世榮説,經過處理的礦井水可以部分用於井下生産、防塵灑水,其餘的再經過三重過濾處理後達標排放。
走近緊鄰煤礦的一條河溝,記者未聞到河水有異味。距離河溝大約500米就是黃河的一級支流三川河。當地居民張華華説,過去這條河溝沿線有6家煤礦,河水又黑又臭,現在環境變好了。
山西境內黃河支流眾多,每條支流、每個沿河村莊和企業都關係到黃河的整體治理成效。多年來,山西對黃河支流沿岸進行生態修復治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打造生態廊道,黃河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有着“三晉母親河”之稱的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為了使汾河逐步實現“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目標,山西省打響汾河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攻堅戰,努力讓汾河成為滋養沿線群眾的幸福河。
汾河萬榮段是汾河匯入黃河的最後一道關口。如今,這裡碧波蕩漾,一派大河風光。運城市生態環境局萬榮分局工作人員吳效奎説,汾河入黃段濕地面積有2000多畝,通過打造生態濕地,降解水中有害元素,可以讓入黃水更乾淨。
山西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保護監察專員王義成説,截至9月14日,“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今年累計開工項目158個,已完工35個,為確保2025年黃河流域國考斷面穩定達到三類及以上水質打下了堅實基礎。
黃河兩岸漸成“生活秀帶”
近些年,山西打造了全長1238公里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串起了風景,聚集了人氣,還帶活了産業。
臨縣磧口鎮,是著名的黃河古碼頭。隨着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建成,磧口古鎮旅游人數明顯增多,周邊的村民也吃上“旅游飯”。“五一假期,大型實景劇《如夢磧口》場場爆滿。”經營着一家客棧的孫文連説,今年暑假,這裡的客房供不應求。
近年來,山西沿黃地區還以水土保持項目為引領,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
忻州市河曲縣榆嶺窊村,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發展高端生態有機果蔬産業、海紅果種植示範基地、有機蛋雞養殖等項目,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8萬元,比十幾年前增長近30倍。過去的偏僻小村莊,成了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新農村。
運城市芮城縣依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加快建設花椒基地。眼下正是花椒採摘的季節,走進黃河岸邊的風陵渡鎮,隨處可見晾曬的花椒,空氣中瀰漫着一股濃郁的香氣。“風陵渡鎮是芮城縣花椒核心産區,種植面積6.7萬畝,佔到全縣一半以上。”芮城縣林業局技術推廣站站長肖國輝説,全縣花椒年産幹椒6800多噸,産值約3.74億元,正在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産業之一。
行走黃河岸邊,蘋果、核桃、海紅果、花椒等一批特色産業已初具規模,一幅幅特色産業發展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