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郴山足奇變 其水復清美

“楚粵孔道”訪郴州

2023-09-15 16:48:3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8月9日,在資興市東江湖風景區,漁夫在進行撒網表演。新華社記者謝奔攝

  ▲8月22日,游客在郴州市蘇仙區裕後街游玩。新華社記者陳振海攝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沙洲瑤族村“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的“半條被子”故事場景雕塑。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俊 席敏 譚暢 張格

  郴,意為“林中之城”。南嶺北麓,一座名為郴州的城市坐落於連綿群山中。

  南嶺,是中原通往嶺南區域的最後一道天險。在水運交通盛行的過去,便有“船到郴州止”的説法。自秦置郴縣始,不少失意官員被貶謫於此,或途經此處流放到當時更為偏遠的嶺南。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們,在郴州吟咏山水,或寫盡無數悲苦、自憐與寬慰……

  日升月落,斗轉星移。如今的嶺南不再蠻荒偏遠,跨過南嶺,改革開放的南風撲面而來,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然而,毗鄰大灣區的郴州,受“有水快流”等粗放型發展理念影響,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未能將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等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長期依賴礦産開發、傳統製造業而負重前行。

  過去發展遭遇陣痛的郴州,如何在“南風北漸”中抓住新的歷史機遇,尋找前行的動力?近年來,郴州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通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一座老城正起身邁出新步伐,再現“郴山足奇變,其水復清美”的山水畫卷。

敞開“南大門” 深度融入大灣區

  “撥開雲海見五指,莽山峰色正堪悸。”在郴州市宜章縣,煙霧繚繞着陡峭險峻的莽山,不時隱約見到游客穿行其中。乳白色的霧、黢黑的峰、蔥綠的林,或紅或黃着裝的游人,這裡仿佛一幅即興揮就的水墨山水畫。

  此時,暑期旅游高峰已過,但莽山景區附近一家溫泉酒店的單人間“爆滿”。自助餐廳人來人往,粉面檔口的郴州特色殺豬粉、魚粉備受歡迎。“呢個係魚粉(這個是魚粉)。”工作人員熟練地用粵語提醒來自廣東的游客取餐。

  “我們分析客源發現,85%以上的游客來自粵港澳大灣區。”莽山景區有關負責人説,正因大灣區游客多,當地旅游、餐飲等行業的從業者主動學習粵語,方便服務交流。

  這正是當下郴州與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進一步交融的縮影。

  郴州一帶自古為“楚粵孔道”,是連通中原與嶺南的重要節點。長期以來,湘粵兩地在此山水相依、往來密切。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廣東經濟高速發展,湘南地區更多被視為沿海發達地區的大後方,將農産品、勞務等輸往廣東,卻未能一同站在改革開放的前沿。

  在湘粵交界處的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有座形似雄雞的巨石,得名“金雞嶺”。民間常戲謔道:雞頭朝向湖南,雞尾朝向廣東,意為“吃着湖南的糧食卻在給廣東下蛋、養肥廣東”。

  從地理位置上看,郴州恰處於湘粵兩省省會城市的中間,與長沙和廣州看似“兩不靠”。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裡更像是“兩相望”。

  如何才能發揮特殊區位優勢,讓作為湖南“南大門”的郴州,既能得開放風氣之先,亦能受開放發展之益?

  從20世紀80年代被國務院確立為沿海向內地改革開放過渡的試驗區,到2011年獲批國家級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再到2020年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郴州片區啟航,地處內陸的郴州理念一變,正一步一步“向海而行”。

  “80%以上的招商産業項目來自大灣區,80%以上的外地游客來自大灣區,80%以上的農産品供應給大灣區,80%以上的外出務工人員在大灣區。”談及郴州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關係,郴州市委書記吳巨培用一組數據進行闡釋。

  4個“80%”,使得“融入大灣區”成為郴州11個區縣(市)開放發展的共同選擇。

  在郴州走訪,一股來自南方沿海發達地區的風氣撲面而來。各地圍繞推進産業互補,緊盯大灣區電子信息、智能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産業精準招商,全力打造大灣區産業鏈拓展區、産業鏈重要節點區。

  走進宜章經濟開發區,看似靜寂的廠區裏,卻跳動着代表行業最高科技水平的脈搏。與路燈齊高的三行字展示出這裡的“融灣”決心——“用”灣區理念,“接”灣區産業,“比”灣區服務。

  近年來,宜章經開區加速光電顯示産業鏈“融灣”步伐,從大灣區引進一批相關企業,已逐步建立可以生産顯示材料、器件、組件、終端的産業鏈。

  在拼經濟的當下,郴州拼的既是科技含量和開放度,也是速度。由深圳譜特光電有限公司投資的湖南譜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在宜章經開區成立,是湖南首家偏光片製造企業。談及從達成意向到投産的過程,公司董事長謝展四直言:“可以趕上深圳速度。”

  宜章縣委常委、副縣長、宜章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肖雪蓮&&,對“深圳速度”的追趕,是郴州不斷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的體現,也是郴州在承接産業轉移方面能夠佔據先機的“密碼”所在。

  “對企業來説,不能光看地方一時的優惠政策,更關鍵的是能否長期提供適合企業成長的土壤。”郴州恒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永福説,得益於郴州良好的地理位置與營商環境及逐步完善的産業鏈等因素,恒維電子從2005年的“小作坊”成長為2022年銷售收入達2.5億元的“小巨人”企業,這讓企業更有信心和決心扎根於此。

  對沿海地區的招商引資並不是簡單的遷徙,不少企業一腳立足郴州,一腳仍踏在大灣區。“從大灣區引進企業後,我們仍會鼓勵他們將研發、銷售等部門留在大灣區。”肖雪蓮説,“還是要留一隻眼睛看世界。”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飛速發展,毗鄰大灣區的郴州抓住機遇,正越來越呈現出與大灣區“交通相通、産業相接、生活相融”的態勢。

  如今,郴州擁有高鐵、機場、多條高速公路、國際陸港等通道,搭乘高鐵從深圳到郴州只需約2小時,人員往來、物流運輸便捷。順暢的交通,讓大灣區的企業家和研發、銷售人員可以在“看世界”與“幹事業”之間輕鬆轉換。

  融入大灣區,既要打造看得見的通道,更要在看不見的理念和&&方面下功夫。

  倣生魚、機械狗、智能機器人……在位於郴州市北湖區的一處科創研學基地,不少學生興致勃勃地前來參觀體驗。北湖區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局長黃彬介紹,該基地由一家自深圳引進的教育集團打造,集教育、科技、體育、文旅等功能於一體。

  “如今,我們郴州的學生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大灣區的前沿科技。”黃彬説,隨着與大灣區的合作日益加深,郴州與世界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對接融入大灣區建設,還需探索更多合作發展模式。以郴州與廣東佛山的交往為例,目前兩座城市的對口合作已在制度化的基礎上走深、走實。

  今年初,廣東和湖南兩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了《佛山市與郴州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2023—2027年)》,明確了實施優勢産業共建、特色農業共促等八大行動。此後,佛山和郴州兩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了建設産業合作&&載體、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等五項重點任務。

  “我們正以郴佛對口合作為重點,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郴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羅雄鷹介紹,郴州、佛山對口合作中,已有億元以上的在建重點項目7個,涉及文旅、新能源、風力發電等産業的意向投資項目12個;郴州還選派了50名年輕幹部赴佛山駐企培訓,學習大灣區理念;兩市還共同發布就業崗位,共同組織校園招聘會。

昔日貶謫之苦地 今日山水好文章

  作為古時荒僻之地,南嶺青山綠水間曾鮮見人跡。當時的文人墨客不乏描寫郴州的詩篇,然而由於層巒疊嶂,加上交通不便、經濟落後,這些詩篇裏往往多有悲苦自憐之意。王維、杜甫等人送友人到郴州任職的詩句中既有一種“貶謫”的苦楚,也有“幾路三湘水,全家萬里人”這樣的離別與愁思。

  然而,昔日的“瘴氣叢生”,今天卻是天然的綠色叢林和草原,成為別具特色的生態寶藏。郴州大山下,蘊藏着110多種礦産,讓郴州有了“中國有色金屬之鄉”的稱號。

  坐擁大自然的饋贈,但當地曾經的無序開發讓山水黯然失色。由於早年粗放開採,開礦冶煉産生的尾砂、廢石、廢水等處置不當,導致水土嚴重流失,部分河段水質惡化。

  臨武縣的三十六灣,便是郴州重要的有色金屬採選、冶煉區之一,該礦區至今已有400餘年採礦史。20世紀80年代,當地掀起一股採礦熱潮,多達數萬人的“淘礦大軍”雲集於此。

  非法開採、隨意洗礦、破壞植被、無序堆放廢石等行為嚴重破壞了三十六灣的生態環境。小部分人因此獲利,不少世代生活於此的人,卻要聽着晝夜轟鳴的採礦設備聲、踩在污泥濁水和廢渣尾礦之上,看著家鄉變得滿目瘡痍。

  為了摒棄“帶血的GDP”,一場“休克療法”的整治風暴隨之而來——從2005年開始,當地關閉非法礦點,拆除機械設備、向非法礦供電電桿,遣散從業人員……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刮骨療傷”的氣魄,對三十六灣實施生態修復和重金屬污染治理。

  2013年,三十六灣被湖南納入湘江保護與治理省級“一號重點工程”;2018年,成功申報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十年來,各級共投入20億元治理三十六灣。

  如今,行走在三十六灣,昔日亂採濫挖的“癩子嶺”已變得綠草茵茵。在平整場地、栽種本土耐寒耐旱植物的同時,這裡還通過保留礦脈、巷道、岩體、地貌景觀等直觀地質現象,設立遺跡點,打造了一座礦山公園和礦業遺跡科普區。

  歷史教訓不遠,今天的郴州更加注重綠色發展和礦産品精深加工。“吃幹榨凈”是記者日前在郴州採訪時聽到的高頻詞。

  近年來,擁有豐富鋰礦資源的郴州搶抓鋰電風口,通過打造電池産業聚集區、引進上中下游企業,已形成從鋰礦資源的採選冶到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和鋰電池生産各環節的産業鏈。

  “我們的産業鏈可以把鋰礦資源吃幹榨凈,從開採、冶煉到製造正負極材料等都按照最高環保標準進行,最後的廢渣也要做成建材。”吳巨培説。

  螢石是氟化工的基礎資源,郴州擁有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露天整裝螢石礦。為了形成有增值的産業鏈,當地引進一批企業,大力發展氟化工等高新産業。

  中化藍天郴州基地黨委副書記陳峰介紹,基地的下轄公司將鋰資源和氟資源充分結合,建設新工藝技術的鋰電産業。“我們通過園區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産品與廢棄物的循環,對産生的尾渣實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將有限的礦産資源‘吃幹榨凈’,在園區實現完整閉環。”他説。

  郴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數據顯示,2022年,郴州市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尾礦渣、煤矸石、爐底渣製作磚瓦年利用量超33萬噸,各類有色金屬冶煉渣料處置利用量約95萬噸,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82.5%。

  痛定思痛之中,郴州一邊修復曾是滿目瘡痍的礦山,一邊在“舍”與“得”之間探索“山水文章”,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變成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

  清晨,郴州資興市東江湖水面升起層層薄霧,遠處的山巒若隱若現。朦朧之中,一艘“漁船”橫舟水面。只見“漁夫”利索地沉身、揮臂,漁網便在空中散開,形似一朵花綻放開來。

  每次撒網,岸邊都會響起密集的快門聲——不遠處的觀景&上,游客和攝影師們紛紛用鏡頭記錄下精彩瞬間。景區工作人員介紹,過去漁夫撒網是為了捕魚,而如今“漁夫撒網”已成一大景觀。

  漁民的職業轉型,正是郴州近年來不斷探索做好“山水文章”的寫照。地處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區域,郴州是湘江、珠江的重要源頭之一。這裡的山水,事關長江、珠江“兩江碧水”,對周邊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安全也有着重要意義。

  在草原腹地悠閒騎馬、與梅花鹿親密接觸、享受滑草的樂趣……位於北湖區的仰天湖大草原見證游人的歡聲笑語。然而,2020年之前,這裡卻因過度放牧而導致草場毀損、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嚴重受損。

  “過去,牛、馬、羊的排泄物遍佈山野,有的直接排入湖水,形成臟兮兮的淤泥。”景區負責人劉華東回憶,一到夏天,草原空氣中便瀰漫着令人難以忍受的惡臭味。

  為了改善仰天湖大草原的生態,當地開始實施禁牧封育、水體治理。如今,仰天湖水面面積由過去的20余畝擴大至70畝,草原覆蓋率也提升至91%。“為了保護生態,景區每年開放運營半年,剩下的時間都用來進行生態養護。”劉華東説,隨着生態的逐步恢復,作為獨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原,仰天湖景區正吸引越來越多游客前來“打卡”。

  得益於仰天湖大草原的“走紅”,景區周邊民宿産業蓬勃發展。在離景區3公里遠的寬洞村,村委會去年利用閒置房開辦了第一家“寬洞之家”民宿,生意紅火。一些原本在外務工的村民嗅到商機,自發返鄉創辦民宿。寬洞村黨支部書記何國軍介紹,“寬洞之家”品牌民宿已發展到近30家,今年全村民宿産業收入預計突破1000萬元。

  不負綠水青山,在“舍”與“得”的觀念嬗變中,郴州正不斷摸索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書寫一篇山水好文章。“這些年來,我們通過發展理念的轉變、治理方式的轉化、産業發展的轉型、生態價值的轉換,推動了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轉身’。”吳巨培説。

傳承紅色基因 接續為民情懷

  紅軍長征期間,郴州大地上涌現了一個個折射軍民魚水情的動人故事。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當屬發生在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的“半條被子”故事。

  1934年,紅軍長征途經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村婦徐解秀家中,臨走時將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她。徐解秀對後人説,什麼是共産黨?共産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時光流轉,半個多世紀過去,人們沒有忘記“半條被子”。今日沙洲村,迎接着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他們在此重溫動人心弦的革命故事,從中汲取力量。

  “‘半條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們黨的初心,體現了黨的為民本色。”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9月16日在沙洲瑤族村考察調研時深有感觸地説。

  “殷殷囑託字字千鈞,感恩奮進要人人奮鬥。3年來,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執着追求,始終同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工作圍繞群眾幹,實事圍繞群眾辦。”汝城縣委書記黃四平説。

  如今,“半條被子”的溫暖仍在延續。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接續奮鬥中,2022年,沙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9萬元,人們通過種果子、開店子、擺攤子,吃上了“旅游飯”。現在,村裏還建起幸福食堂,7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就餐;修建“幸福新村”,可更好滿足村民住宿及旅游發展等需求。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了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眾,當前,汝城縣正推進環沙洲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示範區,探索聯動發展、均衡發展、健康發展的新路子。

  穿越時空,“半條被子”精神閃耀着歷久彌新的時代偉力。放眼整個郴州,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已經成為各級黨政幹部的價值遵循。

  “始終把人民放在心裏最高位置”“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始終把人民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首要標準”“着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好事”……2022年6月29日,郴州市委&&《中共郴州市委關於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續寫新時代“半條被子”故事的意見》。

  如何起筆“續寫”?《意見》動員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厚植為民情懷、踐行初心使命。

  “95後”姑娘陳娟娟曾擔任沙洲村黨支部副書記。在沙洲村工作兩年半,陳娟娟從人生地不熟,變得可以用方言與村民流利交談;從走出象牙塔的靦腆學生,長成獨當一面的“陳書記”;從一名“外地研究生”,成為群眾心中認可口中稱呼的“沙洲女兒”。

  雖然已經不在沙洲村工作,但“半條被子”故事所詮釋的為民初心,不斷激勵着陳娟娟在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

  “近期在文旅項目建設中,我們曾一週完成35畝徵地,一個月完成98戶改造,這都是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支持,才能造就如此速度和成績,最終人民群眾也享受到項目建設帶來的紅利。”現任郴州市蘇仙區白鹿洞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的陳娟娟告訴記者。

  承辦今年9月中旬開幕的第二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是郴州市近來的重要工作。在此過程中,當地堅持“辦會興城”,通過實施文旅惠民工程,改善民生、滿足群眾多層次的需求。郴州各地正大力實施的“喚醒老屋”行動,便是文旅為民生幸福加碼的生動注腳。

  走進北湖區華塘鎮茅坪村,小橋流水、青磚黛瓦,一派古色古香。在這裡,從事食品加工行業的肖秀玲租下了兩棟一百多歲“高齡”的老屋,並按照“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進行修繕,用作農産品展銷館。

  華塘鎮黨委書記譚皓介紹,不少村民的房屋長期閒置或年久失修,既埋下安全隱患、影響人居環境,更制約了鄉村的發展。

  而“喚醒老屋”行動,則是指以市場化手段盤活農村老屋、閒置房屋,以房屋為媒介撬動各類文旅資源要素注入鄉村。

  在一次次“喚醒”中,破敗危房、旱廁等被全面清理,鄉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如今,一幢幢承載鄉愁的古民居煥發新生機、吸引游客前來體驗,經改善的居住環境也給當地村民帶來更持久的幸福感。

  昔日老屋成為人們爭相“打卡”的旅游地。茅坪村村民李育艾充滿感慨:“現在日子越來越好過,不僅原來的‘破房子’得到了修繕,我們每年還能拿到租金呢!”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幹群關係之餘,何以喚起人民群眾共同奮鬥的豪邁激情?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成為郴州不斷探索的課題。

  2017年6月,郴州正式啟動“好人之城”建設,通過發掘選樹好人,用身邊人、身邊事激發社會治理內生動力,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風氣。

  熱心公益的謝運良,是宜章縣好人協會會長。他堅持帶領協會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常年大量吸納殘障人士在其創辦的企業就業。

  今年教師節,謝運良捐建的多功能報告廳、錄播室在宜章四中正式啟用。“不管走多遠都要不忘初心,知恩圖報,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回饋社會、報效祖國。”謝運良在捐贈儀式上勉勵學生。

  郴山足奇變,其水復清美。“我們各項工作的最終落腳點是人民群眾的笑臉,發展的成果一定要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着。”吳巨培説。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