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國”兩個字,這所大學書寫了一百年
回望東北大學與祖國命運與共的歲月
▲東北大學南湖校區正門。本版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東北大學學生走在一二·九請願游行隊伍最前列的情景。
▲劉長春在奧運會結束後留影。
顛簸21天奔赴洛杉磯,只為胸前的“中國”現身奧運賽場。東北大學學生、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為國參賽”的經歷,濃縮了東北大學百年歷史——愛國奮鬥。
2023年4月26日,迎着第一縷曙光,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中,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2023年9月,東北大學百年校慶之際,這面編號為2023-0116號的國旗被正式贈予東北大學,這是祖國送給“忠誠報國”東大人最珍貴的生日禮物。
1923年4月26日,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曾任校長的東北大學,撐起了一面“興學育人、文化救國”的大旗。
這是中國第一所流亡大學。在北平,他們走在一二·九游行隊伍的最前列;在西安,他們走上街頭,請願要求“停止內戰、槍口對外”;在抗日戰場,他們投筆從戎,浴血奮戰。
這是為祖國需要甘願奉獻的大學,106位同學主動申請“為國轉係”,“熱血青年、獻身礦業、刻苦學習、敬業報國”的“54煤”精神,至今仍激勵着萬千學子。
著名建築學家林徽因教授曾在東北大學任教3年。民族危亡之際的1929年,25歲的林徽因為東北大學設計了第一個校徽,白山黑水兩邊分別繪有一隻狼和一頭熊,熊狼環伺,表達了這位年輕的建築學教授對風雨飄搖的祖國深深的憂患。
1949年,林徽因參與設計了新中國的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金、紅兩種顏色表達了她對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喜悅之情。
百年東大,始終和祖國命運緊密相連。
“茍余良心尚在,熱血尚流,又豈能忘掉祖國,而為傀儡偽國做馬牛”
孤獨的身影留在奧運賽場,白山黑水戰袍上的“中國”字樣,被歷史永遠定格。
劉長春,東北大學體育專修科首屆學生,1932年參加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第十屆奧運會男子100米短跑預賽的時候,萬里之外,他的家鄉東北已經淪陷在日寇的鐵蹄之下,他的母校正輾轉於流亡路上。
當時的報紙這樣寫道:“我中華健兒,此次單刀赴會,萬里關山,此刻國運艱難,願諸君奮勇向前,願來日我等後輩遠離這般苦難!”
劉長春的奧運之旅是愛國之旅,是向日本帝國主義的抗爭之旅。
1932年二三月間,日寇多次以高官厚祿相引誘,提出要劉長春代表偽滿洲國參加同年7月舉辦的奧運會。正與東北大學師生一道流亡的劉長春公開發表聲明:“茍余良心尚在,熱血尚流,又豈能忘掉祖國,而為傀儡偽國做馬牛。”劉長春與校長張學良&&,請求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劉長春隻身一人獨闖奧運,成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劉長春的傳奇史猶如東北大學百年風雲史中一朵激涌的浪花。成立於民族危難之際的東北大學,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以興學育人、文化救國為己任,在白山黑水之間發出培育英才、禦侮興邦的時代強音。
東北大學建校前期,日本對東北採取殖民侵略和文化侵略,就是要從思想文化上來瓦解東北人民的民族鬥志,企圖為它永久侵佔東北打下基礎。日本駐奉天總領事公然反對成立東北大學:“你們要讀理工科,我們已有‘旅順工科’;你們想學醫,我們早有‘南滿醫學堂’;你們願學文法科,也可以派留學生到帝國大學去上學,大日本政府將予以優待,給予官費補助,你們何苦自不量力,自尋苦惱,而去自辦大學呢?”
日本人的反對更加堅定了中國人自己辦學的決心,“我國文化落後,國勢陸危,願求急起直追,非倍力倍速不可。”1928年開始兼任校長的張學良時時倡導“建設東北、警惕帝國主義侵略”的辦學責任,奠定了學校百年賡續的愛國底色。
1928年8月,從歐洲回國的27歲的梁思成受聘擔任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第二年3月,妻子林徽因也受聘擔任教授,兩人在國外留學的同窗也陸續來到東北大學。一群不到30歲的年輕人,撐起了中國第一個生機勃勃的大學建築系。
東北大學仿佛一顆耀眼的明珠,吸引國內外各界學者紛紛前來,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前夕,東北大學已建成6個學院24個係8個專修科,有300余名教授、3000多名學生,教師中有大名鼎鼎的張伯苓、金毓黻、章士釗、劉仙洲、梁漱溟等,學校當時被稱為“東大之盛,在當時可與任何其他大學相比”。
1931年3月,學校制定了雄心勃勃的5年計劃,包括擴大農學院、擴大東北大學工廠、擴充圖書館等等,然而僅僅過了半年,日本侵略者的陣陣炮聲徹底炸碎了東北大學的文化救國夢。
9月19日,當時的代校長寧恩承在槍炮聲中向全校師生發出慷慨誓言:“古人説,‘士報國恩’,今天國難當頭,我們全是一國的善士……如果發生任何危險,應該恪守‘士報國恩’的信條,就一切無恐無懼了。”
幾天后,學校大量的珍貴圖書檔案資料、教學儀器設備落入日寇手中,昔日瑯瑯書聲的校園淪為日寇的養馬場。
“瀋陽設校,經始維艱;至九一八,懆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勖爾多士,復我河山!”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成為中國第一所抗日流亡大學,流落飄零15年。
“我們這個飽受欺凌的民族要起來反抗,東北青年要做全國青年的先聲!”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遮蓋着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的抗戰不歇……”這段激動人心的歌詞出自一首著名的抗戰歌曲《五月的鮮花》,這首歌曲的曲作者就是時任東北大學音樂教師閻述詩。
日本侵略者佔領東北後,不到30歲的閻述詩就投入到抗日愛國歌曲創作中。他把歌曲教給學生,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激發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教育學生不要忘記苦難中死去的同胞,要永遠懷念自己的祖國。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了舉世聞名的一二·九運動,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學生被阻隔在校園裏的情況下,東北大學300多名愛國學生作為游行隊伍西路縱隊的唯一主力,在東大學生、共産黨員宋黎的帶領下,高舉大旗衝出被軍警封鎖的校門,面對皮鞭、木棍和槍刺,東大學生視死如歸,衝鋒在前。
12月16日,學生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示威游行,閻述詩也積極參與營救學生。他目睹學生被軍警屠殺的慘狀,悲憤不已。當學生拿着《五月的鮮花》歌詞請他譜曲時,悲壯激昂的歌詞一下引起了他的共鳴,含着眼淚反復吟唱。這首誕生在一二·九運動中的抗日救亡歌曲很快傳遍神州,流傳至今。
在東北大學的校史館,可以看到一張發黃的“東北大學流亡辦學路線圖”,從1931年離開瀋陽到1946年回遷,15年的時間,東大師生流離燕市,轉徙開封、西安、南下四川三台,在流亡的路上,他們沒有一刻停止戰鬥,始終衝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線。
1936年12月,一二·九運動一周年之際,西安市萬名學生走上街頭,呼籲“停止內戰,團結抗日”。此時已輾轉到西安的東大學子再一次站在游行隊伍的最前列,勇敢面對軍警的槍口。老校長張學良聞訊趕到,他以校長的身份向學生承諾,“一週之內,用事實答覆”。僅僅3天后,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2017年8月1日東北大學公眾號曾發布“東大老兵,不應被遺忘”,讓人們再次回想起那些投筆從戎、為國奮戰的東大學子們。
1932年從東北大學畢業後就投身抗日戰場的苗可秀,1934年任中國少年鐵血軍總司令,馳騁遼南疆場,痛擊日軍,1935年負傷被俘,寫下了“誓掃匈奴不顧身”後慷慨赴死,年僅29歲;1928年考入東北大學機械工學系的佟彥博,1933年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立志報效國家抗擊日本侵略,1938年5月19日,他和戰友駕機遠征日本本土進行轟炸,投下傳單100多萬張,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贈送錦旗:“德威並用,智勇雙全”;九一八事變後,在東北大學學習的叢德滋就投入到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之中,打入敵人內部被捕後,於1942年獄中遇害,年僅32歲;1950年,一張由毛主席簽署的烈屬證頒發到了叢德滋家屬的手中,這是新中國編號00001的烈屬證,以紀念這位遇害的東北大學學生……
“我們這個飽受欺凌的民族要起來反抗,東北青年要做全國青年的先聲!”從一二·九運動的挺身而出,到西安街頭的大聲疾呼,再到抗日戰場為國捐軀,東大人在抗日救亡路上再現愛國情懷,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彰顯報國底色。
“國家建設的需要,就是我們研究的方向”
1950年,年僅17歲的林韻梅,響應國家號召隻身從上海來到東北工學院(建國初期東北大學改名為東北工學院)求學。正當她憧憬如何攻讀自己喜愛的土木工程系、暢想美好未來時,學校開始動員黨員、團員轉入採礦係——國家百廢待興,地質採礦先行。
後來成為東北大學教授、著名岩石力學專家,將岩石力學學科引入中國第一人的林韻梅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説,同學們思想鬥爭很激烈——轉,誰不知道採煤危險,煤礦俗稱“四塊石頭夾塊肉”,圍岩的片幫、冒頂時刻威脅生命安全;不轉,黨和國家在這個時候需要我們,怎麼能只想個人,不想國家?
愛祖國勝於愛自己的專業,林韻梅和其他105位同學主動申請“為國轉係”,1954年,他們從東大畢業奔向全國各地,這個光榮的集體也因此被稱為“54煤”。“熱血青年、獻身礦業、刻苦學習、敬業報國”的“54煤”精神,至今仍激勵着東大學子。
如果説當初“為國轉係”是憑着一腔愛國熱情,在隨後的不斷學習實踐中更是增添了他們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1951年暑假,他們到雞西煤礦實習,礦務局的負責人談到日寇投降後,由於沒有我們自己的工程師,只能留用一些日本人,他們趾高氣揚,竟敢拍着我們的頭説:你們中國人的腦袋是大大地不行啦。“你們是新中國培養的大學生,祖國期待你們啊!”沒有大幅標語,沒有激動人心的場面,更不是誓師大會,但是聽到這番話後,同學們都握緊拳頭,咬緊牙關,心中默默發出了不可磨滅的誓言:“為建設祖國不遺餘力。”
多年以後,這個光榮的集體走出1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0位大學教授、60余位總工程師,他們為國家採煤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011年,林韻梅的學生馮夏庭當選為國際岩石力學學會(現在的國際岩石力學與岩石工程學會)主席時,林韻梅激動地説:“這是該學會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第一位黑頭髮黃皮膚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者坐上了掌門人的位置。”這時候林韻梅的腦海裏浮現出60年前在雞西礦務局那個讓她終生難忘的情景。
與“54煤”形成東北大學“雙璧”的“可可托海東大人”是一個多年來默默無聞的集體,是一個將一生奉獻祖國的傳奇。
淒美憂傷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讓人們熟悉了這個位於北疆富蘊縣城東北48公里的小鎮,“可可托海東大人”則在這座小鎮為中國稀有金屬工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為“兩彈一星”立下了不朽的歷史功勳。
1969年1月4日,天還沒亮,25名東大學生(後去4名)從烏魯木齊啟程,穿着沒有面子的老羊皮大衣,腳踏氈靴,乘坐一輛車窗還算完整的大客車北上,一路顛簸三天來到可可托海。小鎮氣候寒冷,人煙稀少,自然條件惡劣,冬天最低氣溫零下50攝氏度,大學生們從打草、伐木、扛麻袋、挖煤、清理露天廁所開始。
在這裡,他們有的晚上推礦車跌入廢石堆裏;有的修柴油機,噴燈爆炸燒傷臉和手,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烙印;有的下夜班騎自行車從橋上掉入冰冷湍急的額爾齊斯河,自己在黑暗中爬上岸;有的給搖床刷生漆中毒,臉腫得驚人;有的女同學懷孕幾個月,還在水庫大壩上和男同學一樣搬運石塊……
這些可可托海的東大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忘我工作,就為一個目標:為祖國找到急需的稀有金屬。
從1952年到1982年間,先後有45名東大畢業生奔赴可可托海,隱姓埋名,默默奉獻。一塊塊稀有金屬礦石從可可托海源源不斷送往祖國各地,鋪就了中國尖端工業的崛起之基,熔鑄成了“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可可托海精神。
1950年,毛澤東主席就東北工業發出指示:“鞍鋼出了鋼材,還要出人才。”新中國對工業人才的渴望,賦予了學校的責任和使命。當時的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迅速行動,將幾所院校合組為新中國專門培養冶金科技人才的第一所高等學府東北工學院,校址設在瀋陽南湖,從此成為一代代東大人夢想啟航的地方。作為共和國冶金人才的搖籃,東北大學在冶金、信息、礦業、材料等學科領域,為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新中國鋼鐵冶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東北工學院首任院長靳樹梁,主編了第一部煉鐵專業課教材《現代煉鐵學》。他帶頭喊出“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研究的方向”,帶領團隊攻克釩鈦磁鐵礦冶煉中爐缸堆積世界難題,為承鋼的恢復生産和攀鋼的起步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冶金熱能工程學科的開創者陸鐘武院士在東北工學院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冶金爐專業,他回憶道:“從那時起,我就下定決心,為新中國的建設建功立業,奮鬥終身。”
中國第一台模擬電子計算機的研製者李天華,哈佛大學畢業後來到東北工學院任教,當時美國、蘇聯等國的模擬計算機都已經問世,他放言:“既然外國人能搞出來,難道我們就搞不成嗎?”
新中國建設時期,東北大學星光閃耀:中國首次煉鋁試驗的主持者、新中國第一座鋁廠恢復建設的主導者邱竹賢院士,編寫出我國第一部鋁電解教材;我國工業自動化教育的開拓者之一郎世俊教授,創辦中國首批工業電氣化自動化專業,提出開閉環控制的新思路;被譽為中國“超級鋼之父”的王國棟教授,他領銜研發的超級鋼在國際競爭中連創四個第一……
“54煤”班畢業生韋曉光在《煤炭》詩裏寫道:“我!只等召喚,躍身爐膛,敞開胸膛。捧出升騰的火,奔流的電……化成縷縷的煙,碎碎的灰……僅僅,僅僅為的是喲,我期待了千萬年的獻身光明的願望。”
這首咏煤的詩,又何嘗不是東北大學師生忠誠報國的真實寫照。
“巡天、探地、潛海,進入新時代,東大人自覺肩負起高水平科技強國的使命”
2023年8月3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在由遼寧有關部門聯合舉辦的“開學第一課”的演講題目就是:國家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回顧過去,百年東大始終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同向同行,步入新時代,東大人正在書寫愛國奮鬥新篇章。白鶴灘水電站、川藏鐵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神舟飛船、新一代戰艦、核潛艇等一項項超級工程和大國重器都留下了東大人愛國報國的印記。”
在被稱為“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的青藏高原上,隨着鐵路隧道的開挖,原本緻密的岩石被挖走,一側凌空,另一側仍連接着原本的岩體。積蓄的能量在一瞬間爆發,岩塊呈片狀,四處飛濺……岩爆是隧道施工面臨的主要安全隱患之一,直接威脅人員、設備的安全。東北大學重大鐵路岩爆科技攻關小組的主要工作是在工程現場進行安全監測與現場試驗研究,用科技支撐保障工程的安全高效施工。
小組現場技術負責人何本國教授介紹,隧道內常會有淋雨狀出水,過高的溫度和濕度把隧道內變成了“桑拿房”。冬天,室外溫度在0℃以下,隧道內外溫差可達40多攝氏度。往往是全身濕漉漉的“水人兒”從隧道裏出來一會兒就變成了“冰人兒”。
在這樣的環境下,岩爆科技攻關小組日均洞內工作時間8個小時以上,目前平均預警準確率達到85%以上,受到各界廣泛好評。參與項目的青年教師張偉説:“一想到這個跨越兩個世紀的夢想,承載着幾代中國人期盼的重大工程,我就由衷感到使命的神聖和責任的重大。”項目帶頭人馮夏庭&&:“未來,我們將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向地球深部進軍’的號召,繼續迎難而上,敢為人先,爭取實現更短時間範圍的岩爆時間預警,為祖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新時代的東大人始終牢記“國之大者”,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着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肩負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強國使命。
面向控制學科國際前沿,東北大學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生産全流程全局優化控制理論與方法,成果被寫入國際自控聯引領未來自動化發展方向白皮書;學校研發的關鍵核心材料和腐蝕防護技術廣泛應用於航空發動機構件、特種安全檢測設備、高端數控機床、“復興號”高鐵等裝備……
一批批優秀畢業生在各行各業綻放芳華:2015年,本碩博均就讀於東北大學的車德會,以重要成員身份加入筆尖用鋼研發團隊,成功研發出了我國的筆尖鋼産品,讓國産筆用上了自己的筆尖;
2017年,第11屆模擬鋼鐵挑戰賽世界總決賽,東北大學冶金學院2010屆畢業生周文濤,戰勝了來自37個國家的1478名選手,不到10分鐘第一個煉出合格鋼水,以壓倒性優勢摘得職業組桂冠;
2014屆畢業生、“奮鬥者”號主駕駛試航員趙兵,在中國第二代、第三代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和“奮鬥者”號的研製中,擔任控制軟體負責人。他曾面臨眾多艱辛,頂着37℃的高溫連續下潛調試12小時,駕駛潛水器執行過數十次下潛任務……
“百年發展歷程,東北大學始終與祖國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抗日救國、工業報國、産業強國、科教興國,東大人正在用一個又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為祖國的發展、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奮鬥。”東北大學黨委書記郭海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於力 李錚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