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隴原護好母親河,幸福河畔煥新顏

甘肅築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2023-09-11 11:09:0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這是甘南州瑪曲縣阿萬倉濕地景色。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黃河在甘肅兩進兩出、蜿蜒千里。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補給區,保護上游生態、為下游送去一河凈水,是甘肅對母親河的責任所在。

減負

  黃河干流流經甘肅4市州,其中蘭州、白銀都是老工業城市。各地從污染治理入手,為母親河“減負”。

  為了強化排放監管,位於蘭州市主城區上游的蘭州石化公司在廢水外排口、重點廢氣排放口安裝在線監測設施,並給每個排放口安排了“源長”。相關數據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實現24小時監測監管。

  “一旦來水濃度觸發預警值,我們就會收到短信,為處理異常情況搶得了時間。”負責水上公園排放口的“源長”金民主説。

  在加強動態管理的同時,蘭州石化停運了黃河北罐區及跨越黃河危險品輸送管線,關停了所有地下水、地表水取水工程,並對化工污水處理裝置進行升級改造。改造後出水水質的化學需氧量較改造前下降了46.71%。

  白銀市,因礦設企、因企設市。

  全長38公里的東大溝,是一條直通黃河的排洪河溝。早年間,由於兩岸企業直排工業廢水,導致東大溝成為黃河上游最大的重金屬污染源。

  2012年以來,白銀市啟動東大溝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處置重金屬重度污染底泥及工業廢渣82.7萬立方米,固化、穩定化處理輕度污染底泥45.7萬立方米,清運河道垃圾,恢復生態植被,使生態環境得到好轉。

  “工程治理極大降低了底泥向水體釋放重金屬的總量,如汞的降幅達97.8%。相關措施促進了河道周邊生態環境恢復,保障了黃河水環境安全。”白銀市生態環境局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水清川説。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閆子江介紹,甘肅在全國率先啟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調查,完成4個水系36條重要干支流入河排口排查,排查河道約6000公里。有序推進排污口整治工作,從源頭上規範排污行為,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

  數據顯示,黃河流域甘肅境內41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2.68%,黃河干流出境斷面水質連續7年達到Ⅱ類。

涵水

  甘肅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為母親河補水,最關鍵的是健康的生態系統能夠留住水。

  初秋時節,在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遼闊,河曲如網。曾經因過度放牧而沙化的草原,通過數十年禁牧休牧等措施,得到了休養。

  祖祖輩輩放牧為生的牧民,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受益於草原。“2019年起,我家2000畝草場承包給景區,獲得了租金收入。”家在阿萬倉草原的牧民貢華爾説。

  禁牧休牧“做減法”,造林種草“做加法”。

  甘南州林草局副局長權宏林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甘南州累計營造林93.44萬畝,治理中度以上退化草原1792萬畝。森林蓄積量較2010年增加2412萬立方米、達到1.06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較“十二五”末提升5.01個百分點、達到97.01%。

  隨着生態系統一體化保護修復理念的推進,2019年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啟動。為期3年的項目,對礦山、森林、草原、濕地等進行系統修復,生態保護修復總面積達13.39萬公頃。

  “甘南通過實施一批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及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水土保持、國土綠化等重點生態工程,使水源涵養能力和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提升。與10年前相比,黃河徑流量增加了18.7%。”甘南州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史程順説。

轉型

  作為我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白銀市在轉型中謀求新發展。

  據介紹,白銀積極推動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材料、生物醫藥、先進裝備製造、節能環保四大新興産業,2022年重點産業鏈産值達到560億元。

  文旅産業則為蘭州注入活力。今年暑期,蘭州“火”了。黃河兩岸,人頭攢動;中山橋上,游客比肩接踵;大河之上,快艇、遊船、羊皮筏子等,共同構築成別樣風景。

  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蘭州市接待游客4890萬人次。其中,7月份接待游客1268.1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增長431.92%。

  最美是傍晚時分,眼前大河奔流,遠望雲蒸霞蔚。為期16天的黃河之濱藝術節上,交響音樂會、秦腔、京劇、曲藝、兒童劇等28場演出輪番上演。

  “如今,‘黃河之濱也很美’已成為蘭州文旅的新名片。”蘭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檸説。將蘭州文化引入高檔民宿、將蘭州民俗融入鄉村旅游、將蘭州故事融入景區景點……蘭州不斷拓展着文旅業態,黃河旅游也變得更有內涵。

  甘肅沿黃流域總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4.3%,沿黃流域人口和生産總值佔全省比重都在80%左右。這條母親河,既是隴原兒女的生命之源、生態之基,也是生産之要。河畔的隴原兒女,正用實際行動呵護着母親河,讓幸福河畔煥發新顏。

(記者張玉潔)新華社蘭州9月10日電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0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