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跑出加速度
“旅游促鄉村振興助共同富裕論壇”側記
9月3日,2023中國(阿爾山)旅游大會主體活動之一的“旅游促鄉村振興助共同富裕論壇”舉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連振攝
2023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時強調:“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要把特色農産品和鄉村旅游搞好。”
9月3日,作為2023中國(阿爾山)旅游大會主體活動之一,由新華每日電訊、新華社內蒙古分社、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的“旅游促鄉村振興助共同富裕”論壇,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舉行。
來自多個地方黨委和政府部門、文旅企業、知名高校的代表齊聚一堂,就推動文旅産業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和高質量發展進行深入交流。
參加論壇的各界代表認為,近年來,鄉村旅游正日益受到游客青睞,不僅為游客帶來文旅融合的全新體驗,更體現了旅游賦能鄉村振興、注入共同富裕動力的新圖景。
留住詩意與鄉愁,激發振興新活力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騰格爾歌曲《天堂》中的那片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沿着“草原天路”驅車而行,沿途點點氈房,嫋嫋炊煙。熱情好客的民宿主人,邀請遠方的客人喝一碗下馬酒,換上蒙古族服裝,體驗牧民生活……憑藉獨具草原特色的文旅體驗,這座草原小城成為今年暑期的熱門旅游目的地。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鄂托克旗全旗鄉村旅游共接待30萬人次,旅游收入2700余萬元。在這裡,鄉村旅游已成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動力、共同富裕的新幫手。這個總人口只有16.8萬的小城,如今已邁進全國百強縣之列。
“鄂托克旗到處是奶茶飄香、到處是迷人的敬酒歌。”鄂托克旗副旗長那順德力格爾説,“我們通過全時、全域、全民、全面、全力參與的旅游品牌建設,逐漸形成政府重視全力推動、群眾廣泛深入參與、游客深度融入體驗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到嚮往的地方感受嚮往的生活。”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回歸鄉土,感受鄉愁與詩意,正成為人們旅游的重要選擇。
近年來,文化和旅游系統大力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培育了一批生態美、生産美、生活美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內涵、有品位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中國旅游研究院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鄉村旅游就已達到30.9億人次,佔國內旅游總人次的一半以上,總收入1.81萬億元。
鄉村旅游,不僅要讓游客能看青山綠水,還要能吃農家飯、聽農家曲、感受農家生活。7年前,甘肅省隴南市朱家溝村偏僻、落後、閉塞,以“三多”出名——光棍多、貧困戶多、流失人口多。“如何讓朱家溝的村民坐在家門口掙錢,把‘鄉愁’變成‘産業’?”帶着這樣的問題,2016年3月,村民朱彥傑毅然放棄城裏的事業,趕回朱家溝做起了志願者。
他帶領村民流轉閒置房屋,以“福祿壽喜財”為主題,打造“五福臨門民宿”;組織村內十幾戶“茶飯好”的婦女們做起地地道道的地方小吃;讓老藝人彈起土琵琶,唱起毛山歌;讓打鐵的老匠人恢復老鐵匠舖;把多年不用的石磨修繕好,村裏的老大媽磨起包谷珍珍和蕎面……
“游客多、産業多、外來媳婦多”的“新三多”,取代了“老三多”。靠着特色鄉村體驗,朱家溝輻射帶動了周邊20個村的經濟發展。農家樂、精品民宿和田園綜合體等旅游項目落地開花,帶動260人在家門口就業,3800人直接受益,7600人間接受益,旅游綜合收入達到3200萬元,人均年收入從2016年以前的3600元上升到如今的12800元。
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門先後推出1597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通過品牌打造提升鄉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市場吸引力。根據省級旅游行政主管部門的匯總統計,全國已有超過6萬個行政村開展了鄉村旅游經營活動。
“吸引更多游客選擇鄉村旅游、體驗鄉村旅游、愛上鄉村旅游,讓鄉村成為人民群眾一解鄉愁的‘棲息地’、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鄉村旅游與創意産品指導處處長張曉莉&&。
實現綠色發展與鄉村旅游“雙向奔赴”
隨着各地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愈加清晰。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游,很多地方走出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2003年“千萬工程”啟動後,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對農村全域進行環境整治提升。在西部環莫幹山區域,先後關停筍廠、竹拉絲廠,限制生豬養殖,並於2005年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從“千萬工程”到美麗鄉村、和美家園,德清在山水鄉村之間逐漸鋪就成一幅全域大花園的美麗畫卷。
2007年,南非創業者高天成在莫幹山騎行時發現,這裡是他追求的“世外桃源”。在莫幹山三九塢一帶,他在政府支持下,租用閒置農舍,運用低碳環保理念,精心設計改建度假屋,建成了第一家“洋家樂”——裸心鄉。這在長三角立即引起轟動,每間一夜上千元仍一房難求。之後,高天成在莫幹山先後建成裸心谷、裸心堡,1張床舖年貢獻稅收最高達12萬元。
德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周志方&&,“洋家樂”民宿在德清的産生與發展,既具有“無中生有”的突破性和偶然性,更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規律性和必然性。
如今,走進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的紡織企業,看不到傳統印染的滾滾濃煙、汩汩污水,卻創造了遠高於以往的利潤價值。這一切緣於當地痛下決心,關停數以千計的傳統印染企業,重組最優秀的企業集聚發展。
柯橋區委常委、宣傳部長任宏亮説:“柯橋山水風光旖旎,人文底蘊深厚,為鄉村文旅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綠色蝶變,綠色發展。如今,柯橋結合江南水網地區臘月民俗,打造了安昌臘月風情節;結合古村落資源,推出了冢斜古村文化旅游節;對應農時農産,持續做大做強春蘭節、梅花節、春筍節等農事節會。
任宏亮認為,只有將資源轉化成産業,將美景轉化成體驗,才能真正帶動鄉村文旅産業勃興。
綠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綠色發展與鄉村旅游“雙向奔赴”的故事俯拾皆是。
張曉莉指出,物質生活越豐富,人民群眾越喜歡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要抓住鄉村旅游興起的時機,久久為功,實踐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旅游+”融出鄉村好光景,激發共富新活力
星空露營、田野研學、“村BA”、村超、村藝會……今年,文旅“新玩法”創造了不少“熱詞”,也帶動鄉村旅游熱度持續攀升。不難發現,旅游的“邊界”正在進一步拓展。
“旅游+”正如一雙翅膀,帶動許多傳統行業轉型升級,釋放強大創新動能。會上,嘉賓們分享了各地“旅游+”融合的新案例。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桃力民村以“旅游+紅色文化”,推出紅色鄉村旅游品牌;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以“旅游+工業”,打造礦山工業旅游新名片;江蘇省蘇州市樹山村以“旅游+藝術”,打造特色文創IP……不同的“加法”滿足不同的需求,碰撞出多樣的火花。
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的地區,還積極探索鄉村旅游和非遺文化的有機融合。準格爾旗便是其中之一。
“你知道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幾十幾道彎彎裏有幾十幾條船……”這曲傳唱在黃河岸邊的《天下黃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漫瀚調的代表性歌曲。為了將這門本土藝術傳承下去,準格爾旗舉辦漫瀚調藝術節,排演漫瀚調音樂劇等,吸引了更多游客。
準格爾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長杜彥斌&&,準格爾旗正在全面推進轉型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切實築牢北疆綠色生態屏障,通過“企地共建”“工業+科技+旅游”等多種模式推動旅游發展和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蔚治國&&,強化文化遺産活化利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與旅游結合,能有效打響鄉村旅游品牌。
而對非遺文化資源並不那麼豐富的地區來説,也有“蹊徑”可走。北京大學創意産業研究中心主任、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李瑋給出自己的見解:“‘旅游+’拼的不僅是物質資源力,更是創意資源力。”
自去年7月至今,貴州&江“村BA”和榕江“村超”先後出圈,火遍全網。一年的時間裏,前者已上升為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後者還與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英超)簽署戰略協議,雙雙續寫新的傳奇。
“足球哪都可以踢,為什麼恰恰在貴州榕江火了?這是創意的成功。”李瑋&&。以賽扶産、以賽促文、以賽助旅,貴州“旅游+體育賽事”的生長模式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激活鄉村經濟新活力。
《全國鄉村産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預測,到2025年,全國鄉村年接待游客人數將超過40億人次,經營收入超過1.2萬億元,鄉村旅游年均複合增速將達到3.8%。要達到或超額完成這一目標,與會嘉賓認為,還需要更加注重鄉村文旅的激活與煥新。
周志方&&,要進一步深度融合,創造更豐富的文旅新業態,“加強文旅融合、數旅融合、農旅融合、體旅融合,把藝術村、交響樂、話劇中心搬到鄉村景區,讓傳統農事、非遺文化、品牌賽事來豐富度假業態”。
抖音集團企業社會責任部項目總監何慧指出,鄉村旅游要乘上數字化快車,進一步提升數字能力、推動數字營銷,探索“鄉村旅游+數字經濟”新路徑。飛豬旅行社會責任部總經理何棟超認為,未來,隨着鄉村數字化轉型加快,將催生更多新型産業形態,為鄉村旅游帶來新發展。
“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將鄉村旅游變成凝聚合力的紐帶、溝通城鄉的橋梁、溫暖人心的春風,讓更多力量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張曉莉&&。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黃書波 劉小草 邱犇)
“好聲音”
旅游與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守正創新,勇往直前,推動鄉村游高質量發展,寫好寫實旅游促鄉村振興助共同富裕這篇精神文章,風光無限,未來可期!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蔚治國
旅游促鄉村振興助共同富裕就是一場需要勠力同心的征程,只要我們拿出愚公移山的志氣、滴水穿石的毅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積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夠把宏偉目標變為美好現實。
——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社長、分黨組書記於長洪
近年來,我們培育了一批生態美、生産美、生活美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內涵、有品位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通過加強宣傳推廣、供需對接,吸引更多游客選擇鄉村旅游、體驗鄉村旅游、愛上鄉村旅游,讓鄉村成為人民群眾一解鄉愁的“棲息地”、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鄉村旅游與創意産品指導處處長張曉莉
文旅賽場的比拼,除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力,還要定位在創意、創造出非物質資源、文旅輕資産,這個空間是無限的。
——北京大學創意産業研究中心主任、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李瑋
發展産業的最終目的是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以鄉村文旅發展帶動鄉村振興是我們工作的邏輯起點。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委常委、宣傳部長任宏亮
始於情懷,源於專業,成於治理;不忘初心,保持耐心,富有匠心。實施鄉村旅游藝術提升計劃,塑形鑄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通安鎮樹山村鄉村旅游駐村輔導員彭銳
希望通過數字提升行動,讓鄉村旅游産品成為商品;希望通過線上的互動,為鄉村開發出更適合市場的産品;希望通過數字提升行動,讓鄉村的文化更好地被看到,被傳承。
——抖音集團企業社會責任部項目總監何慧
近20年來,隨着“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我們依託莫幹山這張“金名片”,大力發展以“洋家樂”為代表的民宿新業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好生活的“三美”之路。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周志方
做好鄉村振興,核心就是做鄉村“美”的運營。人的參與,就是做美的發現、美的昇華、美的傳承。
——飛豬旅行社會責任部總經理何棟超
打造鄉村舞&,想方設法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讓游客到朱家溝不僅能看青山綠水,還能吃農家飯、聽農家曲。
——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岸門口鎮街道村副書記朱彥傑
鄂托克旗正是通過全時、全域、全民、全面、全力參與的旅游品牌建設,逐漸形成政府重視全力推動、群眾廣泛深入參與、游客深度融入體驗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副旗長那順德力格爾
在文化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上打開新視野,打造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準格爾旅游發展新名片,讓“硬核工業”握手“詩和遠方”。
——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長杜彥斌
“故事匯”
2013年起,德清民宿邁入黃金發展期,西坡、大樂之野、縵田、雲起琚、莫幹山居圖、莫梵等大批民宿品牌蓬勃興起,呈現高端化、精品化、主題化的特點,莫幹山成為中國民宿發展的樣板地、標杆地。一批體驗式、沉浸式、互動式旅游新業態涌現在莫幹山“洋家樂”,游客在多樣體驗中領略了不一樣的“詩和遠方”。
説起“洋家樂”的起源,就要提到南非創業者高天成。2007年,他在莫幹山騎行時發現,這裡是他追求的“世外桃源”。在莫幹山三九塢一帶,他在政府支持下,租用閒置農舍,運用低碳環保理念,精心設計改建度假屋,建成了第一家“洋家樂”——裸心鄉。這在長三角立即引起轟動,每間一夜上千元仍一房難求。之後,高天成在莫幹山先後建成裸心谷、裸心堡,平均1張床舖年稅收最高達12萬元。“我可是德清縣旅游業第一納稅大戶哦!”高天成用流利的漢語説。
如今,來自法國、英國、荷蘭、韓國等18個國家的投資者,在莫幹山開設各類“洋家樂”。“洋家樂”品牌成為全國首個生態原産地服務産品。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周志方
柯橋鼓勵民宿探索“一個主題、一個主人、一個故事、一桌家宴、一個技藝展演、一份伴手禮、一個特色活動”創意化、個性化發展。最為典型的是對“鑒湖裏”品牌的包裝、設計、運營,先後引進先鋒書店、鑒裏薈等鄉村休閒産品,組織舉辦“漁珠璀璨鑒湖裏”招商音樂會、鑒湖詩歌節等具有鑒湖文化IP的特色活動,已成為柯橋區文旅新地標。
柯橋注重在農村積極投運文旅産業項目,就近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創新探索閒置農房激活,將空心村轉變為文旅産業樣板村,結合互聯網直播帶貨風口,助力農産品銷售等,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海豐花卉”“電商直播”“五富竹業”……2022年開始,柯橋着手開展“農旅融合式共富工坊”建設探索。截至今年上半年,柯橋區建有44個農旅共富工坊,吸納就業人數1165人,其中吸納低收入農戶人數54人,實現共富工坊經濟收入7235萬元,增加共富工坊就業人員收入1196萬元。遍地開花的“共富工坊”,猶如燎原之火,正在千行百業上實現百村萬戶增收。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委常委、宣傳部長任宏亮
7年前的甘肅隴南朱家溝村,偏僻、落後、閉塞,以“三多”出名——光棍多、貧困戶多、流失人口多。2016年3月,當地政府決定將朱家溝列為鄉村旅游示範村進行建設。然而,啟動大會召開過後一個多月,只拆除了幾家臨時柴房,連村口的幾個廁所和茅草房都無法協調。
我們挨家挨戶給村民做思想工作,自掏腰包帶領村社幹部到陜西袁家村學習先進經驗。為了説服村民“修舊如舊”恢復古村面貌,還組織了50多人前往漢中諸葛古鎮考察學習。
坐在家門口掙錢,把“鄉愁”變成“産業”。如今,在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朱家溝村先後榮獲中國第四批傳統古村落、國家4A景區、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
——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岸門口鎮街道村副書記朱彥傑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通安鎮樹山村坐落在太湖之畔,約400戶農家散落在青山懷抱中。2012年,我們團隊入駐樹山。通過“一房一策”設計、改善村居環境後,我們將目光投向村莊的歷史,用創意“讓村史活起來”,把藝術融入鄉村建設的角角落落。近幾年,來村裏創新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樹山村又發起成立樹山鄉村創客聯盟——“樹盟”,涵蓋餐飲、住宿、游樂、農業、文創等多個領域。
建設樹山最美文化空間——蘇州圖書館樹山分館;推進藝術家基地計劃,搭建錄音棚進行音樂創作;培育村民生態意識,讓每位村民成為垃圾分類和環境保護代言人……一系列充滿創意的實踐,讓樹山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通安鎮樹山村鄉村旅游駐村輔導員彭銳
走進國防教育實踐基地,航空母艦、空間站、直升機……參觀者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祖國的強大;坐進遠程接管駕駛艙、VR虛擬礦卡模擬駕駛艙,親身體驗300噸級無人駕駛卡車滿滿的“黑科技”……參觀者可以感受我國露天煤礦的先進發展脈搏;裸眼“3D”大屏、各類主採設備模型、採礦動畫演示……參觀者可以“足不出戶”,眼界大開。
2023年以來,隨着全國旅游市場的回暖和游客多元化需求不斷增長,工業旅游持續升溫。準格爾旗用“硬核工業”握手“詩和遠方”,依託準能礦山生態旅游區,深度挖掘礦山旅游資源,開發“科技+工業”的旅游模式,探索轉型發展的可持續道路。截至8月28日,準能礦山生態旅游區累計接待游客達81129人次。
——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長杜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