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杜甫的集大成是如何形成的(之八)

2023-08-18 18:21:2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成都杜甫草堂裏的杜甫雕像之一。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葉嘉瑩講授

  於家慧、陳學聰整理 張海濤審校

  我們上次講過杜甫《秋興》的題目,眼前的景物,是夔州的秋天,心中的感發的“興”包括個人的生平、國家的盛衰。這是兩個主體,由物到心,由眼前景物到心中的感發。在這一組詩裏面,他的感發的進行與感情的活動,我們可以把它的線索清楚地找到。

  《秋興》這組詩的線索雖然看起來非常簡單,但裏面的感發錯綜變化。因為人的心理感情活動是非常複雜的,而詩歌裏除了表層的含義,還有深層的含義。有時一句詩可以引起我們多義的聯想,而多義裏邊有一個意思是主義,一些其他的意思是引申義。大家可以看我的《杜甫秋興八首集説》這本書,我蒐集了六十多種不同的對於這八首詩的解説。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

  我們先看第一首。“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詩的音調真的好,高低的音調非常響亮。

  講到音調,我介紹一本書——《唐詩的魅力:詩語的結構主義批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這是由高友工和梅祖麟兩個華裔美籍學者寫的。裏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從聲音這方面來分析杜甫的詩。梅祖麟先生是研究語言學的,他把它恢復成唐朝的古音。我以前也曾經講過西方的接受美學,説詩歌給人的感發力量,我們平常講詩的時候不大注意到的,我們管它叫microstructure(顯微結構)。杜甫的詩裏面有很多聲音的因素,我的《杜甫秋興八首集説》分析的只是詩的內容和情意,沒有分析它的語言學、聲音發音這一方面。聲調這一方面大家可以看我推薦的這本書。

  現在我們來看這組詩的線索。中國古代講到作詩的方法——賦、比、興。賦,是直接的陳述。比,是由心及物,是內心的感發用外物來作比喻,用一個形象來表現,是一種有心的安排。興,是由物及心,是由看到的外物引起內心的感發。

  《秋興》整體屬於“興”,它是從眼前的景物寫起的。眼前的景物是什麼?夔州的秋天。所以第一首詩前面的六句都是寫夔州的景物。什麼東西使他感發?他説是“玉露凋傷楓樹林”。

  我們知道,所有的樹林都會凋落。可是楓樹的樹林在秋天是最美麗的,唐朝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説的就是經霜的楓樹樹葉。紅於,就是比什麼更紅,比二月的花更紅。“玉露凋傷楓樹林”,“玉露”是像白玉一樣亮的露水,這個“玉”字,隱藏有“潔白”的意思。而楓樹的“楓”字隱藏有“紅色”的意思。它暗藏的顏色有鮮明的對比。而他所要寫的感發,是紅於二月花這麼美麗的楓葉,現在已經“凋傷”了,這是一種美好生命的凋傷。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杜甫是想坐船順着襄陽回到長安去,他的船正是在巫山巫峽之間。因為當時國家不安定,各處戰亂蜂起,有外部侵略,有國家內部紛發的叛亂。所以他就被“阻滯”在夔州了,“滯”就是停留。在“玉露凋傷楓樹林”的季節,你向上看那麼高的巫山,下面滔滔滾滾的長江江水,在兩邊高峰的夾峙之中。從山上到江水,都是一片蕭條、淒涼、肅殺的氣象。前面一句表現的是美好生命的凋傷,而“巫山巫峽”呢,已經是從上到下都被這秋天的蕭森之氣所籠罩了。這兩句是總起,後面就是詳細的景物。就像拍電影,需要一個整體的大鏡頭,然後拍這裡一個局部的鏡頭,那裏一個局部的鏡頭。

  下邊就細寫:“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杜甫的詩真是好得很,不但聲音好,他的對仗也很好。這是七言律詩,中間是對句。一句是“江間”,一句是“塞上”。從下邊看,波浪是“兼天”,打到天上。從“塞上”來説,上邊那些非常強烈的高風,非常陰慘的陰雲,從天上一直陰到地下。

  杜甫是寫實的詩人,可是杜甫很妙的一點就是他所寫的現實都表現了一種象喻的情致。這兩句也是,表面上看起來是寫實,可是兼天的波浪是動蕩的,塞上的風雲也是動蕩的,而且有一種騷亂的感覺,動蕩不安。這裡邊就有一種象徵的含義了。我們説“秋”為什麼給他“興”?看到眼前的夔州秋天的景物,為什麼讓他想到個人的生平、國家的盛衰?他寫的江間、塞上的現實景物的動蕩不安和騷亂,其實已經是象徵整個國家、整個社會。所以這兩句,表面上是寫景物,其實已經透露了他的感發。

  前邊四句是夔州的秋天,是以大自然的景物為主。後面“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是寫他自己。“叢菊兩開他日淚”,流淚的人是誰?當然是詩人杜甫。

  “他日淚”有兩種可能。一個是説將來,一個是説過去。“叢菊兩開”,就是開了兩次。怎麼樣開了兩次?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到夔州的第一年還是第二年,很多人對此有爭論。代宗有幾個年號,有寶應、廣德、永泰元年,後面就是大歷。永泰只有一年,是765年,然後766年就改元大歷。杜甫是哪一年作的這首詩?有人説是大歷元年,有人説是大歷二年。

  杜甫是大歷元年到的夔州,有人就説這個“兩開”是他到夔州以後看見菊花開了兩次,所以應該是大歷二年作的。可有人説不是,因為他下一句是“孤舟”。因為“叢菊”跟後面的“孤舟”是對應的,所以大家説不應該從大歷算起,應該從他登舟踏上歸途的時候算起。那麼他哪一年登上船,希望從水路回到長安去?是永泰元年。所以從下面“孤舟”的對偶來説,指的是從他上船。他説從我上船以後,看到菊花兩次開放。我本來以為登上船“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就可以回到北方去了。從上船開始,我就盼望著能早一天回到長安。可是“叢菊兩開他日淚”,我在路途上看到了兩次菊花開,去年的菊花開的時候,我就流下淚來,今年菊花開,我又流下淚來。為什麼?因為我盼望很快回到長安,可是我居然因為路途的不安定,而被阻滯在夔州。

  這句詩的多義性,還體現在哪呢?從意思上説,是在“叢菊兩開”的這種生活的經歷之中,我兩次流下淚來。可從文法上,“叢菊兩開他日淚”,“開”是一個動詞。按照一般的文法,“淚”是這個動詞的客體。這樣就給你一個很豐富的聯想,這是杜甫的詩歌之所以妙的緣故。他是寫實,可是有象喻的意味。他在情意上給你一個解釋,文法上還給你一個暗示。

  “孤舟一係故園心”,這是從他上船説起的,從一登上船,我就把我的整個身心都綁在這個船上了。因為船是可以帶我回到故園去的,所以説“孤舟一係”,緊緊地牽繫住,連結在一起。而這裡面也有另外一個暗示。我們説這個船係住我的心了,是什麼心?故園心。船停住,“係”字後面馬上就接一個字:“纜”。“纜”就是船停下來用繩子綁在岸邊的柱子上。我本來把心繫在船上是想要“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我就回到故園,可是現在船卻停在這裡不能走。

  前面四句絕對是夔州大自然的景物,“叢菊兩開他日淚”已經是從景到人了。“孤舟一係”係在哪?係在夔州。而“故園心”已經是他感發對於故園的懷念了。

  “寒衣處處催刀尺”,已經是秋天,這麼冷了,每一戶人家都準備做過冬的衣服了,處處聽到“刀尺”的聲音。“刀”就是剪刀,“尺”是量尺。催人拿起刀尺做什麼?就是縫製寒衣。你怎麼知道現在是“催刀尺”讓人做寒衣?因為“白帝城高急暮砧”,我在船上遠遠地看見夔州的高峰上有一個白帝城,“砧”是搗衣石,古人要做衣服了,把布在江邊洗乾淨,拿一個棒槌這樣打。

  這個是眼前的景物,可是有一種“全家都在風聲裏,九月衣裳未剪裁”的悲哀在裏邊。

  杜甫是一個理性和感性兼長並美的詩人——他有感性的感發,也有理性的結構。第一首詩從夔州秋天的景物起興,最後一句説的是“白帝城高急暮砧”,他在江邊,從白天到了黃昏,聽到了日暮黃昏時的一片搗衣聲。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下一首就接着這個黃昏説開。“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這個結構也寫得非常理性。第一首的結尾是落到“暮砧”,從白天到黃昏。這一首從黃昏説到星星的出現,説到月亮的升起——“夔府孤城落日斜”。他説我站在白帝高城的城樓上,向西方遠望落日西斜。一般古人常常用“日”代表朝廷、代表君主。所以這個寫的是眼前的景物,可是也有一種對於朝廷、國家走向衰敗的慨嘆。

  第一首對於長安故園的懷念只有三個字——“故園心”,其他都是以夔州為主。現在呢,第二首第一句雖然是夔州,但第二句長安馬上就很明白很重要地出現了:“每依北斗望京華”。因為我看不到長安,我只知道北斗的方向就是北方的長安的方向。所以每天晚上北斗星出現,我就按照北斗星的方向找尋,那北方就應該是我的故鄉。

  “聽猿實下三聲淚”,他説到晚上的時候就聽到高山上一片猿啼。古代有一本書叫《水經》,就是講中國各地的河流。後來南北朝的酈道元給這個《水經》作了注解,叫《水經注》。我們上次講李白的《長干行》時講過,“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因為巴東三峽的巫峽很危險,有很多礁石,一不小心船撞上去,人與船就都消失了。《水經注》上有兩句詩:“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麼長的危險的一段水流,一聽到山上猿猴叫,想到旅途的危險,不知道能不能再回到家鄉,那些旅客都流下淚來。如今,杜甫真的來到巫峽了,“聽猿實下三聲淚”。“實下”這兩個字説得好:我是真的落下淚來。

  我經過巫峽也寫過兩句懷古詩:“不見瞿塘艷滪堆,不聞天外暮猿哀。”李白的詩説“五月不可觸”“瞿塘艷滪堆”,杜甫的詩説“聽猿實下三聲淚”。我説“不見”,是因為現在沒有了,艷滪堆找不到了,一聲猴子叫也都沒有,我本來是惆悵的,但接下來我説“忽然惆悵翻成喜”,為什麼呢?因為“無復舟人懼往來”。行船的人走在這裡再也不怕粉身碎骨了,可以順江直下了。總而言之,杜甫那個時候是以他的感情走在巫峽而聽到猿啼,所以“聽猿實下三聲淚”。

  下面一句説“奉使虛隨八月槎”。中國的古詩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為它裏邊常常有典故。其實典故是有好處的,可以用很少的字含蓄傳達很多的意思。這個“八月槎”裏還不止一個典故,包含了兩個。

  “奉使”的典故,出於《漢書·西域傳》,它説的是漢武帝時期張騫探河源。張騫去探黃河源的時候,曾經乘浮槎(漂在水上的木排)。“奉使”,是奉了漢武帝的使命。

  這個典故是跟“奉使”結合起來,是“奉使”乘的槎。另外還有一個“虛隨”的典故,出於晉朝做過宰相的張華所作的《博物志》,記的都是各地一些奇怪的傳聞。《博物志》上説,海邊有一個人,他每年都看到一個木排來到海邊,從來沒有錯過日期,每年八月都會來。這個人很好奇:一個空的木排,它從哪來的?所以他就帶了很多糧食,自己乘上了這個浮槎。這個木排後來把他帶到了一個河邊,他看到有人耕田,有人織布。他就問,這是到了哪?那邊的人回答,我們現在不能告訴你,天機不可洩露,你回到人間,有一個卜者會告訴你。第二年他跟着這槎又回到海邊,找到這個卜者,卜者説,怪不得去年我看天象的時候,看到銀河上忽然出現了一個客星,他就是你,耕田的是牛郎,織布的就是織女。

  那個槎是每年八月一定會回到地面上來的,所以杜甫説我也想回到長安。我雖然離開長安很遠,可是人家到了銀河都可以乘着浮槎回去,可是我卻不能回去,所以我是“虛隨”,“虛”是落空,我白白落空了。而且以出使來説,凡是朝廷派出去的,他以後一定要回到朝廷作報告的,可是他沒有回去。

  後面“畫省香爐違伏枕”,這個“畫省”是他對長安的懷念,因為他曾經做左拾遺,屬於左省。唐朝有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左省就是門下省。據古書記載,從漢朝以來,凡是中央政府、省中,他們的辦公室墻上都有繪畫,畫的都是古代的功臣,這是鼓勵那些辦公的人好好辦公的意思,所以是“畫省”。杜甫回到長安做左拾遺時曾經“值宿”。他有一首詩題目叫《春宿左省》,“值宿”就是值夜,他在省中值夜。省中值夜的時候,房間裏有香爐可以焚香。所以他説“畫省香爐”。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他説我在省中值夜的時候,晚上不睡,書案上有燃燒着的香爐,所以是“畫省香爐”。可是“畫省香爐違伏枕”,“違”就是離開了,現在我離開了畫省的香爐,我沒有機會回到長安。“伏枕”指的是杜甫的衰病。他説“無才日衰老”,我一天比一天衰老了,哪一天回到長安,哪一天再回到省中,哪一天再能值夜,寫諫草,再在桌案上有香爐?永遠也不會有了。

  “山樓粉堞隱悲笳”,我現在面前只有白帝城,山上的高城上有“山樓”,城樓之上有“粉堞”。這個“堞”,中國也叫作女墻。因為這個城是粉刷的,用白粉涂的,所以是“粉堞”。我看到的不是“畫省香爐”,而是“山樓粉堞”。我聽到的是傍晚黃昏“落日斜”時城頭上的戍卒一片悲哀、淒涼、代表戰爭的“悲笳”的聲音響起。

  “山樓粉堞隱悲笳”,“隱”字前人的注解有兩個意思。“隱”就是“不見”的意思,只聽見“悲笳”的聲音,看不見吹笳的人。我們只看到女墻的城樓,看不見“山樓粉堞”的背後。第二個意思就是“悲痛”,就是“惻隱之心”的“隱”。我不但不能回到長安,而且國家都在戰亂之中,傍晚聽到城樓上的悲笳吹起,心中就升起一種隱然的悲痛。

  我們講它次序的結構,第一首到第二首之間有結構,而第二首也有次序,開頭的“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是寫從日落到北斗星出現。結尾兩句“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是月斜了。從日落星出,到月亮升上來,再到月亮斜下去,整個的一夜,他都在懷念長安。怎麼知道是“月斜”的?他説就在我懷念“畫省香爐”的時候,就在我感慨“奉使虛隨八月槎”的時候,猛然間抬頭一看,“請看石上藤蘿月”,你看,當初月亮剛剛升上來的時候,月光照在山石上,山石上有爬藤蘿。現在“已映洲前蘆荻花”,月光已經從藤蘿上移下來,照在沙洲的水中和地上,這是“月斜”。這是寫他長夜無眠。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第三首:“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第二天早晨——你們要知道,在山城上,尤其你要是登上白帝城的城樓——“千家山郭”,向下一看,高低上下的,有千戶人家,內城叫“城”,外城就叫“郭”,其實不分內外,我們普通都説城郭。在早晨的時候,在東方的曙光剛剛透出來的時候,大家還沒有起來,“千家山郭靜朝暉”,氣氛如此寧靜。

  而杜甫漂泊在江上,他想要回去,但道路阻隔不通,“日日江樓坐翠微”,每天就坐在江邊的一個樓上。這個樓在什麼地方?“翠微”指的是山中的巒氣,就是山上的一些煙靄。那個顏色是發青的藍色,所以叫“翠微”。“微”是溟濛的,不是很濃重的雲霧。他説“日日江樓”,我就坐在這一片溟濛的山靄之中。

  杜甫看見什麼?“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這是主題,現在寫的是夔州,是秋天的景物。“信宿”,宿字念xiǔ。一宿就是只隔了一夜,“信宿”就是兩宿,兩夜。“信宿”,就是連夜。他説我每天懷念長安,每天晚上看北斗,每天早晨起來看到漁人,“信宿漁人還泛泛”。

  我們説,杜甫一方面寫實,一方面有象徵。“信宿漁人還泛泛”是眼前的景物,是寫實,可是也有一種象喻的意思。怎麼表達的呢?“還”是一直沒有改。還是在那裏“泛泛”,還是在漂泊。而“還泛泛”三個字,就不只是寫我看到漁人總是在水上漂泊,我也想到我杜甫今天也是漂泊在長江上。既寫漁人,也是象喻他自己。

  還看見什麼?“清秋燕子故飛飛。”燕子是候鳥,這是實景,可是你要注意,“清秋燕子”是“故飛飛”。論詩的好壞,一方面看形象恰當不恰當,另一方面就是看你的口吻有沒有把內心真正的情意傳達出來。這個“故”字説得好。為什麼那些燕子就“故意”在我杜甫的眼前“飛飛”?燕子可以從南方飛到北方去,可是我杜甫沒有辦法像燕子一樣回去。以上這四句表面上寫的都是眼前夔州秋天的景物,可是“還泛泛”“故飛飛”裏邊已經表現他想要回到長安而不能去的悲哀。下邊從第五句開始,就寫到他自己了。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差不多一般人到衰老的時候,就會想我這一生完成了什麼。儒家講“不朽”,説你要立德,立功,立言。杜甫就説“匡衡抗疏功名薄”。他不敢説立德這一條,因為立德是聖人的行為。他説如果以立功來説,我曾經希望我能夠做到像匡衡一樣“抗疏”,“疏”就是給皇帝的奏疏。為什麼要説“抗疏”,而不是“上疏”?“抗”就是壓力之下也不屈服,“抗”是勇敢的,不只是平常地上疏,是大膽地提出奏疏。“匡衡抗疏”,我當年何嘗沒這樣做,我當年何嘗不是“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可是我什麼都沒有完成,朝廷沒有聽我的話,所以説“匡衡抗疏功名薄”,立功落空。古人還説你立言可以不朽,所以“劉向傳經”。劉向是漢朝研究經學很有名的學者。你可以著述、教學,把你的精神、學問流傳下去。我也想這樣做,可是我也沒有完成,所以杜甫就反省。

  我的同學呢?當年跟我一同讀書的那些人,是“同學少年多不賤”,我當年的同學現在都是達官貴人。可是他們完成了什麼?“五陵衣馬自輕肥。”他們都住在長安的五陵,都在中央政府裏成為達官顯宦。可是他們要的是什麼?他們不是為國家,不是為人民,他們追求的是錦衣肥馬,他們要的是利祿,要的是享受。“輕肥”兩個字是出自《論語》。“輕”不是説普通的衣服,是“輕裘”,“輕裘肥馬”,就是説你冬天穿的皮裘是又輕又暖才好。而杜甫想要完成“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竊比稷與契”,可是什麼都沒有完成。這裡還有一個字很妙。杜甫不但是形象好、情感好,他的口吻也好。“五陵衣馬自輕肥”,是説你們不但不顧國家,也不顧念故人、老朋友,只顧自己,所以“五陵衣馬”是“自輕肥”。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任憑你們“輕肥”,我還看不上你們的“輕肥”。

“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這組詩的次序的結構,是從“暮砧”,到“落日”,到第三首的“朝暉”,時間在進行。現在第三首的結尾寫到哪去了?寫到“五陵衣馬自輕肥”。五陵在哪?在長安,就是長安附近的貴族聚集的地方。所以接下來第四首,馬上就是長安,而這個時候你就看到他的重點轉移了。“玉露凋傷”是從夔州眼前景物寫起,“夔府孤城”“千家山郭”也是從夔州眼前景物寫起的,都是眼前的秋天。可是現在,他一想到長安,他的這種懷念一發而不可收拾。所以第四首的開始已經不是夔州的秋天了,而是長安。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遲。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這首詩前面的六句都是寫長安。“聞道長安似弈棋”,他説我聽説長安就像下棋一樣。下棋是怎麼樣?這一盤你贏了,這一盤我贏了,下棋的勝負變來變去。一個人輸一盤沒關係,一個國家的首都像下棋一樣,今天被安祿山佔領了,明天被吐蕃佔領了,這還算什麼國家呀?所以他説長安,一個國家的首都,怎麼能像下棋一樣一天變一個主人呢?“百年世事不勝悲”,想到近百年來國家遭遇的這些不幸和憂患,想到我杜甫這一輩子所經歷的事情,説不盡的悲哀。一個是國家的“百年”,一個是人生一世不過百年。

  是怎麼樣的悲哀?“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這兩句的感慨其實很深。從肅宗以後是宦官監軍,就是大將在外邊打仗,皇帝派宦官到前線去監軍。這些大將都在宦官的節制之中,而宦官根本不懂得軍事,既沒有文才又沒有武才。當時的宦官真是高官厚祿,而且代宗賞賜他們,他們帽子上可以戴翎,衣服上可以佩帶,所以“文武衣冠”是完全不一樣的。他的感慨很深,“文武衣冠異昔時”,國家所以不安定。

  “直北關山金鼓震”,北方有回鶻,關山上一片金鼓。我們講高適的詩講過,那是打仗的聲音,是“鳴金擊鼓”。“直北關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遲”,西方是吐蕃,北方是回鶻,國家在兩邊的夾攻之中。“羽書”是緊急的,是報告戰事的消息的,書信上插一根羽毛,就是特別緊急的意思。“羽書遲”,“遲”是慢的意思。“羽書”是緊急的,怎麼會是“遲”呢?這有兩個版本。

  有人説這個“遲”不對,應該是“馳”,既然是緊急的“羽書”,就是“馳”,跑得很快。一天到晚都是戰爭的消息,到處都是報消息的人騎着快馬傳遞緊急的戰事,所以是“征西車馬羽書馳”。可是為什麼有了這麼一個版本呢?代宗廣德二年,吐蕃把長安給攻陷了。吐蕃還沒到長安時,皇帝知道消息緊張了,所以就傳下羽書,讓各地的節度使派兵來援救。但很久都沒有來救兵,所以長安淪陷,是“征西車馬羽書遲”,有人以為杜甫是故意用這個“遲”字。這是我所關心的國家,我眼看有了這麼多戰亂,可是我杜甫,一個衰老多病的人,我在哪?“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我一個人在四川。

  “魚龍寂寞秋江冷”,古人傳説在秋天的時候,江中的魚龍都藏在水裏。這一句回到了夔州,長江的秋天,江水這麼寒冷。我在這麼寒冷的地方,連水裏的魚龍都潛藏起來的這麼淒涼寂寞的地方,我怎麼能不懷念我的故國?我在那裏生活過很久,所以説“故國平居有所思”。現在有很多事情都讓我懷想起來了。

  前面的四首是他感發的進行,是從夔州的秋天懷念長安,長安的分量一首比一首重,到了第四首已經整首都是寫長安了,只有“魚龍寂寞秋江冷”這一句是夔州。所以從第五首開始,都是他“故國平居有所思”中“所思”的內容,都是懷念長安的所思。(未完待續)

  本系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華詩教’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項目編號:18@ZH026)的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3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