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開好“屋場貼心會”,辦好“群眾貼心事”

江西上栗“群眾貼心人”工作機制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架起黨群幹群“連心之橋”

2023-08-17 17:55:1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金山鎮高山村廉情“屋場貼心會”(6月22攝)。(許招華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興文 閔尊濤

  “貼心事、貼心講,政策宣講嗓門響。”

  “貼心人、貼心做,村裏來了好幹部。”

  在有着“中國煙花爆竹之鄉”稱號的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和花炮同樣讓人耳熟能詳的是,“群眾貼心人”日益成為當地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的一張名片。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抓實基層、打牢基礎是一道考題:&&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如何打通?矛盾糾紛如何能及時化解在基層?基層幹部如何變被動應付為主動作為?

  2008年,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選派1284名幹部作為“群眾貼心人”,分別&&全縣1284個自然村,他們利用鄉情、親情、友情資源,收集社情民意、調處矛盾糾紛,在協助當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5年來,上栗縣一任接着一任幹,一以貫之持續深化拓展“群眾貼心人”工作機制,緊扣基層治理中面臨的新任務、出現的新問題,不斷拓展構建貼心服務工作網格,開好“屋場貼心會”,如今這一隊伍已發展至上萬人,他們帶着身份、帶着責任、帶着感情辦好“群眾貼心事”,推動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工作在一線推進、幹部在一線成長。

問題在一線發現:找準群眾煩心事、揪心事

  園區配套設施不完善佔6.56%、外來務工子女讀書難佔7.82%、企業招工難、用工成本高佔13.94%……走進上栗縣寶華工業社區,墻上的一張“煩惱指數”圖引人注目。通過這張圖,企業和群眾急難愁盼一目了然,幹部需要做什麼也一清二楚。

  上栗縣地處贛湘邊界,是一座因花炮而興的城市。在這個常住人口不足50萬人的小縣,高峰時期,全縣有上千家花炮企業,帶動10多萬人就業,創造財稅佔據縣財政“半壁江山”。近年來,上栗縣聚焦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領域持續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短短幾年時間,寶華工業社區所在贛湘合作産業園聚集企業140余家,職工3萬多人,很大一部分是花炮退出企業的工人。

  新産業園區的崛起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但也産生了新的問題。

  今年5月,上栗縣委組織部幹部李波被選派至寶華工業社區擔任“群眾貼心人”,這張“煩惱指數”圖源自他牽頭的一次調研。

  “做‘群眾貼心人’首先要知道群眾急什麼、愁什麼、盼什麼。”到崗伊始,李波就帶隊深入企業一線走訪調研,發現老百姓大大小小的煩惱還真不少,社區通過廣泛收集企業和職工訴求,運用統計分析方法,細化煩惱類型和量化煩惱比重,最後生成一張“煩惱指數”圖。

  李波説:“群眾的煩惱各不相同,但再小的煩惱一旦被放在萬人社區裏,都可能成為大問題。”

  前不久,在上栗縣寶華工業社區,一場別開生面的“職業體驗親子營”活動開營,10多位職工子女走進工廠車間,化身“小包裝員”“小質檢員”。

  在一家食品企業食堂就餐後的分享環節,周金平和女兒周燦的對話令人動容:“過去我常加班忙工作,對你關心少”“現場參觀生産車間後,親身體驗您的工作,我才真正理解了您工作的不易”……

  通過體驗營,親子間心與心的距離拉得更近了。這樣一場暖心活動籌辦源自社區一場“周五夜診”。為更有效化解企業職工煩心事,當地推出“周五夜診”,縣職能部門與企業、職工代表面對面“會診”,一道想辦法通堵點、解難點。

  萍鄉市豐達興線路板製造有限公司行政經理馮興第等企業代表一次在“周五夜診”會上提出,平常職工談得較多的是子女教育,讓孩子們走進父母工作的地方互換角色,可能比簡單送圖書、送書包意義更大。會上,社區、學校、團委等部門負責人紛紛出謀劃策,一個給園區職工子女的特別禮物逐漸成形。

  馮興第説,作為一家從沿海來內地投資的企業,心裏總會有對比,來這裡後,“群眾貼心人”主動問需於企,貼心服務直達企業和職工,這是企業來此落戶前所沒有想到的。

  由於地處相對偏僻的郊區,夜間看病難是過去園區職工反映較多的問題。今年31歲的黃春華在工業園區上班期間,突然胃腸炎犯了,疼痛難忍,“本打算去縣醫院,但來回跑很折騰,第二天還要上班,一些小病能不看就不看。”

  奔着問題去、對着問題改。疾病不分白天黑夜,越早診治越好。今年5月,金山鎮衞生院派出骨幹醫生24小時輪班坐診,現在大家隨時隨地都能看病買藥。

  “煩惱指數”指出的是群眾生産生活的痛點難點,亮出的則是當地各級幹部貼近百姓、直面問題、真抓實幹的良好作風。截至目前,“煩惱指數”圖中的16項問題已辦結12項,其它正在推進解決中。

  群眾的煩惱有哪些、群眾的需求是什麼、發展的問題在哪……對基層情況能否做到情況明、底數清、信息準,這是基層治理繞不開的考題。

  “只有深入基層一線,找準群眾煩心事、揪心事,發現群眾的所思所盼,才能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上栗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易軍介紹説,從2008年開始,上栗縣選派幹部擔任“群眾貼心人”,結對&&各個自然村,他們把黨的最新政策帶下去,把群眾的需求意見帶上來,形成工作下沉到村組、信息連接到村組、貼心服務到村組,使基層問題有人發現,群眾訴求有人回應。

  15年來,上栗縣換了四任主要領導,但“群眾貼心人”這項工作一直沒有中斷停歇。如今在上栗,“群眾貼心人”隊伍由單一的黨員幹部發展成為包村長、志願者、片警等各類人員,人員規模由1200餘人壯大到上萬人,成為當地貼心服務群眾、加強基層治理的一支支“不走的工作隊”。他們的身影活躍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車間一線,面對面聽民聲、訪民情、問民需,讓問題在一線發現、群眾的訴求及時反映,有效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矛盾在一線解決:“用鄉情親情交流,自然多了份信任”

  “你們為什麼要把垃圾中轉站設在村裏?”

  “如果污染了水源怎麼辦?”

  ……

  去年上半年的一天,多位村民來到上栗縣金山鎮高山村村委會,黑着臉質問村幹部。

  説起當時的場景,高山村黨支部書記吳賢明仍記憶猶新。村民一開始抵觸情緒很大,他們將中轉站當成了垃圾站,認為會造成環境污染,村幹部怎麼解釋都聽不進去。

  縣檢察院幹部吳賢兵是縣裏委派到村的“群眾貼心人”,聽説了這件事後,立即趕回村裏。在他看來,村民關心的事都不是小問題,需要毫不含糊、專業負責解答清楚。垃圾運輸中的拋灑問題、垃圾臨時儲存的氣味問題、水源保護問題……經過耐心解釋溝通,以及組織村民前往鄰縣觀摩垃圾中轉站的實際運行情況,村民臉上的疑雲逐漸消散,村裏垃圾中轉站很快建了起來。

  “我跟鄉親們説,我們家世代都居住在村裏,如果垃圾中轉站有危害,我第一個不同意設置。”吳賢兵説,自己是村裏走出去的,村裏大多沾親帶故,自己出面做工作説的話大家更信。

  上栗縣委書記利軍説,在組建“群眾貼心人”隊伍時,上栗按照“從哪來,回哪去”的原則,採取“縣委委派、鄉鎮選派、村組認領、縣委邀請”四種方式,發動廣大黨員幹部回到出生地、挂點&&村(社區),他們利用鄉情、親情、友情資源,在基層一線説群眾聽得懂的話、講群眾能明白的理、辦群眾會認可的事,提前發現、主動介入各類社會矛盾問題。

  在高山村村委會門口廣場上,一塊公示欄上亮出了近70位“群眾貼心人”的信息,很多都是本鄉本土的黨員幹部,其中吳賢炳的故事為大家津津樂道。

  常年在外跑運輸的吳賢炳每次回家都不免心生感慨,作為“全國文明村”,高山村基礎設施健全,村容村貌秀美,但缺少主導産業。

  為改變這一現狀,吳賢炳打算利用自己在外打拼積累的關係人脈,為村裏引進一家倉儲公司,建廠要佔用第十村民小組一塊背山空地,上述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一些村民反對:“為什麼要在我們家門口建廠,有噪音怎麼辦”“土地租出去了,還收得回來嗎”……

  “群眾貼心人”離群眾最近,離矛盾最近,哪有矛盾糾紛,哪就有“群眾貼心人”的身影。

  面對一些村民的不理解,吳賢炳和村幹部每天起早貪黑挨家挨戶上門,從土地租賃協議的説明,到建廠後村民收入的增加……吳賢炳以家人、鄰居、朋友的身份去做不同村民的工作,歷時3個多月,相關村民都在協議書上簽了字。

  拓寬進廠村路佔用了部分村民家的地,引發不滿和抵觸,其中村民吳賢紅意見最大。“咱倆是鄰居,你還信不過我……”吳賢炳來到他家,從嘮家常到算細賬,最終吳賢紅同意簽字。“我們不僅拿到了相應的土地賠償款,而且家裏兩兄弟都在廠裏幹活,每年農閒時都可以就近上班,每人每年增收上萬元。”吳賢紅説。

  企業落地後,光每年發給務工村民的“裝車勞務費”就達50余萬元。

  吳賢炳説:“看著村民領取工資時的笑臉,和那一聲聲真切的‘餡餅哥’,也是我名字賢炳的諧音,我想這就是‘貼心人’的含義。”

  鄉村是一個以鄉土鄉情為紐帶的社會,與群眾用鄉情親情交流,自然多了份信任,換位思考,站在他們的角度做工作,大家聽得進去、願意相信,矛盾也就更容易化解。

工作在一線推進:“屋場貼心會”把話筒交給群眾

  盛夏時節,來到被譽為“上栗小西湖”的“泉之源”田園綜合體,湖光瀲艷,山色旖旎,不少游人在此泛舟,儼然一幅山水田園畫卷。

  幾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風景”:地處泉塘、達塘、水源三村交界處的水庫,由於各方利益難協調,不僅未得到有效管理,農業和生活污水直排,還常因用水引發爭端,水庫開發工作一直遲遲難以推進。

  有的村民聽説治理水庫要清淤、建湖心島,擔心影響水田灌溉而抵制工程實施;有的村民聽説建成後要搞水上遊船項目,爭相向村裏&&要買遊船……水庫開發工作還未正式啟動,各種阻力就迎面而來。

  環境如何整治、資金從哪來、利益怎麼分配……不久後,一場由三村村幹部參與的“屋場貼心會”及時召開,會上三村解開心結、擱置爭議,初步達成開發保護利用的共識。會後,他們回去召開各村的“屋場貼心會”,徵求收集村民的意見。

  在泉塘村的“屋場貼心會”上,村民文家金説:“水庫保護開發是好事,我們這些住在水庫邊上的人盼了很久,但怕就怕開發不好,到頭來成了爛攤子。”

  “會上,村民有意見當面提,有想法當面説,遇到難題,大家一起出主意想辦法。”泉塘村黨支部書記文家根説,只有知道村民怎麼想,將心比心、換取真心,才能達成共識、做通工作。

  為把水庫開發好,三個村在各小組、屋場先後開了80余場“屋場貼心會”,幹部群眾圍坐一起共商水庫開發事宜,推動徵地拆遷、土地流轉、修塘築壩等多項工作。2019年,歷時三年的水庫治理工程全部完成,水庫變身美麗的“泉之源”田園綜合體。

  上栗縣運用“屋場貼心會”,不僅推動了實際工作,也激發了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水源村黨支部一度被評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2018年換屆後,新的村“兩委”班子堅持每月常態化召開“屋場貼心會”,收集社情民意,辦好民生實事,再次贏得了群眾信任和支持,不僅一舉摘掉了“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帽子,還獲得市縣“鄉村振興模範黨組織”等多項榮譽稱號。水源村村民江宗友説,以前大家有啥事很少找村裏,因為找了也沒用,現在大家有啥事首先想到就是去“屋場貼心會”上聽一聽、嘮一嘮、議一議。

  “屋場貼心會”也是理論宣講、政策宣傳的陣地。上栗縣不斷完善“群眾貼心人”工作機制,組建由黨員幹部、群眾代表、先進模範等組成的“群眾貼心人”宣講團,依託“屋場貼心會”,利用群眾晚上或農閒時間開展巡迴宣講,把黨的最新理論、政策法規、科技知識送到基層一線,凝聚起推進工作的合力。

  上栗縣常態化推動“群眾貼心人”和黨員幹部到基層聽民聲、辦實事、解民憂,已累計召開8000余場“屋場貼心會”,解決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桐木鎮針對群眾在“屋場貼心會”上反映的生活污水亂排放問題,投資3000余萬元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徹底改變以前“污水橫流、環境臟亂”的現象。

  上栗縣選派160余名“企業特派員”入企幫扶,把“貼心會”開到企業車間,持續優化企業證照辦理、用工融資、建設經營等政務服務事項。

  長平鄉馬良村利用村裏“能工巧匠”的優勢,在15個村組召開“屋場貼心會”,培育富民興村的主導産業,目前村集體收入已突破百萬元。

  ……

  上栗縣縣長李志猛説,“群眾貼心人”通過“屋場貼心會”,把話筒交給群眾,讓群眾成為主角,幹部和群眾一起在工作一線擺問題、談想法,有不理解處就面對面答疑,有困難就共同找對策想辦法,不斷匯聚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工作合力。

作風在一線轉變:架起黨群幹群的“連心橋”

  今年是上栗縣桐木鎮“90後”幹部帥璐駐村的第三個任期,也是她擔任“群眾貼心人”的第8個年頭。

  她清楚地記得第一次進村入戶時的情景,雖有村幹部領着,但自己心裏很忐忑,不知道怎麼跟村民交流。在經歷首次的拘謹後,帥璐逐漸意識到,要和群眾貼心,首先要貼近群眾、深入群眾。不到三個月,她就走遍楚山全村1000多戶村民。在隨後的駐村幫扶工作中,村民不僅慢慢熟悉、認可了這位新來的年輕幹部,還給她起了“帥帥”這樣親切的昵稱。

  “當‘群眾貼心人’的經歷教會了我做基層工作,‘常走鄉間路,常敲百姓門’,這是年輕幹部成長的必由之路。”帥璐説。

  近年來,新進入鄉鎮部門的領導班子成員、新任職的駐村第一書記、新選拔的村“兩委”幹部等群體中,年輕幹部佔大多數,其中一些是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機關門的“三門”幹部,當他們在基層工作時,有時面臨“張不開嘴、下不了手”的問題,通過當“群眾貼心人”,能幫助他們補上做好群眾工作的“必修課”。

  其實,不僅是對年輕幹部,“群眾貼心人”活動為更多黨員幹部提供了拜群眾為師的&&,讓他們在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産業轉型、項目推進等工作中轉作風、強本領、長才幹。

  去年,上栗縣雞冠山鄉恢柳村村民劉增洪反映,村裏一段300多米的水渠損毀影響農作物灌溉。上栗縣水利局立即派出工作隊實地踏看,事不宜遲,局裏迅速補助3萬元,村裏自建簡易渠道,灌溉問題快速得到解決。

  水利工作專業性強、民生屬性強,這要求水利幹部常下基層實地調研,摸清群眾需求和困難,把有限資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我們局裏每位分管領導的桌上都有一本問題&賬,這是項目謀劃的基礎情況,也是平時工作的重點方向,能馬上解決的我們第一時間想辦法解決。”上栗縣水利局局長何剛文説。

  從水利工程、交通設施、項目服務等專業領域,到破解停車難、改善背街小巷衞生等民生小事,“群眾貼心人”的身影無處不在。

  路面污水溢出、小區車位不足……在上栗縣城管局副局長歐陽龍的手機上,時不時會收到縣“群眾貼心人”智慧管理&&的推送消息,每件群眾訴求形成“流轉、辦結、評價”工作閉環,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在歐陽龍看來,城市管理事無巨細,光靠縣城管局自身力量捉襟見肘,智慧管理&&聚集了“群眾貼心人”,他們就像延伸到城市各個角落的觸角,實現城市管理與群眾訴求的無縫對接。

  上栗縣開發“群眾貼心人”智慧管理&&,全縣上萬名“群眾貼心人”線上註冊、線下報到。上栗縣“群眾貼心人”活動辦公室主任彭世軍説,有了這一&&,群眾需求“一鍵上報”,貼心承辦“一鍵對接”,工作動態“一圖掌握”,有力推動了幹部擔當作為、幹事創業。目前,該&&已上報、流轉基層信息2.4萬餘條,其中90%以上已辦結銷號,其它正積極辦理中。

  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最後一公里”,也是百姓感知公共服務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更是改進黨群、幹群關係的“前哨陣地”。上栗縣持續深化拓展“群眾貼心人”工作機制,通過建立“村組報到亮身份、屋場吹哨聽民聲、群眾銷號辦實事”長效機制,在貼心網格中匯聚民情,在貼心服務中贏得民心,進一步轉變了黨員幹部作風,改進了黨群幹群關係,幹部也從中得到了成長和收穫。

  如今,萍鄉正在全市推廣“群眾貼心人”工作機制。萍鄉市委書記劉爍説,“群眾貼心人”活動堅持黨建引領,與群眾面對面宣講理論、宣傳政策、聽取民聲、回應關切、破解難題。萍鄉將持續擦亮“群眾貼心人”品牌,進一步延伸黨建服務觸角,着力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3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