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

中國農業科學院資劃所專家談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

2023-07-23 19:41:2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黑沿子鎮由鹽鹼地改良而成的水稻田(7月20日攝)。

  黑沿子鎮一處由鹽鹼地改良而成的稻漁綜合種養試點區內的稻田蟹(7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指出,要充分挖掘鹽鹼地綜合利用潛力,加強現有鹽鹼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鹽鹼化趨勢,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

  多年來,我國鹽鹼地治理改造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如何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記者22日採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李玉義。

鹽鹼地治理改造取得階段性進展

  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李玉義&&,公眾所説的鹽鹼地多指含有鹽鹼成分的土壤,即含鹽量一般超過0.1%的土壤,包括鹽鹼耕地、鹽鹼林草地、鹽鹼未利用地等。我國鹽鹼地主要可大致分為五大類型區:西北內陸鹽鹼區、黃河上中游鹽鹼區、東北松嫩平原鹽鹼區、濱海鹽鹼區、黃淮海平原鹽鹼區,其中黃淮海平原是成功治理鹽鹼地的典型區域。

  “一般而言,當土壤含鹽量超過0.1%時,普通作物品種的生長開始受到影響;當土壤含鹽量超過0.3%時,大部分作物品種産量明顯下降。”李玉義説。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通過加強耕地土壤鹽鹼化防治,探索不同鹽鹼類型區域的綜合治理模式,實施鹽鹼地普查,加強“以種適地”,積極推進鹽鹼地治理改造。

  其中,截至2022年底全國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有效提高了農田灌排能力,強化了耕地土壤鹽鹼化防治。2020年至2022年,農業農村部指導8個省份開展了鹽鹼耕地治理試點項目,3年累計實施面積240萬畝次。各地累計建成了200多個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示範區,項目區耕地質量平均提升0.11至0.51個等級。

  在加強“以種適地”方面,農業農村部在主要鹽鹼區開展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耐鹽鹼資源精準鑒定和耐鹽鹼品種審定;推進耐鹽鹼作物育種創新攻關,加快突破性新品種選育。

鹽鹼地治理要解決經濟、生態等關鍵問題

  近些年來,我國鹽鹼地治理採取了哪些技術措施?

  李玉義介紹説,國內外各種鹽鹼地改良措施基本可歸為四類,即工程措施、農藝措施、化學措施和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建設排灌設施、平整土地等。通過完善灌排體系,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鹽分,控制地下水位,是治理鹽鹼地的根本途徑;農藝措施包括合理灌溉、深松深耕、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化學措施是指向土壤中添加化學改良劑;生物措施包括種植鹽生植物、種植耐鹽綠肥和牧草、施加土壤有益微生物菌劑産品等。

  據介紹,各地形成了一些區域特色明顯的技術模式,例如西北內陸區“膜下滴灌”技術模式、松嫩平原蘇打鹽鹼地“以稻治鹼”技術模式、濱海鹽鹼地“暗管排鹽”技術模式等。

  “長期的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鹽鹼地治理的本質是‘淡化表層、防治鹽鹼,培肥耕層、提升地力’,核心是‘灌排配套、鹽隨水走’。”李玉義&&,鹽鹼地治理的技術、産品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堅持四個原則——遵循水鹽運動規律,綜合施策,經濟可行,安全可持續。

  他&&,當前鹽鹼地治理的技術很多,但真正能被各地接受並大範圍推廣的卻較有限,原因在於投入成本高、財力難支撐,必須探索投入成本與經濟狀況相適的改良技術。

  “鹽鹼區往往也是生態脆弱區、敏感區,因此治理改良使用的技術、産品不僅要有效,還要安全、綠色,避免污染破壞耕地和環境。”李玉義説。

努力克服困難和挑戰推進鹽鹼地綜合利用

  李玉義&&,鹽鹼地綜合利用主要面臨以下四方面困難和挑戰:

  ——耕地鹽鹼化治理難度增大。灌排渠係、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越缺乏、土壤鹽鹼程度越高,鹽鹼地的治理利用成本越高。近幾十年,節水灌溉技術被廣泛應用,有效促進了節水節肥,但大範圍、長期推廣滴灌使得鹽分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累積,亟待系統治理和解決。

  ——水資源嚴重制約。鹽鹼地主要分佈在水資源缺乏的乾旱半乾旱區域,經過多年開墾開發,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已基本開墾,如果沒有大型引調水工程,鹽鹼地集中連片開發難以實現。

  ——改良後的鹽鹼地穩定性差。鹽鹼地採取洗鹽排鹽、土壤改良培肥等措施後,若不持續開展治理和壓鹽,很容易再次返鹽返鹼,需要持續投入、久久為功。

  ——技術支撐有待加強。雖然傳統技術效果好,但是需水量大、見效時間長,低耗水、高效率的現代工程農藝改良技術和經濟高效、環境安全的改良産品仍然不足。

  李玉義建議,下一步要強化頂層設計,加快基礎調查,夯實科技支撐,加速“以種適地”步伐。推動&&鹽鹼地相關政策文件,積極爭取資金加大治理改造力度;指導有關地區推進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強化鹽鹼地治理基礎研究,重點解決關鍵技術瓶頸,創新技術産品裝備,加快成果推廣應用;加快耐鹽鹼作物品種選育、試驗審定和示範推廣。

(記者於文靜)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