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少陵野老 曲江悲歌

杜甫的集大成是如何形成的(之五)

2023-07-07 16:27:3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觀眾在中國美術館參觀展出的雕塑作品《杜甫》。 新華社資料片

  葉嘉瑩講授

  於家慧 陳學聰整理 張海濤審校

  我講過欣賞詩歌的基本問題,一個偉大的作者,他的作品有一種感發的生命。杜甫的集大成是各方面的集大成,因為他的胸襟博大:一方面,杜甫在藝術方面是博大的,他可以兼有古今,無論五言、七言、古體、近體的長處,他都接受;另一方面,在內容上,他是小我的感情跟國家、民族、倫理大我的感情結合。不僅如此,一個真正偉大的作者,都是以生命寫作詩篇,以生活實踐詩篇的,他的生命是跟詩歌的生命結合在一起的。

  要真正懂得杜甫詩的好處,應該按照杜甫寫作的編年看下來,跟他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我們要理解《哀江頭》裏所寫的悲哀和感慨,要回頭去看一看他寫《樂游園歌》的全盛時代。而且杜甫終生都持守“致君堯舜上”“竊比稷與契”的理想,從來沒有放棄過、改變過。中國傳統的詩,常常喜歡講品格、道德、胸襟、懷抱,年輕人會覺得太陳腐、太落伍了,認為作品應該是日新月異,翻新出很多花樣。西方的意識批評流派認為,作者創作時候的意識是怎麼樣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應該探索追尋作者寫作時候的意識。不止如此,按照西方現象學理論來説,你接觸了外在的很多現象,引起意識活動,人類對宇宙世界萬物的認識都是在接觸了外在事物後,有主觀的意識活動、意識趨向。

  意識批評認為,越是真正偉大的作者,越能形成自己的意識模式。意識模式最初不是用來分析詩的,而是分析小説。狄更斯的小説也許寫的是不同的故事,可是在所有故事之中可以找到一個狄更斯的意識模式。應該把作者一生的作品做一個系統的研究,找出他的模式。

  杜甫的詩就應該這樣讀,要欣賞他的好處,應該對他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從《樂游園歌》到《哀江頭》,杜甫對盛世的懷念

  唐朝有一個風氣,春天要游春賞花。杜甫説開元全盛時“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生活那麼富足。長安作為首都,春天到處都是游春賞花的市民。後來劉禹錫曾寫過這麼一首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春天的時候大家都要去看花,是“無人不道看花回”。曲江是唐朝長安城郊一個風景美好的地方。在曲江附近,有一個高原叫樂游原。樂游原附近有一個園子,叫樂游園。曲江還有一個水邊的花園,叫芙蓉苑。樂游原、芙蓉苑到處都是游春的仕女,不但老百姓游春,達官貴人、天子貴妃都到曲江來游春賞花。

  杜甫曾經寫過一首《樂游園歌》,那時長安還沒有淪陷,他寫游春的情況,説“樂游古園崒森爽,煙綿碧草萋萋長”。“閶闔晴開昳蕩蕩(dǎng),曲江翠幕排銀榜。拂水低回舞袖翻,緣雲清切歌聲上(shǎng)。”上聲的字是一種高揚的聲音,很有力量,這首詩押的是上聲韻。他説每到春天,大家出來游春賞花。“閶闔”兩個字本來指的是天門,是神話中天帝所住的地方,這裡指的是皇宮的宮門。玄宗那個時候喜歡游賞,而且他築了夾城(注:唐玄宗為了出游方便修建,作為出行曲江池的通道)跑出來,所以就説天子宮門敞開。“晴開”,天氣這麼晴朗,萬里無雲。“昳蕩蕩”,“昳”是廣朗的樣子,一片朗朗晴空。就在碧藍的天空之下,“曲江翠幕排銀榜”,曲江邊游春賞花的仕女都支起了帳幕,帳幕上都是翠羽做裝飾。我們講陳子昂的“翡翠巢南海”,就是翠鳥的羽毛做裝飾的帳幕。“榜”是大字的牌匾,每個帳幕前面挂一個大牌匾,説這是哪一家公主王子、達官貴人。玄宗跟貴妃,還不只是帳幕,在曲江邊上都有行宮,所以“閶闔晴開昳蕩蕩,曲江翠幕排銀榜”。不只看花,還要看美麗的女子唱歌跳舞,所以是“拂水低回舞袖翻”,那些跳舞的女子們長長的袖子,“拂”是飄拂搖動,在水面上是“拂水”,“低回”是低垂下來,“回”是來往地搖動,那是跳舞的女子舞袖翻飛。“緣雲清切歌聲上”,“緣”就是沿着,沿着雲彩飄上天空的,這樣清脆嘹亮,是那女子的歌聲。

  這是開元天寶的盛世。可是現在,長安已經陷入賊中了。至德二載的春天,杜甫又來到曲江邊,寫下《哀江頭》。“少陵野老吞聲哭”,“少陵”是一個地方,有一段黃土坡,叫少陵垣。你要知道他在淪陷區,沒有官職,所以他稱自己為“少陵野老”。當杜甫再經過曲江邊上,看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家已經殘破了,可是曲江的江水還存在,城中美麗的春天又回來了,游人都不見了,只剩下那茂密的草木。他看到這樣的情景,就流下了淚。可現在是在淪陷區,誰敢站在曲江邊上放聲痛哭?所以是少陵野老“吞聲哭”。杜甫寫得非常好,他是吞聲飲泣的,滿心悲哀,可是連哭都不敢哭出聲音。“春日潛行曲江曲”,當年游春賞花的天氣,又來到曲江邊,不敢光明正大地走路,是“潛行”,“潛”是潛藏,偷偷摸摸的。因為恐怕被安祿山的軍隊發現,抓去訊問一番,所以偷偷地在曲江邊上徘徊。“行”,在這裡來往徘徊。

  杜甫看見“江頭宮殿鎖千門”。這幾句可以做一個對比,因為杜甫懷念的是從前的景象:“閶闔晴開昳蕩蕩,曲江翠幕排銀榜。拂水低回舞袖翻,緣雲清切歌聲上。”可是現在呢?“江頭宮殿鎖千門”,哪有翠幕,哪有翻飛的舞袖?只看到江頭千門萬戶的宮殿完全封鎖了,一個人都沒有,人事全非。如果草木有知,看到國破家亡,應該柳也不綠,花也不開。可是草木無知,他説“細柳新蒲為誰綠”,那嫩細的柳條、那新生蒲葦的葉子,還長得這麼美、這樣碧綠。可是沒有一個人來賞花游春,你們還為誰綠?

  我們一定要知道《樂游園歌》所寫的“拂水低回舞袖翻,緣雲清切歌聲上”,當時游春賞花、歌舞繁華的盛世,才能知道《哀江頭》裏的“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的悲哀。

只要你真的能夠傳達一種感發的生命,怎麼樣寫都是好的

  我以前也舉過杜甫的詩:“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竹葉”是酒,他現在窮得就連喝竹葉酒的資格都沒有了。重陽節菊花開着,本來應該飲酒,現在沒有酒喝,你的花最好不要開。由於人的悲哀,所以看到外面大自然的美好就更顯得悲哀。

  我説過杜甫是感性和理性兼長並美的詩人。你看他前面寫“吞聲哭”“潛行曲江曲”,説你們這些“細柳新蒲為誰綠”,這完全是感性。

  可是他馬上就打回去——“憶昔”,“憶”就是回想,“昔”是從前,這是杜甫的章法。這首詩的章法結構,都有他理性的安排,這也是杜甫集大成的原因。“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霓旌”,霓是説霓虹,霓虹是七彩的;“下南苑”,皇帝出來到哪就叫“下”,長安城的曲江芙蓉園在東南角,所以是“南苑”。“霓旌”是五彩的旌旗,那苑中的萬物就“生顏色”,因為天子旌旗的陪襯跟照耀,所以花就顯得更紅了,柳樹就更綠了,顯得多彩多姿。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庾信有一篇賦,其中兩句可以跟這首互相印證,他説“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旌旗、車馬的盛,跟大自然的風景、花柳的美麗互相陪襯。“落花與芝蓋齊飛”,“蓋”就是車蓋,車上的棚子,像傘一樣。庾信是説車蓋像靈芝、蘑菇,因為車跑得很快,車蓋就好像在飛一樣。這個時候,到了萬紫千紅的“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季節,那些細碎的櫻花、杏花、桃花,每一種花的零落是不一樣的。車馬跑過去的時候,樹上就有花瓣落下來。楊柳的綠色跟春天那些綠色的旗子——天子是五彩的旌旗,其中也有綠色的旗子,所以“楊柳共春旗一色”。

  杜甫很可能受過庾信的影響,可是他變化了。庾信只是客觀地寫一種美好、一個景象。可是杜甫的這兩句,他當時的那種感情,國家朝廷的興盛,比庾信那兩句顯得更有力量。“昭陽殿裏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唐玄宗是帶着楊貴妃出來游春的。

  我們以前講王昌齡的“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昭陽殿裏第一人”是最得皇帝寵愛的妃子,是把楊貴妃比作趙飛燕。李白寫過《清平調》三首,有兩句“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粧”。李白、杜甫都把楊貴妃比作趙飛燕,白居易的《長恨歌》裏也説了,“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所以她是“昭陽殿裏第一人”,極言貴妃得寵。

  “同輦隨君侍君側”,“同”是在一起,“隨”是在一起,“侍”“側”也是在一起,所以杜甫接連重疊了三次。“輦”是皇帝坐的車,皇帝出去跟楊貴妃同坐一輛車。“隨君”,隨便皇帝在哪她都“隨君侍君側”,永遠在皇帝的身邊。我們有時候講文學的作法,説重復、疊床架屋是不好的,可是有的時候這種力量正是要重疊才能表現。只要你真的能夠傳達一種感發的生命,怎麼樣寫都是好的。

杜甫如何表現馬嵬之變

  這首詩是寫馬嵬的變故,寫唐玄宗遭遇安祿山叛亂,當國家殘破的時候,連所愛的妻子都不能保住。寫楊貴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長恨歌》。《長恨歌》是用敘事的體裁來寫的,有故事有感情,寫得很委婉動人,所以流傳一時。杜甫的《哀江頭》,事實上也是寫這一段故事。另外,李商隱寫過一首詩叫《馬嵬》,也是這個故事。因為唐朝發生了這麼重大的悲劇性故事,所以很多詩人寫,我所説的是最熟悉的幾個。你就可以看到時代不同、作者性格不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就完全不一樣。

  白居易的時代距離安史之亂比較遠,所以他是把它當作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來寫。可杜甫不是,因為他親身經歷過,所以《哀江頭》是切身的悲慘。李商隱的《馬嵬》所寫的是人類的不能長保。李商隱寫詩,總是用一個個體來表現全體,表現人類的缺憾、無望、悲苦。所以三個人都寫馬嵬的故事,但三個人都不同。

  杜甫要把這個寫到極點,要從頂頭再跌下來,所以他現在往上寫,是“昭陽殿裏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當時皇帝出來不只是游春賞花,有時還要在附近射獵,所以他説“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才人”,就是宮中侍奉皇帝的宮人,身上都佩帶着弓箭, “白馬嚼嚙黃金勒”,皇帝打獵的馬隊佩戴的當然是很美盛的,所以是白馬。中外都如此,美麗豪華的都是白馬。不但是白馬,它嚼嚙的是“黃金勒”,俗話我們叫“嚼環”,就是套在馬嘴巴上的金屬圈,漂亮的白馬套在嘴上的嚼環是黃金的。所以“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這都是寫它的美盛。

  後邊寫打獵,“翻身向天仰射雲”。杜甫的詩就是很有力量,你看他所寫的姿態,這個打獵的人要射天上的鳥,説“翻身向天仰射鳥”就很笨。“翻身向天仰射雲”,這是杜甫。杜甫不但一句比一句高,而且一句之中兩個字兩個字地向上高起來,你看“同輦隨君侍君側”“翻身向天仰射雲”,節節高起,這是杜甫的一個特色。後一句就更妙了,“一笑正墜雙飛翼”。我們上次講他的《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説杜甫是怎麼樣把宮中的奢侈豪華跟老百姓的饑寒困苦結合在一起的?他説“凌晨過驪山”,過驪山後都寫皇帝的奢華,寫了好多,然後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個“朱門”一個“路有”,馬上就打回到路上來。這裡他要寫現在的國破家亡,不是從國破家亡寫起,而用“憶昔”兩個字翻上去寫。“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表面上還是向上,“正墜雙飛翼”寫的是一對鳥被射殺了,而這裡邊有了一種象喻的意思。感情跟理性結合,寫實跟象徵結合,這是杜甫的特色。所以他是寫實,同時也有象徵跟比喻的意思。當時玄宗出來游春、賞花、射獵,是寫實。可是一笑就可以射下雙飛翼,古人常説一箭雙雕,是射箭的最高技術。“一笑”指的是貴妃的一笑,因為一箭雙雕,博得貴妃一笑。所以“一笑正墜雙飛翼”,一跌就跌下來。

  我説杜甫是一個感性與理性兼長並美的詩人,所以他一方面對於國家的破亡有強烈、深刻、真摯的悲哀和感慨。另一方面,在藝術上,他這首詩結構轉折的變化都有很好的安排。西方文學批評説文學有一層表面的意思,還有一層深層的意思。所以這一句詩從表層的意思來看,是回憶盛世的歡樂,表面是上升的,可是它隱藏的、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反跌的。他的轉折非常快,有時候忽然間一句就可以很有力量,一筆千鈞。古人説“筆挽千鈞”,是説用筆可以把千斤重的東西都挽回來,一筆就把所有的力量都反轉回來了。所以這一句“一笑正墜雙飛翼”,表層意思是現實的,深層意思是象喻的,這是杜甫詩裏常用的一種手法。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當時在馬上回眸一笑的貴妃,眼睛這麼明媚,牙齒這樣潔白。“明眸皓齒今何在”,現在楊貴妃在哪?被三尺白綾勒死在馬嵬坡。“血污游魂”,寫這個人不是善終的,是兇殘而死,是被殺死的。曲江邊上,當年楊貴妃、唐玄宗游賞的那些宮殿統統都在,曲江的花草一樣美麗,可是楊貴妃是“血污游魂歸不得”,她永遠不會再回到那江頭的宮殿之中,再也不會看那“翻身向天仰射雲”的情景了。

  後邊也是寫實,但是他寫實裏面都有象喻。“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長安城外有涇、渭兩條水,涇水是清的,渭水是濁的,渭水一直向東流去。東流代表什麼?《紅樓夢》裏晴雯死後,賈寶玉寫了一首詞,説“東逝水,無復向西流”。渭水永遠向東流去,永不回頭,死者不可復生。所以“清渭東流”是寫實,寫長安的一條水向東流,可是它象徵貴妃的死,不可復生。“清渭東流”相對是“劍閣深”,“劍閣”就是玄宗,因為玄宗從長安入蜀,中間經過劍門關。我還特意去了一次劍門關,就是看他們入蜀的這條路。劍門關古稱“天險”,“劍閣深”是表現劍門關的險阻和遙遠。這時長安還在淪陷,玄宗能不能回來?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變亂?不知道。所以這兩句表面上只是寫兩個地方,一個渭水,一個劍閣,可是有很豐富的意思:清渭的東流,是死者不可復生;劍閣的深,是生者的安危未卜。國家的前途、玄宗的下場,現在不知道,所以“清渭東流劍閣深”。

  他説“去住彼此無消息”,“去”可以説是死者,“住”是生者,現在還活在這裡。中國近代有一個詞人喬大壯,1948年的秋天自沉蘇州河。那個時候,一方面國家在戰亂之中,他的妻子不久前才死去。他為妻子送殯的時候曾經寫了一首小詞:“舵樓東逝波,鹢首西沉月。何似一心人,自此無期別。  泛霧剪江來,打鼓凌晨發。君去骨成塵,我住頭如雪。”他是用船運載妻子的棺木去送葬。賀鑄也有一首悼亡詞,説“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兩首都是感情很真摯、很深厚。“舵樓”是船尾掌舵的地方,船尾是東逝的流水。“鹢首”是船頭,古人的船頭上都畫一個鳥,“鹢首西沉月”,船頭是向西沉落的月亮。東流的水、西沉的月亮都永遠不回來,所以“舵樓東逝波,鹢首西沉月”。“何似一心人,自此無期別”,我們兩個人本來是同心的,可是從此以後,就像“東流水”跟“西沉月”,永遠地分別了。現在船要出發了,“泛霧剪江來”,冒着早晨江上的大霧,好像把江水剪開了。“打鼓凌晨發”,古時候都是人力撐劃的船,要出發的時候就擊鼓。“君去骨成塵”,我現在把你送走了,那麼你埋葬以後,屍骨化為灰塵。“我住”,我現在還活着,留在世界上,可我也是滿頭如雪的白髮,所以這個“去”是死者,“住”是生者。

  死的人已經死了,逃走的人已經逃走了,兩個人從此生離死別,再也沒有消息。清朝詞人納蘭性德也寫了很多首悼亡的詞,説“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重泉”,死的人埋葬在黃泉之下,“重”極言其深,“泉”是黃泉,就是地下,如果重泉之下能夠有一封信。我們以前説到寄信,古代的信封不是紙的,是木頭做的,是魚的形狀,把綢子寫的信夾在兩片木板裏面。“重泉若有雙魚寄”,假如陰陽之間可以有書信往來。“好知他、年來苦樂”,那我還可以知道,死去一年多的妻子在重泉之下的生活是痛苦還是快樂。“與誰相倚”,有什麼人陪伴她呢?所以這裡説“無消息”,就是死生永隔。

  “去住彼此無消息”這一句的解釋也有另一個可能,杜甫作詩的時候是在淪陷區的長安,而玄宗幸蜀了,所以也可以説“去”者是指離開了長安的玄宗,“住”者是指現在淪陷長安的詩人自己。自從玄宗幸蜀以後,杜甫淪陷在長安,對於自己的國家究竟是怎麼樣的情況,他完全不知道。

杜甫詩的“復義”現象

  杜甫還有一首《對雪》,也是在淪陷區時所寫的。“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杜甫真的是反映現實,寫他自己的感情。“戰哭多新鬼”,遍地都是戰亂,長安城淪陷以來不知道死傷了多少人。在野外的戰場上,杜甫還另外寫過兩首詩《悲陳陶》和《悲青坂》,所以讀杜甫的詩真是應該結合着他的生活體驗讀下來,才能夠覺得他的感情是更真摯的,更使你感動的。

  那一年冬天,唐朝的軍隊要反攻安祿山而失敗了,死傷枕藉,遍地屍骨。杜甫在《悲陳陶》裏寫“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就是在孟冬季節,陰曆十月;“十郡”,就是唐朝後方大部分的、十郡這麼多的地方;而且都是“良家子”,青年有為的孩子,在青坂、陳陶的戰爭中犧牲了。“血作陳陶澤中水”,他們的血都跟陳陶河裏的水一樣流下去。一個四五十歲的老人淪陷在長安,看到國家這樣敗亡,這麼多青年死去了,能做些什麼?是“愁吟獨老翁”。一個老人這樣悲愁,只能吟詩。“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亂雲低低地壓在天上,而天已經黑下來了,風狂雪暴,雪在風裏迴旋飛舞,天氣陰沉寒冷。雲的亂、雪的急,都是寫實。可是另外一方面,都象徵着當時那個時代的陰慘、戰亂。他説我淪陷在長安,我有什麼?“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你就看詩人更妙的一點,他是用沒有的東西的形象來反襯。本來“瓢”是飲酒的酒瓢,現在在淪陷區的長安早已沒有“酒瓢”了,因為酒樽裏邊根本就沒有綠色的酒。古人常説“綠酒”,“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冬天很冷,沒有煤來燒爐子取暖,空爐子在那裏,只能想象“爐存火似紅”。杜甫什麼都沒有,饑寒交迫地淪陷在長安。經過這樣的慘敗,國家到底如何?有沒有反攻的希望?那玄宗跟肅宗是不是平安?不知道。杜甫在淪陷區消息被封鎖了,“數州消息斷”,所以是“愁坐正書空”。“書空”是用了一個晉朝的典故,説一個人經過一次失敗以後,常常指手畫腳地在空中寫字。在空中寫的是什麼呢?是“咄咄怪事”,不願意相信會有這樣不幸的事情發生。

  我現在引這首杜甫自己的詩來做一個注解,就是要講他現在是“去住彼此無消息”。幸蜀的玄宗、到靈武去的肅宗,不管是老皇帝、小皇帝都走了,而杜甫一個人淪陷在長安,得不到後方的消息,不知道玄宗的安危。這一句詩給我們這種暗示,後來讀的人可以有這種聯想。我們以前也講過,中國本來舊傳統的那些個注解的人,常常都要指定説一首詩只有一個意思是對的。可是現在西方的一些理論認為詩句可以很多義。最早的時候,William Empson(威廉·燕卜蓀)是管它叫ambiguity(多義),他寫Seven types of ambiguity(《復義七型》)。朱自清先生把它翻作《多義七式》,就是説這種多義是可以並存的。這兩種多義互相陪襯,對於詩本身感發的力量都是有增加而沒有矛盾的,所以可以並存。不過我還是以為它主要寫的是玄宗和貴妃,生者安危莫卜,死者永不復生。

  所以説“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人生有情,我杜甫作為一個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一個人對於世界、對於國家的敗亡、對於人民的安危都不在乎,只求自己的安定,那個人就是心死了,所以“哀莫大於心死”。他説人怎麼能夠做到無情的地步?杜甫真是把國破家亡的悲慨寫得非常深刻沉痛。

  李商隱《馬嵬》詩裏有兩句:“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四紀”有人説十年是一紀,有人説十二年是一紀。開元的二十九年加上天寶的十五年,他做了四十四年皇帝,怎麼連自己所愛的人都不能保住?古詩裏説,盧家有個美麗的少婦,名字叫莫愁。人家還可以夫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直到老,而你作為天子,還不及盧家有莫愁。李商隱主要在諷刺玄宗之失德失政,貴為天子,連自己所愛的人都不能夠保全,這是不同。總而言之,作為天子跟貴妃而要有這樣的生離死別,是很使人覺得悲慨的一件事情,所以杜甫説“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

  “江水江花豈終極”,來到曲江邊,江水春天永遠是碧綠的,花永遠是這樣美麗的萬紫千紅。可是他開頭就説了,“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已經國破家亡了,花為什麼開?草為什麼綠?而且每年看到江水流、江花開,就會回想從前的盛世。“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當年的江水江花那不是萬物生顏色?而現在國家敗亡,天子出奔,貴妃被勒死在馬嵬,所以再看到江水流、江花開,每一年“少陵野老吞聲哭”,都會流下淚來。“江水江花豈終極”,“豈”是説哪,“終極”是有一個終了,江水江花永遠沒有終了,那就是説悲哀永遠沒有終了,每年江花開都會流淚。這兩句比較來看,杜甫所寫的就是白居易所説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後面兩句就很奇怪,有人就覺得杜甫這人真的是不通。他在曲江散步,痛哭了一天,到黃昏回來,一進到長安城的街巷之內,“黃昏胡騎塵滿城”,滿街都是安祿山的叛軍,滿城塵土飛揚。當年我住北平,淪陷的時候日本軍隊開進來,滿街都是日本兵,都是坦克車。這就是杜甫的另外一點,他有的時候會寫出一些非常稚拙、非常質樸,不是很美麗、很巧妙的句子。怎麼叫“欲往城南望城北”呢?戴君仁先生注解説,“望”就是向,説“欲往城南”,可是抬頭一看,怎麼來到城北了?“謂惶惑避死,不記南北,或謂因沉吟感嘆而瞀亂迷惑”,所以他已經神志不十分清醒。正是寫一個人深悲極痛、心慌意亂的一種感受。你説我非常悲哀,心慌意亂,這是很笨的,是一種直接的説,而杜甫把那種真正慌亂的現實很清楚地表現出來了。

  還有另外的一種解釋,説因為唐朝的軍隊是在北方,所以他的“望城北”不只是心慌意亂,“望”字也不只是説望見、面向,是説我真的盼望就是在城北。杜甫的《悲陳陶》裏邊有這樣兩句,我們可以引來做證明。他説“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長安城淪陷區的人,面向着北悲啼。為什麼?因為軍隊如果反攻回來,是要從北方來。杜甫説,我們日日夜夜都盼望朝廷的軍隊能夠打回來,能夠把我們收復。所以杜甫你要把他整個的詩都打成一片來看,才真的能夠體會他感情的深厚,才能夠對他有更多了解。(未完待續)

  本系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華詩教’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項目編號:18@ZH026)的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