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順流攜手”呵護“微笑天使”

長江鄂皖贛段打造江豚“最佳棲息地”

2023-07-04 17:55:0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5月20日,江豚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壩下游水域逐浪嬉戲。新華社發(鄭家裕攝)

  暑期來臨,江西湖口縣長江鄱陽湖水生生物保護基地“江豚灣”愈發熱鬧,絡繹不絕的游客和一隊隊前來研學的學生在參觀入口處排起長隊。

  湖口縣地處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江豚灣”正臨水而建。“開館運營僅半年,就接待游客10萬餘人。如此受歡迎,與江豚的魅力分不開。”湖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盧偉俊説。

  原來,今年2月,當地發現有兩頭長江江豚被困鄱陽湖松門山水域,為救護這兩隻“水中國寶”,湖口縣將鄱陽湖的一個湖汊辟為暫養基地,供這兩頭長江江豚在其中逐浪戲水。湖口縣長江鄱陽湖水生生物保護救助中心主任余先華説,這是江西首次開展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工作。“每天有專人巡護,每個月投放3000斤魚苗喂養它們。”

  農業農村部2022年全流域長江江豚科考數據顯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1249頭,其中,長江幹流約595頭,鄱陽湖約492頭,鄂贛皖等省份江段是長江江豚的重要棲息地。

  長江江豚研究專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介紹,目前針對長江江豚的保護措施分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繁養等三種。其中,就地保護重在採取措施為長江江豚野外繁衍營造良好生存空間;人工繁育主要通過科學研究為江豚保護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遷地保護則是將長江江豚人工遷移到更適宜其生長的區域,幫助長江江豚實現種群擴增。

  當下,針對長江江豚的各項保護措施都取得長足進展。

  ——我國遷地保護長江江豚首次放歸長江。對長江江豚實施遷地保護的終極目標,是讓其回歸到原生地實現自然繁衍生息。今年4月25日,來自長江天鵝洲故道的4頭遷地保護長江江豚分批放歸進入長江幹流新螺和石首江段,順利完成長江江豚保護技術體系的最後一個關鍵的技術閉環。

  ——遷地保護區內江豚數量快速增長。走進安徽安慶西江江豚遷地保護中心,21頭遷地保護的長江江豚在碧波澄澈的西江長江故道邊嬉戲,中心副主任虞幼生拿出手機對着水面連拍數張,定格下數頭江豚在水中追逐的歡樂場景。目前,包括安慶西江、湖北天鵝洲等地長江故道內,繁衍、輸出遷地保護長江江豚逾百頭。

  ——全人工繁育長江江豚取得科研突破。來到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代號為“F9C22”的小江豚“小久久”迎來一週歲生日。去年6月27日,“小久久”在科研人員密切監測下誕生,億萬網友通過網上直播集體圍觀了它的出生。目前,白鱀豚館內人工飼養長江江豚數量已達11頭。其中,4頭是在人工飼養環境下出生的長江江豚。

  長江江豚自然種群的就地保護與棲息地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相關。近些年來,沿江省市和有關部門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施策、標本兼治,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治理,城鎮污水垃圾、化工污染、農業面源污染、船舶污染治理短板加快補齊,“十年禁漁”全面實施,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有所提升。

  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長江經濟帶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為94.5%,比2015年上升27.5個百分點。長江水域生態功能恢復向好趨勢逐步顯現。

  “長江江豚生存狀況直接反映着長江大保護的成效。”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員郝玉江説,隨着長江大保護理念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江豚保護的隊伍中。

  “長江江豚生活的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數量也會越來越多。”在鄱陽湖與長江交匯水域,50多歲的湖口縣長江江豚協助巡護隊隊長舒銀安説。“有時好多頭躍出水面,有的甚至跟隨我的船一同前進,就像記憶中小時候見到的‘江豬翻滾躍漁船’一樣。”

  (記者:胡錦武 徐海波 李美娟 參與記者:王自宸 水金辰 崔璐)新華社武漢7月3日電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