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流光溢彩,雲樂飛揚

記王雲飛民族管弦樂作品音樂會

2023-06-30 10:13:0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音樂會現場。

  楊新月

  “雲樂飛揚”系列巡演音樂會以浙江音樂學院為起點,至今已在國內多地成功舉辦。近日,“雲樂飛揚”來到美麗的冰城,於愜意的夏日傍晚為冰城人民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本場音樂會由青年指揮家馮天佑執棒,攜手演奏家吳玉霞、吉煒、尹飛與進擊打擊樂團、尚帥、申玉晶、高白、李藝花;歌唱家金瑤、方書劍以及黑龍江省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共同呈現。音樂會上演了作曲家王雲飛的部分經典作品,包括《鼓動雄州》《萬里壯歌》《星火燎原》《蘭亭》《莫幹》《春華秋實》等。

  王雲飛是當今國內著名青年作曲家之一,作為浙江音樂學院作曲與指揮係教師,他投身於民族音樂創作之中,創作風格橫跨中西、通達古今,創作範圍涵蓋了各類體裁的器樂、聲樂作品,他曾受邀為中央民族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香港中樂團、澳門中樂團等多家藝術院團及多位知名演奏家創作委約作品。曾獲得“金鐘獎”作品獎、“文華獎”作品獎、“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作品獎等多個國家級重要作曲獎項,入選國家藝術基金及各類省部級科研項目二十余項。

  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作為中國近現代民族文化進步的産物,是在20世紀初隨着“西學東漸”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新的樂隊樣式。到如今,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發展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作為國內新生代最活躍的作曲家之一,王雲飛為本場音樂會精選了8首具有個人代表性的民族管弦樂作品。從曲目的創作、編排及演奏中,足以看出作曲家對音樂創作的巧思與求索。馮天佑在音樂會上半場攜手樂團演繹了《鼓動雄州》《萬里壯歌》《莫幹》《鑄夢》四首作品。《鼓動雄州》是大型民族管弦樂《雄安》的重要一章。鼓是最古老、最具有中華文化符號的樂器。不同時代、地域、人群、文化中的鼓樂在傳承中縱橫千年。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慷慨悲歌”的實質乃是一種生命價值觀,一種貫穿人生的精神力量。作品以雄安地域的“雄州鼓樂”為創作素材,以此追溯春秋戰國時期的禮樂印記與燕趙大地的燦爛文明。青年打擊樂演奏家尹飛與進擊打擊樂團的演繹氣勢如虹,以“新中式打擊樂”為舞&表演美學定位,融匯形式的“新”與內容的“古”,師古而不泥,刻畫出當代音樂人對傳統文化之沉思與堅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燕趙風骨新篇章。

  二胡、管風琴與樂隊的組合頗具新意。由青年二胡演奏家高白與管風琴演奏家李藝花攜手樂團共同完成的二胡協奏曲《鑄夢》,以“中國夢”為主題,用音樂詮釋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解。二胡的左手是熱情,右手是力量,高白的演奏於抑揚動靜中見流動,輕重虛實處見控制,以出色的演奏完成了與樂隊、管風琴這樣龐大結構的兩極對比,以二胡這樣一件富有民族民間藝術韻味的樂器回溯民族復興走過的艱辛歷程。與樂隊、管風琴共同描繪出一幅積極昂揚,富有中國精神與大國氣象的音樂畫卷。

  劍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兵器之一,承載着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由申玉晶演奏的笙協奏曲《莫幹》,是國家藝術基金大型項目《越地長歌》中的重要一章。良渚文明的經緯線上充滿神話色彩,這首作品正是以浙南地區“干將莫邪”的傳説為靈感創作而成。樂曲以充滿“戲劇性”的和弦作為開端,模仿寶劍出鞘的淒厲之聲,驀然間寒意襲人。如同劍客刀光劍影畫蒼穹,輾轉騰挪盡風流。在古老的士農工商四大分類中,劍是士的標配,以至於秦始皇銷天下之兵,也無法讓劍絕跡,術之意境躍然而出。“干將莫邪”的雌雄雙劍從誕生開始就被賦予細膩的情感,包含了“至誠”“純孝”“奉獻”與“執着”。在金庸的筆下,劍分為三種境界:輕靈之入世之劍、無鋒之無敵重劍、萬物皆可為劍。若從當代眼光觀之即是:俠之大者,出手於無形中,已然沐風而立。我等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絲竹陣陣為人民奏響,琴瑟聲聲為祖國放歌。作為“團結就是力量”主題系列作品的重要樂章,嗩吶協奏曲《萬里壯歌》立足於深厚的紅色歷史,謳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與精神。《萬里壯歌》以嗩吶作為表達工具,青年嗩吶演奏家尚帥演奏技巧嫻熟,音色華美純正,他運用手中樂器深沉的悲嘆與高亢的長鳴將觀眾帶回“青海長雲”的烽火歲月。面對嗩吶的聲音特色,指揮四兩撥千斤,與之配合時將樂團中低音聲部色彩的多重可能性積極開發,“你高我低、你繁我簡”,運用哲理性的藝術思維形成對樂曲的宏觀把控,將樂隊化為獨奏演員強有力的依託,在樂音跌宕的交織錯落中,真正展示出紅軍萬里長征直面困境的英雄主義精神,用堅實嘹亮的音色向全世界宣告:萬里山河,有我皆安。

  下半場第一首作品是以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和楊蟠的《錢塘江上》為題材而創作的兩首獨唱作品——《西子歌》《錢塘江上》,以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形成對江南美景的素描。樂曲詮釋了出塵脫俗的東方美學,水波瀲艷、煙雨朦朧,淡粧也好,濃粧也罷,總能很好烘托出江南美景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如果説《西子歌》着重表現了水之“美”,《錢塘江上》則側重刻畫水之“力”,以古韻古風讚美祖國的壯美河山。

  箏樂協奏曲《蘭亭》取材於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此序是蘭亭之會眾人飲酒作詩,王羲之酒酣興起所作。通篇內容一氣呵成,前文繪景,後文抒情,從中我們不僅能領略書法的章法與氣度,同時能感受到詩文的意境與韻律。箏樂協奏曲《蘭亭》以此為創作意象,以樂器為筋骨,音符為血肉,將“書”與“樂”巧妙聯動。“氣”是音樂美的內在動力,“韻”是音樂美的外部顯現。吉煒的演奏將“氣”的流動幻化成“穿針引線”的過程,將音符形態的“方圓”“濃淡”“宏細”設計出“靈韻”的意味,如同書法家提筆塑造一個個骨肉相稱的字,書法的線條和與音樂的韻律達成了內部結構與外部形態的統一,與樂隊合作展現出曲水流觴的高雅意趣。無論是觀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還是欣賞吉煒演奏的箏樂《蘭亭》,都能感受到魏晉文人灑脫達觀的人生態度和恬淡虛靜的詩性人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琵琶協奏曲《星火燎原》作為本場音樂會壓軸作品,足見其分量厚重。“星火”的審美意象象徵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文化血脈,體現中國民族音樂人的初心與堅守,以及中國民族音樂精神的代代賡續。這部作品巧用琵琶演奏藝術中“敘事性”的特色,糅合文曲武意的交相呈現,直敘與變奏方驂並路的獨特美學。樂曲通過抒情的主題旋律,遞進式的力度變化,漸進的情緒張力及一系列高難度演奏技巧等,使作品呈現出寬廣的聲音層次,展示出作品光輝的燎原之勢。“藝術不是手藝,它是藝術家體驗到的情感的傳遞。”琵琶演奏家吳玉霞以至簡、自然的藝術語言,將高超的演奏技術化於無形,運籌帷幄中將琵琶以“引領”之勢與樂隊配合甚密,塑造出敢於擔當的“領航人”形象。嘈嘈切切,成風之斫,由簡入繁,層層推進。演奏家與樂隊牽手觀眾步入沉浸式的音樂體驗,塑造藝術形象的同時積極調動觀眾的聽覺與視覺,使其在豐富的想象與聯想中親聆琵琶的綺麗樂音。舞&上的演奏家、指揮與樂隊和台下的觀眾形成了一個奇妙的三維空間,這三者的通力合作使得這部作品的音樂內涵有了更加豐滿的呈現。

  《春華秋實》作為本場音樂會最後一首作品,是王雲飛獻給教育界同仁的讚歌。“春華秋實”一詞出自《三國志·魏書》,比喻人的卓越文采與美好品德,也比喻萬事萬物的因果關係。寸積銖累,筆耕不輟,王雲飛多年來致力民族音樂現代化、國際化的探索,研究嘗試民族器樂協奏、重奏的可能性,挖掘拓展民族管弦樂作品內涵的深度和廣度,創新出多種形式的演奏。他將自己置身於中國與世界的舞&,在中國民族管弦樂的創新發展領域深耕細作,逐步探索出民族管弦樂發展的新路徑、新通道。“初心”是“因”,“始終”即“果”,民族音樂人以赤子之心守護中華文脈,點點滴滴終將匯流成河。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