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每年外流學生800人,到家長“排隊想把孩子送回來”
重慶一所山區小學的共建試驗
從每年外流學生約800人,到家長“排隊想把孩子送回來”,一座新小學的建立,不到一年就在這個山區縣打開了“局面”、産生了蝶變。
地處武陵山區的重慶豐都縣,常年有26.5萬人在外務工,因沒有名校,很多孩子從小離鄉求學,生源外流非常嚴重。
為改變這一局面,去年6月,重慶謝家灣學校與豐都縣人民政府簽約,合作共建豐都幸福小學。
作為幸福小學的校長,從去年7月7日到今年5月26日,黃波扎根幸福小學323天——他絕大多數時間都“泡”在學校裏,其中只有43天是陪6歲的兒子度過的。
和黃波一起投身這所新建學校的,還有14名來自謝家灣學校、25名來自豐都其他學校的老師。他們共同的目標,是用名校的教育理念,為山區學校注入靈魂,留住學生。
不聽話的孩子
第一次見到辰辰,黃波也很頭疼。
“他不愛聽課,在教室裏坐不住,有時候還向老師扔小石子。”班主任老師鄭金權有多年教齡,經驗豐富的她,面對活潑好動的辰辰依然有些束手無策。
奶奶陶文琼説,由於辰辰的母親早早離開,辰辰的性格跟別的孩子不太一樣。去年夏天,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他們抱着試一試的態度把辰辰送到了謝家灣豐都幸福小學。
變化在半年時間裏發生。黃波每次見到辰辰,總是彎下身子和他説話,還常在學校餐廳和他一起吃午飯,告訴他要愛乾淨,飯後用紙巾擦嘴巴。鄭金權也花了很多時間在辰辰身上,“想走進他的心裏”。
今年3月,鄭金權在課後廚藝社團教孩子們烙餅。次日上學時,辰辰拿出放在書包裏的幾袋餅,一進校就塞給了黃波和鄭金權。
陶文琼説,前一天放學後辰辰説要烙餅,拿到學校給老師當早餐。第二天早上6點,一向賴床的辰辰硬是早早爬了起來,在灶&前搭了個凳子,有模有樣地烙起餅來。陶文琼看在眼裏,甜在心上,“這是孩子在用行動表達對老師的感謝!”
説起這件小事,黃波臉上也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平時沒有吃早餐習慣的他,那天把一袋餅都吃完了。
“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不辜負每個孩子的潛能,這就是謝家灣學校所堅持的‘朵朵放光彩’。”黃波在與辰辰相處的過程中感觸很深,“相比狠抓成績,讓孩子樂於學習更重要。”
如今,曾經不聽話的孩子變了樣。陶文琼告訴記者,辰辰明顯變得更開朗了,喜歡上學,也喜歡學校裏的老師,連過年放煙花也要給老師發消息。
遺憾的校長
2022年6月,由豐都縣人民政府任命,黃波成為謝家灣豐都幸福小學校長。“那時我很惶恐,每天都睡不着覺,反復縈繞在腦海裏的是各種各樣的問題:學校建設如何推進?教師隊伍怎麼培訓?怎麼堅持謝家灣標準,辦好幸福小學,不辜負豐都人民的期盼?”
帶着這份惶恐和責任感,黃波在豐都這片土地上一待就是300多天。每次回重慶主城區與妻兒團聚,他都在日曆上記錄下來,把春節、勞動節、寒暑假全都算上,一共43天。
即使缺席了兒子大多數成長時光,黃波也甘願在豐都耕耘教育事業,他説,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圓夢”。
1982年,黃波出生於重慶九龍坡區陶家鎮白果村,由於父親早逝,家中還有一個弟弟,他打小就比同齡人更成熟,不僅炒得一手好菜,閒了還到地裏幫母親割豬草、插秧、挖紅薯。一向聰慧的他也沒有落下學習,一直是班級前幾名,當時的班主任告訴他,“考重點高中一定沒問題。”
1998年,16歲的黃波聽説考試成績位列區裏前三名的師範生不僅免學費,每月還有66元的生活補助。為了不給家裏增加負擔,他一狠心,放棄了讀高中,進了師範學校。
完成學業後,黃波回到家鄉,到九龍坡區華岩小學任教,後調到謝家灣小學,開始參與學校管理事務。
一切似乎都朝着“圓滿”的方向發展,但黃波始終牽掛着像他一樣出身普通家庭的學子。聽説豐都要建一所幸福小學,黃波動了心,主動請纓。
“我沒能如願考上大學,是一輩子的遺憾。成為教育工作者之後,我想用教學彌補遺憾,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實現他們的夢想。”黃波説。
“幸福”來之不易
教師王愛琳今年29歲,從重慶來到豐都時,她的兒子讚讚剛滿一歲零兩個月。
去年端午節前後,王愛琳來豐都“打前站”。在這座完全陌生的縣城,她忙教育招生,當工程監工……近一個月時間裏,她忙得像一顆陀螺,只有晚上才有空和兒子視頻通話。
暑假期間,重慶謝家灣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劉希婭帶領黃波和幸福小學首批幹部教師,克服時間緊迫、異常高溫等重重壓力,滿懷憧憬而有條不紊地籌備開學。
腳疼得一瘸一拐,灌幾口礦泉水,繼續搬抬物資;手都起泡了,還是堅持一遍遍把博物館展板改得更完美;深夜仍在激烈討論課程如何設置……要問並肩戰鬥的日日夜夜裏,有多少老師挂過彩、踩過釘,黃波和老師們都很難數得清。
教師溫兵曾是豐都縣龍河中心校河面教學點教師,成為幸福小學的一員後,整個暑假他只休息了3天,其餘時間都“泡”在施工現場。有一天,妻子幫溫兵洗鞋,突然手被劃傷了,仔細看原來是釘子扎進了鞋底,那一刻她突然感到很心酸。
幸福小學如期開學很不容易,之所以每個人都甘願付出,是因為當地政府和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
“以前,豐都沒有名校,很多孩子從小離鄉求學,生源外流非常嚴重,從幼兒園到初中學段每年流失約800名學生。”豐都縣教委副主任羅廷超説,幸福小學的到來,增強了豐都老百姓對當地教育的信心,更對其他學校有輻射帶動作用。
家長楊傑笑着告訴記者:“放學接娃回家時,女兒總是蹦蹦跳跳地走出學校;早上要上學時,她出門跑得比我還快。”
去年9月至今,謝家灣豐都幸福小學學生人數保持穩定,467個孩子一個都沒轉走,學校辦學獲得了當地群眾的認可。
一所學校的使命
九龍坡區和豐都縣均坐落在長江江畔,相隔僅100多公里、同飲一江水的兩個區縣,以教育為紐帶架起了友誼的橋梁。
“近年來,重慶加快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九龍坡區教委主任王家仕介紹,在此背景下,去年6月,重慶謝家灣學校與豐都縣人民政府正式簽約,合作共建謝家灣豐都幸福小學。
“在農村,家長不懂讀書的價值、孩子也不知道為何讀書曾經是普遍現象,有的孩子寧願在家放牛、種地或外出打工,也不願上學。”做過9年鄉村教師的張雪琴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曾花了3個月勸一個孩子不要輟學。她明白,如果沒有優質教育資源,學生流失得只會更快。
在幸福小學,張雪琴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種模樣——老師們會在上課時和孩子們一起觀察植物,會牽着孩子的手帶他們捉毛毛蟲;還會在日落以後,聚在一起探討教學方法。她説:“看到孩子們的進步,我們每一個人都沉浸在喜悅和幸福中。幸福小學的存在讓人們明白,大山裏的孩子也能‘朵朵放光彩’,也有權利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老師們發現,在幸福小學就讀的孩子們從內向靦腆變得陽光自信、落落大方。一年級教師陳柵杉曾組織學生走上講&演講,有的孩子很緊張,一上&就哭了出來,“從剛開始紅着眼睛堅持講完,到後來很流暢地完成演講,這種蛻變讓我很感動。”
“教育是長跑,不是衝刺”
儘管前一天教研活動持續到晚上10點半,黃波還是在早上8點準時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上學。天空飄着小雨,偶爾看到沒帶傘的孩子,黃波還會細心地給他找一個撐傘的同伴。
8點50分,黃波開始梳理一天的工作。幸福小學辦學成效初顯後,為了更好地發揮教育示範作用,黃波當上了“宣講員”,到董家鎮中心校、社壇鎮中心校宣講素質教育,帶着老師們定期與栗子鄉中心小學、三建鄉中心學校開展聯合教研。
“教育是長跑,不是衝刺。”黃波有些遺憾地説,“有的家長只抓學習成績,擔心孩子落後別人一點點,短期看可能‘跑’得更快,卻影響了他的一生。”
劉希婭説,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辦學中的一些行為太短視、太功利”的傾向,謝家灣學校堅定不移發展素質教育,踐行“六年影響一生”辦學理念,着眼學生長遠發展、終身發展、素養發展。
黃波回憶,幸福小學剛成立時,少數群眾持觀望態度,甚至以為“是‘套牌的’,做做樣子罷了”。半年多來,重慶謝家灣學校派駐幹部教師長期扎根,幸福小學體制不斷完善、資源不斷豐富。
當地百姓看在眼裏,越來越多人想把孩子送來讀書,有的還打算從兩江新區、涪陵區回到豐都上幸福小學。面對“排起了隊的家長”,黃波堅定地説:“幸福小學不會‘掐尖’,只招所謂成績好的學生,不能為了搞好一個學校,搞垮一批學校。一個區域良好的教育生態比什麼都重要。”
這一週,黃波訂好了周末回家的票。一向“勤奮”的校長打算回家後“偷個懶”,帶兒子去游樂園坐卡丁車。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韓振 周思宇 柯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