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身詩篇,心繫黎元
杜甫的集大成是怎麼形成的(之三)
位於河南鞏義的杜甫故里。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葉嘉瑩講授
於家慧、陳學聰整理
張海濤審校
杜甫的詩是寫實,寫實的詩能夠寫得這樣好,在中國詩的演進之中非常有特色。杜甫以前,很少有人能夠這樣面對現實,而且有時候是醜陋的、恐怖的現實。
反映現實的詩歌傳統
我以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是受了漢代女詩人蔡琰的影響,她的《悲憤詩》是五言古詩,寫東漢末年的戰亂,把血淋淋的現實都寫出來了。
除了蔡琰,漢魏六朝的詩人裏邊,反映現實比較真切的是王粲。王粲有一首《七哀詩》,裏邊有這樣兩句,“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也是寫東漢末年的戰亂。道路上一個飢餓的婦人抱着她的孩子,但是她自己都不能夠活,怎麼能保存孩子?她就把孩子拋棄在路邊。還有“白骨蔽平原”,屍骨蓋滿了整個野地。
一般説來,南北朝的詩人都寫風花雪月,特別是南朝,有一批所謂宮體詩,寫詩的人都是貴族。這些詩是淫靡的,沒有感情的,除了飲酒宴樂就是婦女。有人説五代的小詞不是常常寫美女跟愛情嗎?就把五代的小詞跟宮體詩相比,但這是完全不同的,五代的詞是把美女跟愛情結合在一起,裏面有一種感情。
我教過的學生作過一篇報告,是關於西方文學理論女性主義批評,西方文學所寫的女性都是什麼?要不就是白雪公主,美麗的天真的浪漫的,男子所喜愛的。另外一個類型就是巫婆,可怕的兇惡的殘忍的。因為都是男人所寫的文學,男人眼中的女子就是這兩個類型。
那麼,中國男子所寫的文學之中,婦女也有兩種感情。一種是期待,對於所愛的人的等待,“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過盡徵鴻,暮景煙深淺。一晌憑欄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我痛苦地流着淚,我一定期待他,我一定等待他。還有一種感情就是奉獻,“春日游,杏花吹滿頭……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我奉獻我自己,一輩子都追隨他,“縱被無情棄”都“不能羞”。詞裏面是把美女跟愛情結合起來,女子的愛情一個是期待,一個是奉獻。我説過中國詩歌裏邊的男女感情,跟君臣的倫理、感情有相似之處。男女之間,女子永遠是等待和奉獻。君臣之間,做臣的是等待和奉獻,君主不用,臣只有等待;如果用了,那就奉獻。女子對男子是如此,臣子對君主是如此,所以當中國男子寫女子這兩種感情類型的時候,就不自覺地把自己作為一個臣子的感情結合在一起,就使得古代寫美女愛情的詞,有了深一層的含義。
古代的詞寫女子的感情,儘管是期待和奉獻,但它是把女子當作一個有血肉有感情的人。可是宮體詩不然,它是把女子當作物來寫:美人的指甲、美人的頭髮、美人的手……沒有作為人的感情。所以宮體詩我們不講,它真的是沒有生命的詩。
除了宮體詩,南北朝還流行的就是風景山水詩。像謝靈運、謝眺,他們不大寫真正血淋淋的現實的人民疾苦。
像陶淵明,對時代有這麼多的悲憤和感慨。他生在晉宋之間,一個充滿了戰亂的時代。陶淵明的詩裏有一句血淋淋的現實嗎?沒有。陶淵明不是向外的,杜甫是。陶淵明雖然不寫現實戰亂流離的悲苦,但是這種悲苦打進他的內心,他內心的悲慨都是戰亂流離的反映。但是不管怎麼樣,他沒有寫血淋淋的現實。而初唐的詩繼承了齊梁的風氣,寫風花雪月,對得很工整。一直到杜甫才恢復了建安反映現實的風氣。
建安詩歌裏面,蔡琰是婦女,大家對她不大重視。很多人把有才的女子稱作“才女”,其實有一些男子,對於才女,仍把她當作欣賞的對象。中國古代對於女子是“犬馬視之”。“犬馬”是所養的動物,所以古人可以把姬妾當作禮物送給朋友,並不尊重女人的感情。高一級的才子欣賞才女,不是把她看成“犬馬”,而是把她看成“琴書”,是“琴書待之”,就是説高級的精神上欣賞的東西。而一般女子所寫的女性文學,也常常有女子的口吻。
蔡琰,我認為是中國女詩人裏面很了不起的。她所寫的都是她作為婦女的生活,她的一生、她的結婚、她丈夫的死、她的守寡、她的回家,她被匈奴人俘虜,跟匈奴人結婚,生下兩個兒子,後來曹操又把她接回來了,跟兒子離別,回來後曹操給她另外找個丈夫,這個丈夫還犯了法。她所有的都是她作為一個女子的不幸,但是她所有的聲氣口吻完全是男子氣概,真實反映了當時的亂離。
我們説杜甫是一個集大成的作者,他繼承了反映血淋淋現實的一方面。我們介紹了《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創作的時代背景,安祿山在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起兵,那時的玄宗在驪山華清池。而杜甫在戰亂之中要去探望他的妻子。那時他沒敢把妻子帶到長安來。“長安居,大不易”,那裏物價貴。天寶十三載七八月之間,霖雨傷稼,雨下個不停,水把莊稼給淹了,糧食沒有來得及收割,都發黴長芽了,這是杜甫詩裏所寫的。那個時候楊國忠做宰相,就從別的地方找來收成很好的糧食,拿給皇帝看,説雖然下雨,糧食不受損傷。而人民確實是在飢餓之中,杜甫寫的詩説“城中鬥米換衾裯”,一斗米你可以娶個妻子,因為沒飯吃,人就這樣不值錢。這都是杜甫當時生活的現實情況。他的妻子在陜西奉先,現在的陜西蒲城。安祿山起兵後,杜甫惦念家人,在這樣飢餓的年歲,我的妻子兒女有飯吃嗎?所以他就赴奉先,這首詩就是他一路上所寫的。
個人感情跟倫理價值合一
我們把背景説明了,而且把反映現實的詩歌傳統作了介紹。現在我們看看這首詩,他説“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杜甫的遠祖杜預,在晉朝曾經帶兵去伐東吳,給《左傳》做過注解。《晉書》上有杜預的傳記,説他是杜陵人,所以杜甫雖然在河南鞏縣出生,但他的遠祖是杜陵人,而且杜甫在長安的時候,曾經在杜陵附近住過,所以“杜陵有布衣”,“布衣”代表什麼呢?代表微賤的老百姓。就是説不是達官顯宦,是一個貧窮的人。如果是達官顯宦,他身上穿的就是絲綢了。“老大意轉拙”,杜甫生在開元前一年,當時已經四十五歲。人生七十古來稀,四十五,人生已經過了一大半。他説我已經“老大”了,可是我“老大意轉拙”。中國人常常説人是老油條,你年歲大了,碰了很多釘子,你就學乖了,圓滑了。可不是完全如此,有的人啊,他就不是圓滑的人,老了也不改變。所以杜甫説,我“老大”以後,不但沒有變得圓滑,而且我的心意,“轉”是變,變得越來越“拙”了,就是越來越固執,所以“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怎麼樣“拙”?他説“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許身”説得真是非常好,就是你把你這一生、你的身體、你的生命許給誰了?我們説女子許給男子,是中國舊傳統,因為女子在過去沒有獨立的性格。可是男子呢?司馬遷在《史記》中説,“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有的人許給金錢,為了追求金錢不擇手段,不顧人格,名譽、性命、良心、道德都可以出賣。烈士為了得一個壯烈的名聲,把自己犧牲了。那些喜歡誇耀權勢的人,為了追求權力,把自己的一切都出賣掉。至於一般老百姓呢?就是為了謀求生活。這個“馮”字念píng,憑藉。為了求生,有的時候就出賣自己。可是杜甫説把自己許給什麼呢?“許身一何愚”,“一何”是加重語氣,“何”是為什麼,我把我的生命,怎麼許得這麼傻啊。為什麼不許給財?為什麼不許給名?名利兼收豈不好?可是我許給什麼呢?是“竊比稷與契”。“竊”是私意,我私自這樣想就是“竊”,“竊比”,別人不這麼比我,我自己這麼比自己,我把自己比作誰?“稷與契”。“契”是一個人名,“稷”也是一個人名。“稷”是周朝的祖先,在舜的時候,他教民稼穡,是中國農業耕種的始祖。這個“契”呢?是舜的時候,管理民事的人。所以“稷”“契”,一個是教民稼穡種田的,一個是掌管人民生活的。中國古代推崇兩個人,一個是后稷,一個是夏禹。因為稷教人種田,使人們都有飯吃;禹治理洪水,使人民有可以居住的土地。有人這樣説中國儒家,你讀書人,憑什麼比別的百工要高一級,就因為你要負擔起天下的責任,所以儒家講“人溺己溺,人饑己饑”。夏禹説我是負責治水的,如果有一個人被洪水淹死,那是我給他淹死的,因為我應該使他不要淹死。后稷説我是教民種糧食有飯吃,如果有一個人挨餓死了,那是我使他挨餓死的。這是以天下人民為自己的責任。杜甫説,我自己的許身真的是太傻了,我希望能做稷、契這樣的人,所以只能説是“竊比”。人家哪把我看成稷、契,我一個落魄的、窮苦的、杜陵的野老,人家不看重我。可是我看重自己,我希望自己能夠做出像后稷、像契的事情,這是我的願望。
杜甫之所以成為一個集大成的詩人,他的胸襟是博大的,他可以把古今南北各種風格的詩融匯起來。可不只是如此,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他把個人感情跟倫理價值合一。一般人寫倫理價值,滿口仁義道德,行為呢?很多人心口不一。寫自己的愛情很真實,談倫理道德就不一樣了。可杜甫是真的把他個人最真誠的感情跟倫理價值合一了,他真的有這樣一份感情,不是空口説白話。杜甫是用一生來證明的。詩人當然是用文字來寫詩,可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都不只用文字,而是用他的生命寫他的詩篇,用他的生活實踐他的詩篇,這樣的感情才真的是從內心出來。屈原所寫的忠愛不是空話,他最後殉身跳進汨羅江了。蘇東坡有他的政治理想、人格理想,受到多少次迫害都沒有改變。陶淵明是我不跟你們貪贓枉法,不跟你們同流合污,我自己付上了勞苦躬耕甚至乞食的代價。這些詩人之所以偉大,他們的詩篇之所以使我們感動,因為他們不只用文字寫詩篇,他們是用生命寫詩篇,用生活實踐他們的詩篇。所以杜甫所寫的“竊比稷與契”,不是口號教條。
他説我“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可是“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我們講過,他“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他説我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可是“居然成濩落”,“居然”是沒有料到,我沒有料到以我對國家人民的感情,就落到“濩落”的下場。“濩落”注解上説相當於“瓠落”。“瓠落”是什麼意思呢?“瓠”字出於《莊子》,莊子講哲學都是用寓言,他説楚人給了我一顆大瓠的種子,我種出一個大瓜,切開後做成瓢,這個瓢太大了,就“瓠落而無所容”。就是這個瓜結成了,但是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容納它。“瓠落”形容大而不實用。所以杜甫就説,我沒有想到我“竊比稷契”的理想,沒有一個地方接受。所以“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我頭上已經有了白髮,所以是“白首”。“契闊”兩字出自《詩經》,有很多解釋,這首詩裏是勤苦的意思。我現在四十多歲,滿頭白髮,還是過着奔波勞苦貧賤的生活。
他説我永遠也不改,“蓋棺事則已”,除非有一天我死了,棺材蓋蓋在我身上,我平生要做的事情才算完。我只要有一口氣在,永遠不會放棄“致君堯舜”、“竊比稷契”的感情和志願。杜甫説“蓋棺事則已”,我突然間聯想到元朝劇曲作者關漢卿,大家説他相當於中國的莎士比亞。關漢卿寫了一個套曲叫做《不伏老》。他自命風流浪漫,他説“則除是閻王親令喚”,除非是閻王親自下命令呼喚我,“神鬼自來勾”,小鬼親自來勾我,除非真的死了,你就是打折我的腿,打折我的手,我也改不了我平生攀花折柳的這一份“歹症候”。他也是“蓋棺事則已”。司馬遷説“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還沒寫有一種人對於風流浪漫寧可殉身,但是都是“蓋棺事則已”。杜甫説等我死的那一天,我“致君堯舜”“竊比稷契”的感情跟理想才算完,我才能放下。只要我有一口氣在,“此志常覬豁”,“此志”,我的理想,“覬”jì,跟“冀”通用,是希望的意思。“豁”是顯達、開朗的意思。如果沒有蓋棺,我希望我的理想能夠顯達。
可是我的理想一直沒有得到機會表現,所以就説“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有飯吃,有安定的生活。可是我所看到的是什麼?杜甫寫這首詩的前一年,霖雨傷稼,老百姓沒有飯吃,長安城的貴族還是“朱門酒肉臭”,所以“窮年憂黎元”。“窮年”有兩種解釋,一是指今年的困窮,就是這一年收成不好,是窮年、荒年。“黎元”是百姓,我不是為我自己憂慮,我所憂慮的是眾多老百姓。二是盡、全的意思,“窮年”就是全年,我整年都為老百姓憂慮,憂慮我們的國家,怎麼會落到這樣的下場。
杜甫是在開元前一年出生的,在唐朝全盛時代。杜甫後來回想從前,説“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我記得當年開元全盛的日子,一個小縣城裏面就有一萬戶人家,就是社會很繁榮。他接着説“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那稻米好像流出油來,還有一種雪白的粟米,也是糧食。無論公家的還是私人的糧倉,“俱豐實”,都是裝滿了糧食。我親眼看見我們國家有這麼好的時代,怎麼就墮落敗壞到這樣的田地!這是杜甫一直痛心的事,所以“嘆息腸內熱”,我就忍不住嘆息,而且一想到這些心裏就一陣發熱。這是一種真實的、具體的感情。杜甫的詩難講,如果大家麻木不仁,不關心國家、人民,只關心賺錢,就很難體會這一點。
蔡琰《悲憤詩》的影響
講到這裡我要回頭再説一下,我們講一個詩人,不只是看他的成就,還要把他放在整個詩歌歷史之中,看一看他的繼承和開拓。
這種反映人民生活困苦的詩歌,杜甫之前也有人寫過。像蔡琰的《悲憤詩》,寫一個女子一生的不幸遭遇。她曾經寫到民間疾苦,戰亂之中,“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匈奴的兵進來以後,把男子都殺死,把女子都搶走。
回到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這樣的句子絕對不是美的句子,不是風花雪月的句子。李后主寫亡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當然是悲哀,可是李后主寫得那麼美。杜甫寫的不是,杜甫是那麼真誠,那麼坦率,寫最樸實最真誠的本質。這種寫法其實有蔡琰《悲憤詩》的影響在裏面。同樣是反映民間疾苦,蔡琰所反映的是個人見聞,有幾句寫得非常感動人。
蔡琰不是被俘虜到匈奴了嗎?她在匈奴結婚,生了兩個兒子。曹操跟蔡琰的父親是朋友,所以把蔡琰接回來了。她説“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邂逅”是偶然,“徼”是很幸運,僥倖我偶然碰到一個機會。“骨肉來迎己”,我在祖國的親人要接我回去。“己得自解免”,我能夠離開匈奴這樣荒涼的地方,我是幸運。可是我要回去,就要“當復棄兒子”,把兩個兒子都丟下。
“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我們説人類之間的關係,叫作倫理,有屬於天理的倫理,有屬於人為的倫理。父母跟子女,那是上天的倫理,是血統連在一起。夫婦是人倫,是後天的。母親面對自己的兒子,天生的這種關係真是心連心,可是“念別無會期”。東漢不像現在交通這麼方便,她説我離開了,兩個兒子留在匈奴,永遠沒有見面的日子。“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存”是活,“亡”是死,不管是活是死,我們永遠不能再見面了,所以我不忍心跟兒子告別。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兒子還很小,抱着我的脖子,問我,母親你要上哪去?後面就是她兒子的話,説“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人家都説母親要走,而且不會再回來了。“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母親你平時這樣愛我們,為什麼現在不愛了?“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我現在還沒有長成人呢,你怎麼不顧念我就要走了呢?這是她兒子説的話。後面就是她自己説“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看到兒子跟我這樣説,我真是五內都崩裂了。有人説“腸斷”,有人説“心傷”,她説我所有內臟都破碎,我真的要發瘋了,就是這種痛苦。所以“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
她就跟兒子分別了,“去去割情戀,遄徵日遐邁”,她説我不能不割斷對兒子的留念。“遄徵”,“遄”是快,我就趕快地,一天比一天走得遠。“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中原到匈奴這樣遠,我什麼時候再見到我的兒子!“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想到自己親生的兒子,我的內心完全碎裂。你看,這不是風花雪月的東西,她説得並不美,但是這麼誠懇這麼真實。
那麼就回來了,“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因為發生了戰亂,家裏最親近的人都死了,親戚熟人也都沒了。“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不管內城外城都燒燬了,城郭變成荒山,院子里長滿野草。“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大街小巷都是死人的屍骨。死的是誰?不知道,縱橫在路上,沒人給埋,沒人給遮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出門看不到一個人,聽不到人的聲音,只聽到豺狼在那裏嚎叫。“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煢煢”是孤獨的樣子,我這麼孤獨,對着“孤景”,“景”通“影”。我認識的人都死了,陪伴我的只有我的影子。所以“怛吒糜肝肺”,“怛吒”是嘆息,我真是悲哀嘆息,覺得肝腸心肺都在悲哀之中腐爛。
我們説詩裏面所寫的女性,都是對於愛情的期待,對於愛情的奉獻,而女性詞人呢,也希望得到男子的愛情。李清照也説,我買來一朵花,“雲鬢斜簪”,就把這朵花斜插在我的頭髮上。為什麼“雲鬢斜簪”?為的是“徒要教郎比並看”,給我丈夫看的,到底是我更美還是花更美。所以男子所寫的女子,最重要的是愛情,女子所寫的也是如此。可是蔡琰所寫的,是一個婦女的種種挫傷與不幸,而且以這麼誠摯的態度寫出來。我寫的就是這樣血淋淋的,也許有人以為醜陋,但這是真誠的,使人感動的。
杜甫的繼承和開拓
我們説了,魏晉南北朝那個階段的人不怎麼寫血淋淋的現實,陶淵明經過東晉的戰亂,沒有一首詩寫血淋淋的現實。宋齊梁陳那些小國,喜歡寫歌舞、宴樂,女性的耽溺、淫靡。經過這個階段,杜甫返回來繼承了建安風骨,寫出這樣寫實的詩篇。而杜甫跟蔡琰還有一點不同,蔡琰所寫的是個人。一般説來,我們尋常人,都是寫個人的感情才會真誠,因為是我們自己的悲歡離合,與我們切身相關,所以寫得動人。可是杜甫,他之所以在中國詩歌裏算是一個集大成的詩人,他個人的感情與中國倫理道德的感情,恰好是合一的。杜甫所寫的不是自己一個人,“窮年憂黎元”,我為百姓而哀傷。中國詩歌有這麼一個傳統,不是只寫風花雪月的,所以可以寫出這樣不美麗而感動人的詩句。
可是我們也講過,杜甫那個時代就已經是“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所以他説“取笑同學翁”。杜甫要“憂黎元”,人家就取笑他,你這人真是傻,你怎麼落到這樣的下場?這裡的“取笑同學翁”,不是説杜甫取笑他的同學,是説年輕的時候一起讀書的人,也許一起參加過開元二十三年的科舉考試,也許一同參加過天寶六載的特科考試,人家現在都有了高官厚祿,所以取笑他,是他被同學翁取笑。這就是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哪。有的人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所以他把他的價值建立在周圍事物上,建立在物質享受上,他是追求外表的。很少有人能夠戰勝這一切,只有真正認識自己的品格、價值、心靈,才能夠堅持得住。這也是陶淵明説的,陶淵明雖然不反映社會現實,可是他心裏所蘊藏的都是看到現實後的悲哀。陶淵明説“知音茍不存”,你們不了解我為什麼這樣子,沒有一個知己存在,他又説“已矣何所悲”,那也就算了,我不為此悲哀。
真正認識自己價值的人,才能夠戰勝這一切,真正完成自己。所以蘇東坡被關在監獄裏,幾乎被殺死,被貶到海南,他給朋友寫信,説你們不要為我的不幸同情我可憐我,如果我像平常人一樣,遇到挫折就悲哀、憂慮,那我跟不讀書、不學道的人有什麼分別?他説我現在一切的得失、窮達都不在乎。所以蘇東坡“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中國儒家跟道家結合所追求的人格理想。
那麼杜甫也説了,雖然“取笑同學翁”,但是我“浩歌彌激烈”。“浩歌”,浩者,是激昂慷慨的意思。關於詩歌,古人常説“歌呼吟嘯”。“吟”,也許是自己作的詩,也許是別人作的詩。“嘯”呢?就是有聲無字,心裏有一種鬱悶之氣,就大聲叫一番。所以他説“浩歌彌激烈”,我雖然被同學翁取笑,但是我激昂慷慨的感情更加強烈了,因為看到窮年、黎元的情況。
後面轉折了,難道我果然是傻瓜嗎?“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我難道沒有江海志?“江海”就是隱逸,離開朝廷到山野中去。“志”是理想。“非無”,我不是沒有。難道我沒有一個逍遙自在的隱居理想?“江海志”怎麼樣?“江海志”就是“瀟灑送日月”。你為什麼為黎元憂愁?只要吃飽穿暖,你可以游山玩水,豈不逍遙?“送日月”,就這麼安安穩穩過日子,把一天天送過去,不需要有理想。
接下來再轉回來,“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可是我遇見一個堯舜君。他所説的堯舜君是誰?就是玄宗。杜甫是生在開元前一年,玄宗即位時他兩歲,所以杜甫是隨着玄宗的開元年月長大,而玄宗的“開元之治”比美“貞觀”。所以杜甫懷念開元的日子,我看到過玄宗本來是個好皇帝,我怎麼能夠眼看他就這樣敗壞下去,所以“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我不忍心永遠辭別朝廷,再也不關心國家。那麼,我捨不得離開朝廷,朝廷要不要我呢?
杜甫接着説“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國家很可能不要我。“當今”是現在,“廊廟”指朝廷,皇帝帶着大臣聚會的地方就是廊廟。“具”是才具,有才幹的人。“構”是構造、建築,“廈”,大廈,偉大的建築物,如果把國家比作一個大的建築物,現在朝廷上那些有才幹的人,他們要建立這個國家,“豈雲缺”,哪是缺少材料?不是沒有蓋房子的材料,不需要我這個杜陵的布衣野老。“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當棟樑之材的人多得不得了,哪缺我杜甫?
可是人家不要我,我為什麼還捨不得呢?為什麼還“不忍便永訣”?因為“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葵”是葵花,“藿”是一種豆類,他説因為我的本性,如同豆藿和葵花,總是“傾太陽”,葉子跟花總是傾向太陽。你要知道,作詩要傳達一種感發的力量。怎麼傳達出來呢?用字。“傾”是傾向的意思,如果不用“傾”,用“向”,“葵藿向太陽”,意思一點沒改變,可“向”字的力量小,“傾”裏面有一種傾向的力量,有一種動力,比“向”字有力量。我跟葵花、豆藿一樣,我的感情是愛我的國家跟朝廷。“物性固莫奪”,“物性”,物之本性,你把葵花放花盆裏,給它轉個方向,明天它又轉過去了,這就是“物性”,物之本性。“固莫奪”,沒有力量能夠強使改變。在中國古代,“奪”特指把人的志意改變。《論語》上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在千軍萬馬之中,你要把首領俘虜,這都不是件困難的事,只要你真的勇敢有武力。可是“匹夫不可奪志也”,我作為一個正常的匹夫,我內心的志意不是你可以改變的。所以強力使一個人的志願改變,就叫“奪志”。杜甫説我是“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我天生物性就如此,沒有一個力量能夠使我改變。這一大段我們可以看到杜甫的志願。(未完待續)
本系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華詩教’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項目編號:18@ZH026)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