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核新技術 經濟新賽道 治理新課題
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觀察
▲5月20日,2023亞太機器人世界杯天津國際邀請賽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開幕。本次大賽作為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採用線下模式,吸引來自國內外的700余名選手參賽。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AI書法機器人現場揮毫潑墨,手指簡單觸碰就能遙控千裏之外的碼頭集裝箱裝卸……走進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智能科技展現場,倣佛置身未來,給人無限遐想,這可觸、可感的現實似乎提醒我們:未來已來!
當前,人工智慧大潮洶涌。它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全球經濟、産業、創新的格局。人工智慧如今的面貌和未來前景是怎樣的,讓我們到現場一探究竟。
新科技: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18日,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拉開帷幕。眾多政界、學界、企業界人士及公司、機構齊聚津門,呈現一場科技盛宴。
在世界智能大會智能科技展現場的國網天津電力展臺前,一臺形似螳螂的機器人“賣力”上下攀爬,吸引不少觀眾駐足。這是該公司即將推出的首臺智能組塔機器人。
在工作人員指令下,組塔機器人8只夾爪分工有序攀爬,到達指定位置便能“伸手”精準對接鐵塔孔位,熟練上緊螺栓和螺母。“電網鐵塔的組裝是現場施工風險較大的環節之一,組塔機器人集倣生攀爬、智能感知、人機交互等技術于一體,有了它能有效降低現場人員施工風險。”國網天津電力高級專家馬駿説。
在人工智慧賦能下,建築施工正從密集勞動中解放出來。只需輸入要求,膩子涂敷機器人半小時就能均勻噴涂完25平方米墻面,而手工操作不但費時費力,均勻度也難與機器人相比。
中建一局華北公司項目負責人李飛説,住建部在《“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中強調,要加快建築機器人研發和應用,輔助和替代“危、繁、臟、重”施工作業。“我們探索將建築機器人的效率與産業工人的智慧有效結合,助推建築行業高品質發展。”
“人工智慧已經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將推動生産力的極大發展。”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前主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説。
在這片藍海,我國正在蓄力發力。中科院人工智慧産學研創新聯盟發布的《人工智慧前沿研究與産業發展報告2022》顯示,我國人工智慧高影響力專利近年來迎來爆發式增長,2020年至2022年申請高影響力專利達2265件。
以近期備受矚目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為例,百度、科大訊飛等公司紛紛加快布局。“以前人工智慧只能做一件事,由于大數據、大算力、大模型的出現,機器有了融會貫通的能力,應用場景一下子打開。”百度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説。
新業態:智能科技與實體經濟“雙向奔赴”
智能科技展現場,不同展區依次排開:5G+工業互聯網、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智能制造、智能晶片……它們不僅是一項項科技成果,更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本屆世界智能大會上,攜認知智能大模型亮相的科大訊飛,是智能語音與人工智慧代表性企業。短短幾年間,僅科大訊飛(天津)人工智慧産業基地,産值就累計突破171億元,引育企業283家,促進了當地人工智慧産業生態蓬勃發展。
從全國來看,截至2022年,我國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超過5000億元,代表性企業超過4200家,約佔全球16%。預計到2023年年底,中國約有50%的制造業供應鏈環節將採用人工智慧。
“各行業、各領域對人工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長,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不斷涌現,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發體係和應用生態,引領經濟社會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躍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説。
自2019年以來,工信部和科技部分別在全國開展了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在人工智慧技術突破、制度創新、産業發展、生態建設等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效。
“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來驅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推動中國制造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説。
本屆世界智能大會共簽約億元以上重點項目98個,協議簽約額約815億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生物醫藥等産業,從中可窺見科技進步與産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中國聯通公司董事長劉烈宏認為,人工智慧邁入通用型工程化的新階段,展現了更廣泛的應用前景和巨大的賦能潛力,帶來了更明顯的效率提升和直接的經濟效益。
萬鋼表示,新一代人工智慧應以應用市場拓展和産業生態培育為主攻方向,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吸引全球的創新資源和我國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打造産業發展的新態勢,成為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新課題:促創新與防風險並重
無人茶室裏,機械臂端上鐵觀音等6種茶水供觀眾品嘗;外骨骼機器人既能彌補人的身體功能缺陷,又能延伸人的運動能力;天津港智慧零碳碼頭模型,展示出碼頭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的趨勢……展會上的創新應用場景,令人向往。
然而,人工智慧治理體係也有待持續完善。中國科學院院士管曉宏提醒,面對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個人安全、社會安全、國家安全等面臨一係列挑戰。
多位與會專家表示,當下火熱的生成式人工智慧處在起步階段,很多問題和不足由于快速且廣泛的應用而被放大,這不應被忽視。
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近年來,我國逐步強化對人工智慧的規范引導。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業委員會2019年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慧》,2021年又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倫理規范》。
科技部正推動人工智慧治理,構建包括政策法規、倫理規范、技術標準等在內的治理體係,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原則和倫理規范,將倫理道德融入人工智慧全生命周期。
放眼未來,人工智慧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領域仍有大片“無人區”有待探索。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説,教育部積極推進人工智慧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慧高端人才,以支撐智能科技和産業發展。
對于外界對人工智慧會減少工作機會的擔憂,李彥宏認為:“人工智慧會帶來全球經濟的下一個增長奇跡。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讓一部分工作消失,同時創造更多新崗位。”
科技進步足音鏗鏘動聽。“我們願在人工智慧科技創新、應用賦能、倫理治理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為世界繁榮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賦予更多新智能,創造更多新願景。”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説,下一步,科技部將緊緊把握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新機遇,尊重科技創新和人工智慧發展的規律,加大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發布局,打造一批人工智慧區域高地和基礎平臺,深化企業牽頭的産學研用融合,推動人工智慧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毛振華、王井懷、黃江林)
新華社天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