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燈有味是兒時
訪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故居外景。
蔣焱
朱自清先生故居有多處,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江蘇省東海縣平明鎮上的朱自清兒時故居。
2020年11月初,暮秋的陽光明媚而溫暖,我陪同幾位作家,驅車來到薔薇河畔的稻米之鄉——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尋訪朱自清故居及幼年文蹤。
朱自清故居坐落於平明中學校園內。這裡是根據當地鄉賢的回憶,按照朱自清家族當年在平明的生活場景復原而成,院落門前是偌大的朱自清紀念園。
1898年11月22日,這裡紅燭高燒,喜氣洋洋,一代文學大家朱自清誕生了。在平明,他度過了4年無憂無慮的幼年生活。直至父親朱鴻鈞調到揚州邵伯鎮做了個小官,才隨家人離開。
朱自清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我家是從先祖才到江蘇東海做小官。”先祖指的是他的祖父朱則余,曾任地方承審官。後來,他的父親朱鴻鈞做了鹽官,母親周氏則是當年少有的讀過書的女性。在家族濃厚的書香氛圍熏陶下,幼年朱自清便開啟與眾不同的文學人生。
朱自清的文學夢想或發端於名字的啟蒙。兩個哥哥相繼不幸夭折,他出生後,因擔心他不易長大,家人特地替他耳朵穿孔,戴上鐘形金耳環,並起了個富有情懷的乳名“寧馨兒”。
不久,一家人出於對兒子的期望,從蘇東坡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受到 啟發,為他取名“自華”。由於算命先生説孩子五行缺火,又給他起號“實秋”,一方面因“秋”字有半邊“火”,另一方面是取“春華秋實”之意,希望兒子長大後能詩書傳家,學有所成。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的,典出《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朱自清一生勤勉,“自清”實至名歸。
毛澤東曾評價: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故居是典型的蘇北屋宇樣式,兩進院落,宅院合一,建築面積約150平方米,青磚土混合結構,頗具晚清建築風格。
進入大門,便是過道、門廳兼灶間,門廳左側有一側門,是傭人的住房。房間除了一張木床及常用物品外,還擺放着搖籃、木馬等嬰幼兒用品,極富地方民俗特色。
穿過門廳來到院子,青色地磚小路上佈滿了青苔,院裏轆轤上的井繩看上去有些年頭了。左邊的院墻頂部飾以青瓦,墻外的柳樹飄入院內,平添了幾分生機。墻腳下襬放着石桌、石凳,想必曾是朱家人休閒、喝茶、讀書的場所。院內的幾株紫藤沿着院墻攀爬,雖然紫藤花已凋零,但向上的枝蔓讓人不禁想起朱自清在散文《一封信》中,對紫藤花的眷戀與鍾愛。
右邊的院墻有一拱形小門,走進去,眼前是一片小竹林和規整的菜園。小小庭院功用齊全、如此雅致,出人意料。
沿着院內的過道直走,便是堂屋,會客、用餐均在此。堂屋左側並列的兩間,分別是當年朱自清父母的臥室、客房兼書房。兩室一廳非常緊湊,處處滲透着文化氣息,書櫥、文房四寶、字畫書籍,充滿了整個空間。書桌上的啟蒙讀物已經落了些灰塵,但似乎依稀可見,朱家人在書桌旁給小自華講故事的場景。朱自清的文學人生起步於此,最終成為一位享譽中外的大師。
據故居工作人員介紹,朱自清出生後,女傭們用方言給他哼唱搖籃曲,母親也經常在睡覺前為他講童話故事。朱自清牙牙學語時,母親經常帶着他到附近的蒙館感受讀書的氛圍。朱自清一兩歲時,父親朱鴻鈞和許多當地人一樣,肩扛着兒子逛逛街、品嘗小吃,還會到幾裏以外的西門附近,趕廟會、聽小曲……好不溫馨!
因為是家里長子,父親對朱自清十分重視。生活上對他無微不至關懷,學習上則要求非常嚴格。三歲起,朱自清便在當地接受了正式的私塾教育,為他未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朱自清曾經寫道:“‘青燈有味是兒時’,其實不止青燈,兒時的一切都是有味的。”對平明這段生活,他雖然沒有很深的記憶,但家人對他幼年時趣事的回憶和講述,填補了空白,並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底。
朱自清在1921年1月發表了一篇小説《新年底故事》,描寫了“我”幼時過年看到的祭祖先、放煙花、穿新衣、逛街看猴戲等新年習俗。他還以第一人稱,着重描寫一樁趣事:“我”在家裏趁着大人們不注意,偷偷地拿了幾個粽子、香噴噴的肉包子、美味的糖饅頭和口味獨特的風糖糕,本想藏起來留待以後慢慢品嘗,結果被狗發現了,“我”被嚇哭了……
這些情節,或許是家人們在朱自清有了記憶以後,分享的他嬰幼兒時的種種趣事,後來成為他筆下的創作素材。
朱自清只在東海度過了嬰幼兒時代,但東海人已然把朱自清當成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當地紀委監委聚焦“自清”精神,打造了“自清”主題廉潔教育陣地,常態化開展廉潔文化系列活動。城區還建有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朱自清文化園,設立朱自清中學、朱自清小學,創辦朱自清小荷文學獎,開啟朱自清後人東海尋根之旅……“自清”精神在朱自清的故鄉不斷傳承弘揚。
告別朱自清故居,百感交集。幼年朱自清就是從這裡走向遠方、走向世界,成為一代文化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