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帶動更多身邊人向上向善

解碼安徽“中國好人”現象

2022-08-26 13:59:1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2022年7月21日,葉連平在教室裏為英語課準備板書。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黃博涵攝

▲ 2020年9月28日,汪育紅在晚自習課間和孩子們交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胡銳攝

▲ 2017年9月15日,許啟金在工作室設計加工部件。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軍喜攝

  從用行動詮釋新時代工匠精神的“中國好人”許啟金,到願做“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的95歲退休教師葉連平,從為轉移群眾英勇犧牲的基層紀檢監察幹部李夏,到用瘦弱肩膀扛起腦癱孫女讀書夢的六旬老人汪桂月……

  自2008年中央文明辦定期推評“中國好人榜”,安徽“中國好人”上榜人數連續13年位居全國之首。他們厚植精神文明沃土,以一個個“凡人英雄”的故事,匯聚成溫暖而明亮的光芒,照亮人世間的美好,凝聚起新征程上昂揚奮鬥、向上向善的力量之源。

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

  奇石、雲海、黃山松。8月的黃山,風景如畫,游人如織,人們陶醉於眼前的美景。而此時,在一旁的懸崖上,一個黝黑的漢子正如“蜘蛛俠”一般飛檐走壁,撿拾垃圾,他就是“中國好人”、黃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園林開發分公司放繩工李培生。

  今年是李培生在黃山風景區工作的第25個年頭。“以山為家、以路為友”的李培生,早已將自己融入了黃山。這些年來,他累計放繩長度達1800公里。

  “第一次在懸崖上工作,我也害怕。黃山上的懸崖,最高處垂直落差足有十幾層樓高,從上往下望一眼,都會感到目眩。”李培生説。

  20多年的時間,李培生從別人口中的“小李”變成了“老李”,皮膚黑了皺紋多了,不變的是熱心腸:幫助游客拾撿掉落在懸崖下的手機、錢包等貴重物品;化身義務諮詢員、旅拍攝影師,宣傳推介黃山;協助防汛抗旱、護林防火,保護景區安全。

  2012年,李培生入選“中國好人榜”。“這個榮譽不是給我個人的,是給所有在山上忙碌的兄弟姐妹的。”李培生説。

  第十九任黃山迎客松守松人胡曉春,是李培生這些兄弟姐妹中的一員:“守護好迎客松,就是保護好我的一位‘親人’,感覺它就像我的一位長輩一樣。”

  看似平凡的工作,遠比想象中艱難。

  每天早上6點起床,每2小時巡護巡查迎客松一次,每天巡護巡查7次,每天撰寫迎客松日記一篇……12年來,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黃山之巔,胡曉春日復一日地堅持着“一個人一棵樹”的相守相伴,平均每年要在山上待上300多天。

  2021年,胡曉春入選“中國好人榜”。

  李培生、胡曉春是數以萬計“中國好人”的縮影。他們的故事,平凡又偉大。

  “燭光的亮度我達不到,我就是一隻小小的螢火蟲。我希望,我的最後一口氣,是在三尺講&上呼出來的。”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中國好人”、安徽和縣退休老教師葉連平的一生堅守感動了無數人。

  一個搪瓷茶缸用了30多年,一件衣服穿了幾十年還在縫縫補補,但葉連平創辦“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從未收取過學生一分錢費用,家遠的學生還常常在葉連平家免費吃飯留宿。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墻上有一面錦旗:“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

  正如歌裏所唱:誰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

讓身邊的每一個善行義舉不被埋沒

  “我們的孩子也許不能人人都考上好的大學,但是我希望他們都能成為各行各業有用的人,都能熱愛生活、懂得感恩。”為千余名留守兒童建起溫暖之“家”的“中國好人”、黃山市歙縣育鴻學校創辦人汪育紅説。

  每一位好人,都是一盞點燃信仰和希望的明燈;每一次善舉,都是一場愛的接力。

  總會有哭着鼻子的孩子衝進汪育紅的辦公室,委屈地躲進她的懷抱。聽着她的輕言細語,孩子們破涕為笑,再蹦跳着出來。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十五年來,汪育紅就這樣目送着一批批學生帶着希望和從容離開。

  春風化雨。安徽好人館內,人們安靜地駐足觀看、聆聽,感受着一個個真實而動人的故事帶來的心靈震撼。

  “我們將道德模範和中國好人的先進事跡,通過圖片、實物、視頻等方式介紹給觀眾,同時展示禮遇好人、關愛好人的做法。”安徽好人館館長江山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與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等19所院校開展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共建,用“凡人英雄”的故事傳遞真善美的道德力量,激勵更多的人積小善成大愛。

  崇尚英雄才會産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創設省市縣三級好人館、凡人善舉被拍成短視頻與微電影、寫成小説及歌曲……安徽強化長效機制構建,讓好人走進百姓生活,傳遞真善美,讓“凡人星光”帶動更多身邊人向上向善。

  “在發掘先進典型上,採取‘群眾評,評群眾’的方式,充分發揮群眾自治組織作用,從樓宇、村居、企業、學校等基層單位抓起,實現村、鄉、縣、市、省五級好人推選全覆蓋。”安徽省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説。

  設立道德基金、創新實施道德信貸工程、完善見義勇為獎勵補償……安徽大力建立健全關愛關懷好人的褒獎機制,通過一系列務實的幫扶獎勵措施,讓“平凡英雄”感受溫暖,培育“德者有得、好人好報”的價值導向,厚植精神文明的沃土。

  “我覺得自己當時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而來自社會的各種‘禮遇’卻一直溫暖和感動着我。我堅信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會讓社會越來越美好。”因勇救落水老人而獲評“安徽好人”的亳州市民胡建門告訴記者。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目前,安徽省各級各類“好人”當選各級“兩代表一委員”超過1000人。前不久,安徽省選舉産生57名出席黨的二十大代表,路丙輝、余靜、蘇保信等11位“安徽好人”光榮當選。

  精神上嘉獎、政策上優待、政治上關懷。安徽以制度為保障,多管齊下,樹正氣,揚美德,讓模範典型成為人們心中的“偶像”,在全社會形成“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良性生態。

  “‘好人’有‘福氣’,社會才能樹正氣!”採訪中,多名基層幹群深有感觸地説。

用蠟燭點亮蠟燭,以星光照亮星光

  在黃山之巔,像李培生一樣的放繩工共有18名。他們常年穿行在陡峭懸崖間,守護着景區的乾淨整潔。

  “榜樣就在身邊。大夥兒在李培生的帶動下,把‘寧臟一人,不污一處’的精神踐行在日常工作中。”張華明和李培生是老搭檔,也在山上工作多年,李培生這些年的辛苦,他感同身受,“身為守護黃山環境的一員,有責任有義務把‘家’打掃乾淨,讓更多游客愛上黃山。”

  胡曉春的同事丁丁和他一樣,也是行伍出身,2016年來到景區工作,從此和他形影不離。“我們辦公室外面就是觀景&&,遇到有游客丟東西,或者老人小孩摔倒,他總會第一時間衝上去。”丁丁説,自己從胡曉春身上,汲取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養分。

  學有榜樣,行有示範,這就是“中國好人”榜樣的力量。

  “如果我沒有能力做大事,那麼就懷着大愛做小事,扎根在一線,苦練技術,像釘釘子一樣把小事做得圓滿、做到極致,這也是一種成功。”“中國好人”許啟金説。

  “目前,安徽有5人獲得‘時代楷模’稱號,25人當選全國道德模範,1632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安徽省文明辦主任王芳介紹,“中國好人榜”安徽上榜人數連續13年位居全國首位,見賢思齊、擇善而從的文明新風深入人心。

  在江淮大地,“中國好人”從“風景”到“風尚”,為新時代“皖美安徽”注入精神內核。

  1000多項高壓輸電線路帶電作業、消除各類缺陷和隱患3000多處、獲得電力線路技術成果59項、各類專利43項……數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鑽研,讓許啟金成為行業裏的“狀元技工”。他成立工作室,將自己的經驗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們。近年來,200多位學徒成為愛崗敬業的技術骨幹。

  徐輝假日小分隊、許啟金工作室、李二寶志願服務隊……在安徽,由“中國好人”、道德模範領銜的志願服務組織深入城鄉社區、田間地頭,引領帶動社會各界的志願者,讓德行之花在江淮大地處處綻放。

  凡人星光,熠熠生輝。正是無數平凡英雄拼搏奮鬥,匯聚成新時代中國昂揚奮進的洪流。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菲、戴威)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