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千年古都尋望盛唐氣象建築師
張錦秋院士:在秦川渭水間用建築讓歷史留痕、文化留韻
▲張錦秋院士在設計西安渼陂湖文化生態旅游區規劃圖。
▲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受訪者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楊一苗、付瑞霞
扎根西部半個多世紀,張錦秋為西安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了太多印記。
作為建築大師梁思成、莫宗江的弟子,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年過八旬的張錦秋講起古時長安、今之西安的詩意與氣質,溫潤謙和、不疾不徐。
從陜西歷史博物館、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到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再到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在張錦秋的設計中,盛唐長安,正從歷史深處翩翩走來。
心中埋下一顆種子
西安,這座曾經“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的古都,過去是什麼樣子,未來又應該是什麼樣子?張錦秋的心中埋下了一顆不斷蓄積能量、等待破土萌發的種子
張錦秋的家,樸素淡雅。墻上的幾幅書畫,為這裡增添了幾分雅致。客廳中最現代的一件物品,是一輛電動代步器,長期伏案工作落下腰疾,在病痛發作時,她需要以此代步。
雖已是耄耋老人,張錦秋的工作依然忙碌。不僅要參加一些學術活動,還主持一些大型項目的設計工作。前不久,由她領銜設計的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落成開放。“山水相融、天人合一、漢唐氣象、中國精神”是這項國家重點工程設計的主導思想。
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南北高差很大,張錦秋説:“這裡南北高差達70米,坡度超過15%。設計中為保證功能的合理性,通過地形建模將現場分為6層&地,同時利用擋土墻面設計了反映陜西特色的文化墻。”這種既遵循傳統又尋求創新的設計理念,來自我國主張“中而新”的建築設計大師梁思成。
1936年秋,張錦秋出生在“花重錦官城”的成都。少年時代的她熱愛讀書、嚮往文學,從《古文觀止》到《唐詩》,中學時在上海又沉浸在外國文學作品之中,從高爾基、普希金,到巴爾扎克、羅曼·羅蘭,在閱讀中感受文學的魅力。
張錦秋曾夢想成為一名作家,但在臨近填報大學志願時,父親的一席話卻改變了她的想法。父親説,你的數理化不錯,美術也不賴,適合當建造師。彼時,張錦秋的兄長在上海交大學造船技術,父親希望兩個孩子一個造海上的房子,一個造陸地上的房子。
父親在唐山交大學土木工程出身,母親在中央大學學習建築,舅舅留德深造後在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姑姑張玉泉則是我國第一代女建築師。在家庭的熏陶下,張錦秋走上了讓她鍾愛並奉獻一生的事業——建築設計之路。
1954年,18歲的張錦秋,帶着來自建築世家的家學淵源與殷切期望,考入清華大學建築專業。
讀研究生時,梁思成先生曾希望張錦秋跟他學習宋《營造法式》,但她更喜歡中國園林,對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充滿了好奇與遐思,心中也悄然埋下一顆種子:將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應用於現代設計。
張錦秋還記得,那是一個斜陽脈脈的黃昏,她在梁先生的書房裏,最後確定研究生課題方向。“梁公坐在他的圈椅上,得知我對中國傳統園林情有獨鍾,他説:‘我雖然喜歡中國園林,卻沒有系統地下過功夫,你有志於研究中國園林,這很好。’‘要在深與博兩個方面的結合上去探討研究。’並請莫宗江先生擔任我的導師。”
從學習中國古典園林的歷史沿革與規劃布局開始,張錦秋開啟了她研究中國古典園林與建築,並將古典應用於現代的建築設計之路。她的研究生論文是研究頤和園後山西區的園林藝術。
“在浩瀚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海洋裏,這處園林只是滄海一粟,但從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的高深精湛與奪目光彩,能夠學到許多至今仍有價值的寶貴經驗,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重視整理歷史遺産工作的重要性。”張錦秋説。
而兩位導師的教誨,則一直伴隨着她:“莫公的工作方法,是查清歷史文獻記錄,弄清沿革,從全園布局上進行分析,親自研究、攝影、繪圖、成文,這種指導使我終身受益。”
有一回,梁思成和張錦秋説起建築師的地位:“其實,我們建築師就是匠人,給人民蓋房子,使人民住得好。不應該把自己看成是主宰一切、再造乾坤的大師。”
結束了在清華園的學習,張錦秋踏上了西行之路。這不僅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參加“三線”建設,她心中還裝着求學時恩師沉甸甸的囑託。
西安,北瀕渭水,南依秦嶺,周禮秦制,漢風唐韻,為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悠遠的聯想。然而千百年來數次兵燹火噬,“長安宮闕九天上”的盛景早已煙消雲散。這座曾經“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的城市,過去是什麼樣子,未來又應該是什麼樣子?西北建築設計院年輕的設計師張錦秋心中埋下了一顆不斷蓄積能量、等待破土萌發的種子。
讓傳統與現代融合
追尋傳統並不意味着只取意大氣恢宏,一味擬古倣古。張錦秋嘗試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將市井百業與日常生活融入建築設計之中
作為世界知名古都,西安擁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自周之豐鎬至唐之長安,它見證了中國都市格局的建構、一統天下的強盛、絲路駝鈴的風情、恢宏融匯的繁榮。
然而在失去都城地位的幾百年裏,西安許多珍貴的文化遺跡都已湮滅或損毀,仍完整留存於地面的寥寥可數。上世紀50年代開始西安成為國家的重點工業城市。改革開放後,西安進入新一輪快速建設期。
面對新的城市建設任務,張錦秋認為,這座城市應該在建築設計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不是邊關要塞的孤寂雄壯,也不是江南水鄉的靈秀溫婉。“西安,要突出周秦漢唐四段鼎盛時期和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定位‘千年古都’,是西安的獨特之處。”
為新西安城市建設尋找風格,始於為華清池設計大門。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國際旅游者已不斷關注這座歷史古城。自古就是帝王游幸沐浴之地的華清池已成為旅游熱點。
“那時我作為帶隊幹部,正在陜西省三原縣給開墾農場的知青帶隊。我們院長找到我説,你在學校學過古建築,來為這處旅游景點設計大門吧!”張錦秋回憶,“我覺得這個題目並不難,畢竟上大學一年級時,學習的第一個課程設計就是設計公園大門。但當時我想,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家喻戶曉,就發生在這裡,所以這個大門應該有些‘不一樣’。”
當時西安的古建築大都是明清風格,而這一次,張錦秋認為給唐代名勝設計大門應該是唐代風格的建築。有了這個想法,她從查資料到構思設計,一個星期後交出了“作業”,又返回農場。等她再次回到西安,這座大門已經建成,而且收穫了不少好評,她這才放下心來。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中國迎來高速發展期,人們對建築的實用與審美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張錦秋也在為這座城市塑造風格的路上愈行愈堅。
國家級大型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張錦秋設計團隊接到的一個重點項目。“到底要把新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什麼樣子?任務書上有一句話:博物館建築本身應該成為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張錦秋説。
不僅如此,怎麼將傳統博物館文物保管、藏品展示的功能,拓展到兼具文化交流、科學研究、社會教育,同時又能為觀眾提供更為舒適便捷的服務,也是設計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
對此,張錦秋團隊首先確定了其宏偉莊重的唐代風格基調,借鑒了中國傳統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空間特色,並採取了室內外空間穿插的布局,以開敞式庭院與封閉式小院相組合的方式,使展廳與公共服務設施主次有序又渾然一體。
自1986年開工建設,陜西歷史博物館歷時6年建成。這組建築的外觀設計以黑、白、灰為主色調,飛檐翼角灑脫舒展,空廊環繞曲率幽遠,頗具中國審美意趣,這座博物館也成為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在西安鐘鼓樓廣場項目中,張錦秋再次嘗試將傳統與現代融合,並將市井百業與日常生活融入建築設計之中。
位於西安市老城區中心位置的鐘樓與鼓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兩樓遙遙相望,晨鐘暮鼓既是古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成為當地的民間習俗。這一區域不僅是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還集中着多家商場、老字號和許多地方特色小吃店。
在這一項目的設計中,張錦秋注重突出文物的標識性與百姓生活的便利性:以鐘鼓樓的建築形象為主體,創造一個完整又富有歷史內涵的城市公共空間。保持兩樓高聳、中間低平的空間特徵。關中傳統民居風格建築襯托着廣場:一側的綠化廣場可以散步賞景;另一側的下沉式廣場則成為一個可以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的“舞&”。在充分尊重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張錦秋的設計就這樣連接着歷史與現代。
用心用情保護歷史文化遺産
“留下這處景觀,就是要告訴人們,這裡有一個山坡,它在當年隋建都之時就已存在”
今年,是國務院公布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0周年。張錦秋向記者介紹了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歷程。“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首先要保護名城的嚴整格局、城市中的標誌性建築以及歷史街區。”
然而,大部分唐長安城,被疊壓在今天的西安城之下。怎樣讓歷史上的長安,在今天仍可感可知?西安市規劃建設了多個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並在現代工程中盡量展現城墻、城壕、城門、裏坊、坊墻、街道和水系等長安遺址。這樣,隋唐長安城的規模架構,正由點及面被漸漸勾勒出來。
張錦秋説,西安在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還貫穿着“以重大遺存為中心的風格分區”“新舊分治”的理念。例如,以大雁塔這座唐代遺存的標誌性建築為中心的是唐風區;而在臨潼,在秦始皇陵遺址保護區周圍的旅游設施或新建建築便要以秦風為主。
“在舊城、保護區裏不能蓋現代的、不協調的設施,而在發展區域則不是都要建成周秦漢唐風格。”張錦秋舉例,“現在的高新區、經濟開發區,可以按照新區功能來發展建設,蓋高層建築、現代玻璃幕墻,而在大雁塔旁、在城墻裏就要有所限制。”
為了讓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能展現長安曾經的風韻,張錦秋在建築設計項目中堅持讓歷史留痕、文化留韻,用心用情對待歷史文化遺産。
西安自古以來形成“南山北垣”“八水繞城”等特色自然地貌。史料記載,隋文帝在勘察了西安附近的地形大勢後,確定在漢長安城東南的龍首原上建設新的都城,並把新都的整體布局、城郭規劃都交給了工部尚書宇文愷。宇文愷從梁洼相間的天然地形中找出了六條東西橫亙的高坡,按地形不同佈置各類建築。
陜西省圖書館、陜西省美術館這兩座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坐落在西安南郊長安路與二環路的交匯點上,這裡正是宇文愷當年規劃長安城時依憑的六條高坡之一。“這六條高坡,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大都被削平了,看不到原貌。”張錦秋説,“因而在做兩館的設計時,我特意保留這裡的地形地貌,讓圖書館聳立在高坡之上。”
然而,當她來到平整場地的施工現場,卻發現有些不對勁兒:巨大的挖土機轟鳴着,正將高坡一點點鏟去。張錦秋立即向施工部門叫停,要求他們保留原狀,在這處高坡上建設圖書館。她説:“留下這處景觀,就是要告訴人們,這裡有一個山坡,它在當年隋建都之時就已存在。”
歷史軸線留住古城之韻
貫穿西安的隋唐、盛唐、明清三條歷史軸線,是這座城市穿越千年的“血脈”。現代的西安將這幾條歷史文化軸作為城市發展軸來規劃建設
留住一處處遺韻仍存的景觀,如同點亮一盞盞明燈,從今天能看到歷史的光輝。於此之外,貫穿西安的隋唐、盛唐、明清三條歷史軸線,更是這座城市穿越千年的“血脈”。
“研究隋唐長安城的營建理念和歷史文化內涵,我們會發現雖已歷經千餘年,卻並不遜色於現代設計。目前西安城市規劃要將歷史文化軸作為城市發展軸。”張錦秋説,歷史上的多次建都,為西安城留下了貫穿山、水、城的大軸線。現代的西安將這幾條歷史文化軸作為城市發展軸來規劃建設,在這些軸線的節點上展現古代名勝、遺址或建設重要文化設施。這樣,文脈延續、古今交融,更彰顯古都特色。
今天西安市的朱雀大街,曾是唐長安城的中軸線。據文獻記載,盛唐時期的朱雀大街又稱天街。“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的這首詩中盡顯長安春色。它寬約150米,長約5000米,是長安城的主幹線,兩側規則分佈着108個裏坊。這座城市以朱雀大街為軸線,洋洋灑灑排布開來。
因此,朱雀大街被稱為西安的隋唐軸線。張錦秋説:“今天,這條軸線上還有以小雁塔為核心的薦福寺古建築群,以及展示城市歷史文化的西安博物院,在這條軸線上要設計有分量的項目展現隋唐風華。”最近,這裡建起了長安部分裏坊遺址的保護、展示項目和文化公園。
在隋唐軸線之東,“九天閶闔開宮殿”的大明宮,“高標跨蒼天”的大雁塔,構成了西安城市的盛唐軸線。沿此軸線而建的盛唐文化主題街區大唐不夜城,已成為全國聞名的打卡地。在隋唐與盛唐兩條軸線之間,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南北貫穿明清古城的城市中軸線。
不僅如此,西安還實踐着更宏大的規劃。“現在,西安東北方向還有以浐灞生態區為主體構成的生態軸線,以及西北方向自西鹹新區連接昆明池與豐鎬遺址的歷史文化軸線,這五條軸線將發揮各自優勢、促進城市發展。”張錦秋説。
如今,漫步西安,鐘鼓樓廣場、大唐芙蓉園已成為西安的文化地標;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探索着科學保護古跡遺址與城市發展的和諧共生;曲江池遺址公園是市民休閒的最佳去處……歷史變幻數千年,那個湮沒在歷史中的長安,在西安城市規劃建設工作者的探索與堅守中,正漸漸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