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不羈的天才落入塵世的大網
葉嘉瑩講詩歌之十五:李白的悲劇
▲葉嘉瑩。新華社資料片
葉嘉瑩講授
於家慧、林棟整理 張海濤審校
我們前面講了杜甫《贈李白》那首詩,第一句“秋來相顧尚飄蓬”,是寫李白求仕希望的落空。可是李白求仕的方法跟一般人不一樣,他不肯由科舉考試來追求。他所想象的,是希望像戰國時候的魯仲連、楚漢之際的酈食其那樣,以游説得到信用並建立功業。而建立功業以後,也要像魯仲連那樣長揖不受賞。魯仲連幫助趙國打敗了秦國的軍隊,趙國要拿千金送給他,他卻不肯接受。李太白是嚮往這樣的人。
而在求仕這一方面,他曾經一度成功了。他從來沒有經過科舉考試,而是以一介布衣平民,以他的聲名蒙受到天子的召見。天子見他的時候曾“降輦步迎”,從自己的車上走下來前去迎接李白。天子“七寶床賜食”,“禦手調羹”,讓他做了當時翰林院裏的待詔。待詔就是等待皇帝的詔命,是皇帝的御用秘書,皇帝隨時要寫什麼就請他去寫。得到天子這樣的賞識,對一般人來説是很幸運的機會和榮耀,可是對李白來説,他後來發現這個榮耀不僅不是榮耀,反而成為他的恥辱。
天才的狂想:“怒無所搏,雄無所爭”
什麼緣故呢?因為當時玄宗召見他讓他做翰林待詔時,玄宗的年歲比較大了,已經不是開元初年的那種精心圖治、一心想把國家治理好的時候,他那時寵幸楊貴妃,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掌權。李白被天子召見後做翰林待詔,那天子叫李白做什麼?天子問他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跟政策嗎?天子從來不問他這些。天子有時到白蓮池去游賞,説大家都要作詩,要寫白蓮池作詩的一個序文,《白蓮池序》,於是把李白叫來寫這個序;天子在宮中聽歌看舞,要一些新的歌詞,把李白叫來,讓他寫幾首《宮中行樂詞》;沉香亭的牡丹花開了,唐玄宗帶着楊貴妃去賞牡丹花,説我們有這麼好的花,這麼美麗的妃子,不能唱普通的流行歌曲,就讓李白寫了《清平調》。
所以皇帝召見李太白,不是問他治國平天下的政策,而是讓他寫這些行樂的游賞的歌詞。這種情況在古代被認為是“倡優蓄之”。“蓄”就是養活,跟養活一條狗、一隻貓一樣,給你很好的食物,把你當作一個玩物。這個對李白來説,不僅不是榮耀,反而是恥辱。所以歷史上傳説,李白曾叫貴妃捧硯,力士脫靴。説你要我寫歌詞,就得叫楊貴妃給我捧硯&,讓高力士給我脫靴子。高力士是當時玄宗最寵的一個太監。
杜甫寫過一首詩——《飲中八仙歌》,寫的是當時長安城裏喜歡飲酒的八個人,其中一個寫的就是李白。説李白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説天子叫他去寫一首歌詞,他不肯去,這樣地飲酒、這樣地狂放,因為他雖然外表上得到榮寵,可是內心卻覺得是一種恥辱,沒有實現他的理想。因為他叫貴妃捧硯,叫力士脫靴,所以高力士對他非常不滿意,就在楊貴妃跟玄宗面前讒毀李白。當時高力士這樣一個有勢力的宦官,那些王公大臣都對他非常尊敬逢迎的。而李白寫過一首詩,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個“得”字是入聲字。我李白怎麼能夠“摧眉”,“摧眉”就是低下眉毛來,“折腰”是彎下腰來,侍奉你們這些當權者?
我説過李白天生是一個不受拘束的天才,所以他一生的悲劇,就是一個不羈的天才落入了塵世的大網——你不摧眉折腰,就不能在朝廷立身。李白不肯受拘束,這是他之所以“請放還山”的原因,我要過自由的生活,我要回到山東去隱居。於是玄宗就賞賜他很多金錢,放他走了。
李白這個天才不是一般人。我的老師顧隨先生曾寫過幾句詞:“底事今朝花下見,不如夙昔夢中來。空花此後為誰開。”我從此再也不追尋,因為我知道追尋的結果,當你真正追尋到了,你就失望了。可是李白不是,李白是一直在追尋,而又一直在塵網之中想要掙扎出去的一個天才。所以李白常把自己比作一隻大鵬鳥,這個大鵬鳥出於《莊子》,莊子是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表現一種不羈的精神。你如何使你的精神脫出羈絆,脫出塵世給你的挫折跟憂患,如何讓這些挫折憂患不使你的精神受到損傷?莊子所講的是道家精神,《莊子》第一篇就是《逍遙游》,講如何使你的精神進入逍遙自在的游行的境界?莊子比喻,説一隻大鵬鳥,它從一條魚變來,説北海有魚,這都是他的象徵,你不要真的管他北海在哪兒。“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北海這條大魚的名字叫鯤,這條大魚後來化而為鳥。中國從古以來,不止這些哲學書裏講到精神的變化,儒家的書裏也講到這種變化,比如《易經》就講“虎變”。小老虎生出來跟一隻貓差不多,可是它怎麼就變成一隻斑斕五彩的吊睛白額大蟲?所以説,作為人,你活了一生,總要有不同的精神境界。
所以孔子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你一步一步有一個進步的、精神上的變化。所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這個魚就變成一隻鳥。“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他説這個鵬非常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那麼大,當然這是莊子的想象。這個鵬後來飛起來了,“怒而飛”,它就張開翅膀,“其翼若垂天之雲”,像一片雲彩在天上張開。然後説這個鳥就向上飛起來了,“水擊三千里”,它從北海上起飛,在水上一扇翅膀,水射出去有三千里那麼遠。説這只鳥“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是天上最大的風,“摶”是跟風搏鬥、鬥爭,在最強烈的大風之中鬥爭,一下子飛上去,有九萬里那麼高。飛到哪去?飛到南冥。説南冥者,是“天池也”,説這種鳥就飛到天池上去。總而言之,《逍遙游》是寫一個想象之中的,能夠脫出一切羈絆,有強大力量能夠掙扎、能夠飛揚的大鵬,而李白所嚮往的就是這樣一隻大鵬。
李白寫過一篇《大鵬賦》,説他這只大鵬,就像《莊子》上所説的,是“脫鬐鬣於海島,張羽毛於天門。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一鼓一舞,煙朦沙昏……”。“鬐”跟魚鰭的“鰭”是相通的。他説這個鯤魚要變成鵬鳥,所以是“脫鬐鬣”,“鬣”本來是馬頭上長的毛,所以“鬐鬣”好像馬頭上的毛長在背上一樣。他説如同一隻鯤魚要變成鳥,它就在海島上把鰭變化了,變成鳥了,所以“張羽毛於天門”,把翅膀在天門那裏展開。然後“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刷就是洗刷,在渤海的春天的海潮之中,把它的羽毛洗乾淨。洗完以後身上是濕的,所以就“晞”,曬乾。“扶桑”是東邊太陽出來的地方。“朝暾”,在早上的陽光中,把它的羽毛曬乾。“一鼓一舞”,一張開翅膀一扇動,“煙朦沙昏”,宇宙都被它震動了,所以這只鳥就飛起來了。飛起來後,“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它發現世界上沒有一個對手,沒有一個才華跟它相近的。所以它就“怒”,想找一個人,哪怕搏鬥一番,但找不到。“雄無所爭”,它是這樣的雄偉,這樣的寂寞,沒有人能夠跟它競爭。後面就説有一隻稀有之鳥,你看李白把自己比作大鵬,對覺得不錯的人也只叫稀有之鳥,連個名字都沒有。他説有只稀有之鳥看見了大鵬,“見謂之曰”,就對它説,“偉哉鵬乎”,真是偉大啊你這只鵬鳥。讚美以後就説,“我呼爾游,爾同我翔”,我就呼喚你,你跟我一同游行。我們不是説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嗎?你看這個鳥那個鳥互相地頭這樣轉、那樣轉,嘰嘰喳喳的,小鳥要有朋友,大鳥也要有朋友。“此二禽已登於寥廓”,這兩隻大鳥於是就飛到遼闊無際的天空中。“而斥鷃之輩,空見笑於藩籬”,“斥鷃”也是《莊子》上的鳥,跟大鵬作對比的,是那種很小的鳥。這種鳥只能飛到籬笆上,“藩籬”就是籬笆。“斥鷃之輩”因為飛不起來,就笑那兩隻飛到天空的鳥,飛那麼高幹什麼。這是以天才跟世俗做的一個對比,世俗的人不能夠了解,不能夠欣賞天才。李白是一個不羈的天才,他嚮往的是像大鵬一樣高飛。所以第一次求仕雖然失敗了——他本來是成功了,可是成功不能滿足他天才的理想,他不甘心過這種富貴的逢迎的生活,所以他就辭官不做,請放還山。
請放還山,那我説過了,他又不甘心失敗。李白一生一直是在掙扎騰躍,他一直想飛出去,所以他一直在騰躍,在塵網之中掙扎、騰躍、掙扎。他離開唐玄宗、辭官不久後就發生了天寶之亂。在天寶之亂時李白寫了很多詩,他説:“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我們説過李白“十五好劍術”,他不是空口而談,是真有這種本領。“撫劍夜吟嘯”,國家發生這樣的變亂,我手中拿着寶劍,半夜裏高吟長嘯,吟嘯是&&心中的不平。“雄心日千里”,他説我這種偉大的理想、願望,好像每一天能夠馳騁千里,我立誓一定要把“鯨鯢”殺死,這個“鯨鯢”就是大的魚,代表叛亂,説我一定要把那些叛亂的人消滅。“澄清洛陽水”,把洛陽河裏的水澄清,因為安祿山從河北起兵,所以他是先攻陷洛陽,然後才攻陷了長安。他在另一首詩裏還寫過:“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他説你看洛陽川,因為安祿山是胡人服飾,洛陽川真是“茫茫走胡兵”,那老百姓在戰亂之中死亡——“流血涂野草”,而朝廷那些當官的只是圖謀富貴,豺狼頭上都戴了冠纓。
李白求仕的三個原因
我們講過,李白求仕不是像一般人追求富貴,他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儒家的用世的思想,而且儒家追求一個“不朽”。儒家説,你死後精神怎樣一直傳流下來?最好的是太上立德。你真是一個聖人,有偉大的品德,可以成為萬世的模範,人稱孔子是“萬世師表”,説他是萬世做老師的一個表率、一個模範。其次有立功,就是對國家、民族建立不朽的功業。都江堰是秦朝時李冰父子建立的,它的水利灌溉,現代人還能受益,為國家民族留下功業。再次是立言,你有什麼好的文章詩歌,有什麼好的作品傳流下來。所以儒家所追求的,就是人不能白白地過一世,不是説你得到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傳世不朽的貢獻。
第二,是李白的天才。“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説,上天生下我這樣一個有天才的人,怎麼能讓我白白地死去?這是天才不甘於落空。
第三個原因,是當時時代的苦難,有待於拯救。所以李白説我本來並不是一個要做官的人,“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我本來是草野山林之間隱居的人,可是我有要拯救萬物的感情,我不忍心看“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他説我雖然是隱居,但我是“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説我就如同謝公,謝公是東晉時的宰相謝安。那時中國的北方是五胡亂華,建立了很多小國,前秦的君主苻堅來攻打東晉,謝安就叫他的侄子謝玄帶兵打敗了苻堅。為什麼説“謝公終一起”呢?因為謝安本來也是隱居的,他也不肯出來做官,他隱居在會稽郡的東山,朝廷讓他出來做宰相,他本來不肯,謝安字“安石”,大家都説“安石不出,如蒼生何”,説謝安不肯出山,天下的老百姓誰來拯救?
所以李白就比美於謝安,雖然他本來喜歡隱居,可是他終於起了,“起”就是出來,出山。為什麼出來?“相與濟蒼生”。是要跟大家一起挽救老百姓,這是李白的理想。經過了天寶的戰亂,王維、李白、杜甫,他們每個人對於時代的反應是不同的,所以表現在他們詩歌裏的,感發的生命力大小是不同的。你看李白,他是真的關心國家跟人民。
這個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玄宗逃走了,玄宗幸蜀,跑到成都去了。他的兒子肅宗在甘肅靈武繼位。而這時,玄宗的另外一個兒子永王璘就在江南起兵了。永王璘是想在這樣的亂世,能起兵把安祿山打敗,把長安收復,將來就有做皇帝的希望。永王璘一起兵,肅宗就緊張了。肅宗就叫永王璘收兵到蜀地去見玄宗,永王不接受命令,所以肅宗跟永王璘就打起來了。而當永王璘剛剛在江南起兵經過江西潯陽(現九江)時,聽説李白在這裡,而李白當時已名滿天下。所以永王璘就請求李白出山,加入永王璘的軍隊,李白就接受了。這也不能説是李白的錯,因為永王璘當時起兵是要收復長安,是要和安祿山作戰。等到肅宗把永王打敗了,所有曾經加入他軍隊裏的人都被定為叛亂,所以李白被治罪,判他“長流夜郎”,把他流放到南方遙遠的“夜郎”。李白被判罪後,他自己寫辯護的話,説當時的情況是“半夜水軍來,潯陽滿旌旃”。“旌旃”就是旗子、旌旗。他説自己是“迫脅”,後邊還有一句,“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他説一天半夜,永王璘的水軍來到潯陽,潯陽城到處都是永王璘軍隊的旌旗,而他自己是“空名適自誤”,我有一個空名,人家都知道李白,“適”就是恰好,“自誤”是反而給自己招來禍患。所以他就辯護説自己不是心甘情願加入永王璘的軍隊,是被武力脅迫的,所以不得不加入,這是他後來寫的詩。
可他當時在永王璘的軍隊中寫沒寫詩呢?其實一加入永王璘軍隊,他就給永王璘寫了很多詩,有這樣一首,“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安祿山起兵,所以説“三川北虜亂如麻”,什麼是三川?我們剛才説安祿山從河北起兵,然後就攻陷了洛陽,所以三川指的是洛陽。洛陽為什麼叫三川呢?洛陽那裏有洛水、伊水、黃河,是三條水匯集的所在,所以叫作三川。“北虜”,這個“虜”,中國古代常常把外族叫做“胡虜”,岳飛的《滿江紅》説“壯志饑餐胡虜肉”。“北虜”説的是安祿山,他説三川那裏安祿山的亂軍這麼多,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四海就代表全國,全國的老百姓都從北方逃向南方,就像當年的永嘉一樣。永嘉是西晉末年的年號。西晉末年,北方也是被胡人佔領了。但是在這樣亂的時候,“但用東山謝安石”,你只要用那個在東山隱居的謝安,這是誰,是他李白。他不是把自己比作謝安嗎?説你只要用一個有這麼大才幹的人,像當年的晉朝的謝安一樣,我可以為你,“為君談笑靜胡沙”,這就是李白天才的夢想,他總以為像魯仲連、酈食其,只要説一番話就把人家都説服了,然後我就可以為你談笑之間把這胡人的戰塵平靜下來,取得勝利。這個“沙”代表戰塵。所以李白當時其實是很得意、很興奮的,可是他沒有想到永王璘那麼快就失敗了,而且他因此而獲罪。不過獲罪後不久,他就遇赦了,因為沒過兩年,肅宗就把長安收復了,大赦天下。
為什麼求隱和求仙結合在一起?
我們繼續説杜甫的《贈李白》。杜甫説李白“未就丹砂愧葛洪”,李白本來求隱就求隱好了,為什麼他的求隱和求仙結合在一起呢?
西晉的郭璞有一組詩,叫《游仙詩》,裏面有一句,“山林隱遁棲”,説城市是追求仕宦的地方,那高山茂林之中是隱者所棲。棲身,就是休息,棲身於山林。郭璞時代的人有一個聯想,以為在高山茂林之中隱居就可以學道,學道後就可以成仙。
中國古代一直有關於神仙的傳説,從戰國時代就開始了。所以秦始皇就曾派人到海上去求神仙。從戰國時代開始就有方士。所謂方士,就是懂得一些方術的人。所謂方術,是一種幻術,比如説你可以煉金,你可以點石成金,你也可以煉丹,説你吃了那個丹砂就可以成為神仙。
魏晉時代的竹林七賢,就是幾個喜歡隱居山林的人。他們很多人也相信煉丹服石可以長生。所以中國古代有一個傳統就是把隱居跟神仙結合起來,相信煉丹服石可以長生。
我説過隱跟仕表面上看起來是相反的,但是在中國儒家思想裏,相反的兩面是可以相成的,就是説可以互相補足。你先要有求隱的這種不重視名利、鄙薄輕視名利的心,要有求隱作為根柢,你求仕時才能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而不是為了私人的名位和利祿。而你要求隱,就一定要完成你在仕這方面的追求,能真的有所用。
儒家的傳統思想認為你應該先要有所用,先要建立功業於天下,然後再去隱居。所以孔子對顏回説,“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從中國古代就有這樣一個傳統,仕和隱表面上相反,而事實上是相成的。戰國時代方士的興起,表面上看起來是迷信,但即使現在也有人説,方士是中國最早的科學家。他們那些煉丹煉金就是一種化學實驗。這是現在人用現在的眼光解釋戰國時方士的興起。總而言之,他們發現了把某些元素放在一起可以産生一種變化,所以他們把很多的原料放在爐子裏來煉。可是因為那個時候科學畢竟不發達,他們不能用科學的理論來解釋,所以就將這種神奇的變化神話化了。
除了儒家仕隱兩方面的傳統思想外,道家思想是講究“無為”的。所以古代有些隱居的人,受了道家“隱居無為”思想的影響,跟早期方士這種方術的化學實驗的變化結合起來,後來就産生了道教。
漢朝的時候,江西龍虎山有個張天師傳播道教,當時非常盛行。後來道教到唐朝,因為唐朝皇帝姓李,而且道家最重要的一個哲學家是老子,相傳叫李耳,被道教的人尊崇為始祖,所以唐朝就尊崇道教,當時的王公貴人、公主都可以出家學道。唐玄宗在科考之中要求各地方都準備《老子》這本書,每個人都要讀。
可是天才是不羈的,是狂想的,任何一個人,不管你是多麼偉大、不受世俗約束的天才,一定會受時代的影響。李白如果生在今天,以他的天才狂想他會去追求什麼,我們不知道。可是他生在唐朝,而唐朝是道教興盛的時候,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都去學道,所以太白也去學道了,而且以他天才的豐富的狂想去想象。他在《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這首詩裏説,“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他就想象,如果天下真有這麼一個神仙世界,沒有災難、禍害、罪惡,豈不很好?“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天上的彩雲之中,好像見到仙人“手把芙蓉朝玉京”,手裏拿着芙蓉花。芙蓉,在中國有兩種花都叫芙蓉,一種是木芙蓉,一種是水芙蓉,水芙蓉就是蓮花或者荷花。荷花有一個特性——出污泥而不染,從水面上開出來後是這樣的純凈,一點沒有從污泥裏沾染上污穢。
而且佛教也相傳,説如來佛生下來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就能説話,而且他可以在金蓮花上走。所以佛教一直重視蓮花。所以有一本佛經叫《妙法蓮華經》,佛教不用“花”字,用“華”。佛教講蓮花,是講一種哲理。而李白其實不管這個哲理,這只是他的一種很美的、超俗的狂想。
“花開蓮現,花落蓮成”
《妙法蓮華經》上講“花開蓮現,花落蓮成”。有一年在北京,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約我在一個廟裏吃飯。我碰見一個年輕人,他説很小的時候看到一群撿破爛的人,他身上汗毛都豎起來了,他後來才曉得這個事就是“發菩提心”。我問那個年輕人喜歡文學嗎,他説以前也喜歡讀書,也會作詩,後來覺得不管是拯救自己還是拯救世界,學文學都不是徹底的拯救,所以他後來學佛了。他寫了一首五言律詩,後面兩句是:“待到功成日,花開九品蓮”,是説等我學到功成的那一天,我要開出九品的蓮花,九品的蓮花是佛教所追求的一個很高的境界。
佛教的高境界為什麼用蓮花做比喻?什麼叫“花開蓮現,花落蓮成”?蓮花的中間有一個圓形的蓮蓬,當花苞一綻開的時候,你就看見蓮花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花房,但是這時蓮蓬長成了嗎?沒有。蓮子結了嗎?沒有。這只是它的一個可以結蓮子的基本結構。所以花開時,蓮就出現了。花落時,蓮子才結成。這是什麼比喻?
你要知道所有的宗教,不管是基督教還是佛教,都有很多比喻。因為説法的時候,空談抽象的哲理,一般人不容易接受,所以都用一個故事或者一個形象來做比喻。佛經裏的故事非常多。有一本書就叫《百喻經》,一百個小故事都是寓言式的佛教哲理。而像基督教,耶穌給門徒講道,常常講的是故事,所以你要體會故事以外的意思。蓮花這個形象,表現的是什麼?它表現的是一切塵世的浮華,包括人一生追求的各種慾望。可是當你帶着生命的慾望追求塵世的浮華時,你的那個“蓮”是什麼?“蓮”就是覺悟的菩提。你帶着覺悟的根源,當你追求慾望的塵世浮華的時候,你其實隱藏有一個覺悟的菩提的種子,可是那時候你沒有完成。如果你一直只是追求生命的慾望的浮華,你的花一直沒有落下去,那麼你的“蓮”永遠不會結成功。等到哪一天你把這個生命慾望所追求的塵世的浮華都“豪華落盡見真淳”,你把這些都看破了、看空了,把這一切都擺脫了,當所有的花瓣都零落了,你的那個菩提的種子才結出來。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王國維為什麼説晏殊的這句詞是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一種境界?就因為你如果老被塵世的浮華的慾望纏繞,不用説學佛、學道不能成,就是大學問、大事業你都不能完成。你也許可以維持一個富貴的生活,但是決不能真正完成那個傳世不朽的學問跟事業。“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時候,在那所有的塵世都零落了,你才會“望盡天涯路”。
追求神仙的落空
總而言之,我説的是芙蓉有這樣一種象徵。當然李白追求的是道家並不是佛家,可是當時道家跟佛家彼此受了很多的影響,而芙蓉花一直有這樣一種象徵——潔白、不沾染塵俗的,從塵世長出來而擺脫塵俗。“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這是李白天才的狂想,追求神仙。可是他真的把神仙追求到了嗎?事實上沒有,天下哪有神仙,所以當李白對塵世失望以後,雖然在感情上對神仙有着嚮往,可他在理智上,也知道不可得,所以他寫了一首秦始皇追求神仙追求長生的詩。
他説:“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徐巿載秦女”,説東海有三座神仙居住的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秦始皇想要求神仙,所以他叫人做了一座石橋,從岸邊一直深入大海,他希望站在石橋上能看見三座神山。可是在海上建這個橋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有神話傳説秦始皇命令天上的神仙“鞭石入海”,把附近山上的石頭都趕到海中去為他做這座石橋,因為“鞭石入海”,所以這些石頭上都帶着紅色,都是血斑,這當然是神話傳説。“徐巿載秦女”,秦始皇就叫徐巿,有人也説叫徐福,帶着很多童男童女駕船到海上去求神仙。“樓船幾時回”,那個船有好多層,好像跟樓一樣,他説這個樓船開到海上了,入海去求神仙沒有再回來。“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三泉”,三跟九都是多數的意思,所以“三泉”就是“九泉”,就是説深層、很多層,九泉就是挖地挖出泉水,一直挖到很深的地方,就是黃泉之下。秦始皇到底是死了,他就算用了黃金做棺木,可是埋葬在九泉之下,屍骨也是化為塵土。所以李白他求神仙,可他知道沒有神仙,所以“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這是李白寫的《古風》中的一首,《古風》一共有59首。這個大詩人跟魏晉之間的阮籍寫的《咏懷》一樣,把他的各種感慨、思想感情都寫入這《古風》59首中。其中還有這樣兩句,“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仙人真的可信嗎?那太渺茫了,天下只是傳説古代有浮丘子、赤松子、葛洪等等,説這些人學道成了仙,可現實中哪個人見到神仙了?沒有。所以他説“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殊”是很、特別,“恍惚”就是不可相信。
只剩下“痛飲狂歌”
我們都是普通凡人,如果你很幸運,一生從來沒有碰見過患難挫傷,那當然很好。但是假如在精神上、物質上、身體上不管哪一方面,你真的受了患難挫傷,你何以自處?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我説歐陽修有一種遣玩的意興,儘管人生有那麼多患難挫傷,但是他看大自然,春天有春天的景色,秋天有秋天的景色,所以“人生自其可悲者而觀之,天下莫不可悲;人生自其可樂者而觀之,天下莫不可樂”。“尊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歌黛蹙”,我“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生離死別總要“別”的,你沒有“別”之前可以掌握享有的時候,你要把握住它們。所以歐陽修就是有一種排遣。蘇東坡這個人也有一種超脫,他很有哲學的境界,能夠從患難挫傷之中跳出來,只要馬上把思想轉個彎,只要換一個眼光去看挫傷,你馬上就改變了。
一個人總應該有辦法,在患難挫傷之中安排你自己。而李白這個不羈的天才、帶着狂想的天才,他沒有任何手段和方法來安慰自己,來超越解脫,他完全沒有。他喜歡喝酒,一天到晚喝酒,因為他在人間沒有辦法減少他的痛苦,所以李白唯一的方法就是藉&沉醉來忘記他的痛苦,只有沉醉的酒才能使痛苦得到暫時的遺忘和解脫。
而且你會發現凡是李白寫喝酒的詩,凡是寫喝醉了的詩,都跟他的悲哀、憂愁寫在一起,所以他説“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還寫過一首《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我什麼都不要。不管我有那麼名貴的馬——五花馬,不管我有那麼名貴的皮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後面説什麼呢,“與爾同銷萬古愁”,所以他一年之內可以把幾萬的黃金都散去。因為他對於人世的痛苦失望是那麼深,沒有酒我的痛苦是不能忍受的。所以李白沉醉是因為他在人世之中,沒有像歐陽修、蘇東坡、陶淵明那樣有一個解脫、安慰自己的辦法,他沒有,他只有酒。
杜甫《贈李白》的第一句是寫李白求仕的失望,“秋來相顧尚飄蓬”;第二句寫李白求隱的失望,“未就丹砂愧葛洪”。丹砂是神仙煉丹,吃了這個能長生,李白求神仙是比求仕宦更大的一個失望,因為神仙根本沒有,而且他自己也知道沒有,所以“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所以他求隱失敗了。
所以第三句杜甫才説了,“痛飲狂歌空度日”,“痛飲狂歌”,杜甫對於這個天才的友人真是有非常深的認識。“痛飲狂歌”所以“空度日”,那個天才的追求都失望了,都落空了,而且他在塵世之間只有約束,只有挫折,只有羞辱,他只剩下“痛飲狂歌”,你從杜甫的詩裏來看李白的“痛飲狂歌”,那真是寫得好。
杜甫在《春日憶李白》中説:“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説李白的詩真是沒有敵手,因為他的詩所用的形象都跟一般人不同,他的詩布局、結構跟一般人不同,所以他真是充滿了天才的狂想,是別人想不到的。清朝有一個文學評論家叫沈德潛,他評論李白的詩是“想落天外,局自變生”,説李白的想像是落於天外,是超越於世界之外,就是一般人想不到,他的那些想像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到的,所以他的想像是落於天外,是不屬於人間的;他的“局”,就是結構布局是從變化産生的,“局自變生”,不是我們腳步一步一步走穩,你看前兩步就可以推想後兩步還是在那裏。可是李白不是,你看他忽然間就變化,所以“局自變生”。沈德潛還説,李白的詩“大江無風,波浪自涌”,那真是奔騰的江水,一點風都沒有,可是它自然有洶湧的波濤。如果是一個小池子,沒有風,水就不動。可是一個大江它永遠不會靜止,永遠是動的,大海也是如此,波濤永遠是洶湧的。我坐過三峽的船,長江的江水永遠是波濤洶湧的,所以“大江無風,波浪自涌”。沈德潛還説,李白的詩“白雲從空,隨風變滅”,説他的詩的變化,好像是白雲在天上,它在空中隨風就變化了。你掌握不住,它沒有痕跡,所以李白的詩是“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還有痛飲呢,杜甫有一首贈李白的詩,《寄李十二白》,李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二,所以是李十二白。詩裏寫道:“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首詩很長。“筆落驚風雨”,他説從前有一個狂客,名字叫“四明狂客”。“四明狂客”是誰?就是賀知章。李白他本來就很出名,玄宗在長安召見他時,他就見到這個賀知章,賀知章一看見他就讚美他,説你是“謫仙人”,如同天上降下來的神仙一樣,所以杜甫説“昔年有狂客”,賀知章也是有天才的,也喜歡喝酒。“筆落驚風雨”,你的筆落在紙上不用説人感動,大自然都起了狂風暴雨。“詩成泣鬼神”,你的詩寫好了不但人感動,連鬼神都為之流下淚來。後來杜甫就見到李白了,中間有兩句是“乞歸優詔許,遇我夙心親”,就是你遇見我了,見面後“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説李白這個人高談闊論,“劇”是極的意思,就是非常能談話,高談闊論,有人不喜歡,可是杜甫真的欣賞,“憐”就是愛,他對那種想落天外的談話“劇談憐野逸”,真是十分賞愛。世人都罵李白,後來李白幾乎被貶到夜郎了,很多人像高力士甚至想迫害他。可是杜甫説我就是賞愛你的不受約束。“嗜酒見天真”,你喝酒時我看到你純真的感情,而不是世俗的虛偽造作的外表。後來李白被貶到夜郎幾乎死掉了,那時杜甫很久沒有李白的音信,所以很關心這個友人,不知道這個朋友、這個天才現在到底怎麼樣,所以杜甫還是寫贈李白的詩,杜甫寫的“贈李白”非常多。他説:“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我們講有人作詩慢,有人作詩快,李白這個天才他自己吹牛“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在上馬前很短的時間我可以給你寫出很好的文章來。所以是“敏捷詩千首”,寫了那麼多好詩。“飄零酒一杯”,李白在塵世的挫折患難之中,他沒有辦法,所以他的飄零淪落只有一杯酒的安慰。“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世界上多少人不能忍受這樣不受約束的天才,可是我真是欣賞他,他真是一個天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