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從“不毛地”到“稻穀香”

黑龍江省鹽鹼地改良利用見聞

2022-07-04 12:06:4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新華社哈爾濱電(記者韓宇、侯鳴、楊喆)在一塊塊方方正正的“田字格”中,嫩綠的稻苗已長到20多厘米,藍天映在水中,耳畔不時傳來陣陣鳥鳴聲。

  站在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這片廣闊稻田前,人們無論如何也不敢想象,以前的這片“不毛地”如今竟能綠意融融、風送稻香。

  曾經,鹽鹼化被人們稱為土地的“絕症”,重度鹽鹼地不僅長不出糧食,甚至“寸草不生”,農民只得“望地興嘆”。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工作人員介紹,黑龍江省鹽鹼地總面積超過1000萬畝,是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成分為主的蘇打鹼土,鹽鹼含量較高,主要分佈在松嫩平原的安達、肇東、肇源、富裕、杜蒙等17個縣(市)。

  “我們多年來一直研究鹽鹼地改良,經歷了數不清的失敗,投資數千萬元,最終成功改良了約3萬畝鹽鹼地,用來種植水稻,現在水田的平均畝産可達到1000斤。”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蔡雲樓介紹,企業改良鹽鹼地的主要辦法是“水洗”,即用大量水浸泡、沖洗鹽鹼地,同時輔以養殖魚蟹,降低土地鹽鹼度,增加有機質,改善土壤狀況和生態環境。

  除水田外,黑龍江一些地區也在進行改良鹽鹼地種植旱田的實踐。

  在大慶市林甸縣合勝村,記者望向道路兩旁的耕地,土壤表面有些泛白和裂紋,踩下去有點“脆”,而下層的土質比一般土壤更黏。

  “我們主要通過不斷施用有機肥和農家肥來改良鹽鹼地。”林甸縣合勝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躍武介紹,合作社目前種植2.3萬畝pH值在7.8到8.2間的輕度鹽鹼地,以前一畝玉米只能打八九百斤,現在能打1000多斤。

  在一塊鹽鹼地裏,由於鹽鹼度不同,中輕度的地方可能會長出一些雜草或可用於種植糧食,重度鹽鹼的地方則“寸草不生”,看上去有一塊一塊的泛白,類似土地的“斑禿”,被當地百姓稱作“鹼包”。“經過改良治理,現在‘鹼包’基本看不見了。”韓躍武説。

  記者驅車來到鹽鹼地“重災區”安達市第一原種場二分場,這裡大部分鹽鹼地被用作牧場。

  “這片地屬於重度鹽鹼地,近些年每年用有機肥改良土壤,現在大豆一畝地能打200多斤,玉米能打上千斤。”安達市第一原種場二分場種植戶王海彬説,“這片地如今不光可以放牧,也能長出糧食了!”

  在改良鹽鹼地的同時,一些科研機構也在攻關耐鹽鹼作物品種開發及栽培技術,取得一定成效。

  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安達農業科技園區內分佈着水田和旱田,水田四週布有溝渠,試驗田每隔一段便插着一個牌子標明種植品種,大豆、玉米、高粱……

  “我們這裡僅大豆就種了2000多個品係,還有一些糧食牧草等,這片地的pH值在8.3左右,在這裡可以測試一些種子的耐鹽鹼性。”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安達農業科技園負責人孔祥清説。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副院長杜吉到介紹,經過多年研究試驗,學校已篩選玉米、大豆、水稻及雜糧等耐鹽鹼種質資源200余個;同時開展重度鹽鹼地改良肥料開發、鹽鹼型中低産田增效肥料開發,初步篩選3個耐鹽鹼種株研發新型複合生物菌劑。

  “鹽鹼地改良是落實‘保面積、保産量’的必要手段,可增加後備耕地,保證在糧食主産區守好耕地紅線。”杜吉到説。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