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4版

“仙而人者”李太白

葉嘉瑩講詩歌之十四:一個天才作家的出現

2022-07-01 16:12:4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4版

  ▲葉嘉瑩為大學生做講座。 新華社資料片

  葉嘉瑩講授

  於家慧、林棟整理

  張海濤審校

  現在是真的有一個天才作家出現了。李白確實是一個天才,而天才也有不同類型。李白的類型,我以為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不羈”。“羈”字右邊從“馬”,左邊是“革”,是皮帶,上面是古代的網羅,代表網。所以“羈”字是馬身上的一種約束,就是馬的頭上和身上用皮帶綁起來,讓它去駕車。所以李白天才的類型是不羈,好像一匹野馬不肯被綁起來,不受約束。可是不管如何,他畢竟生活在人世之中。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碰到一個人,這個人叫賀知章,也是唐朝很有名的詩人,做官做得很高,文學也很好。李白把他的詩拿給賀知章看,賀知章看了以後,就説“子,謫仙人也”。“子”是“你”的意思,“謫”是被貶降,就是説他從天上被趕出來而降在人間,所以是“謫仙人”。李白是從天上被貶降到人間的一位仙人,本來不屬於人間。

中國詩歌史上的兩位“仙才”

  在中國詩歌的歷史之中,有兩個人被認為有“仙才”,一個是李白,還有一個是宋朝的蘇東坡,人們稱他為“坡仙”。他的詩寫得好,詞寫得好,字也寫得好。歷史記載説他有“逸懷浩氣”,“逸”是離開塵世、與眾不同的,是超出的,説蘇東坡有超出一般人的懷抱,説他的精神是那麼浩然那麼遼闊那麼高遠。説蘇東坡的詩歌,都是“天風海雨”,是天上刮的沒有約束的天風,是大海上沒有邊際的海雨。人家讚美蘇東坡是如此。雖然蘇東坡好像也是不受世間約束的,但我以為,李白是“仙而人者”,蘇東坡是“人而仙者”。都是人跟仙的結合,分別在哪呢?李太白是生來的、不服約束的天才,不幸被貶降到人間,所以人間給他的都是痛苦,都是約束,都是失望,因為他本來不屬於這個人世,是從天上被降下來的,所以是“仙而人者”。他所遭遇的都是挫折,他所有的都是痛苦,他覺得好像被大網網羅住了,可是他不甘心被網羅,所以他要掙扎,他要脫離。而李白是天才,他的掙扎表現為一種騰躍的掙扎,他的力量是一種飛騰跳躍。他是不屬於人間的天才,生活在罪惡、約束、痛苦的人世之中,拼命要掙扎出去,他一生都表現的是這種痛苦。蘇東坡呢,是“人而仙者”,蘇東坡是一個人,然而他帶有幾分仙氣,所以他在挫折痛苦之中仍然是挫折痛苦的,可是因為他帶有幾分仙氣,所以從痛苦之中很容易就解脫出去。

  北宋兩個詞人,晏殊跟歐陽修,都是受了晚唐五代時候另外一個詞人馮延巳的影響,所以他們三個人有相似之處,可是這三個人雖然相似,但實實在在是不同的。我們欣賞詩歌,就是要培養我們比較細緻、比較敏銳的分辨和鑒賞的能力。怎麼樣分辨、鑒賞詩的好壞,就要從它精微細緻的地方來看。外表上很相似,但實在是不同的。你在文學裏邊要養成這種辨別能力。不但如此,在做人方面,你同樣應該辨別出很精微、很細緻的不同在哪。

  我們趁這個機會給王維做一個結束,我以為王維很不幸的一件事,就是留下了一封信《與魏居士書》。所謂“居士”,就是在家修行的人。這個姓魏的居士是誰,沒有人考證出來。他真正是一個居士、一個隱者。你要知道,安祿山的偽朝廷也要找一些有名望的人出來工作,所以要任命這個姓魏的居士,可他不接受。他是居士,王維也是居士,所以他們就請王維寫一封信,勸魏居士出來做官。你為什麼在家裏修行做居士,而拒絕了安祿山偽朝廷的官職?你可以做官同時也做居士,王維就是很好的榜樣嘛,所以就讓王維給他寫一封信。從外表來看,王維對佛家有一種覺悟。他認為人間的一切都是外表,所以他在《與魏居士書》中説,嵇康不受世俗的約束,跟你受世俗的約束,沒有區別。可是什麼是世俗的約束?嵇康也寫過一封信,是寫給他的朋友山濤的。嵇康在信裏説自己為什麼不能受世俗的約束,是因為世俗“千變百伎,在人目前”。他説的是官場。中國有一本小説叫《官場現形記》,還有一本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都是諷刺社會的。他們可以睜着眼睛把白説成黑,把黑説成白,他們可以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你怎麼能忍受跟他們相處,而且他們逼得你,如果不跟他們這樣做的話,你就不能夠在官場上混下去。所以嵇康説他不願意受這種世俗的約束。可是王維説,你受這個約束和不受約束是沒有分別的,換句話説,你出賣自己跟不出賣自己也是沒有分別的。天下哪有這樣的事情?這種哲學不分黑白不辨是非,所以你忍心看他們做傷天害理、貪贓枉法的事情,犧牲老百姓的性命,你能夠不跟他們鬥爭嗎?你怎麼能夠説,因為我超然了,得道了,所以對跟錯差不多,黑跟白差不多,你跟他們同流合污和不同流合污差不多,你怎麼能這樣説?陶淵明不肯卑躬屈節拜見來視察的督郵,不肯逢迎這個做官的上司,所以陶淵明就辭官不做了。王維説,陶淵明的選擇是不聰明的,他如果當時逢迎了督郵,那麼他坐享多少俸祿?他不需要勞動,不需要耕田,沒有饑寒交迫的痛苦。可是你自己勞動,哪怕荒年收穫不到糧食去乞食,跟在官場上出賣自己的靈魂是不同的。王維説,與其乞食,不如當初就去做官。這話是不對的。而且對於權貴都不肯得罪,一句正直的話都不肯説,保全了自己,拿着俸祿,就是我們講《詩經》時舉過的一首詩:“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你如果真是品德好的人,就不會坐在那裏白白地吃飯。這很容易蒙混,大家以為這就是超然、解脫,但其實不是。

  蘇東坡是高一個層次的人,他有他超脫的地方,可是他的超脫是對自己的艱難困苦取一個超然的態度。蘇東坡晚年被貶官到海南,沒有房子住,也是饑寒交迫。可是他不在乎,我只要看到宇宙萬物,只要看到人民,我還是很快樂的。是説對於自己的艱難困苦,你可以超脫出來,不是説對那些貪贓枉法的事情視而不見。蘇東坡對於自己的艱難困苦是超脫了,但是只要把他召回朝廷,給他一個官職,他仍然不茍且,不同流合污,所以被貶官貶了那麼多次,變法的新黨在位的時候,他看到不對的要批評,等舊黨執政了,有不對的他又批評。這是蘇東坡,應該正直的時候我持守我的正直,我的超然不是説不辨是非,自命超脫。蘇東坡之所以是“人而仙者”,他能夠從自己的艱難困苦之中,抱有超然的觀點,這是完全不同的修養。

李白與杜甫:真正的天才,應該是互相欣賞的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李太白。李太白怎麼會是“仙而人者”呢?我以為,杜甫寫過一首詩,很能代表李太白的一生,所以在我的《迦陵論詩叢稿》裏邊,有這麼一篇短文,題目是《説杜甫〈贈李白〉詩一首》。杜甫贈李白的詩有十幾首,唐朝是詩歌的黃金時代,那麼多詩人,那麼多作品,可是你一直讀下來,你就不得不承認,這裡邊最有光彩最有天才的兩個作家,是李白跟杜甫。如果你把這兩個詩人從唐朝詩歌的歷史裏拿出去,你就會發現,唐詩的光芒馬上就暗淡下來。我們説“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因為有李白跟杜甫,所以唐朝的詩壇有千古的光芒,這是英雄造時勢。李白跟杜甫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因為他們生於可以集大成的時代。中國詩歌的演進,從《詩經》、楚辭、漢魏六朝的詩,經過詩的格律化,到唐朝,古體詩已經有這麼長久的歷史,這麼豐富的作品,而新興的近體詩在李白、杜甫手裏慢慢開始成熟起來,所以他有這麼豐富的繼承,這是一個舊傳統跟新創造結合起來的時代。另外我們可以説,在空間上,經過南北朝那麼長久的分裂,中國重新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來到中原以後,學習了中國文化,南方婉約柔美的風格跟北方飛揚健舉的風格都結合起來了,所以不管是空間還是時間,唐朝是一個集大成的時代。何況,唐朝的時候科舉取士,而科舉是考這些詩賦的,所以一方面是你才情的興趣,另一方面是你生活的出路。現在很多同學為什麼不學古典詩詞了?因為沒有出路,學了之後沒辦法維持生活啊。而唐朝為什麼詩歌這麼興盛,不但是你的才情興趣,而且跟你將來仕宦的出路結合在一起,所以唐詩當然發達興盛了。

  可是,雖然生在集大成的時代,但你自己有集大成的才能嗎?那麼多詩人都生活在唐朝集大成的時代,但是只有李白跟杜甫是最為光芒奪目、最有天才的詩人。而且,我還以為,中國古人説“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俗話説,文章是自己的好,所以文人相輕,看到同行就嫉妒,老想把別人貶低,凡是這樣的人,絕對不是大家。真正的天才不需要跟別人比較,你有你自己所有的東西。真正的天才,應該是互相欣賞的。你這種不同凡俗的天才,只有另外一種不同凡俗的天才,才能夠欣賞。五四時代很有名的詩人聞一多寫過一篇文章,他説唐朝李白跟杜甫的相遇,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一件大事,就好像太陽跟月亮在天空之中相逢。我們應該敲三通鑼、打三通鼓來慶祝。

  所以杜甫對於李白,那真是非常傾倒,非常欣賞的。李白也寫過幾首送杜甫的詩,也寫得感情深厚,可是比較起來,杜甫送李白的詩更多,而且感情更熱烈更誠摯,為什麼呢?因為李白比杜甫大11歲,他們相見是在天寶三載,那時李白已經名滿天下,而且一度入為翰林,做“翰林待詔”。可是李白後來辭官而去,就在這個時候,他跟杜甫相見了。而那時的杜甫,還沒有任何的成績,詩也沒有那麼出名,而且從來沒有入朝為官,連進士也沒有考中過,那些傾動千古的好詩,都沒有寫出來。所以比較起來,李白雖然對杜甫不錯,但是沒有那麼傾倒。傾倒者,就是説甘心在他面前拜服。杜甫對李白有這樣的感情,李白對杜甫還沒有。就在這個時候,杜甫寫了一首贈李白的詩,這是一首非常短的詩,只有四句。可是杜甫真是對於李白做了一個速寫,而且把他的特色完全掌握住了。就在這麼短的一首絕句小詩裏,杜甫把李白的天才,李白的詩歌,李白的生活,李白的痛苦,各種特色都寫出來了,這是很了不起的。那麼他這首詩怎麼説呢?

  杜甫説:“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我們先説第一句“秋來相顧尚飄蓬”,我説過你欣賞一首詩,要對這首詩的文字有相當敏銳的感受,有細微的分辨,對於它內容的情意有非常敏銳、細微、深入的體會。而且你一定不要忘記,中國的詩歌一定要結合中國的文化傳統。“秋來相顧尚飄蓬”,“秋來”是跟“飄蓬”結合的,什麼是“秋來”,什麼是“飄蓬”?我們講悲秋的傳統,説“秋士易感”,從草木搖落感慨到美人遲暮,美人遲暮不是説一個女子的容顏的遲暮,從《離騷》開始,草木搖落跟美人遲暮的結合,是説你生命已經到衰老跟死亡了,陳子昂寫“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這是生命落空無成的悲哀。你説你沒有遇見過,你可以一直保留夢想,如果有一天皇帝欣賞了我,我一定可以建立一番功業。可是現在呢?李太白有沒有得到知遇?李太白得到了,他遇見了玄宗,玄宗欣賞了他。我現在講到“遇”,就為了講李白“遇”之中的“不遇”,他表面上是得遇,事實上是不遇。

李白的家世與思想

  李太白之所以有與一般人不同的不受約束的天才,是因為他有一個不同的成長環境。對於他的平生有很多傳説。第一就是籍貫。李太白到底是哪人呢?他的家世是如何的呢?歷史上有記載説,李太白的祖先曾經生活在中國的西域,説李白四歲的時候才回到中國來。他回來是住在四川青蓮鄉,説那是李太白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歷史記載説他的父親,在西域的時候不姓李,回到中國以後,“指天枝而複姓”,恢復他的姓。天枝是一個植物,一個樹枝,什麼樹枝?李樹。説他們本來姓李,在胡地生活的時候,沒有用這個姓氏,等李太白四歲,他父親回到中國來,才恢復了姓李。而且他父親的名字也很奇怪,叫做“客”,“客居”的意思。

  所以李白的家世、籍貫一直是一個疑問,很多人都在考證,近代很有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李白可能是胡人。有一個人叫做胡懷琛,他認為李白的祖先是漢人,可是被落入胡地。胡懷琛曾經引證《西游記》裏面的記載説,胡域有一些漢民族居住。有人説,李白的祖上是因罪逃到西域的碎葉條支的;有人説是流放到碎葉條支的,可是有人考證了,説隋唐之際到唐朝早期,碎葉條支不在中國版圖之內,如果你流放一個人,你只能把他流放到自己國家的版圖之內。所以大家對於李白的籍貫一直有很多的爭執,而李白後來自己説是“隴西李氏”。隴西在甘肅,這是李家的一個郡望。我們講王維,説他是太原人,太原是王氏的郡望。王維的母親姓崔,是博陵人,博陵是姓崔的郡望。隴西是姓李的郡望,所以李白説他是隴西的李氏。後來説是跟唐朝的皇室同宗,至於是不是真的,這個不可考。台灣有學者猜測,你要知道在唐朝初年,發生過很嚴重的政治鬥爭,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之前把當時的太子建成和另外一個王子元吉都殺死了。所以有人猜測李白説不定是建成、元吉的後代,那時候逃到西域,一直到李太白四歲的時候,他們才回來。另外還有一些人認為李白的祖先可能是武后時代因罪逃入胡地的。

  不管怎麼樣,總而言之,李白小時候所受的家庭教育,不是像一般中原的家庭,從小就讀孔子的書,遵守禮法。他不是受這個教育出來的,所以李太白有一篇文章説他自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他五歲的時候不是只讀孔子的書,不是只讀四書五經,他五歲時讀過“六甲”。“六甲”是道術的書,講佔算、方術。“十歲觀百家”,十歲把百家的書都看了。他後面還説“十五好劍術”,他是真的懂得劍術,所以他少年時代仗劍出游,一年之內散金三十萬。他家裏在他少年時代應該是相當富有的,有人猜想説李白的父親,可能是來往胡地跟中原的一個商人。所以李白小時候受到這樣一種教育,他天生就是不受拘束的性格。那麼你説李太白完全沒有接受儒家的思想?李太白當然接受儒家的思想,凡是中國的讀書人,四書五經是必讀的書,所以李白在讀六甲、觀百家、好劍術的同時,當然讀了儒家的書。

  他對於儒家,我以為,是有正反兩種看法。李白有兩句詩説:“撥亂屬豪聖,俗儒安可通。”他説能夠挽回天下敗壞衰亂的人一定是豪聖,就是説特別的天才的特別的能力,才能成就這樣的大事。他説,一天到晚搖頭擺腦一點也不切實用的俗儒,不能真正挽救這個時代。從這個詩句來看,他對於儒家好像有譏笑,有輕視。可是你要知道,李太白常常自比的一個人是誰?是孔子。他説:“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他説我也希望能夠像聖人孔子一樣,一生能留下什麼東西,有所樹立。“希聖如有立”,孔子曾經整理過《春秋》,《春秋》整理到哪停止了呢?整理到魯國的哀公十六年,這一年魯哀公去打獵,“獲麟”,抓到了一隻麒麟。中國人認為麒麟是祥瑞的象徵,麒麟出現是要天下天平的。可是你要知道,天下一直都是大亂,從來沒有太平,沒有麒麟出現。今天竟然有麒麟出現了,沒有人看見過麒麟,人們都不認識,就把這麒麟給殺死了。孔子知道了,説因為麒麟出現的時間不對、地點不對,雖然上天這麼難得給你降下麒麟,沒有人認識,給殺死了。所以孔子整理《春秋》寫到這裡就停止了。李太白説,我希望能夠像聖人一樣有所樹立,“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所以儒家有他拘狹的一面,這是李白所譏笑的俗儒。而李白是一個天才,天才不甘於生命的落空,所以他要追求不朽。而儒家救世濟民的理想,對於不朽的追求,這對於李白的志意就是相合之處。所以他對於儒家不是完全的否定,還是有肯定的一面。

李白既求仕也求隱

  我們前面説李白得到了唐玄宗的欣賞,李太白來到宮中的時候,唐玄宗是“降輦步迎”,從皇帝所坐的車上下來,親自走向前去迎接李太白。當接到李太白以後,皇帝是“七寶床賜食”,給他最珍貴的座位,請李太白飲宴,而且“禦手調羹”,就是皇帝親自給他盛湯。這一段記載,見於李陽冰為李白詩集所寫的序文。當李太白死了以後,李陽冰是最早的一個人,編輯了李太白詩集。李陽冰曾經在安徽當涂當縣令。李陽冰姓李,李太白也姓李,所以李太白認李陽冰為他的族叔。

  當李白跟杜甫相見的時候,他已經是被唐玄宗親自召見過,那真是名滿天下,位極人臣,一般人如果得到這樣的機會,就應該佔據一個高位置,安享富貴了。李太白居然辭職不做,“請放還山”。

  我們講過,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什麼時候動呢?只有真正偉大的天才才能認識另一個偉大的天才。所以,王國維《人間詞話》上説,有詩人的境界,有常人的境界。他説“詩人之境界,唯詩人能感之”,只有詩人才能夠有這種感受。他作為一個詩人寫出詩來,另外一個人,他的心靈、他的感情跟這個詩人的境界相近似,才能夠體會詩人的境界。為什麼陶淵明這麼好的詩,很多人不能欣賞,因為他在修養上、品格上沒有達到陶淵明的境界。詩人的境界唯詩人能感之能寫之,常人有的時候不能領會。可是常人的境界是常人皆能感之,我們所有人都能夠有相同的感受,而只有詩人能寫之,所以我們常人讀了這樣的詩就受感動。王維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我們常人皆能感之的感情。常人的境界,常人皆能感之,可是唯詩人能寫之,所以常人就欣賞這種寫常情的詩歌。可是真正出色的天才,他寫出了不同於常人的境界,也唯有具有同樣境界的人才能夠欣賞、領會。李太白的天才,就被杜甫這另外一個天才所欣賞,所以為之傾倒。

  杜甫跟李白相見,給杜甫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杜甫有一首詩,説李太白“乞歸優詔許,遇我夙心親”,寫得非常好。“乞歸優詔許”,他請求辭職回家,就像我剛才説的“請放還山”,為什麼不説回家,説“放還山”,因為李太白曾經隱居學道。我們開始講唐詩的時候也説了,朱自清先生寫過一篇《〈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説《唐詩三百首》裏邊,“仕與隱”是詩人心中的一個情結。這個情結孔子時代就有了。《論語》記載,孔子跟他最得意的高材生顏回説,“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仕”是出仕,儒家的理想是“學而優則仕”,這個仕不是為了做官賺錢,而是修身齊家,然後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有怎麼樣的修養是“用之則行”?如果有一天國家要用你,你真的能夠拿出東西來貢獻,你真的能夠實行你對國家社會的政治理想。下一句“舍之則藏”,如果不被任用,那怎麼樣?我就“舍之則藏”,我就隱居。顏回沒有被任用,顏回怎麼樣?他在一個很貧窮的小巷子,“一簞食,一瓢飲”,拿一個竹籃吃飯,拿一個葫蘆瓢飲水,“人不堪其憂”,別人都不能忍受這樣貧窮的憂患,“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陶淵明的境界,大家不能夠理解,越是到現在的這個時代,越少有人能夠理解陶淵明了。為什麼?儒家曾經講過一種做人的理想,“固窮”,現在哪有人肯“固窮”,我們一般人都向外去追求,追求名,追求利,有時候為了這種追求不惜去做某些事情,就是不愛惜自己的人格。中國儒家所提倡的理想的人,就是一種自我完成的境界。陶淵明、顏回他們所追求的,是最有把握的。凡是向外的追求,都不一定有成功的把握。“用之則行”,就可以兼善天下,“舍之則藏”,也可以獨善其身,這是儒家的一個理想。而這是什麼?“用之則行”,就是出來仕,“舍之則藏”,就是隱,所以這兩種觀念在儒家思想裏面,不是相對的,是互相補足、相輔相成的,你能夠有“固窮”這種自我完成的修養,你才能夠在“行”的時候完成自己的理想,不然的話,你很可能為名利出賣自己。

  這兩者本來是相補的,所以朱自清説,唐代的詩人都有一個情意結,就是追求“仕與隱”。我説孟浩然是“仕隱兩失”的人,王維是“仕隱兩得”的人,一方面拿着朝廷的高官厚祿,一方面自己笑傲隱居,又隱又仕,才是“仕隱兩得”。李太白是什麼?雖然都有“仕與隱”的一個情意結,但是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李太白是既求仕、也求隱。他把“仕與隱”的相補相成結合在一起去求。

  所以李太白所追求的真正理想是什麼?他有一首詩,説“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冀”是希望,他説我所希望的,是把這個旄頭消滅,旄頭是什麼?旄頭是一個星座的名字,就是我們俗話説的昴星,這個星星是代表叛亂的。所以李太白説我希望把叛亂都消滅,等到功業完成那天,我就要追隨魯連。

  魯連是誰?魯連是戰國時代品德很好的一個高士,排行第二,所以叫魯仲連,魯仲連怎麼樣?戰國時代秦國強大,秦兵甚至曾經包圍了趙國,當時有另外一個人,就勸趙國投降好了。而這個時候趙國向魏國去求救兵,魏國的將軍害怕秦兵,不敢幫助趙國。這個時候魯仲連,他本來是齊國的人,就來到趙國説,為什麼我們不聯合魏國來反抗秦國?趙國跟他説,有人勸我,要尊秦為帝,秦國太強大了,我們沒有力量反抗他。魯仲連説,我去見他,所以魯仲連就見勸説趙國投降的人,跟他説你尊秦為帝,最後的結果一定是被秦國所消滅。那個人突然間覺悟了,同意反抗秦國,而這個時候,魏國大軍也跟他們聯合起來,就把秦國打敗了,於是趙國就説,我要以千金來酬謝魯仲連,魯仲連一文錢都沒有拿,他説我“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我的理想是當天下有了危難,我能夠替天下人消滅、解除,不是為了名利祿位。所以李太白説“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他又説,“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我希望建立一番功業,但是功成以後,我絕不接受任何名利祿位的獎賞。如果跟當時的人一樣地追求名利,我覺得真是可恥。所以李太白也不是不求仕,但是他求仕的理想跟別人不一樣,他是求仕也求隱,而他的仕、隱還能夠相補相成。

李白求仕方法不同於常人

  唐朝求仕決定於什麼?決定於你能不能通過科舉考試。如果不能通過,一輩子都不能出來做官。李太白很妙,他無論求仕也好,求隱也好,他求的方法不同於常人。我又想到《論語》裏邊的一句話,有人問孔子的學生,説你的老師也追求做官嗎?孔子也追求做官的,他曾經説過,如果是一塊美好的玉,就要找到欣賞的人把它賣出去,“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我在等待有人認識我的價值,所以孔子也求仕,可是孔子怎麼樣求?孔子的學生説,“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夫子”,就是孔老夫子,他説夫子得到人的尊敬、重視,是因為他溫厚、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他有這麼多的品德,才慢慢讓人認識他,得到大家的尊敬,不像有些人,用一種速成的、急功近利的手段來追求。孔子跟別人追求的方法是不同的。

  這是孔子的方法。李太白要溫良恭儉讓,過30年再讓人認識他?李太白不這麼幹,李太白也要“打出知名度”,跟陳子昂一樣,跟王摩詰一樣。李太白有李太白的方法,他先是學道求仙,周游天下。我們説李太白求仕也求隱,可是李太白學道求仙是跟他求隱結合在一起的。他求仕求隱都有他的原因,有他不同的手段。我們先説李太白為什麼要求仕,為了名利祿位?不是,如果是為了名利祿位,那麼他做官做到翰林待詔,那麼高貴的地位,為什麼請求放還山林?李白對於儒家有他否定的一面,有他肯定的一面。他否定的一面是什麼?他常常罵人是“俗儒”,“硁硁然小人哉”。儒家有時候也拘守一些禮法,李太白是不守禮法的。李太白是不受約束這一類型的天才,他反對那些“俗儒”死板地拘守禮法,可是儒家有一個東西打動了這個天才,就是儒家的入世精神,你生在這個時代怎麼能夠對這個時代毫不關心?

  所以李太白是有用世的觀念,一方面是儒家的影響,你一定要完成你自己,你的理想一定是兼善天下。我曾經説過天才有不同的類型,譬如你自己能夠飛起來,地上有很多災難,你就飛在空中看著不管?所以最偉大的人他能飛,而且要幫助地上的人也飛起來。(下轉15版)

  (上接14版)儒家一直是兼善天下,要與人為善。凡是你有機會、有淵源接觸的人,佛家説我們“譬如眾鏡相照”,每個人都是鏡子,每一個鏡子裏面都有別人的反光,你給人什麼樣的反光?人家跟你碰到以後,從你這裡所得到的是什麼?所以儒家的“兼善天下”和用世觀念影響了李太白。而且李太白所生的時代十分危亂,安史之亂以前,他親眼看到李林甫、楊國忠做宰相時的亂象,這樣的時代危亂,不是等待一個天才去拯救嗎?東晉五胡亂華的時候,詩人劉琨説“夫才生於世,世實須才”,上天生下一個天才,而這麼多苦難、危亂的人世,需要一個天才來拯救它。李太白求仕的動機,一個是因為時代的危亂,等待人來拯救。

  而第三個觀念,李太白是一個天才,他不甘心於生命的落空。我們講左思,説“鉛刀貴一割”,你既然叫做“刀”,你怎麼一輩子沒有切過呢?你不用完成什麼偉大的事業,但以你的才能所能做到的事情,你做了多少?“鉛刀貴一割”,所以李太白求仕的動機,一方面是儒家用世觀念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時代的危亂,要等待一個人的拯救,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天才,不甘心生命的落空。可是求仕,就是寒窗十年,然後千方百計通過進士的考試?不是,所以李太白也曾經學道,也曾經求仙,也曾經周游各地,他所夢想的是誰?李太白所夢想的是如同楚漢之際一個人,酈食其。酈食其怎麼樣?楚漢之際,漢高祖劉邦起兵了,酈食其來見漢高祖,漢高祖正在洗腳,酈食其對他長揖而不跪拜,然後就責備漢高祖説,你要取天下,為什麼對來輔助你的人這麼傲慢?漢高祖還真是有開國皇帝的度量,馬上就站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他道歉,然後對酈食其很恭敬。酈食其就勸漢高祖説,我不用你出一兵一卒,憑我的三寸不爛之舌,可以給你説服多少個城市。果然,酈食其就去説服當時的齊國,就“下齊七十余城”。

  李太白是一個天才,所以他一切的追求,一切的理想,都帶着一份天才的狂想,他覺得他取得君主的欣賞跟重用,易如反掌,而且以他的天才,君主一定會任用他,一定可以馬上就平定天下。所以他以他的學道、他的求仙,你要知道,在唐朝學道求仙也可以出名的。因為唐朝姓李,老子是道教的始祖,也姓李,所以唐朝尊崇道教。當時唐朝很多宗室,特別是很多公主都學道。李太白曾經認識的玉真公主,據説是當時一個叫司馬承禎的道士的徒弟。司馬承禎是六朝時候一個有名的道家高士陶弘景的三傳弟子,而李太白跟司馬承禎交了很好的朋友。李太白寫過一篇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他把自己比作一隻鵬鳥,把司馬承禎比作一隻稀有之鳥,這兩個鳥碰到一塊了。這是寫得很狂想的一篇文章。而玉真公主是司馬承禎的弟子,所以當時有些宗室的人,也讚美李太白的名聲。而且李太白還跟另外一個道士叫做吳筠的一同隱居,吳筠後來也很出名,曾經被皇帝請入朝廷,所以李太白也很出名,就被玄宗約到朝廷去相見了。(未完待續)

  本文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華詩教’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項目編號:18@ZH026)的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