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一塊果皮如何串起百億規模産業鏈

解碼新會陳皮

2022-06-16 11:26:4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一處新會柑種植園,種植戶展示其珍藏的20年期新會陳皮。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莫鑫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莫鑫

  一斤果皮能賣50元,果肉卻用來做肥料……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盛産新會柑,這種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由於果皮比果肉金貴,坊間稱其“皮笑肉不笑”。

  新會柑是製作新會陳皮的唯一原料。這幾年,新會陳皮行情看漲,不少本地家庭將陳皮貯藏起來給女兒當嫁粧,新會柑果皮價格隨之水漲船高。

  一塊小小的果皮,不僅能入藥,更能變裝成柑茶、陳皮菜、陳皮酒、陳皮零食,橫跨藥、食、茶三大領域,鏈結起上千家企業,産值突破百億元。

  新會陳皮産業紅火的背後,有哪些力量助推成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陳皮之鄉”新會,梳理新會陳皮産業的發展脈絡,解碼一塊果皮如何串起百億規模産業鏈。

柑果年採三季,果皮“包裹”着産業鏈

  “去年我種的柑,鮮果價格是8到12元一斤,比前年幾乎翻了一倍,陳皮市場最近幾年這麼火熱,希望這片柑今年還能繼續賣個好價錢。”張健榮的百畝柑園,位於新會柑主産區之一的雙水鎮。看著自己柑園裏生機盎然的景象,這位種植戶滿懷憧憬。

  供求關係疊加疫情影響,陳皮市場行情火爆。以2020年下半年為例,各年份的新會陳皮採購價和市場零售價,同比均出現20%至40%的增幅。

  “這麼多花開滿枝頭,等都結成大的柑果了,不會把樹給壓壞嗎?是不是要把多餘的花清理一下呢?”今年4月,記者在新會採訪時詢問張健榮。

  “這你就有所不知了,我們新會的茶枝柑,柑果一年能採三季,每一季採的果,柑皮能製成不同的産品。”張健榮説。

  據介紹,新會柑按不同采收期,可分為柑青皮、微紅皮和大紅皮三種貨式,三種類型的柑皮各有其氣味、質地和功用。柑青皮在立秋至秋分時節採摘,果皮青綠色;微紅皮從秋分至立冬時節採摘,果皮黃色至黃綠色;大紅皮則是在立冬後採摘,果皮鮮紅色至大紅色。

  新會柑皮需在新會經過至少三年的自然陳化,才能成為新會陳皮。其間,柑皮要經歷新會濕熱、濕冷交替變化的地方性氣候,這對新會陳皮品質的形成至關重要。由於陳皮有着“陳久者良”的特性,年份越長的新會陳皮,自然價格也越高。

  根據2022年3月10日,新會陳皮村標準化倉儲中心公布的《新會陳皮標準幹倉陳皮價目表》,根據産區的不同,3年原枝柑陳皮市價每斤為790元至2710元;5年期原枝柑陳皮市價每斤1240元至4000元。在一家新會當地陳皮公司的網店中,正在銷售的10年期罐裝陳皮,每斤接近6000元;一罐120克的21年期的新會陳皮,售價接近30000元,合每克近250元。難怪當地有這樣一句俗語流傳甚廣——“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

  與價格居高不下並存的,是市場上不乏以次充好的亂象。記者在某購物&&上看到,有的商家售賣的所謂“20年新會陳皮”只要80元/斤,與前述相似年份産品的售價相差甚遠。

  “陳皮的價格受鮮果産地、陳化年份、儲存條件和供求關係等多種因素影響,市場上的確不乏外地柑冒充新會柑、用化學工藝加速陳化等亂象存在,甚至有一些劣質産品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傷害。”新會泓達堂陳皮茶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長成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新會陳皮産業這兩年的快速發展讓“新會陳皮”的品牌價值飆升,很多人都想“搭便車”賺快錢,也導致一些行業亂象,但他相信這只是暫時性現象,隨着新會對於公有品牌的保護,用不了多長時間,市場就會大浪淘沙。

  記者了解到,新會多家企業正在有序推進“新會陳皮溯源”工作。未來,消費者只需要掃二維碼,就可以實現對陳皮從田間到倉儲進行全流程溯源。

  除了將柑皮製成新會陳皮外,以完整果皮為容器,內部填入普洱茶製成的柑普茶,是新會陳皮融入茶飲市場的重要産品形態。人們熟知的“小青柑”即是柑普茶的産品之一。

  此外,新會陳皮與當地特産結合形成的産品形態也在不斷豐富,陳皮酒、陳皮花生、陳皮香腸等産品相繼問世,不斷豐富着一塊果皮能夠“包裹”的産業鏈內容。

市場需求旺 收藏作“嫁粧”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新會陳皮産業産值尚不足1億元。從2015年前後開始,産值快速攀升。2016年30億元,2017年60億元,2018年近90億元,2021年達到了145億元,新會陳皮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接近百億元,位居2020中國區域農業産業品牌——中藥材産業首位。縱觀新會陳皮産業的發展曲線,這一時期小青柑行情的火爆成為重要推手。

  相傳,清代新會進士羅天池在雲南做官時,受茶葉吸味的 啟發,將家鄉的新會大紅柑挖了柑肉後,填入當地的普洱茶。經長期陳放,普洱茶葉吸收了柑皮的氣味,首創出柑普茶。柑普茶的製作雖有百餘年歷史,但一直以來都是新會的地方性茶飲。

  2009年,梁偉釗從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後,隨家人遷到香港居住。2013年他辭去香港的公職,回到新會雙水鎮創業,親歷了小青柑為新會陳皮産業發展注入生機的關鍵節點。

  “2013年我創業建廠,做出了第一批小青柑産品,但拿到廣州芳村等大的茶葉市場時,幾乎沒有人認識。小青柑要想做得好,果殼用的都是新會柑,填充的茶也要用質量上乘的普洱茶,成本低不了,一開始銷路很難拓展。”梁偉釗回憶。

  小青柑的推廣很快迎來轉機。2015至2016年,雲南瀾滄古茶等普洱茶龍頭企業,攜帶大量資本進入新會,瞄準的便是小青柑這一融合普洱茶茶香與柑果果香的新興茶飲品類,希望發揮這一産品“一顆一泡”的特點,主打年輕消費群體。

  梁偉釗的新會柑茶加工廠,很快承接了大量為雲南普洱茶企代加工小青柑的訂單。隨着小青柑這一品類獲得市場認可,他也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隨後,梁偉釗擴建工廠,承包土地加大新會柑種植面積。據梁偉釗介紹,小青柑生意最好的時期,工廠九成以上的産能都用於小青柑代加工,幾乎沒有精力顧及原有的陳皮加工。

  從2010年至2018年,整個新會地區柑茶的産量從近乎為零增長至8500噸,産值也從無到有躍升至34億。

  小青柑雖然是爆款産品,但新會畢竟是陳皮産地而不是茶葉産地,填裝小青柑所用普洱茶的供貨渠道,也掌握在別人手中。“隨着這兩年陳皮市場的興起,現在我們工廠的生産比重反了過來,陳皮加工佔到了90%以上的産能。”梁偉釗説。

  “這也是新會陳皮産品類型多樣化帶來的益處,可以根據市場的情況隨時調整生産,每個采收季採多少類型的果,加工季重點加工什麼樣的産品,都可以靈活調整。”梁偉釗補充道。

  2020年1月2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在中醫治療方面首次提出陳皮相關應用,在此後的多版診療方案中均提及陳皮。不僅是國家級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不少地級市及以上衞生管理部門發布的中醫防治方案中,也多次提及陳皮。

  新會一家主營陳皮業務的上市公司2021年財報顯示,2020年該公司陳皮銷量增長幅度達84.5%,2021年陳皮的銷量增長達151.15%,市場對新會陳皮的需求旺盛程度可見一斑。

  馬祥是山東淄博人,2008年前後從事普洱茶的銷售,接觸小青柑後,他逐漸看好新會陳皮的銷售前景,如今他是新會泓達堂陳皮茶葉有限公司的銷售負責人。

  他告訴記者,以前很多新會人會做陳皮,但基本上都是用多少做多少,很少有人會收藏,而且那時陳皮的貯藏條件有限,因此市面上十年以上陳化的陳皮貨量很少,二十年以上的更是稀罕品。

  新會陳皮的收藏價值也逐步顯現。如今新會當地很多家庭,如果有女兒出生,就會存上一箱當年的陳皮,30斤至50斤不等,待女兒出嫁時作為嫁粧陪嫁。

“破橘子皮”的浴火重生

  如今的新會陳皮産業風光一時無兩,而在20多年前,這一産業險些毀於一旦。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新會人用了10年時間,將柑橘種植規模推向高峰。“但在1991年之後的五年時間裏,整個産業差點就垮了,直到2010年之後才恢復元氣。”提起往事,潘華金至今記憶猶新。

  潘華金是新會區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也是新會本地人,憑着對林果業的天然情感,上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後,他就將自己的職業生涯扎根在了柑園裏,當地人叫他“陳皮潘”。

  據潘華金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新會縣“分田到戶”後,一批柑農種柑致富,信用社多了“柑橘款”,村裏也多了“柑橘樓”。見身邊有柑農致富,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進來。1980年至1989年短短十年間,新會柑的種植面積從1.6萬畝猛增到近14萬畝。

  然而,新會柑産量逐年翻倍遞增,當時的市場卻難以消化,大量柑橘滯銷。新會一度要靠許多企事業單位購買“支農柑”支撐農民的信心,新會柑的價格從80年代初的1元每斤,下降至1991年的0.1至0.2元每斤,而每斤新會柑種植的成本就在0.5元左右。即便賠錢賣,依然賣不動,柑皮更是無人問津,淪為人們口中的“破橘子皮”。

  上世紀90年代,柑橘黃龍病的大爆發沒有得到及時遏止。不僅如此,由於當時苗木亂繁亂育現象普遍,不少次劣帶病苗木流入柑園,再加上柑賤傷農,大量柑園棄管失管。到1996年初,新會柑的種植面積從14萬畝銳減至不足700畝。

  儘管通過一系列舉措,新會柑的種植規模在本世紀初有所復蘇,但隨着産量擴大,鮮果價格再次下跌。

  “當時的産業幾乎只有種植環節,農民種柑就是為了賣果賺錢,鮮果價格受市場波動的影響非常大。只有將新會柑産品化,將新會陳皮産業化,才能將新會柑的價值放大並固定下來。”潘華金説。

  2002年12月,新會陳皮行業協會正式成立,着力打造公用品牌,將重點從原來賣鮮果逐步轉向賣陳皮,從原來農作物、農副産品的售賣轉向新會陳皮全鏈條商業價值的挖掘,推動新會柑種植標準化和新會陳皮産業化。

  2006年,新會柑、新會陳皮成功獲批由國家質檢總局對其實施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這兩項農産品的産地範圍及地理特徵,産品的理化、感官等質量特色,産品的生産技術規範等有了明確標準。2009年,廣東省頒佈新會柑地方標準及新會陳皮地方標準。

  新會陳皮的道地性保護有了依據,新會柑和新會陳皮的公有品牌建設和標準化的生産流程規範得到初步建立。柑茶、新會陳皮兩個品類近幾年的銷售火熱,讓新會人品嘗到了農業産業化結下的豐收碩果。

  “‘拉菲’紅酒之所以能長盛不衰,不在於規模,而在於品質的始終如一。拉菲以酒莊的形式,以特定品種、指定區域和規範技術,支撐品牌和産業發展十分成功,這是地理標誌産品和道地性藥材産業化很好的經驗。我們希望新會陳皮有朝一日也可以像拉菲紅酒一樣,成為具有極高市場價值的地理標誌産品。”潘華金憧憬着新會陳皮産業的未來。

  2021年新會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新會陳皮全産業鏈營收突破500億元的目標。下一步,新會將致力於打造集種苗繁育、陳皮種植、陳皮加工、文化休閒等於一體的陳皮現代化産業集群,向大健康産業的方向穩步邁進。

■採訪札記

“品味”一塊小果皮的成功之道

  從上世紀90年代滯銷的“破橘子皮”,到如今形成炙手可熱的産業集群,新會用30多年的時間,走出了一條特色農産品的産業化道路。曾經的“果賤傷農”已成為歷史,“果不愁賣”成為常態。

  梳理新會陳皮産業的發展脈絡,可以清晰地看到,和許多地區一樣,曾經的新會柑農,只把目光盯在賣果變現上,長期面臨産品附加值低,價格受市場影響波動大。市場機遇加上積極探索,新會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産業發展面臨的難點痛點,最終撬動起上百億元的産業鏈條。一塊小果皮背後的成功之道,同樣值得“品味”。

  一是注重打造共生性公有品牌,建立農業生産標準。“新會柑”和“新會陳皮”兩個國家地理標誌産品的獲得,讓兩種農産品獲得了品牌效應,也收穫了品牌溢價。不僅如此,原料來源的唯一性,保證了深加工産品質量的穩定性,而新會陳皮價值的不斷提升,又維護了新會柑作為産品原料的價值。

  如今,新會柑和新會陳皮種植、採摘、加工等環節,都有了各自的生産標準。為了讓標準清晰且統一,新會劃定了新會柑的産區,規定了新會柑的樹種,闡明了新會柑種植環境的特殊性,同時界定了三種果皮一年三季的采收時間。

  二是注重豐富産品類型,抵禦市場風險。在與普洱茶的合作過程中,新會借助小青柑的火爆在“藥食同源”的基礎上向茶飲進軍;當小青柑的熱度過去,市場風向發生變化時,新會借助柑果一年採三季的特點,及時調整發展重點。

  三是注重拉長陳皮産業鏈的完整性,實現價值收益閉環。陳皮具有“陳久者良”的特性,年份越久,價值越大,價格也就越高。但在南方潮濕多雨的天氣下,陳皮的晾曬和保存是一個難題。目前,新會當地多家企業正在着力打造標準化的倉儲,讓新會陳皮自然陳化的過程標準化,進而使新會陳皮的年份價值得到保證,讓新會陳皮的價值空間有更大提升。而且倉儲業態的建立,也會讓新會陳皮産業更進一步整合當地的資金、土地、廠房等生産要素,增強其産業鏈的完整性。(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莫鑫)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