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4版

“仕隱兩失”孟浩然

葉嘉瑩講詩歌之十:孟浩然的人格和詩作的複雜性

2022-04-29 13:17:2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4版

  葉嘉瑩講授

    于家慧、李曉楠整理 張海濤審校

  唐詩裏很多作者都有“仕”與“隱”的情結。我們上次講了陳子昂的兩首《感遇》詩,“蘭若生春夏”是對於不遇的慨嘆,是對年命無常、人生短暫、志意落空的悲哀;又講了“翡翠巢南海”,説的是遇而不得。所謂不得者,有兩種情況:一是不得其時——那個時代,一是不得其人——欣賞你的人。其中,不得其人也分兩種情況:一是説這個人欣賞你,但將你作為他的裝飾,而不是真的要發揮你的才能和理想;另一種情況是,當你後來發現這個人是個壞人,那是否還在他這裡做下去呢?

  我們還講了陳子昂的《登幽州&歌》,它的體式是特殊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兩個五字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是兩個六字句。其次,它的節奏也是特殊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三二的停頓,跟一般五言詩二三的停頓不同。第三,它的用字也是特殊的,用了一般在詩裏很少用的“之乎者也”之類的虛字,“後不見來者”的“者”,“念天地之悠悠”的“之”都是虛字。

  所以《登幽州&歌》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首唐詩,它的體式、節奏、用字都是特殊的,而且脫除了外表的修飾和技巧,所以文字上沒有“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這種美麗的字句的對偶,也不用像“蘭若生春夏”“翡翠巢南海”有比興寄託。他所寫的完全是一種感發的本質,是所有有才能有理想的人共同的悲哀和感慨,就是在時間和空間的無窮之中人類的渺小和短暫,而且是孤獨、寂寞的。這是在茫茫宇宙中,一種孤立的、完全孤絕的無常且無成的悲慨。

“骨貌淑清,風神散朗”

  講完陳子昂,我們現在開始講孟浩然。一般都把孟浩然和王維並稱,在唐朝認為他們是寫山水田園、自然風景的詩人。可雖然同是寫山水田園,不同的作者、經歷、心靈和感情所寫出來的,面目和風格是完全不同的,孟浩然跟王維就完全不同。我們要理解一個人的詩,需要理解這個人,作品的風格跟作者一定是有密切關係的。

  孟浩然是一個怎樣的人?關於孟浩然,《古詩今選》介紹得很簡單,説他是襄州襄陽人,生在永昌元年,死在開元二十八年。戴君仁的《詩選》稍微詳細一點,説“浩然襄陽人,隱鹿門山,年四十乃遊京師”。你看西方或日本的電影和文學,常常會探討人的心靈深處一些非常深隱的感情和意識。可是中國人寫傳記,只是寫外表,寫哪年出生、哪年死去,都做過什麼官,真正心靈感情的活動不談。其實在這個簡單的記載之中,如果真的結合孟浩然的詩來看,就知道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情況。

  《新唐書》有傳,説他隱居在鹿門山。早年不求仕,“年四十”才到首都長安來,所以傳上説他“年四十乃遊京師”,這一點就跟王維迥然不同。王維不但十八九歲就來到長安,而且會寫字、會畫畫、會彈琴、會作詩,與名公交遊。據説他曾經跟當時的岐王交好,而且到公主府中,得到眾人賞識,十八九歲就以文采感動了首都的名公巨富,所以王維早年就有求仕之心,這是一個基本的不同。而孟浩然四十歲來到京城後,參加考試沒有考中,所以從來沒有正式做過官。跟孟浩然同時代的一個人叫王士源,比他年輕一些,也是湖北人,非常仰慕孟浩然。孟浩然死後,王士源説“史不必書”,他認為孟浩然沒做過官,歷史上不一定會有他的傳記,覺得這麼風流文采的一個人從歷史上消失了,默默無聞,是一件可惜的事情,所以就蒐求他散佚的詩篇,編成了詩集。王士源寫了一篇序文,描寫孟浩然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説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貌”是外表的形貌,“骨”就是風骨、風格。一個人除了外表的耳目口鼻,還有他的風骨,有的人也許面貌長得很好,可是風度不好。所以“骨貌淑清”是顯得那樣的不凡俗,“清”就是不落塵俗的樣子。“風神散朗”,“散朗”是一種瀟灑自然的樣子,據説孟浩然身材是比較瘦高的類型。

  王士源還描寫孟浩然,説“行不為飾,動以求真,故似誕”。他做事情不虛偽,不做外表的裝飾,每一個行動都以真誠與人面對,所以在世俗人看來是“故似誕”,覺得這人太放浪了。又説他“文不為仕,佇興而作,故或遲”,他做文章不是為了求做官,不是只寫那些時髦的追隨風尚的文章,他不是勉強來寫,是真的有感發才寫,因此他不是作詩作得很多、很快的那一類詩人,所以説“故或遲”。王士源還説他“遊不為利,期以放性,故常貧”,“遊不為利”是説他交朋友不是為了自私自利的目的。有些人交朋友總看你有沒有利用的價值,孟浩然交友不是這種目的。“期以放性”,就是任性。喜歡誰就是誰,願意怎麼做就怎麼做,他沒有功利的目的,所以他確實是貧窮的。

在仕隱中間徘徊

  孟浩然是一個在仕隱方面相當複雜的人。從王士源的描寫來看,求隱是他的本性。本來是隱居荊州鹿門山,為什麼四十歲跑到長安?長安是名利之場。人是很矛盾很複雜的。孔子説:“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年輕人“可畏”,因為他們的未來不可限量,可以完成很多偉大的事情。可是孔子又説:“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四十歲是一個人應該在生命中有所完成的年歲,杜甫四十歲的除夕那天寫了一首詩,説“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過年就長一歲,今天晚上還是四十歲,明天大年初一我就四十一歲了,所以“四十明朝過”,四十歲永遠不會回來。我在人生的長途上已經開始走向下坡,所以“飛騰暮景斜”,就算是我杜甫再有“致君堯舜上”的飛騰理想,可我已經過了四十歲,是日暮黃昏的太陽,一天一天在沉沒了。

  孟浩然四十歲遊京師,一個原因是因為人的本能,當生命走向下坡的時候,忽然間一反省,覺得我怎麼一事無成?這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家貧親老,歷史上曾經記載孟浩然“慈親羸老”,“慈親”就是母親,“羸”是病弱,而且衰老。孟浩然家裏真的很窮。中國古人説出來做官第一個是為理想,為你對國家對人民、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而出來做事情。還有一個情形,就是孟子説的“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你出來做官不是因為貧窮,不應該把做官當作一個賺錢的手段,這是不對的,仕不應該為貧。可是“有時乎為貧”,有的時候人為了養家要出來工作。而且中國人常説你自己挨餓受凍,甘願受貧窮,無話可説,而讓父母跟你一同受貧窮,就是不孝順。所以孟浩然出來求仕,就是有這種矛盾。他本性不適合求仕,卻出來求仕了。

  而他求仕以後又怎樣呢?他來到長安,以他的文采,馬上受到很多人的欣賞,王維、張九齡都是欣賞他的人。當時還有一個散文家叫張説,這個“説”字不念shuō,念yuè,也是欣賞孟浩然的人。還有像王昌齡這些人都欣賞孟浩然。李白也欣賞孟浩然,以李白的天才,寫過一首詩《贈孟浩然》。他説:“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李白寫得這麼好。所以我們説作詩不一定用比興,不一定有什麼草木鳥獸的形象,就直接説出來,用賦的體裁,感發的作用在於敘寫的口吻。“吾愛”兩個字多麼坦率、多麼真誠,把對孟浩然的尊敬賞愛的感情都表現出來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因為孟浩然來到京師,以他的“骨貌淑清,風神散朗”,以他的詩歌文采,真是使當時首都的人都傾倒了。歷史上記載過一件事,説有一天很多文人在一起聚會,那是一年秋天,“秋宵雨霽”,剛剛雨過天晴,這些文士就“集于省中聯句”。什麼叫做“省中”呢?這是指唐朝的官制,中央政府的機關有三大部門,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從它們在首都辦公處的地理形勢上看,中書省在中間,門下省在左邊,尚書省在右邊,所以常常看到唐朝詩人説左省是門下省,右省是尚書省。當時王維、張九齡、張説都在政府工作,都很欣賞孟浩然,所以就請他一同來聚會,來聯句。什麼叫聯句呢?就像《紅樓夢》裏寫的,一天晚上下大雪,第二天他們聚會,説我們作一個聯句詩吧,一個人説兩句,一直聯下去。到孟浩然這裡,他就念出兩句詩來,“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秋天的晚上雨剛剛停,天上的雲彩慢慢散開,留下幾片薄薄的淡淡的雲影,在哪?在天上的銀河附近,“微雲淡河漢”。天剛剛晴,也許還有一些小雨點,梧桐大片大片的葉子,有很多雨水積在上面,所以現在風一翻動梧桐葉,就聽到滴答滴答的雨聲。“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不但寫秋宵雨霽,把景物寫得非常貼切,而且寫得非常高遠,高曠而廣遠,不落塵俗的感覺。“一座嗟服”,“一座”就是全座,“嗟”,都嘆息這兩句太好了,“服”,都佩服他,所以“為之擱筆”,説我們底下都不敢再聯,你這兩句太好了,所以孟浩然得到當時很多人的欣賞。

  這都是歷史上的故事,都有詩句流傳,所以可能是可信的。可是有一天,孟浩然到省中來拜訪王維的時候,唐玄宗突然來視察。省中本來是政府辦公的部門,怎麼可以隨便招待朋友呢?所以王維就叫孟浩然“伏于床下”,暫時藏在床底下。省中是有床的,因為有時候他們要值夜,這在唐朝是有記載的,像杜甫的詩裏就有《春宿左省》的題目。皇帝來了,可是王維一想我把他藏起來,有一天説出去就是欺君之罪,是殺頭的罪過,所以王維馬上向唐玄宗稟告,説我的朋友孟浩然來了,他因為不應該在這,不敢見您,所以藏在床下。玄宗説我聽説過孟浩然詩寫得好,叫他出來。孟浩然出來後,玄宗説你詩寫得很好,就念一首你作的詩給我聽吧。孟浩然就念了一首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他來到長安考試沒有考上,所以他很不得意,説我要回家,不做官了,就是《歲暮歸南山》這首詩。“北闕休上書”,是説北方的朝廷,“闕”指首都的城闕,“上書”是要求仕,“休”是停止,我不再上書。“南山歸敝廬”,我要回到南山,回到我的茅廬之中。“不才明主棄”,我也沒有什麼才幹,所以雖然是聖明的君主也不用我了。“多病故人疏”,因為我多病,所以故人也跟我疏遠,不來往了。“白髮催年老”,我頭上已經長了白髮,馬上就衰老了。“青陽逼歲除”,青陽指的是春天,春天的顏色是青色的,陽是和暖的陽氣,春天來了,就是“青陽”。春天來了,把寒冷的空氣,把舊日、舊年逼走了。“永懷愁不寐”,我心裏有一種長久的懷思、嚮往,這樣悲哀,所以我睡不著。“松月夜窗虛”,晚上看到窗外只有松樹和月光的影子,一片空虛。他念了這首詩,玄宗一聽“不才明主棄”,説你自己四十歲以前都不來考試,你怎麼説我“棄”?“卿自不求仕,朕何嘗棄卿?”

  之前説他四十歲遊京師,其實他前後來過兩次,第一次來沒有考中,到各處去遊歷了很久,我認為他這首詩應該是第一次求仕而沒有求到時所寫的,他第二次再來,念了這麼一首詩,“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如果我們對孟浩然沒有完全的認識,對他的悲哀慨嘆就不能夠完全體會和了解。

  孟浩然早年所寫的田園隱居的詩,我們可以再念一首《秋登萬山寄張五》。“北山白雲裏”,萬山就是襄陽附近的一座山,他説我登上萬山看北方的山隱約在雲霧之中。“隱者自怡悅”,“隱者”是隱居的人,看到白雲之中的青山,就覺得內心有一種歡喜快樂的感覺。李白也曾寫過這樣的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看到遠邊的天空好多鳥都飛走了,也看到天上有一片雲,沒有伴侶的、孤獨的,像陶淵明寫的“孤雲”。“獨去”,一朵雲獨自在空中飄走,而它飄走的姿態這樣悠閒。“相看兩不厭”,在這種孤獨寂寞之中,我跟它相看而能夠永久不厭倦。人世間的社會,像魏晉之間的詩人嵇康所説的,官場中人勾心鬥角,彼此欺詐,腐敗貪污,“千態百怪,在人目前”,所以“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大自然的山水這麼真誠,這麼美好,沒有虛偽,沒有欺詐。“隱者”之所以不願求仕,就是厭惡塵世間利祿的競爭和詭詐,所以孟浩然説:“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因為看到山這麼美,所以我就想要爬山登高,“相望始登高”。當我爬山的時候,秋天有鴻雁在高空中飛翔,“心隨雁飛滅”,我那種高遠開闊的心懷好像跟雁一同在天上飛。“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在山上看到黃昏的暮色,我也有哀愁,因為那種黑暗、孤獨、寂寞的侵襲,“愁因薄暮起”。秋天引起我的感發,我們説陰陽之氣,“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所以“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有時我看見在外面工作或種田的人回村子,就在沙灘岸邊的渡頭那裏休息。“天邊樹若薺”,你看遠方的樹,本來是很高的,可是因為它遠,所以就跟長得很矮的薺菜一樣。“江畔洲如月”,而江邊上圓圓的沙洲一片,好像是月亮一樣。“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張五你什麼時候帶著酒來?重陽佳節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大自然的風景之中飲酒。

  所以孟浩然早年寫的詩真的是山水自然,有一種高遠的意趣、興趣。可是他第一次來到長安考試沒有考中,回去的時候把錢都花光了,他走到河南南陽,天下了很大的雪,所以寫了一首《南歸阻雪》。裏面有這樣兩句:“十上恥還家,徘徊守歸路。”什麼叫“十上”?就是他説的“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給朝廷呈獻什麼東西都叫做“上”,到首都是上京,給皇帝寫奏疏是上書,把你的文章給朝廷,希望得到任用。“十上”極言其多,他説我幹求了多少次,來到首都做過多少追求仕宦的努力,而我失敗了,所以“恥還家”。現在這樣子落空無成地回去,我有什麼面目見家人?人的感情是很矛盾的,有的時候是你自己沒有完成,你的生命落空了,這是一個悲哀。別人眼中的你是什麼樣的?你能夠勝過別人對你的看法嗎?考不上大學,如果能完成別的事情,一樣很好,可是你受不住周圍親戚朋友對你的看法。所以他説“十上恥還家,徘徊守歸路”,我是應該回家,可是我有什麼面目回家,阻雪對我説起來是阻礙,可也是一個藉口,我就可以徘徊在這歸路。所以他不久之後就回到長安,做了第二次努力。他見到唐玄宗時所念的詩,應該是他第一次失敗時寫的,而遇見玄宗是第二次努力。所以他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説,你自不求仕,我何嘗棄你?玄宗對他不太滿意,所以他第二次又失敗了。

  他走到南陽是“阻雪”,他還有一首《早寒江上有懷》,這次是在江邊上,沒有回家,在歸路上徘徊。他是滿懷的失意、滿懷的落空、滿懷的羞恥,怎麼回家去?所以他在江邊上感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詩歌內容風格的兩面性

  一般説起孟浩然的詩,他的風格、內容都是兩方面的。“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寫隱居,表現了閒適的生活,這是一面。他後來入京求仕,&&對於仕用的追求,是另一面。這一面最有名的一首詩是《望洞庭湖上張丞相》,他經過洞庭湖,寫了這首詩呈給張丞相。張丞相是誰呢?書上有注解,據説就是張九齡。我們講陳子昂的《感遇》詩時,説張九齡也寫過《感遇》詩,跟陳子昂的風格比較接近。唐朝自從張九齡被罷相後,就開始走下坡路。因為張九齡之被罷免宰相,是在一場政治鬥爭中被李林甫擊敗了。後來玄宗年老了,也開始昏庸、懶惰了,就因為李林甫跟楊國忠這些人,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此以後唐朝就走向下坡了。本來唐太宗的時代是號稱“貞觀之治”的,唐玄宗“開元之治”也是很興盛的時代。張九齡在政治上是真的有影響、有品格的一個人,而他非常欣賞孟浩然。所以他被罷免後,到荊州去作荊州長史,曾聘請孟浩然來自己的幕府。所以孟浩然是很複雜的,他有閒適生活的一面,中間也有求仕的心情。孟浩然求仕失敗後,晚年表現出了失志和迷惘。

  所以孟浩然的詩歌寫作可分為三個階段:早年表現了隱居的閒適的生活;後來到長安求仕,表現過追求仕用的心情;晚年表現他失志以後生命落空的迷惘,這是從生平的內容來説。另外從風格上也可以分成幾面來看,先説寫景,再説言情。孟浩然寫景的時候,我認為也是兩方面的,他是很奇怪、很複雜、很矛盾的一個性格。在寫景這方面,他曾經寫了“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這樣非常超妙高遠的詩句。

  《望洞庭湖上張丞相》這首詩是他表現求仕心情這個階段的作品。“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這是孟浩然寫景的一面,他有時候寫得非常超妙高遠,而且開闊博大,這是他的好處。都是寫景,有的人寫景是從一個大的鏡頭整體地寫下來,有的是把鏡頭分散,從一個小的地方來雕琢刻畫,像我們之前講的“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可孟浩然有時候可以寫出非常超妙、高遠、開闊、博大而且非常渾成的一種風格。“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秋天八月的時候,洞庭湖的湖水“平”。我是曾經在岳陽樓上看洞庭湖,孟浩然也是在岳陽樓上看洞庭湖的。什麼叫做“平”?如果在洞庭湖邊上看,湖不是平的,你就看見眼前的波浪永遠在動,“平”是一種遠觀,是你在高處,在岳陽樓上遠觀洞庭湖。不但是遠觀,而且要寫出洞庭湖的廣闊,所以是“平”,一望無邊,水天相接。光是這一個“平”字,他就展示了很廣闊的、很遙遠的一份眼界。他在《秋登萬山寄張五》裏説“天邊樹若薺”,遠看樹就變成像一叢薺菜一樣,你近看樹有很多枝幹,是很高的。“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因為湖水是這麼廣遠,看不到陸地,遠處水天相接,所以是平的,底下的湖水跟上面的天空,水天相映。“涵”者,是水光中所包含的,從函,水字邊。“函”是封起來的意思,本來是個匣子,封在其中,所以你寫信的信封叫做“函”。“虛”就是太空,“涵虛”就是包含著虛空,天空都倒映在其中了,“太清”是天的代稱,“混太清”就是把天混入其中,所以“混太清”跟“涵虛”意思是差不多的。水天相接,把天光都包容在水中,就是“涵虛混太清”,極寫洞庭湖的廣遠遼闊,整個天空都倒映在水中。“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你看遠處,洞庭湖與雲夢澤相連接,遠看天空之中有一片霧氣迷蒙,那個方向是雲夢澤所在。“氣蒸雲夢澤”,是遠看的,底下是“波撼岳陽城”。“八月湖水平”只是一種遠觀的、遼闊的感覺,事實上是有波浪的,所以寫到近處就“波撼岳陽城”。洞庭湖這麼大,湖水的浪是很大的,在洞庭湖邊,岳陽樓下,就覺得波浪一陣一陣打到岳陽城的城樓上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從遠景寫到近景。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這四句寫的氣象非常超妙、高遠、開闊、博大而且非常的渾成。他也是寫景,但不是小的景物的雕琢修飾,這是孟浩然寫景的一面。

  可是孟浩然寫景也有雕琢修飾的時候。“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天邊樹若薺”就比較有一點雕琢的痕跡。還有像“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是出自《夏日南亭懷辛大》。他寫景有時比較刻畫,有時卻寫得渾成,所以他是兩方面的。

從“吾愛孟夫子”到“吾憐孟浩然”

  我們講了李白贈給孟浩然的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你看李白筆下是多麼風流瀟灑的一個孟浩然!真是寫出了孟浩然超妙的一面。“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軒”是做官的人所乘坐的車輛,“冕”是做官的人所戴的烏紗帽。他年輕的時候就看輕了利祿,不追求功名,一直到老年仍然隱居,所以“白首臥松雲”,隱居在山中。“臥”者,極言閒適的生活,不是説他每天都睡在床上,而是説他不問政治,&&隱居的、非常閒適的生活。“棄軒冕”,不是我追求不到,是我不要它,把它棄了。“白首臥”是説我過隱居的生活,表現了閒適的情調,而且臥在什麼之中?臥在青松白雲之中。孟浩然早年隱居,人説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他本身是有不喜歡世俗污穢競爭的這一面,所以李太白才看到他風流瀟灑的一面。

  不同的詩人,在不同的情景之下看到不同的孟浩然。杜甫也寫了一首給孟浩然的詩,真的跟李太白是一個對比。他説:“吾憐孟浩然,短褐即長夜。賦詩何必多,往往淩鮑謝。”李太白説“吾愛孟夫子”,杜甫説“吾憐孟浩然”,我真是可憐、同情孟浩然。孟浩然何以值得可憐?是“短褐即長夜”,孟浩然家裏非常貧窮,以他的本性,他的隱逸不是欺騙,不是故作高姿態,他是果然有風流浪漫、鄙薄世俗的那一面。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叫韓朝宗,曾經做過荊州刺史,他喜歡推薦人才。李太白的全集裏有一封信是《與韓荊州書》,以李太白的天才,他給韓荊州寫信,希望韓荊州能夠推薦他。在這封信裏面他吹牛説,“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説我身材長得不高,不到七尺,可是我的內心超過萬人以上。我現在還不是講李太白,而是説韓荊州喜歡推薦人。因為荊州在湖北,孟浩然又是湖北襄陽人,所以喜歡推薦選拔人才的韓朝宗就跟孟浩然説,我到首都去推薦你,你跟我一起去。已經約定了日期,可是那天恰好孟浩然有幾個老朋友來了,他又喝酒又聊天,非常高興。有人問他,你今天應該跟韓荊州有約會啊,怎麼不走?他説,我現在喝酒喝得正高興,我怎麼到那裏去呢?最後他就沒有去。所以孟浩然不是把功利放在第一位,而是有他瀟灑的、鄙薄功利、任性適意的那一面。所以王士源寫傳記,説他“遊不為利,期以放性”“文不為仕,佇興而作”,任性自然的那一面是孟浩然本身的性情。

  可是他後來“家貧親老”,家裏越來越窮,母親也年老了。你自己生活苦一點沒有關係,怎麼能讓年老的母親也跟你受苦呢?這是他出來求仕的一個原因。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你怎麼忍心你自己的生命就這麼落空了?孔子説“四十五十而無聞焉”,你到四十五十而沒有做出一點成績來,生命就落空了。杜甫的詩也説“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所以孟浩然就有這種矛盾的心情。他本來是鄙薄功利,這是真實的,可是他後來跑出來追求,而且果然是家貧親老。而他追求的結果沒有成功,所以他就漂泊在旅途之上。在長安失望了,他又不好意思回家,“十上恥還家”,所以只好“徘徊守歸路”,所以孟浩然就完全落空了,因為他沒有堅持守下去。陶淵明堅持走下去,饑寒交迫,有的時候不得不乞食,可是他堅持不改變,所以他有他的完成,可是孟浩然不以為這個是可以完成的,他放棄了他原來所持守的,去追求另外一個東西,而另外一個東西沒有得到。所以孟浩然晚年真是有一種落空的悲哀,不但是精神上落空的悲哀,還有物質生活上果然的貧窮困苦。所以杜甫説“吾憐孟浩然,短褐即長夜”,“褐”是粗布的衣服,夜晚連厚的棉被都沒有,就穿著一件短的粗布衣服,來守住漫長的冬夜,不能夠安眠。不過杜甫説他詩寫得好,“賦詩何必多”,孟浩然詩很少,而且長詩很少,他作的多半都是五言律詩。所以説他是“佇興而作”,他不是要跟人比賽,是有興趣就寫,所以“賦詩何必多”。

對謝靈運山水詩的繼承與超越

  之所以要引用杜甫的詩來證明孟浩然,是因為孟浩然的詩雖然不多,可是他“往往淩鮑謝”,“淩”是超過,往往超過“鮑謝”,“鮑”是鮑照,“謝”是謝靈運。

  謝靈運的詩歌有什麼特色?謝靈運的詩喜歡刻畫山水的形貌,從外表的形狀來描寫。我們説過寫詩有兩種情況,《文心雕龍》之《物色》篇講到“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外物的景色的變化,使你的內心隨著它變化,你的內心有一種感動,內心的感情有一種活動。謝靈運的詩有時只刻畫山水的外表,不表現“心亦搖焉”。我們之前舉了他一首詩《登池上樓》,重點是要説明謝靈運的對偶,一個是天上飛的鴻鳥,一個是山谷裏潛藏的蛟龍,用這兩個做對比,説明了對偶,可是我沒有説明謝靈運的刻畫。

  孟浩然這個人這麼複雜,杜甫説他是“往往淩鮑謝”,今天我要説明孟浩然,説明中國詩的源流跟影響,所以我們要簡單地看一下謝靈運是怎麼寫山水的。

  我們來看謝靈運的一首詩《從斤竹澗越嶺溪行》,我們沒有時間講全詩,只請大家看一看謝靈運寫景物的句子。“岩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你看寫景的時候他不直接表現他的感動,看到他在山裏邊走,那山岩下很多雲彩忽然間聚攏在一起。“岩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花上有露水珠,“泫”是露水珠閃動的樣子,岩下的白雲正聚在那裏,還沒有散開,花上的露水也沒有幹,還在閃動。“逶迤傍隈隩”,“逶迤”是曲折,在山裏走得曲曲折折的,我走的地方靠近最窄小的路,“隈”是山谷之中很狹窄的小路。他説我走“迢遞”,我走得很遠,“陟”是登高,登上了最高最危險的山嶺。“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看見水裏有“蘋萍”兩種植物,“泛”是漂浮,在深水之中隨水波動的樣子;我還看見“菰蒲”,也是水裏面的兩種植物,“冒”是從水裏面長出來,從淺的水中長出來。深水上面飄蕩著的是“蘋萍”,淺水之中長出來的是“菰蒲”。他寫的都是外表,這裡面有感動嗎?沒有。這是謝靈運寫景的一個特色,但他不是不寫感動,他要把景物跟感動分開,寫景的時候就寫景,下面再寫他的感動。“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這就是他的感動。這個感動我們今天不講,我們只是講謝靈運寫景物的詩,有的時候是刻畫形貌。你一定要記住一點,中國寫山水田園、寫大自然的詩人關於景物的描寫有兩類,一類只是刻畫外表的形貌,另外一類是寫山水給詩人的感發。

  謝靈運寫山水都是寫山水的形貌,不寫山水的感發。可是孟浩然不然,他既有寫山水形貌的一類詩,也有寫山水感發的一類詩。哪類是寫山水的感發?《早寒江上有懷》,就是山水自然的感發。

  孟浩然寫景的詩有兩類,那麼言情的呢?也有兩類,有的時候是直言的敘寫,有的時候是結合興象。什麼叫結合興象?象就是意象,用意象傳達一種感發,跟山水的感發、言情的興象結合起來。所以孟浩然的詩歌內容從生活的階段來分,有三種不同的感情,從閒適的隱居,到追求仕用,到晚年失志的悲哀。言情跟寫景這方面也有不同的風格的表現。寫景有的時候刻畫形貌,有的時候寫山水的感發。言情有的時候直言敘寫自己的情意,有的時候就結合了山水的感發。

  他的《望洞庭湖上張丞相》,前面寫山水,有他渾成高遠的那一面,後面言情他就直接地説了。“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洞庭湖這麼廣遠,我想要“濟”,“濟”就是渡過。可是這個濟渡有兩種情形,一個“濟”是追求自己的成功,我要渡過去。另外還有一種暗示,“濟”可以是救濟天下,把自己的成功跟救濟天下的理想結合起來。我何嘗不想追求仕用的成功,不想完成我的理想呢?“欲濟”,可是沒有人給我一條船、一雙槳,“舟”是船,“楫”是划船的槳。我沒有辦法,沒有人給我以援手,朝廷沒有一個人給我一個官職做,讓我實現我的政治理想,我“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端居”就是坐在那裏不動,你叫我什麼都不做就白白地過日子,我覺得可恥,特別是“聖明”,在這樣一個好的時代。如果是亂世你可以不做官,諸葛亮當時不肯出來做官,説是“茍全性命”,茍且保全性命。可是孟浩然早年是在玄宗“開元之治”的時代,所以他説我不出來工作,每天把生命都耗費了。“坐觀垂釣者”,我坐在旁邊,我自己沒有動作,我自己沒有完成,看別人釣魚。“徒有羨魚情”,我也羨慕人家怎麼抓了這麼多魚,我一條魚都沒有抓到。所以他就把求仕的心情,直接地寫出來了。

  有的時候他不直接寫,《早寒江上有懷》開頭説:“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前面四句寫得非常好,真是興象,真是情景交融。“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是寫景,但是寫的中間有感發,不像謝靈運寫得很美,但沒有內心感發的活動。哪個詩人寫景物有感發,哪個詩人沒有感發,從哪看出來?從他怎麼樣説話看出來。“木落雁南度”為什麼就有感發?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做《淮南子》,上面有這麼兩句説“木葉落,長年悲”,這個木指的是木葉,不是通常説的木器的木。中國古代説“木落”這個“木”指的是木葉,就是樹葉,所以“木落”就暗示了一種感受,有一種潛在的效果。我們上次講過陳子昂的詩“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杜甫懷念宋玉的詩説“搖落深知宋玉悲”。所以“木葉落,長年悲”,傳達的是那種搖落的悲哀。“木落”是他自己的生命走向衰老的搖落的悲哀,所以他的感發是藏在裏邊的。“雁南度”有什麼暗示,有什麼樣的理想?因為雁是來往自由的,雁可以向南飛。而孟浩然在旅途之中,遠離他的家鄉襄陽,雁都向南方飛了,我什麼時候能回到南方的故鄉去?所以“木落雁南度”,他晚年的生命落空的悲哀,他漂泊的離家在外的悲哀,都在這五個字裏表現出來,含蓄在景色裏了。何況現在呢?他説“北風江上寒”,早寒差不多在九、十月之交,晚秋初冬之際。中國人説九月、十月是要準備寒衣的季節,你要準備冬天過冬的衣服,有家的話,你的家人就給你準備寒衣了。所以説“寒衣處處催刀尺”,這是杜甫的詩句,説應該做寒衣了,你到處都聽到剪刀和尺的聲音。可是孟浩然一個人這麼貧窮,流落在外,沒有寒衣,所以“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一個“寒”,表現的是身心兩方面的孤絕。

  我們講孟浩然的詩,大家可以看到,孟浩然這個人,可以説是仕隱兩失。唐朝的詩歌,“仕”還是“隱”,是他們的一個情結,是他們內心最關切的問題。我們從陳子昂、張九齡的《感遇》詩,講到對“仕”“隱”的不同態度。而孟浩然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態度,以他的天性應該是適合於隱的,他早年也安心於隱。可是中年以後,一方面是生命的落空,一方面是家境的貧窮,所以出來求仕。他出來求仕的時候,就把他原來隱居的那種閒適的、安逸的、自得的心境給破壞了。可是,他求仕又沒有得到,仕和隱都完全落空了。所以,孟浩然是一個仕隱兩失的人。(未完待續)

  本文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華詩教’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項目編號:18@ZH026)的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