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6版

渭城詩意千載悠 咸陽古原盡王侯

走進中華民族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之都

2022-03-25 12:37:1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6版

唐乾陵。資料照片(受訪者供圖)

咸陽博物院漢兵馬俑。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孫正好攝

西漢皇后之璽。來源:陜西歷史博物館官網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孫正好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1000多年前,晚唐詩人許渾臨渭水之濱,登高樓以懷古。此時,唐王朝江河日下,而詩人所見亦是滿目飄零——秦代舊苑已成鳥下蠻蕪,漢朝宮室形似秋之黃葉,客居異鄉的詩人面對如千百金鈴齊鳴般的觸目之景,寫下了千古名句“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許渾的感懷之地,正是中華民族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大秦帝國之國都——咸陽。

  自商鞅變法到荊軻刺秦,從楚漢爭天下中淪為焦土到女皇武則天歸葬乾陵,地處八&&秦川腹地、渭水北岸的古都咸陽,曾宮闕羅北極,千載坐盈虛;自周、秦至漢、唐,方圓800平方公里的咸陽原上,分佈着27座帝王陵墓和2000多座陪葬墓——這裡曾是風雲激蕩、雄圖霸業之地。

  “涇渭橫秦野,逶迤近帝城。”歷史上,咸陽長期是京畿重地。作為西出長安的首個大驛,一年之始的春季,古人多在此飲酒相送,折柳贈別:王維在渭城朝雨中勸君進酒,李賀在咸陽古道上衰蘭送客;李白嘆“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岑參道“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這裡又是古道情長、詩意棲居之地。

  近日,記者走進中華帝陵密集地咸陽,在渭城春色中看秦地山河,感漢韻唐風。

渭城詩意:折柳送別咸陽道

  秦川萬樹春陰合,渭城絲雨勸離杯。翻開中國古代色彩斑斕、余韻悠長的送別詩篇,會發現“渭城”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作別之地。在一年之始的春季,古人多在此折柳贈別,渭水相送。唐代詩人韓翃詩云“渭城寒食罷,送客歸遠道”。李白也曾在“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中“鬥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

  關於渭城的送別詩,或許還屬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最有名: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中,王維以其“詩中有畫”的寫意筆法,輕描淡繪渭城之春,亦道出歷來在此送客,多是西出長安、前往西域之地。

  “飄飄東去客,一宿渭城邊”,“渭城柳色關何事,自是離人作許悲”,“玉關去路心如鐵,把酒何妨聽渭城”……頻頻出現在古代送別詩中的渭城,即今咸陽——古時因曾置渭城縣,故又有渭城之稱。王維送別元二之地,在唐時的渭城驛(又稱咸陽驛),此後西去沿線驛站連屬,興平驛、馬嵬驛、武功驛……過安戎關後達於隴右,前往陽關、玉門關。

  古代行路,不如現代之便捷。在王維所處的唐代,出京師長安往東南荊楚之地,可走藍關古道,被貶潮州刺史的韓愈正是在此道上苦吟“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通巴蜀則多走南向的秦嶺蜀道,所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若要一路向西,則需跨過渭河走咸陽而西出,穿河西走廊,直抵西域。

  “西漢張騫鑿通西域後,咸陽成為自長安西出陽關的必經之地。”咸陽歷史文化研究者楊煥亭説,“漢唐時期,長安作為帝都,文人、詩人云集,而咸陽是京畿重地,距離長安城僅20多公里,乃西出長安第一站,渭城、咸陽頻頻現身送別詩,自是情理之中。”

  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小別”“話別”,古時西域是邊塞苦寒、“春風不度”之地,西出陽關者多為保家衛國,或開疆拓土,或鎮守邊關,有時意味着生死難料,或難再聚,因此咸陽之別或多或少都含有一絲“壯行”“訣別”的意蘊,所謂“不堪未別一杯酒,長聽佳人泣渭城”。

  如唐代詩人令狐楚所寫“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詩中之別是少年壯志,是豪情萬丈奔赴疆場;李賀名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則有悲壯意味;明代靳學顏之《渭城曲》“春風送客渭城西,折柳亭前落日低。驄馬漸隨塵影沒,黃鸝飛上戍樓啼”,此中之別則語調低沉,悵然若失,有訣別之感。

  古時橋少,再加上渭河季節性漲水等原因,自長安進咸陽,往往是橋船並用。因此,咸陽道上的送別,除了在驛站、折柳亭外,還發生在橋頭、渡口等地。

  “咸陽境內,渭河橫貫東西,古時渭水豐沛,水上交通便利,沿岸渡口星羅棋佈,曾出現過安劉渡、中橋渡、兩寺渡等重要渡口。”咸陽古渡遺址博物館講解員苗陳介紹説,“至今每逢枯水期,渭河河道中仍矗立着數十根慘遭火燒、幾近腐朽的木樁,經專家考證即為咸陽古渡遺址。”

  作為“秦中第一大渡”,咸陽古渡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北上蕭關、西出陽關、東抵長安者多由此渡渭,商旅、駝隊、馬幫……“往來名利之客,絡繹不絕”,且垂柳夾岸,景色宜人,係關中八景之一,是送客的理想之地。“日暮咸陽古渡頭,兼天波浪使人愁”,“客路風塵紅照裏,漁家寒火碧煙中”。渭水邊的相送,往往是在野色蒼茫、人喚斜陽中目送西邊,漸行漸遠。

  古道自迢迢,咸陽離別橋。文獻記載,在戰國時代,渭河上便有修橋之舉。古時咸陽境內渭河上較為知名的橋有中渭橋和西渭橋(又稱咸陽橋),咸陽原上的諸多送別,亦有此二橋見證。

  中渭橋於始皇年間正式建成。《水經注》記載,中渭橋是座多跨梁式木橋,由750根橋柱組成67個橋墩,橋面寬13.86米,南北長524.4米。到漢朝時,一些重大的政治活動常在中渭橋舉行,據説當年張騫出使西域時,300多人的外交使團手持大漢之符節,在中原王朝的殷殷送別中,正是踏此橋而銜命西去,遁入蒼茫起伏的咸陽古原……

  相比於中渭橋,建於西漢武帝建元時期的西渭橋,又稱咸陽橋,為西出長安必經之路,更顯重要。唐詩中最壯烈的咸陽送別即發生於此。

  《資治通鑒》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討南詔蠻……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正是目睹了上述慘狀,滿腔憤懣的詩聖杜甫寫下了千古名篇《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於,不久之後,咸陽橋又見證了楊國忠及整個唐王朝的倉促之別。安史之髮發生後,唐玄宗攜楊貴妃及一眾大臣,從長安倉皇出逃,相傳路過咸陽橋後,楊國忠為阻止叛軍追趕,下令火燒咸陽橋,如驚弓之鳥般地告別了都城長安。

  公元756年,正是在咸陽境內的興平馬嵬驛,玄宗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並強迫楊貴妃自盡。在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命運節點上,目睹無數歷史風雲變幻的咸陽,又見證了唐玄宗與楊貴妃“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愛情永別。

大秦帝都:咸陽宮闕鬱嵯峨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領兵40余萬,在今西安臨潼設下了殺氣騰騰的鴻門宴,最終將先期到達咸陽的劉邦逼走漢中。

  率兵進入咸陽後,與秦人素有殺親之仇的項羽,遂“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曾“天極周環百二都,六王鐘鐻接劉蘇”的秦都咸陽,在漫天大火中淪為焦土。

  “我們曾在秦咸陽宮遺址上考察40餘里,很多地方都能撿到被大火燒成軟陶的焦紅色土塊。”長期研究秦宮遺址保護的咸陽師範學院副教授徐家驥説,“以此推斷,當時的沖天大火,溫度可能高達三四百度。大火將樓&燒塌後,接着將地面燒熟。”

  在今咸陽博物院的陳列室中,收集有久負盛名的秦磚,其顏色青灰、質地堅硬。正方形的地磚紋理清晰兼具防滑功能,長方形的空心踏步磚足有兩米之長,陣勢逼人。考古學家以“敲之有聲,斷之無孔”讚揚秦磚質地細膩,渾厚質樸。

  秦地最盛,無如咸陽。秦人起於西陲(今甘肅禮縣、西和一帶)後,逐漸一路東進,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都城遷至地理位置更為優越、“四方輻輳、並至而會”的咸陽,以“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而早在遷都之前,商鞅已開始督建咸陽。後經歷代秦王不斷營建,都城規模不斷擴大,包含了宮城區、居民區、商業區、休閒游覽區及手工業生産區等,宮闕也更加瑰麗壯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平六國,統一天下,咸陽由此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國都,成為秦王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後,秦始皇在此全面推行郡縣制,統一貨幣、文字及度量衡,修秦直道、馳道,並在北方築起萬里長城。

  同時,秦始皇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擴充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天子曉禦咸陽宮,樓閣高低復道通。十石之鐘萬石虡,遙聞天樂在虛空。”作為秦帝國的政治活動中心,“非壯麗無以重威”的咸陽宮伴隨着波雲詭譎的政治風雲,成為許多歷史事件的旋渦之地,范雎相秦、完璧歸趙、嫪毐叛亂、荊軻刺秦……

  “跟後世漢唐宮殿建築類似,咸陽宮也是高&建築,體現出精密的設計思想和高超的建築水平。”徐家驥説,“一些宮殿功能齊全,除了辦公區域外,還建有取暖壁爐設施、儲藏果品的冷藏窖。”以發掘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咸陽宮二號宮殿遺址為例,其為多層&榭建築,東西長127米,南北寬32.8到45.5米。在主體建築東半部,發現有盥洗室,&基周圍建有回廊,並埋有排水設施。

  現存於咸陽博物院的陶制地漏、排水管等文物,見證了當年咸陽宮防水功能的完善。“咸陽宮一號宮殿發現的排水管大口徑處達28厘米,地漏口徑達74到75厘米,漏水孔徑為13.5厘米。”咸陽博物院研究人員吳曉璇介紹説。“二號宮殿發現的排水設施設計合理,先將&上積水排入地漏,再由管道排入回廊外的滲井。咸陽宮宮殿遺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均有類似的發達排水系統。”

  “咸陽宮闕鬱嵯峨,六國樓&艷綺羅。”廣義上的咸陽宮殿群,還包括已蕩然無存的六國宮室。《史記》記載:“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秦國果真每打敗一個諸侯,就令畫師描摹其宮室,照原樣建宮殿於咸陽原一帶?

  考古發現證實了《史記》中的説法。20世紀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咸陽渭城區發現了六國風格的陶制建材遺物,如毛王溝附近出土了楚國瓦當,怡魏村發現了齊國瓦當,柏家村存有燕國瓦當,這些文物顯示的六國宮室具體方位,與《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描述基本一致。

  此外,秦始皇還在咸陽渭城一帶挖池築島,修蘭池宮;在今咸陽涇陽縣一帶修望夷宮,作為防範匈奴南下的瞭望哨所;在梁山腳下用“紋石”築成“織錦城”梁山宮,在渭水以南開建章&宮、阿房宮等。最多時,咸陽境內宮殿建築數量達到約270所,整座城市“體象天地”,恢弘壯麗,北以甘泉、嵯峨山、九嵕山為屏障,南跨渭水,東至河西,“木衣綈繡,土被朱紫,宮人不徙”。

  “從考古發掘來看,秦都咸陽似乎沒有封閉、固定的城墻,在東西數百公里範圍內,200多座宮殿沿渭河兩岸綿延伸展,蔚為壯觀,幾乎囊括了整個關中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開放性大都市之一。”楊煥亭説。

  離宮別館林立,宮殿樓閣相連,大興土木、奢靡無度自然導致百姓賦斂愈重,再加上一系列暴政的疊加影響,不堪重負的各路豪傑紛紛揭竿而起,反秦戰火愈燒愈烈,最終秦帝國在僅存15年後覆滅。在霸王項羽點燃的熊熊烈火中,擁有140多年歷史的秦咸陽古城化成一片瓦礫。

  漢代以後,都城跨渭河南移,加之渭河河道不斷向北侵蝕,咸陽城被迫西移,秦咸陽古城日漸衰零,以致“咸陽宮殿無尺瓦,直抵南山是禾稼”。曾經不可一世、以圖萬古長青,轉眼間卻是灰飛煙滅、片瓦不存,王朝更迭的戲劇性也讓咸陽古原成為後代詩人登臨抒意、感懷歷史興廢的“活教材”。

  “經過此地無窮事,一望悽然感廢興。”關於咸陽的感懷詩歌,很多是借古諷今的,如唐代詩人胡曾《咏史詩·咸陽》所寫:“一朝閻樂統群兇,二世朝廷掃地空。唯有渭川流不盡,至今猶繞望夷宮。”旨在提醒後代統治者若不與民生息,必會與秦一樣“粉黛蕭瑟,宮室草長”。再如清朝詩作“咸陽宮殿久榛蕪,豈待今時跡如掃。千秋龜鑒示興亡,仁義從來為國寶”,亦在抒發同樣的警示意義。

  所謂“表裏山河猶往昔,變遷朝市已多年”。在後代諸多詩人的筆下,曾經冠冕如蓋的咸陽宮闕皆成荒原,“舊宮人不住,荒碣路難尋”,有的地方甚至面目全非,“野狖穴孤墳,農人耕廢苑”,“遺墟久被民家佔,四望空余瓜蔓根”。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秦都咸陽的滄桑巨變,自然也讓來到此地的詩人喟嘆繁華易逝,頓生功名利祿皆如過眼雲煙之感——“榮華奄忽何可論,千門萬戶無復存”,“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

漢唐陵闕:咸陽古原盡王侯

  1968年,咸陽韓家灣小學學生孔忠良放學回家,走到一個名叫狼牙溝的地方時,發現渭惠渠邊的土坎上有個“白色石頭”在夕陽下閃閃發光。感覺“石頭上”雕刻的小動物甚是可愛,孔忠良便將其帶回家交給了父親。父子倆或許都沒想到,這塊從荒郊野外撿到的奇怪“石頭”,就是後來大名鼎鼎、被列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的無價之寶——西漢皇后之璽。

  作為迄今發現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的帝後玉璽,皇后之璽呈正方形,邊長2.8厘米,重33克,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印面陰刻“皇后之璽”四個篆字,其發現地狼牙溝正處於咸陽古原上的長陵墓葬區。長陵,乃大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之陵墓。

  《漢書·地理志》載“長陵,高帝置”。劉邦稱帝後不久便開始倣西漢帝都長安營建長陵,地址選在咸陽原制高點,與漢長安城隔渭河相望,正對漢未央宮。公元前196年,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中身中流矢,返程中發病,次年崩於長樂宮,後葬入長陵。

  “長陵高闕此安劉,附葬纍纍盡列侯。”高祖陵封土呈覆鬥形,高32.8米。若從空中俯瞰,長陵以東、涇河以西的咸陽原上,大大小小的墓葬綿延約15里,呈南北方陣排列,這就是長陵陪葬墓區,墓主多是西漢開國元勳、朝廷重臣以及后妃,包括蕭何、曹參、周勃、周亞夫等人……

  離高祖陵東南約280米,則是“佐高祖定天下”後又“臨朝稱制”的呂后之陵,劉邦與呂雉“同塋異穴”。不少學者因此推斷孔忠良撿到的皇后之璽即為呂后所有,但目前仍缺乏足夠考古實證。

  “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咸陽南臨渭水、北亙嵕山,山水俱陽,故名咸陽。自周、秦至漢、唐,方圓800平方公里的咸陽原上,分佈着27座帝王陵墓和2000多座陪葬墓。“咸陽原地勢高亢,黃土深厚,依山臨水,自古便為形勝之地,在西漢時又比鄰京師,因此成為西漢王朝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園。”咸陽師範學院歷史地理研究學者王永飛説。

  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西漢11座帝王陵中,9座高居咸陽原,這些高大墳冢聯合四週拱衛的大量陪葬墓如衛青墓、霍光墓等,高鵬展翅般沿秦時鄭國渠走向,在咸陽原一字排開,氣勢宏偉如陣陣天漢雄風,國寶級文物頻現,如“封狼居胥”“冠軍侯”霍去病墓園的馬踏匈奴石雕,造型古拙,生動逼真,為中國古代圓雕之冠;長陵陪葬區出土的西漢彩繪兵馬俑,號稱“三千軍馬”,神態各異,彩繪精緻,是我國最早發現的兵馬俑群,為稀世國寶。

  盛唐長安都,帝王咸陽墓。與漢代堆土為陵不同的是,唐代帝陵大多因山為陵,選取“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峰“鑿穴為葬”,氣勢更加雄偉,防盜功能更強。唐18陵中,9座帝陵位於咸陽境內,分佈在乾縣、禮泉、涇陽、三原的北山一帶。

  “煙籠六駿鸞聲歇,雲鎖九嵕樹影重”,“行人欲問昭陵跡,盡在嵐浮翠涌中”。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位於咸陽禮泉縣東北的九嵕山主峰,海拔1200多米,呈孤峰聳峙狀,寢宮浩大華麗,陵區範圍約30萬畝,陪葬墓多達190多座,魏徵、李靖、房玄齡、長孫無忌等名臣宗族墓葬,以扇形分佈在陵山兩側和正南面,恰如群星拱衛北辰。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遷居洛陽,後駕崩於此,其臨終遺囑為:去帝號,以皇后身份歸葬乾陵。位於咸陽乾縣梁山之上的唐乾陵,由此一陵葬二帝,在中華帝陵中更顯特殊。

  乾陵朱雀門闕東南,矗立着聞名於世的無字碑,通高7.03米,重約98.8噸,高大渾厚,為中國歷代石碑中的巨制。無字碑立時,未銘唐人一字,僅為白碑,如今已佇立千余載。“壁立千鈞青石碑,留與後人斷是非。”後人揣測無字碑乃武則天示“己之功過,留待後人評説”之意。

  “咸陽原帝王陵區對後世也産生了重要影響,比如隋唐以後,‘五陵’成為詩人吟咏的主題之一。”咸陽歷史研究與方志編審專家張世民説,“有的是感喟傷嘆五陵原,如高適所寫‘秋風昨夜至,秦塞多清曠。千里何蒼蒼,五陵鬱相望’。有的則以吟弄五陵少年為主題,如‘五陵多任俠,輕騎自連群’。李白也有‘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一詩。”

  五陵,最早是指咸陽原上的五陵邑。西漢中前期實施陵邑制度,即以帝陵為中心,從全國各地遷徙大量人口在陵旁聚居,已達到護陵、祭祀所需,陵邑遂成為特殊的行政區域。西漢的長陵邑、安陵邑、陽陵邑、茂陵邑、平陵邑均在咸陽原上,因此咸陽原又有五陵原之稱。

  “萬戶樓&臨渭水,五陵花柳滿秦川。”由於遷入五陵邑的多是豪門望族,非富即貴,五陵原因此廣聚天下權貴,在經濟上足夠富庶繁華,在政治上更能呼風喚雨。車千秋、黃霸、魏相、王嘉、田蚡等多位高官出自這裡。班固《兩都賦》言此地“名都對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紱冕所興”。

  府邸林立,闕苑密布,貴族、富賈、豪強、游俠雲集,長於此間的“五陵少年”,亦成為放浪任俠、富貴公子的代稱,正如王維詩云“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

  作為當時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五陵原上文人、學者燦若星河,儒學家董仲舒、史學家司馬遷、漢賦大家司馬相如,都曾生活在當時人口最多(西漢末年達到27萬多人)、位於茂陵東北方的茂陵邑;東漢時期,班彪、班固、班昭三人(祖上乃楚人,後徙居安陵邑),在漢惠帝安陵附近的安陵邑,接續完成了《漢書》的創作。

  “坡陀咸陽城,秦漢之故都。王氣浮夕靄,宮室生春蕪。”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隨着京畿之地的不斷東移,曾經人文薈萃、底蘊深厚的五陵原日漸落寞。在後世的詩歌文學中,五陵原、咸陽古原等都不再是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被賦予濃厚的人文色彩,成為後人追思秦風漢韻、抒懷胸臆的重要載體,正如杜牧詩云“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