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3版

煙火平遙

透視中國古城保護與發展的樣本

2022-01-28 12:26:4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3版

  這是1月21日拍攝的平遙古城雪景。新華社發(梁生仁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劉翔霄、李紫薇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雪花紛紛飄落,少了游客的古城一片寂靜。隨意徜徉在古城街巷,推開一扇扇斑駁的門,熱氣騰騰的餅子通過直播銷往全國各地,叮叮噹當鏨刻銀器的藝人在趕制年貨,白髮蒼蒼的老人教小孫子剪窗花……這種溫暖的煙火氣,是古城真正的詩意。

  旅行家丹·萊文曾評價説,當其他城市完全現代化時,平遙古城仍然保留了“老傳統”。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中實現平衡?

守護古城生命

  太陽出來照在雪上,水珠沿着屋檐落下,滴答滴答。

  西湖景街24號,55歲的居民范東山用鐵鍬鏟着院裏的雪。白色襯托下,四合院內的紅窗、紅門、紅燈籠更加亮麗喜慶。1930年,范東山的爺爺花300塊大洋買下這處院落。後來范東山在正房出生、東廂房娶妻。

  像這樣的傳統民居,平遙古城內有近3800處。它們呈“日”或“目”字形布局,院中多不種樹,而是用盆栽花卉裝點。有單進院、數進院,也有穿堂院、正偏院等。

  除400余處保存完整外,不少傳統民居由於年久失修面臨“生命危險”。2010年,范東山一家搬到城外後,小院裏的古建築一度“破得不能看”。

  2012年,平遙縣對古城內私有産權居住性質的傳統民居&&了保護修繕補助辦法,即財政補助工程費用總額的三分之二,産權人承擔三分之一。2013年,調整為根據民居價值和殘損程度,分為九個等級,按每平方米400元—1400元不等標准予以補助。

  平遙縣自然資源局古城科科長郝世忠説,項目實施以來,已修繕1000余間民居,補助資金達1200余萬元,900余居民受益。2015年,該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優秀項目獎”。

  “我是受益了!”范東山説,2012年政策剛在電視上公布,他就報了名,成為第一家享受到該政策補貼的居民。最後修繕西湖景街24號民居花了26萬餘元,其中政府補貼17萬元。2018年,這處清代民居挂上了“歷史建築”的標識牌。

  房子修好後,范東山和家人會在夏天返回古城居住,家裏能洗澡、有水衝廁所、還能用天然氣做飯。他喜歡坐在院裏喝茶乘涼,而90多歲的老母親常坐在門口和鄰居們聊天曬太陽。“有的古城已經人去城空,而我們的平遙古城還是一座活着的城。”

  范東山引以為豪的是這座城的生命力。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古城名氣很大。2.25平方公里的空間內,300余處文物點綴其中。以市樓為中心,南大街為中軸線,東西兩側主要建築形成上下有序、寺廟對稱、東祖西社、文武相遙的獨特格局。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四通八達、井然有序的通行網絡。

  斑駁的老城門、深深的車轍印、老式宮燈、精美雕刻……延續着這座城2800餘年漢民族的生活記憶。這處自然形成的歷史博物館裏,處處是需要精心呵護的文化遺跡。

  2021年10月初,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平遙城墻15處內墻女墻坍塌,36處內墻夯土滑落,5處城墻出現嚴重裂縫。

  風雨裏,看著大塊大塊的土塊滑落,住在城墻腳下的居民閆春卿流下眼淚。她在城墻上從小玩到大,這道墻就像他們的保護神。

  平遙縣文物所所長雷雅仙介紹,目前文物部門已緊急展開城墻險情特別嚴重的5處內墻的搶險修繕工程,冬季不得不停工,待春天來臨將再次啟動搶險修繕。為保證游客安全,城墻暫時不對外開放。

  文物部門一直關注着古城墻的安危。從2016年以來,各級財政共投資3550余萬元,修繕了10余段平遙內墻。雷雅仙説,今年開春將對城墻險情進行全面的岩土監測。

  平遙古城世界文化遺産監測預警系統&&已初步搭建。在平遙縣一城兩寺研究院遺産監測中心大廳可以看到,目前工作人員已在4個遺産要素點安裝了前端監測設備,涉及城墻、市樓、文廟、協同慶票號舊址,重點監測裂縫和傾斜狀況。

  “現在國家很重視遺産監測,平遙古城保護確實需要科技手段護航。”平遙一城兩寺研究院遺産監測中心副主任王瑞説,遺産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由國家文物局投資1900多萬元,分兩期進行,未來將實現古城內近30個遺産點的監測。

  26歲的王瑞大學畢業後回到了家鄉平遙。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出身的她,希望能用自己所學守護好家鄉這一偉大的遺産。

留住古城記憶

  游歷古城,其中遍佈着特色小吃,黃酒、平遙碗托、平遙牛肉、油茶……最有名的還要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平遙牛肉,紅潤鮮亮、瘦而不柴、鮮嫩可口。對平遙人來説,思鄉時要在異鄉找一塊平遙牛肉吃,春節團圓之際也要用它點綴餐桌。游客們更喜歡買來饋贈親友。

  “疫情影響下,平遙古城的游客大大減少,但平遙牛肉的銷售基本沒有受到影響。”平遙牛肉項目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天明説,2021年,山西冠雲牛肉集團生産了2萬餘噸平遙牛肉,銷往全國各地。

  平遙牛肉的製作十分講究,技藝的傳承由老手藝人傳幫帶。經過數年學習,王天明的徒弟們如今已能做出原汁原味的平遙牛肉。

  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平遙牛肉是平遙人追求精緻生活的體現,背後也承載了晉商文化元素。王天明記得,敬業精神和誠信傳統被老師傅反復強調:“學手藝不能急,要磨性子、打基礎,做食品更要紮實、講誠信。”

  近年來,製作平遙牛肉的工藝師對切塊刀法、急火溫火、老湯封頂等技藝進行了繼承與創新,讓老手藝嫁接現代化生産流程。

  創新是讓非遺留傳下來的重要方式之一。走在古城,要不了幾步就能見到一種很有特色的首飾盒,深色為底,上面畫着花鳥魚蟲、故事人物、傳統圖案等內容,光澤溫潤,器型精緻。這種盒子就是平遙推光漆器。

  84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薛生金介紹,平遙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春秋戰國時已具雛形,到今天已有數千年歷史。明清兩代,隨着晉商實力的增強,平遙推光漆器遠銷海外。

  2006年,它的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為了讓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匠人們不斷創新,器物上的圖案變得更加豐富,充滿時代氣息,還拓寬了它的使用場景,做成推光漆器茶具、玩具、文具、首飾等産品,小巧精緻,價格親民,方便攜帶。如今,平遙推光漆器作坊和銷售點達100余個,並逐步形成多個大型企業。

  目前,平遙已公布各級非遺名錄110項。其中,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冠雲平遙牛肉傳統製作工藝、平遙紗閣戲人、平遙道虎壁王氏中醫婦科4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平遙弦子書、乾德堂小兒止瀉散等19個項目列入省級非遺名錄,31個項目列入市級非遺名錄。

  平遙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霍文忠認為,有生命力的非遺一般是當代人還能吃、能用的,像平遙牛肉就令無數游客大快朵頤,而一些與當代生活脫節的非遺明顯缺乏活力。

  虎年春節臨近,鄧曉華的年畫並沒有迎來銷售旺期,只有部分朋友到他的工作室購買少量年畫。記者在他的工作室看到,主打年畫《祭星神像圖》色彩艷麗明快,造型樸拙生動,竟讓人覺得“萌萌噠”。

  在平遙,過去百姓有正月初八“祭星”的習俗,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平遙木版年畫是這一習俗中的重要道具。現在,只有部分年長者還保留着這一習俗。

  “祭星習俗離年輕人越來越遠,疫情前,每年能銷售近一千張年畫,購買者多用來裝飾墻面。”市級非遺平遙木版年畫製作技藝的傳承人鄧曉華説,受疫情影響,他位於古城內的年畫店舖目前處於關閉狀態。

  還有個別非遺逐漸退出生活舞&,在博物館以資料的方式存在。國家級非遺“平遙紗閣戲人”就是其中之一。它以傳統戲劇為題材,在木閣內擺放用稻秸泥和灑金宣紙扎制而成的戲劇人物。一閣一戲,一戲一場,猶如一個小舞&。目前,“平遙紗閣戲人”的傳承人一共有3人,都已五六十歲。

  非遺傳承人認為,豐富的非遺項目共同展示着古城世代綿延又獨具魅力的生活圖景。他們期盼政府部門能在古城核心區域設立非遺工坊,把平遙古城的非遺項目組織在一起,讓更多人走近、了解、傳承平遙非遺文化。

煥新古城生活

  近兩年進入古城,總能看到大街小巷施工的場景。農曆新年臨近,古城西大街上仍有工人在趕工。

  這就是投資13.9億元的平遙古城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覆蓋121條街道、長達30.22公里,涉及電力、通信、給水、雨水、污水、燃氣綜合管線提升改造及道路改造恢復工程。目前,古城兩個片區已改造完畢,預計再有一年多時間將完成全部4個片區的改造。

  “基本上把古城大街小巷全覆蓋了。這是平遙古城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管線鋪設,將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山西建投古城改造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張磊説,項目實施完畢後,古城原有電力負荷過大問題將得到解決,居民的取暖可實現煤改電;消防和自來水不再共用管道,既能解決水管年長滲漏的隱患,還能滿足消防用水;雨水和污水將實現分離,改善生態環境。

  “道路開挖前,都要架設臨時管線,通水、通電等,保障古城居民的正常生活。”張磊説,因古城街道相對狹窄,改造還要途經一些文物保護單位,為將震動等對文物的損害減至最小,施工中大量採用了人工和小型機械作業。

  目前,部分居民已經能感受到改造帶來的便利。

  常帶朋友去平遙古城旅游的太原市民陳醒回憶説,前幾年節假日,她帶朋友去旅游,常常冷不丁地斷電,古城的一片區域瞬間陷入黑暗,只能休息睡覺,旅游體驗效果不佳。近幾年,她再也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在古城皮房街一處老宅門口,孫憲忠老人剛從南廣場跳舞歸來。他家的宅子是父親當年買下的,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除南房坍塌外,其餘房屋均保留着老樣子,還在住人。

  “取暖、排水、用廁等一些細微之處,政府都注意到了。”孫憲忠帶記者走進東房,只見屋內已經用上了“煤改電”,沒煙、沒灰、省心、省事,老人覺得挺好。老人家門口不遠處,就是兩處新建的可移動式沖水公廁。

  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後,古城居民的生活習慣隨之改變,人居環境也跟着變好。

  51歲的任金蓮是土生土長的古城人,她在西大街開着一家茶葉店。讓她記憶深刻的是,小時候人們習慣把廢棄的生活用水潑在馬路上,到了冬天路面就會結冰。近年,隨着政府改造升級街巷的下水系統,人們早已改掉把廢水倒在大馬路上的舊習,古城變得比過去更加整潔、現代化。

  平遙古城入選世界文化遺産近25年來,迎薰門兩側不協調建築被拆遷,建成迎薰公園;古城門外有了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古城內有了不少水衝式廁所;大門外的垃圾場不見了蹤影;古城上空不再被霧霾籠罩。

延續古城朝氣

  質樸老街,悠悠百年。

  平遙古城西大街在清末曾匯聚着多家票號,素有“古代中國華爾街”之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日昇昌票號,有“中國現代銀行鼻祖”的美譽。

  平遙縣票號博物館館長劉升斌告訴記者,在日昇昌票號創立後的一個世紀裏,平遙縣誕生了22家票號,佔到當時中國票號總數的近一半。

  繁榮的背後,有開拓創新的晉商精神,以及平遙人胸懷天下的開放思維作為支撐。

  日昇昌票號創始人雷履泰首先採用紙質匯票來實現“本地存入、異地取現”,很好地解決了商人長途攜帶大量現金引發的風險。

  如今,古城西大街上,古老的店舖、票號、錢莊等保存完好,不少舊址已成為人們的參觀場所。時光流轉,晉商精神和開放思維一直根植在古城人的血液裏,助力這座古城充滿朝氣。

  客棧老闆娘王曉俊是地道的平遙人。2002年,她改造自家老宅,在城隍廟街開起了客棧,直到今天。善於經商的王曉俊很早就開始拓展業務。她的客棧可以帶游客游玩周邊景點,也可以辦民俗活動和小型聚會。

  在古城,如果你想接觸傳統技藝,平遙縣文旅局推出了“平遙手藝”一日游,將漆器、木雕、燈藝、剪紙、鑄鐵、面塑、木版年畫、泥人等非遺項目的傳習所貫穿游玩。如果你想進行文化交流和社交,平遙JIA電影客棧可為入住顧客提供非遺體驗、文化沙龍、大師面對面等活動的服務。

  平遙縣文旅局信息中心主任陳紅瑾認為,平遙古城之所以讓游客越來越“住得下、住得好”,重要原因是積極擁抱了豐富的業態,可以給游客帶來良好的旅游體驗,滿足他們多樣的旅游需求。

  記者在古城內看到,各種業態交叉出現,其中不乏手工藝體驗店、陳醋文化館、黃酒品嘗店等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業態,也有不少文創店、書店、飯店、酒吧、咖啡館、寵物體驗店,讓游客在古城內也能享受現代生活方式。

  王曉俊明顯地感受到,近些年,古城日益注重挖掘傳統文化,保護文化氣息,深度游平遙的游客越來越多,回頭客越來越多。很多游客來平遙的目的不只是看景點,還有體驗文化、體驗生活方式。

  在王曉俊的老顧客裏,有些人每年都會到平遙住上三五天。早上喝油茶,上午拿着相機,從不同的角度記錄古城,下午和老居民聊聊天、去工藝品店了解非遺技藝,晚上在古城的酒吧裏享受休閒時光。這一路線幾乎成了這類古城游客的標配。

  北京游客趙先生已經來過平遙古城近20次,他説,古城文化濃厚,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時,古城生意人頭腦開放,經商方式靈活,每每來此都覺得賓至如歸。

  “古城游客中,40歲以下的游客佔比超過了六成。”平遙縣文旅局提供的這組數據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年輕身影的增多,給古城帶來了青春范兒。

  “80後”肖旭是土生土長的平遙人,在外從事文創産業後,他選擇回到平遙,做漢服旅拍項目,為游客設計漢服造型,並給他們在古城的建築下拍照。他向記者講述,這個項目吸引了不少省外顧客專程前來拍攝。

  “人們往往認為年輕人不喜歡古老的東西,其實不然,年輕人更愛國風。”肖旭説,他的顧客中“00”後超過了一半。頻繁與年輕人接觸,他發現,很多年輕人對漢文化有深入了解,而平遙古城使他們能夠“體驗”明朝時的生活場景。一位網友在他店舖的社交&&下評論道:“誰能抗拒‘穿越’的魅力?穿着漢服、行走在明清街,我覺得自己進入了那個時代。”

  在這座千年古城中,年輕的身影隨處可見。近年來,平遙古城推進古城“青春修煉計劃”,製作平遙古城動畫片,定制平遙藝術博物館、科技秀等,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關注。

展現國際胸懷

  “你那裏下雪了嗎?”

  每到冬季,白美仙就會通過微信問候平遙的朋友。她説,雪後的古城很美。

  白美仙是來自法國的“平遙人”。在中國的30多年裏,她來過平遙十余次。愛好攝影的她拍攝平遙人,並精心挑選出100多張人物照片,連續兩年參加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2015年,她帶着在平遙拍攝的作品又到法國普羅萬參展。

  2005年,山西平遙與法國普羅萬正式締結為友好城市。這是世界文化遺産裏首對友好城市。白美仙用手中鏡頭,記錄下平遙和普羅萬兩座古城的風貌,讓兩地居民增進了解,搭起友誼的橋梁。

  “高鐵沒有開通前,常坐一夜火車第二天早晨到達平遙,天還沒亮,看著灰色墻壁和黑色屋頂,就像站在清朝的堡壘前!”白美仙喜歡古城的生活,她常早起騎上自行車到南門早市買餅子吃,然後到南門外打太極,下午再到沙巷街吃豆腐腦。

  隨着平遙國際攝影展、平遙國際電影展、平遙中國年等的舉辦,越來越多外國游客走進古城,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

  法國前總統德斯坦生前也曾前來參觀平遙古城。他對古色古香的德居源客棧“一見鍾情”。兩天內,德斯坦和夫人體驗中國土炕,坐傳統木椅,吃最地道的山西美食,栲栳栳、撥爛子、搓魚兒、碗托等。

  “好多人邀請他吃飯,他都沒走。他喜歡這樣的小院,喜歡中國文化。”德居源客棧老闆娘雷彩玲回憶。

  2001年開張迎客時,德居源接待一個六人的外國旅游團是件了不得的事。如今,他們已接待過法國、美國、韓國、澳大利亞、匈牙利、瑞典等十余個國家的游客。

  “他們喜歡看小巷子裏的古建築,喜歡聽大叔大嬸聊天。我覺得最吸引外國游客的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雷彩玲説,外國游客獨立、不服老、喜歡探索的特點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古城居民。

  隨着古城的不斷發展,城內居民的開放程度、人文素養都在不斷提升。

  裕豐恒民俗客棧的老闆娘王曉俊從農民成長為一名詩人。為了能跟外賓交流,女兒剛出生不久,她就一邊抱着孩子一邊學習英語。

  2004年8月的一天,一個外國“小老頭”走進客棧。他個頭不高,灰白頭髮,臉頰瘦削。當他坐下準備寫東西時,發現眼鏡不見了。王曉俊借給他一輛自行車,讓他及時到郵局找回了眼鏡。在隨後的愉快聊天中,王曉俊得知他叫貝爾納·弗里加拉,是一位繪畫和雕塑藝術家,傾心平遙古城的建築。

  緊接着2005年、2007年、2009年、2012年貝爾納都會如約而至。王曉俊像對待老朋友一樣一起聊天、騎自行車逛古城、同吃家常飯、全家為他慶祝生日、跟他學法語、在他生病時搶救他的生命……在長期接觸中,他們建立深厚友誼,王曉俊一家把他看作一個遠方親戚,貝爾納則視平遙為他的第二故鄉。

  由於健康、疫情等原因,貝爾納近年來沒有再來平遙,但他和王曉俊之間的&&卻沒有斷。在近期的一封郵件裏,貝爾納期盼2022年能再來平遙。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