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留守兒童的“校長媽媽”和她的山鄉“美心課”

2021-12-07 18:00:03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聲音洪亮、語調親切,盤曉紅符合人們想起“老師”時,心中會浮現的那個形象。新華社記者薛宇舸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芳洲、余春生

  南國深秋清晨,湖南永州的山村學校,盤曉紅彈起教室裏的電子琴,40多個孩子唱著歌,開始了每周一節的“美心課”。

  這堂課的主題是“感恩”,聽課的有學生,還有幾位爺爺奶奶。作為永州市藍山縣楠市中心小學的校長,盤曉紅設計的德育思政類課程“美心課”不僅教育學生,也吸引了不少家長。

  聲音洪亮、語調親切,盤曉紅符合人們想起“老師”時,心中就會浮現的那個和藹形象。她不僅是一名鄉村教師,還是12個孩子的“媽媽”。20多年來,她牽著一雙又一雙小手,拉著一撥又一撥孩子走進陽光、走向未來——怕那些孤兒、特困生不小心落在隊尾,盤曉紅總是把他們的小手攥得更緊些……

放不下,誰是心底的牽挂?

  1988年,中師(編者注:中等師范學校的簡稱,是培養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的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盤曉紅來到了深山裏的瑤族鄉,扎根教師崗位,一幹就是15年。

  “那時候學校小、老師少,我們一個人可以教好幾門課程。”盤曉紅能寫一手好板書,多才多藝,教過數學、英語,也能用琴鍵帶著孩子們接觸音樂。

  經濟上的拮據也曾逼迫盤曉紅走出大山,前往廣東的私立學校就職。快速增長的收入帶來了欣喜,卻沒能掩蓋對山裏娃的牽挂。“新學期還有老師嗎?他們上課怎麼樣?”每次走出私立學校現代化的教室,她心裏總是嘀咕著。

  最終,放不下鄉裏的孩子們,只過了一個月,盤曉紅轉頭又扎進了山鄉。

  “鄉裏的孩子冬天打赤腳,老師們也住在危房裏。”盤曉紅説,自那時起,她開始有意識地留心校內的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將自己的觀察記錄下來。

  2004年上學期,盤曉紅班上一名女學生沒來上學,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家庭困難又遇變故,“她最終還是失學了,我能教她知識,卻沒能力改變她的家庭。”盤曉紅説。

  那年暑假,盤曉紅下定決心,要盡自己所能為孩子們提供幫助。她決定係統地梳理一次身邊留守兒童的情況。這一個想法,讓她踏上了走訪之路。

  一個夏天,盤曉紅走遍了藍山縣15個鄉鎮的38個村,深入了解了65名孤兒和特困孩子的情況,並寫出了十多萬字的調查記錄和《農村孤兒和特困學生生存狀況調查報告》。一份資料整理完,有足足兩三百頁,盤曉紅列印了20多份,裝進背包,跑遍縣城各部門尋求幫助。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一些愛心人士對農村孤兒和特困孩子的關注,也堅定了我幫助留守和困境兒童的決心。”令盤曉紅欣慰的是,她走訪過的孩子中,有不少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再也沒有被迫失學。

牽起手,組建新的家

  盤曉紅只有一個親生女兒。但在她工作的楠市中心小學,很多老師對她最初的記憶,就是她養大了好幾個“孩子”。

  2004年的暑期調研,盤曉紅來到一戶極其簡陋的人家,兩個讀小學的男孩,與奶奶相依為命,時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盤曉紅掀開家裏的鍋蓋,看到的卻是已經發霉的剩飯。

  兄弟倆自幼父母雙亡,在縣城裏面向孤兒開辦的學校讀書,哥哥因為個性乖巧,得到了愛心人士的資助,弟弟譚準卻沒人照顧。有一年,因為實在湊不出書本費,有人給他出主意,讓他寫一張字條,去人多的地方乞討。

  小男孩把寫得歪歪扭扭的字條鋪在地上,在市場門口跪著,低頭一言不發。身邊有個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跟爸爸撒嬌要吃的,年輕的父親買上熱騰騰的包子,騎著自行車離開了。

  這再平常不過的一幕,挑破了幼年譚準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他不管不顧地一路飛奔回家,抱住奶奶喊著,“我也想要爸爸”,祖孫倆抱頭痛哭。

  聽完這個故事,盤曉紅握著奶奶找出的字條淚流不止,上面的“我要上學”四個字,倣佛烙印一樣,刻進了她的心中。

  “把孩子交給我吧,生活和學習我來負責。”又經過幾次走訪後,盤曉紅對奶奶做出了承諾。就這樣,譚準成了她的孩子,跟著她在學校吃住,又一步步走進了中學、大學……

  盤曉紅有寫工作筆記的習慣,兩個月就可以寫完一個本子。翻開2008年的一本筆記,有幾個孩子的名字反覆出現,後面都寫著,“我該怎樣教育他呢?”

  盤曉紅的老同事楊年清説,學校裏的老師們遇到一些家裏管不上、學校管不了的孩子,總會請盤曉紅幫助教育。由于缺失來自家庭的關愛,不安的情緒讓這些孩子或反叛,或封閉,盤曉紅不放棄他們,總是帶在身邊慢慢開導,打開他們的內心世界。

  黃兆生就是這樣成了她的第二個“兒子”。起初,很多老師都為他的不聽話而頭疼,盤曉紅在了解他的家庭狀況後,不僅把他接到一起生活,讓他重新收獲關愛,還通過引導他參加活動等方式,助他取得成長路上不可缺失的成就感。

  “一種教育方法不可能萬靈。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找到通向孩子的心靈之路。”盤曉紅在那一年的日記裏寫道。

  一年又一年,送到盤曉紅身邊的孩子越來越多,近20年的時間裏,她帶大了12個曾經的鄉村困境兒童。她會給每個孩子“訂制”成長計劃。帶著他們讀書、鍛煉、做家務、獻愛心,在盤曉紅的培養下,他們已然長成了陽光積極、熱愛生活的青年。

  這天下課,盤曉紅給譚準打了一個視頻電話,已經27歲的他接起電話,第一時間分享了自己的好消息:“媽,我今天去辦營業執照了!”他告訴盤曉紅,自己承包了一個學校食堂的窗口,準備好好經營起來。

  在外地工作的黃兆生也會經常跟盤曉紅分享近況,空閒的時候,盤曉紅還會幫忙帶一帶他的兩個孩子。其他的兒子和女兒們回到藍山,總要去跟媽媽多見幾次面,大家圍在一起,還像小時候一樣親切。

  “從當老師到當媽媽,我始終為孩子們的成長感到無比幸福。”盤曉紅説。

成長路上,需要一堂“美心課”

  “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爸爸媽媽的生日是哪天?”在以“感恩”為主題的“美心課”上,盤曉紅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40多人的課堂一片寂靜,有學生怯生生地説,自己已經很久沒有見過父母,更沒有為父母説過一聲“生日快樂”。

  班上的孩子80%以上都是留守兒童,盤曉紅結合自己走訪的真實案例,告訴孩子們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鼓勵他們多與父母溝通,更要與在家照料他們的爺爺奶奶好好相處。

  “美心課”是盤曉紅開設的校本德育思政類課程,沒有模板和先例,盤曉紅完全根據自己的教育經驗、人生閱歷,以及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和對人才的需求進行課程編排。從2010年至今,已延續了11年。

  她將愛國敬業、傳統文化、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生活技能等板塊融入其中,通過歌唱、朗誦、生活技能實踐等形式,幫助學生們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開設課程的初衷來自盤曉紅對于留守兒童心理狀態的觀察。

  剛來到楠市中心小學的那兩年,她為了把沉迷網絡的學生轉化過來,一家家網吧去找逃學的孩子;為了阻止學生打群架,白天找學生談心,晚上走街串巷去家訪……這些應對措施收效甚微,盤曉紅開始思考如何建立一個長期的“治本之策”。

  “我希望我們能夠教育出可以自我約束、能夠適應社會的孩子,這需要道德熏染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美心課’就是一個解題方案。”盤曉紅説。

  幾年下來,不僅學生們在行為習慣、精神面貌、人生觀等方面都受到積極的影響,家長的參與熱情也高漲了起來。

  在家庭“美心課”上,盤曉紅會分享家庭美德、社會公德,也會告訴家長如何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等等。

  在她的努力之下,不少家長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方式,與孩子更加平和、積極地交流,親子關係也更加緊密了起來。

  如今,盤曉紅的“美心課”走進了藍山縣不少鄉鎮、縣級學校的課堂,德育教育的范圍更廣、形式也豐富了起來。

  “我一直相信,育人不僅是傳授知識”,盤曉紅説,“作為老師,我希望更多的留守兒童能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和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能力,可以受人尊重地融入社會。這是我的初心和夙願。”

責任編輯: 李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