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5版

“平如美棠”之外的饒平如

饒平如遺稿《平生記》出版:以平淡的文字寫平凡的人生,有平實的好

2021-12-03 09:49:0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5版

饒平如生前留影。

饒平如繪——從軍打日本人。資料圖片

  一本《平如美棠》,讓無數人記住了“相思始覺海非深。海並不深,懷念一個人比海還要深”;記住了有個形容中國式美好愛情的詞語,叫“平如美棠”

  2020年4月,饒平如在上海離世,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書稿

  今年,在《平如美棠》問世後的第9年,根據饒平如遺稿整理而成的《平生記》出版

  《平如美棠》是拼圖的一半,加上《平生記》,才是饒平如的整個人生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京雪

  2013年,91歲的饒平如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平如美棠》。在書中,他懷著對亡妻毛美棠的刻骨思念,畫下、寫下了他們兩人的相遇、相知、相伴,那是歷經戰火、離別、病痛的60載光陰過往。

  這本作者名不見經傳的小書,一經出版,就拿下了當年幾乎所有重要的出版獎項,並在此後幾年漂洋過海,暢銷十余個國家,打動萬千讀者的心。

  它讓無數人記住了“相思始覺海非深。海並不深,懷念一個人比海還要深”;記住了有個形容中國式美好愛情的詞語,叫“平如美棠”。

  2020年4月,饒平如在上海離世,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書稿。

  今年,在《平如美棠》問世後的第9年,根據饒平如遺稿整理而成的《平生記》出版。

  “上本書裏,饒爺爺有時會把自己藏在與美棠的故事之後,而在這本書中,人們可以更直接地看到,美棠所愛的這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平生記》的責任編輯劉瑋説。

  她認為,《平如美棠》是拼圖的一半,加上《平生記》,才是饒平如的整個人生。

平生

  從給家族中人造像開始,記憶流淌到哪裏,饒平如的筆就在本子上寫到哪裏、畫到哪裏

  《平如美棠》的主題是愛情,《平生記》的主題是記憶。

  “時間張開黑洞一般的大口,把我家族中的長輩和平輩,把我的愛人摯友又或者一時為伴的故舊一一吞吃進去。如今的我獨行在這張大口之外,趕在未來之前,想要把這些還存留在我記憶中的往事,奮力摹寫下來,以作為對他們所有人的紀念。”在《平生記》開頭,饒平如這樣概括他的寫作初衷。

  就像《平如美棠》出版前,有個饒平如取的樸素名字,叫“我們的故事”,《平生記》最初也有個饒平如取的很隨意的名字,叫“平如的本子”。

  從給家族中人造像開始,記憶流淌到哪裏,饒平如的筆就在本子上寫到哪裏、畫到哪裏。

  他回憶自己的童年,1922年,生于江西南城縣一個“兩代五進士,三翰林”的文人家庭。父親是受過新式教育的律師,母親喜愛讀書、寫字、作詩,會輕聲細語地教兒子,詩要怎樣“吟”。

  他家裏養過一只黃白相間的貓咪,後來死掉,讓他和弟弟第一次體會到死亡的悲哀。

  他偷過父親的煙抽,“嗆得要命,哪裏有一點香味,簡直就是自討苦吃”。

  他愛看圖畫書,晚上,常在煤油燈下摹畫小説中的繡像人物。母親有本豐子愷作畫的《護生畫集》,是他很喜歡的摹畫范本。

  ……

  在饒平如筆下,一個世紀前孩子們的童年情節,讀來那樣親切和熟悉。但接著,全面抗戰爆發。

  93歲時,饒平如在一幅畫裏,畫下一個趴伏在山頭的少年,那是回憶中的他自己。“1938年,平如時年16歲,在南城鄉師附屬初中部讀初三,某日日寇飛機九架來轟炸南城機場,死傷民眾數十人,他們揚長而去,我方未有任何反擊,國恥難忘,畫此圖永作紀念。”

  1940年,饒平如高中畢業,報考軍校。離家時,父親在給他的贈詩中勉勵“倭寇侵華日,書生投筆時。毀家紓國難,大義不容辭”。母親則用詩句叮囑“親老不須勞爾念,平安望寄薛濤箋”。

  饒平如在《平生記》中説:“詩是平凡的,但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普通家庭在抗戰期間的思想、感情和願望。類似這樣的家庭在當時是千千萬萬……”

  祖母和母親在南城淪陷,逃出家鄉又逃回故土後,相繼病逝。饒平如從軍校畢業,參加了常德會戰、衡陽會戰、湘西會戰等戰役。

  在書中,饒平如為犧牲的戰友畫像,記錄鄧蔭祥、謝宇霆、李阿水……“對日寇作戰時,為國捐軀,平如為他們造像……都是基層的普通戰士。正由于有千千萬萬這些戰士,才取得最後勝利。”

  他在回憶裏重返戰場,萬難中登上山頂,看見滿地彈殼,聞見嗆鼻的火藥味,四周是倒下的敵軍,戰死的戰友,血紅的太陽,青翠的山峰……“悲壯慘烈之景70年後仍深印腦海。”

  他寫“青山依舊在”,説並不確切知道犧牲者姓甚名誰,但確切知道他們都是有愛國良知的中華男兒。“作為昔日戰友,一個戰爭的幸存者,我有責任要把這段小故事寫出來,讓它流傳人間。”

  《平生記》裏,有一篇“我所憶及的一〇〇軍”,饒平如羅列著自己所屬的一〇〇軍山炮營諸多戰友的姓名,普通讀者讀來,難免有點乏味。

  劉瑋在原本被淘汰的資料裏,選中這篇文字並放入書中。“我當時看到就想,為什麼他要把這些名字都列出來?想一想,你就知道,他把這些戰友的名字一個個找出來,是希望大家能多記住他們一些。這很重要。”

  在書中,饒平如還回憶了新中國成立前後,他在上海做出版社編輯,和1958年他被下放安徽勞教,離家22年的勞動生活,以及《平如美棠》出版後,他去法國參加讀者見面會的經歷。

  這些在上本書裏沒有提及或簡單帶過的內容,展現了“平如美棠”之外饒平如的另一些側面,也以一雙普通老人的眼睛,為波瀾壯闊的大時代留下若幹鮮活獨特的歷史細節。

平淡

  活得像赤子,有詩人的眼睛和愁苦中不改的“閒心”,只記住在他眼中最重要的愛和美

  《平生記》的書名,取自饒平如最愛的詩人蘇軾的詞句。“平”是“一蓑煙雨任平生”裏的“平”,也是饒平如名字裏的“平”,還是平淡雋永的“平”。

  已經讀過《平生記》的讀者,很多都訝異于書中文字的平淡樸實,和饒平如的“毫無怨言”——即使在回憶被時代錯待、被迫離家的22年時,饒平如的文字也沒多大波瀾,有時,甚至還透出一股興衝衝的勁頭。

  有讀者猜測這是種“寫作策略”,也有人以為是出版社刪減太多,為此感到難過。

  “我們其實沒做什麼刪除,饒爺爺就沒寫悲觀和抱怨的話。”劉瑋解釋,在她眼中,饒平如是個無論身處何種處境,都內心有光的人。

  沒寫,並非出于“寫作策略”。“他寫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也不是寫給其他人,而是寫給我們子孫看的。他是把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説出來、寫出來。你知道,我也知道,他這個人,就是這麼想,然後這麼寫的。”饒平如的兒子饒樂曾説,“在我的記憶裏,父親提起這段經歷,講的都是趣事,反倒是我母親覺得他太苦了。”

  在饒樂曾看來,父親饒平如是個單純了一輩子的人,他習慣于把苦難看成個人的“劫”消化掉,又始終對世界興趣盎然。“你注意到他在書裏寫的研究木牛流馬嗎?就是研究他勞動時推的獨輪車。別人那時候推車倒土,想的是怎麼吃飽一些,怎麼輕松一點,他想的是這種奇怪的事情,腦回路跟別人不一樣。”

  所以,被迫離開至親和熱愛的工作,去異鄉的工地上推了十年手推車,修大壩,治淮河,又進汽車配件廠,當了十年漆工,這樣的日子,在饒平如的筆下,是“時隔幾十年,想起這座大壩我仍感自豪。曾經推車把我生平推的第一車泥土倒在這兩根白色經始線之內的地面上……”

  是“發現這古老的運輸工具獨輪車,其結構頗具科學性……‘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大任’我雖從未盼望,但‘勞其筋骨’,我卻堅信能強身健體。因此,我把這獨輪車看作是一種機械體操的運動器材。更何況,推車者自己刨土、自己裝筐、自己推車倒土……這可真正是個自由職業呀!”

  是工友們勞動中唱的夯歌“有優美的聲調和鮮明的節奏感,純樸悅耳”。

  是洋洋灑灑寫了十幾頁的木牛流馬研究,得出結論:“同意木牛、流馬,是諸葛亮改進的獨輪推車。”

  是把整本英語課本抄在幾百張紙條上,冬天放進上衣口袋裏,夏天打赤膊放在草帽下,在排隊買飯、排隊上壩時,取出來背誦,七八年裏,背了三輪。“我的身體雖然處于安徽某縣荒山野嶺之間茅草所蓋的工棚裏,我的靈魂卻已飛越千山萬水……”

  是47歲,六安汽配廠來工地上招人,其他年輕力壯的報名者都被挑走,只剩白發已有四分之三、身材瘦弱的他獨自站在臺上。“然而我自信心很強,一點兒也不沮喪”,主動找廠領導説明情況,進了工廠,發現有木板床可睡,有食堂吃飯,還有桌椅,不用露天進食了,“真的感到親切又滿意啊”。

  饒平如曾説:“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域,什麼人生,有些詩意的人,他看什麼都是有詩意的。”

  他自己就是這種人,活得像赤子,有詩人的眼睛和愁苦中不改的“閒心”,不是沒有心酸,只是看什麼都能濾掉沉重,只記住在他眼中最重要的愛和美。

  或許饒平如的筆調太過輕松,讀者一不留意,便容易只見其樂,只見其寡味。要站遠點,還原被詩化的日常,才能看清他寫的是什麼,也才能認識饒平如其人,驚訝于他平淡中的不平常。

  就像書中提及的那條羊毛圍巾。饒平如兒時,父親投資的雜貨店賠本歇業,家裏分得一堆賣不出去的物件抵債,這條圍巾就在其中,因為顏色老氣,沒人肯要,被母親收了起來。1948年,饒平如回老家結婚,在母親遺物裏,再次看到它。1958年,他去安徽勞教,美棠把它寄來給他禦寒。“在艱辛困厄的歲月裏,這條雖老舊但質地確是真羊毛的長圍巾,陪著我度過了十多個年頭的冬天——直用到它支離破碎,到處是空洞,不堪再用為止。人與物的緣分也難于預料若此。”

  “其實他的語言很獨特,無可替代,你再找人去寫,寫不出他的感覺了。”劉瑋説。

平如

  塵世是美滿的,饒平如熱愛並享受著人生。他終生保持著一種率真,無所求地做著他人眼裏“無用”的事

  2017年,饒平如動筆給自己寫了份悼詞,寫完讀了讀,附上張紙條,説:“我覺得我的追悼會開得越簡單越好,免得佔用別人太多時間。目前,我的墓地、墓碑、遺像、挽聯都已齊備,至于悼詞也自己來動筆,不必別人代庖。此悼詞由家屬來念,費時三分半鐘足矣。(注:此悼詞全文共668個字,以平常語速來念,費時3分鐘25秒。)”

  劉瑋後來在資料中,看到這頁悼詞,忍不住感慨饒老先生是個多周到的人。

  讀《平生記》書稿時,她也一再被一些不經意的細節打動,覺得他有“君子不言人之惡”的克制。例如,饒平如寫到當年辦公室主任向他宣布要送他去勞教所,自己像爆炸的氣球,“嘭”地痛哭起來時,也不忘加一筆,主任可能起了惻隱之心,用溫和的口氣安慰了他。

  在自擬悼詞中,饒平如以子女的口氣説父親“平時教誨我們子女,要奉公守法,要服務社會,做一個好人”。

  饒樂曾説,“做個好人”是饒平如對子女唯一的要求。“他經常跟我們講,忠厚傳家久。”

  2016年前後,饒樂曾陪父親回過一次安徽,偶遇一位老工友的兒子。對方説自己父親在臨死前拉著他的手,要他一輩子不要忘記饒平如。當年,工友工資剛發下來,就被人盡數偷走,是饒平如二話沒説,把自己手裏攢的十來斤糧票給了他。

  “我父親早不記得這回事了。”饒樂曾説,“他記人家對他的好,不記自己對別人的好。”

  《平如美棠》出版後,時常有人慕名登門。饒平如對所有客人都熱情相迎,對方有要求,要書要簽名要他幫什麼忙,他也總盡力相助。90多歲的人,有時陪來客,能陪到深夜。饒樂曾上前催兩句,老爺子反而生氣,認為別人因為喜歡自己的書而來,是自己的榮幸。

  2020年,饒平如去世,無數網友發文悼念和致謝。饒平如的孫女在朋友圈裏感嘆:“一個人要對世界釋放多少善,才能被人這樣愛?”

  “饒爺爺的做事方式和人生態度,對今天的我們是很有啟發的。”劉瑋説。她將饒平如生前寫的一幅字,放在《平生記》全書末尾,覺得這或許體現了饒平如的人生信念。

  那是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的一段話:“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建于明慧悟性上的達觀者。這種達觀産生寬宏的懷抱,能使人帶著溫和的譏評心理度過一生,丟開功名利祿,樂天知命地過生活。這種達觀也産生了自由意識,放蕩不羈的愛好,傲骨和漠然的態度。一個人有了這種自由的意識及淡漠的態度,才能深切熱烈地享受快樂的人生。”

  饒樂曾翻開備受父親喜愛的《生活的藝術》,看到饒平如用紅筆劃線的另一段話:“這種豐富的敏感性産生一種對人生的適當藝術觀念,使中國人很肯定地感到塵世是美滿的,因此對人生感到熱誠的愛好。”

  塵世是美滿的,饒平如熱愛並享受著人生。讀《平如美棠》,人們羨慕他的愛情,但正因為他是一個如此會愛的人,他的愛情才成了人們羨慕的樣子。

  饒樂曾認為,父親終生保持著一種率真,無所求地做著他人眼裏“無用”的事。包括他後來寫寫畫畫“平如美棠”,做這件事時,他也沒想太多,是後來出版社找到他,才讓這件事變成大家眼裏“有用”的事。

  “但我希望我們都能擁有他的率真。”饒樂曾説,“很多事情不必考慮那麼多,放空自己,投身其中的時候,是很有幸福感的。”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