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科技戰“疫”背後的首善之力

2021-09-15 16:55:5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面對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形勢越嚴峻越要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

  北京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資源所在就是責任所在。戰疫之中,北京市發揮“政産學研”緊密聯動機制,全力推動科研攻關,堅持以科學精神顯必勝之決心

  這一年多以來,科研人員廣泛“揭榜挂帥”。檢測試劑研發、診斷試劑科技攻關平臺、全病程資訊與樣本資源平臺、病毒載體平臺等迅速啟動,10個診斷試劑和設備獲批上市,數量居全國第一,覆蓋核酸、抗體、抗原等技術方法

  北京市疫苗和中和抗體從技術創新到研制速度均處于國際第一梯隊,兩項滅活疫苗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市或緊急使用,國內第一款附條件上市疫苗和緊急使用疫苗全部來自北京;全國獲批臨床的9個團隊中和抗體項目,其中6個研發來自北京……

  這一係列成績是首都科研工作者的時代擔當,也是北京作為全國科創中心的重大使命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涂銘、蓋博銘、林苗苗、陳旭

首都科技創新要素的一次集體迸發

  今年4月,科興中維第三條原液生産線在北京大興建成並正式投産,讓疫苗年産能提升到20億劑。20億劑,意味著10億人將獲得保護。從0劑到100萬劑,再到1億劑、3億劑、10劑、20億劑……在與新冠病毒鏖戰中,這樣的速度和品質是如何實現的?

  在北京西城展覽路街道新冠疫苗接種點未成年人接種室醫護人員為一名高中生接種新冠疫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任超

  時間回到一年前,2020年5月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浙江疾控、科興控股、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聯合在《科學》雜志發表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並在雜志官網公布,分析來自中國、意大利、瑞士、英國、西班牙五個國家的11個毒株在靈長類動物中的免疫效果,一時間震驚中外。

  “豬都不好運進城的時期,11個毒株怎麼‘運進城’?”科興控股董事長尹衛東半開玩笑地説,疫情初期社會運作按下“暫停鍵”,企業研發也遇到了難題。但令他欣慰的是,政府得知企業難處後,第一時間協調聯防聯控小組,從浙江杭州到北京,毒株運輸一路“綠燈”。

  “在科研成績面前,各參與主體不會互相吃醋,而是齊心吃餃子。”作為北京市聯防聯控小組科技組組長,許強見證了疫苗研發全過程。

  2020年1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第一時間確定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並向全球發布。而後,在京各科研力量快速行動,軍事醫學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生物、科興中維……所有科研人員舍小家為大家,不計成本、日夜鏖戰。

  “在這場戰役裏,一個科學家能夠攻關一個點,千萬個科學家就能攻關千萬個點。”許強説。

  在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一場代號為“克冠行動”的疫苗研發計劃快速啟動,並聯推進以滅活疫苗技術路線為主的疫苗研制工作。

  疫苗研發經費投入大、研發周期長,在科興中維疫苗研制最艱難的起步階段,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啟動應急機制,雪中送炭,一周內完成應急科研立項和經費下達,為企業開展疫苗研發提供了第一筆財政資助資金。

  有了非典疫苗、甲型流感疫苗等臨床研發的經驗,尹衛東深知,對于新冠疫苗來講,産業化與科研同等重要。為協助企業提前籌備生産保障,大興區政府第一時間協調出7萬平方米基地廠房,專門用于科興中維新冠疫苗生産車間,並“特事特辦”短時間內辦理了各項開工手續。

  回顧大興基地建設歷程,大興區生物醫藥基地經理宋世明表示,疫情期間科興找不到施工隊,政府暫停自己項目建設,讓出施工隊;疫情期間辦不了手續,政府直接到府辦公,2天辦結遷址和營業執照變更,25天完成前期工程施工手續審批,100天建成疫苗生産基地……

  “這是北京科技創新要素的一次集體迸發。”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強説,北京舉全市之力,各部門精準調度,全鏈條精心為疫苗研制“突擊隊”提供服務。

  品質就是生命,疫苗尤其如此。2020年3月份,剛分裝出第一批新冠疫苗,高強便主動接種第一針。當天,同批疫苗接種實驗用恒河猴體內。4月份,研發費用吃緊,尹衛東拍著高強肩膀説,將公司賬面現金全部投往研發。5月份,公司在海外多地開展Ⅲ期臨床審批,面對國際臨床試驗的巨大風險,企業能承受嗎?尹衛東向記者説:“完全能承受!”

  “在國家面前,我們都是‘園丁’,如果我們‘倒下了’,會有更多人衝上去。”這就是北京疫苗研發工作者的群像,大是大非面前,責任永遠先行于利益。

  疫情襲來,北京市出臺了加強新冠肺炎科技攻關的10條措施,組織動員優勢力量開展協同攻關,分批部署應急項目,布局了模式動物、全病程資訊與樣本資源等一批關鍵技術平臺,全力以赴為“阻擊”疫情提供共性關鍵技術支撐。

  各參與主體的齊心協力,讓北京疫苗接種跑出“加速度”:1月1日起,北京首批新冠病毒疫苗開始接種。截至2021年7月29日,北京市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3667.18萬劑次,累計接種1890.97萬人,其中1787.29萬人完成全程接種。全市18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接種率為96.49%,全程接種率91.78%。

最難最緊迫的事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抗擊疫情離不開各部門的鼎力相助,更離不開科技與科研工作的“硬核”支撐。在這場抗疫攻關戰的另一條戰線上,有這樣一些科技企業、這樣一群科學工作者依靠科技與智慧,從事臨床救治探索、藥物疫苗研發和産品開發等研究,爭分奪秒、負重前行。

  在北京順義區雙豐街道香悅西區採樣點,工作人員通過譯碼終端錄入核酸檢測採樣試管的資訊。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任超攝

  “人工智慧節約出的時間,或許是生命的綠燈。”疫情期間患者人數劇增,影像科醫生依靠傳統方法肉眼讀片不僅耗時,還很難保證病情篩查的準確性。人工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企業數坤科技緊貼臨床需求,自主研發了一款能夠以秒級完成精準定量分析的新冠肺炎AI+CT係統,輔助臨床快速準確判斷病情及療效評估,有效節省了一線救援醫生超負荷工作時間,也為患者搶奪了更寶貴的診療時間。

  “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爭分奪秒。”為有效遏制疫情擴散,對重點人群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成為防控疫情的關鍵環節,檢測試劑成為抗擊疫情急需的應急物資之一。北京卓誠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組公布後,僅用約一周時間便研發出了檢測試劑盒,最終獲批上市。該試劑盒僅需90分鐘左右便可出結果,可用于疑似病例的診斷和高風險人群的篩查。

  “發揮一技之長,站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崗。”體溫篩查是防疫工作的第一道關口,為應對春節後的返程復工潮,北京格靈深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將測溫和視頻監控技術結合,僅用8天時間便研發出“雙光源疫情檢測設備”;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歷經300多個小時攻堅開發出採用“人體識別+人像識別+紅外/可見光雙傳感”技術方案的AI測溫係統……“我們希望竭盡所能用技術改變這場原本只靠血肉之軀的人防之戰。”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付英波表示,智能測溫係統實現了大人流非接觸式精準測溫,輔助工作人員快速定位體溫異常者,築牢了北京抗疫的安全防線。

  5月上旬,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發的新冠疫苗正式通過緊急使用認證,納入全球“緊急使用清單”。這是世衛組織批準的首個中國新冠疫苗緊急使用認證,也是第一個獲得世衛組織批準的非西方國家的新冠疫苗,堪稱“國貨之光”。

  “國貨之光”的背後,有這樣一支“六人小隊”,專門從事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疫苗研發。他們晝夜不停,大年初一拿出滅活疫苗研制方案,大年初二做課題匯報,隨後前往實驗室做研發,一待就是兩個月。“一件事、一群人、一直幹”是這支隊伍的最佳寫照,回顧疫苗研發的全過程,中國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長、“小隊”隊長王輝這樣説。

  為保證疫苗研制的安全性,“六人小隊”需在負壓環境程度更強的P3實驗室裏做研發。負壓環境下的高強度工作對身體的損耗很大,“從實驗室出來就像腳踩一團棉花,因為缺氧腦子反應也慢了。”中國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疫苗六室副主任梁宏陽説。穿脫防護服要花不少時間,大家就盡量少吃少喝;為了不耽誤實驗進度,犯了痛風就吃大量止疼藥……回想起當時的場景,平時總是笑瞇瞇的梁宏陽也好幾次哽咽。

  “我們是國民健康的守護者,我們在用自己的努力築就一道道預防疾病的安全防線。”一場疫情攻堅戰讓梁宏陽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新的體會。

  “最難的事、最緊迫的事就是我們要做的事。”科學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是抗疫精神最好的詮釋。在疫情至暗中,他們堅毅又明亮。

新型舉國體制為科技戰“疫”加足馬力

  科技戰疫不是一個“線段工程”,它的經驗、啟示將成為方方面面的寶貴財富。抗疫需要科技的力量賦能,而科技背後體現的恰恰是制度,打破傳統思維,活用科技,要從科技要支援,通過科技促進改革,探索建立支援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

  工作人員在北京科興疫苗生産流水線上工作。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打科技抗疫攻堅戰,不僅要吹響“衝鋒號”,還要把急需的攻關項目張出榜,“揭榜挂帥”,調動優質資源組成科研攻關“特種部隊”,為抗疫加足創新馬力。

  在近兩年北京市舉辦的前沿科技創新大賽中,科技抗疫“賽道”成為亮點,包括病毒檢測、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定向服務疫情防控,調動了全社會科研力量的積極參與。

  能夠有效降低漏檢率的新型冠狀病毒精準核酸檢測平臺、以人工智慧技術為依托的遠端會診和醫療機器人、對新型冠狀病毒疑似病例快速分類與鑒別診斷的生物傳感技術……英雄不論出處,最具活力的“民間隊”創新主體也加入了抗疫“整體戰”,進一步推動了科技抗疫關鍵核心技術的進步和儲備,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護所面臨技術問題的解決。

  據統計,2020年北京市已立項支援10批42項抗疫攻關項目,並加快推進創新産品投入一線應用。

  強化成果轉化和基礎科研同等重要,扁擔兩頭“責任重”。北京通過政産學研協同機制,積極推動北京大學謝曉亮團隊研究的中和抗體藥物後期轉化落地: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成立北京丹序生物制藥有限公司,負責藥物的研發和生産,與百濟神州公司共同推進藥物的國際臨床研究及規模化生産。

  診斷試劑的研發,特別是産品研發後期“注冊檢驗、臨床試驗與注冊申報”三個環節,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投入。為此,北京成立診斷試劑專班,迅速摸清研發掣肘環節,組織“新冠肺炎診斷試劑科技攻關技術平臺”,將各主體串聯,提高各方聯動性和主動性,助推卓誠惠生的診斷試劑産品獲批上市,有效縮短了從研發到上市的周期。

  動物模型是認識疾病的第一關,也是攻克疾病的試金石。沒有這個工具,疫情的科技攻關成果就只能埋沒于實驗室,無法應用于臨床。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扛起這份重擔,在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裏連續工作240余天,與科研儀器、病毒樣本為伴,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個新冠病毒動物模型。動物模型的應用,揭示了病毒入侵受體、肺炎病理學以及免疫保護的規律,為藥物和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這是對大家心理、意志、體力以及專業技能極大的考驗,”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劉江寧説,動物模型早成功一天,疫苗和藥物就早成功一天。

  一場疫情就是一本教科書。許強認為,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北京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也有一些深層次問題需要思考。比如,發揮大數據、基因測序、人工智慧等新型科技作用;形成整體有效的科研攻關組織體係,讓各主體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職,不打亂仗;強化基礎科研實力;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等。

  “新型舉國體制不應該是應急性的,疫情一過就放棄了,而是需要持續推進,不斷完善。”許強表示,要凝聚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合力,進一步深化産政學研,集中協調配置資源。

  針對復雜多變的疫情形勢,接下來,北京將持續發揮科技的重要作用,培育布局重組蛋白疫苗、mRNA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等多種技術路線疫苗研究,建立應對新冠病毒變異的快速分析評價技術體係,為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提供更多技術儲備。

  大戰“硝煙”仍在,北京仍在展現作為首都的城市精神與城市擔當,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責任編輯: 李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