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築基 活力躍動:數覽大國金融“十四五”答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5 08:54:27
來源:經濟參考報

穩健築基 活力躍動:數覽大國金融“十四五”答卷

字體:

  五年櫛風沐雨,以穩健與活力為底色,中國金融業遞交出一份亮眼的“十四五”答卷。

  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産近470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債券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規模連續20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球最大信貸市場和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更加穩固……“十四五”時期是中國金融業成果豐碩的五年,金融高質量發展基礎持續夯實、金融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回首不平凡的五年,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全面深化,金融治理能力現代化邁上新&階——金融機構更豐富、服務實體更高效、民生保障更有力、風險防控更精準。

  服務更廣更深 開放吸引力更強

  哪有金融需求,金融服務的觸角就延伸到哪。

  “十四五”期間,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持續提升。東到撫遠、南到三沙、西到喀什地區、北到漠河,金融機構網點進一步在全國鋪開。

  “‘十四五’以來,行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跨越,綜合實力更加雄厚。”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説,目前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産超過500萬億元,5年來年均增長9%。信託、理財、保險資管機構管理資産近100萬億元,規模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五年來,我國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機構體系日益成熟。

  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超4000家,保險業金融機構數量超230家,證券公司數量約150家,公募基金管理機構超160家;全球1000強銀行中,143家中資銀行上榜,前10位我國佔據6席……

  這一串數字背後,是中國金融業整體實力的顯著提升,大型機構主力軍和壓艙石的地位與作用更加突出,中小機構服務當地、特色發展取得實效。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上證報記者,以銀行為例,大型商業銀行充分發揮“頭雁”作用,聚焦重大戰略、重大項目、重點領域,圍繞廣大居民和企業需求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基於在特定領域的優勢,如零售金融、財富管理、投資銀行等,特色化經營特點突出。城商行、農商行等區域性銀行堅守“服務本地、服務小微、服務三農”定位,金融服務深度下沉,做深做透區域市場。

  ——五年來,我國吸引全球金融機構匯聚的“磁吸力”不斷增強。

  2025年,法巴證券(中國)在上海開業,友邦保險資管、荷全保險資管獲批籌建,瑞穗證券(中國)獲核準設立,一批批全球金融機構不斷加碼中國市場,中國金融市場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十四五”期間,新增核準13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興業,全球前50大銀行有43家在華設立機構,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半數已進入中國。

  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已經成為全球金融機構的重要匯聚地。截至今年7月,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數量,從2016年初的200余家增長至1171家,“十四五”以來年均增長率約6.5%。

  力挺實體經濟 惠及千家萬戶

  2025年9月,有西北太平洋“風王”之稱的超強颱風“樺加沙”,肆虐我國南海和華南地區。在災害受損最嚴重的地區,總是閃現着保險人的身影。10分鐘極速到場施救、30分鐘完成救援、從客戶報案到賠付到賬用時僅10分鐘……保險業的爭分奪秒,正是我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保障的生動剪影。

  ——打通金融“血脈”,實體經濟蓬勃生長。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我國GDP總量不斷跨上新&階,離不開金融的助力。5年來,銀行業保險業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基礎設施貸款餘額54.5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62%。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消費服務行業貸款餘額增長80%。

  打造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資本市場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渠道。近五年,交易所市場股債融資合計達到57.5萬億元,直接融資比重穩中有升,較“十三五”末提升2.8個百分點,達到31.6%。

  ——築牢金融“護盾”,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守護萬家燈火、維護社會穩定,保險業充分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十四五”時期保險業顯著增強民生保障。保險業累計賠付9萬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61.7%。農業保險為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商業養老、健康保險積累準備金11萬億元。車險累計承保機動車超16億輛次,較“十三五”時期增長40%。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累計提供風險保障4.4萬億美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52%。

  做加法易,做減法難。為人民群眾“減負”是金融服務民生的關鍵一招。“十四五”時期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6萬億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個百分點。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每年可為超過5000萬戶家庭減少利息支出約3000億元。

  為人民群眾“減負”切實提高居民幸福感,家住上海的張先生是存量房貸利率下降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訴記者:“我在銀行有200萬元的房貸,這幾年存量房貸利率持續下降,每個月少還的錢夠我在外面吃好幾頓飯了。”

  ——澆灌金融“活水”,科技創新日新月異。

  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支持科技創新亦是金融業的永恒使命。“十四五”期間,銀行業科研技術貸款年均增長27.2%。加強科技信貸支持,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近19萬億元,年均增速超20%。強化科技保險保障,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過10萬億元,首&套、首批次保險支持創新應用項目3600個,為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保駕護航”。

  此外,資本市場含“科”量進一步提升。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業或者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佔比超過四分之一,已明顯高於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産行業市值合計佔比。

  廣開首席産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科技創新在各行各業如雨後春筍般爆發,形成了無數的新産品、新技術、新場景和新業態,需要金融改變傳統模式,提供精準和有效的服務,實現轉型和升級。

  守住錢袋子:金融風險防控更嚴更穩

  2023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掛牌,標誌着我國新一輪金融監管機構改革邁出重要一步,這也是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促進實現金融監管全覆蓋的重大舉措。

  望“十四五”,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金融系統一以貫之的工作主線。

  ——金融監管震懾效應縱深推進,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金融管理部門多措並舉、嚴格執法、敢於亮劍,我國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當前,相當部分省份已實現高風險中小機構“動態清零”。“十四五”期間,對財務造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處罰2214份,罰沒414億元,較“十三五”分別增長58%和30%。私募基金風險整治紮實推進,約7000家僵屍機構完成出清。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總體來看,“十四五”時期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得到有效化解,經營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服務水平得到顯著改善。這不僅為金融體系穩定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化解融資&&債務風險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與2023年初相比,融資&&數量下降超過60%,金融債務規模下降超過50%,總體上地方政府融資&&風險水平大幅收斂。

  ——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不斷升級,金融體系穩健運行。

  “5年來處置不良資産較‘十三五’時期增加超40%。行業抵禦風險的資本和撥備總規模超過50萬億元。應對各類挑戰的基礎更牢、韌性更強、底氣更足。”李雲澤説。

  “十四五”時期銀行業風險抵禦能力和資産質量持續提升。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約10.93%和12.46%,較2020年末分別提升0.21個百分點和0.42個百分點,均大幅高於監管部門要求;不良貸款率約1.49%,較2020年末下降約0.35個百分點。

  保險業實施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挂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推動車險綜合改革,深入開展“報行合一”,壽險公司2024年以來壓降成本3500億元,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費用率更是創20年來新低,行業內生發展動力持續增強。

  金融機構穩健發展的同時,資本市場也在固本強基。“十四五”期間,A股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上證綜指年化波動率15.9%,較“十三五”下降2.8個百分點。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面向未來,中國金融業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砥礪前行,為建設金融強國貢獻更大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楊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