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股票、債券、存貸款超10萬億元;全球前50大銀行有43家在華設立機構,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半數已進入中國……一組組數據折射出我國金融高水平開放持續深化,國際投資者以“真金白銀”加注人民幣資産,外資金融機構“熟面孔”繼續深耕、“新朋友”不斷入場。
“十四五”期間,我國金融對外開放步伐加快,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不僅金融市場開放水平顯著提升,而且制度型開放成果豐碩。業內專家認為,我國金融開放已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為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際范”十足 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進一步提升
據央行披露,截至2025年7月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股票、債券、存貸款已超10萬億元。
超10萬億元背後,是我國金融市場越來越足的“國際范”。
以債券市場為例,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債券總規模於2017年9月末突破1萬億元,2019年7月末突破2萬億元,2020年10月末突破3萬億元,2024年3月末突破4萬億元,“十四五”以來年均複合增速約5%。
國際投資者隊伍也持續壯大。截至今年8月,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數量,從2016年初的200余家增長至1170家,“十四五”以來年均增長率約6.5%。
債券市場僅是一個縮影,國際地位穩步上升的人民幣又是一個典型。目前,人民幣已成為我國對外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全球前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和支付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位列第三。
“如果拉長周期看,人民幣國際地位穩步提升是近20年來國際貨幣體系變革中的一個重要特徵。”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近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説。
涵蓋股票、債券、衍生品及外匯市場的多渠道、多層次開放格局已然形成。當下的中國金融業正敞開胸懷,擁抱紛至沓來的外資。
“我們會同各金融管理部門有序推進金融服務業和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拓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優化滬深港通、債券通、互換通機制,便利更多投資者投資我國金融市場,提高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潘功勝&&。
這一過程中,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功能也得到進一步強化。德意志銀行香港分行CEO黎敬之對上海證券報記者&&:“隨着中國持續向境外投資者擴大市場開放,香港作為全球區域財資中心及融資樞紐,對企業與投資者的吸引力正與日俱增。”
制度型開放成果顯著 國際機構深入布局中國市場
從機構准入到業務開放,國際金融機構也在中國金融業開放大潮中,切實分享到市場發展的紅利。
2024年4月,渣打(中國)合肥分行“開門迎客”。作為在華外資銀行中的“熟面孔”,渣打的加碼布局,主要是看準中國經濟的澎湃活力。
“安徽是中國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的標杆區域之一。”渣打方面稱,要發揮其在全球特別是共建“一帶一路”市場的網絡優勢,全面支持當地企業發展全球供應鏈、提升國際競爭力。
“十四五”期間,外資金融機構調整優化在華業務布局,發揮引資、引智、引技紐帶作用,助力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加大對製造業、民營小微、綠色金融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全球前50大銀行有43家在華設立機構,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半數已進入中國。“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總資産超過7萬億元,各項業務保持良好增長態勢。”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
既有“熟面孔”深耕,也有“新朋友”入場。今年3月,外商獨資證券公司法巴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開業;9月,保德信保險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獲批開業,外資獨資保險資管隊伍再添新員……
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期間,新增核準13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興業。
一家家“外商獨資”金融機構落子背後,是我國穩步擴大金融制度型開放的生動注腳。近年來,我國放寬金融服務業市場准入,持續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完全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擴大外資機構業務範圍。
金融對外開放將走向 “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寬領域”
金融開放邁上新&階的同時,我國也與各方共同築牢全球金融安全網:參與國際金融規則與標準制定,穩步推進巴塞爾協議Ⅲ等制度落地,夯實開放下的金融安全根基;持續提升在國際金融治理合作中的參與度、影響力、話語權,為全球金融穩定注入更多中國力量……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認為,我國金融業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始終堅持“開放與風險防控並重”的原則,形成了獨特的平衡機制。比如,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通過逆周期調節、跨境資本流動監測等手段,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展望未來,系列新政策有望進一步落地。此前,金融管理部門有關負責人曾透露:將複製推廣自貿區、自貿港擴大制度型開放的經驗做法,支持外資機構參與更多金融業務試點;發布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優化方案,進一步優化准入管理、投資運作等安排;研究推出人民幣外匯期貨……
曾剛預計,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將呈現“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發展格局。制度型開放將更加深入,從單純的市場准入開放向規則、標準、管理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推動形成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