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是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2024年9月26日,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後續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改革相繼落地。一年來,資本市場生態發生了重大變化,中長期資金入市腳步明顯加快,其作為資本市場“穩定器”“壓艙石”的功能正在得到發揮。
支持政策密集落地
從政策層面來看,過去一年來,支持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力度空前。去年9月印發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提出建設培育鼓勵長期投資的資本市場生態,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着力完善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等。2025年1月,中央金融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重點引導商業保險資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進一步加大入市力度,要求提升商業保險資金A股投資比例與穩定性、優化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機制等。
公募基金是長期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1月,證監會&&了《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旨在推動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規模和比例明顯提升,強化指數基金資産配置功能,穩步提升投資者長期回報,為中長期資金入市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5月,證監會印發《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要提高公募基金權益投資的規模和穩定性,強化基金産品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力,對基金投資業績全面實施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提升公募基金投資行為穩定性,促進資本市場投融資平衡發展。
與此同時,鼓勵險資等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也不斷落地。今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産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上調權益資産配置比例上限,進一步拓寬權益投資空間。7月,財政部發布《關於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進一步完善長周期考核機制。
此外,過去一年來,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推至全國,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進一步擴圍,也增加了資本市場長期資金的來源。業內人士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金融監管部門的一系列政策舉措,聚焦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堵點卡點,正在徹底改變資本市場的生態。
長期資金入市步伐加快
伴隨着上述一系列改革舉措的落地,一年來長期資金入市的腳步明顯加快。證監會主席吳清日前透露,截至今年8月底,各類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21.4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2%。
從險資入市的情況來看,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我國保險公司資金運用餘額突破36萬億元大關,資産配置結構持續優化,股票投資佔比連續五個季度環比提升。申萬宏源研究還顯示,2025年上半年保險行業及多數上市險企二級市場權益配置比例較2024年末均有提升。截至6月末,保險行業二級市場權益(股票+基金)配置規模較2024年末提升6223億元,佔比提升0.7個百分點至13.1%。其中,七家上市保險公司合計股票和基金投資規模佔行業比重為63.2%,配置比例較2024年上升1.78%。該機構還預測,以未來三年提升二級市場權益配置比例5%口徑測算,預計國有大型險企2025-2027年將增配二級市場權益1.34萬億元至1.70萬億元。而若假設新增保費的30%投向A股,預計國有大型保險公司2025-2027年A股增配規模為8752億元-9434億元。
公募基金的規模也在不斷攀升。來自中基協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境內公募基金資産凈值規模合計35.08萬億元,歷史上首次突破35萬億元大關,也是自2024年以來總規模第十次創下歷史新高。數據還顯示,股票型基金規模從去年年底的4.45萬億元增至今年7月末的4.92萬億元,凈增長0.47萬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從去年年底的3.51萬億元增至3.83萬億元,凈增長0.32萬億元,兩類基金合計增長0.79萬億元。
更好發揮“壓艙石”功能
展望未來,從推進資本市場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來看,推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仍然是改革的重要內容。
吳清近日&&,下一步,要更好發揮中長期資金“壓艙石”“穩定器”作用,持續強化長周期考核,不斷提高跨境投融資便利度,吸引更多源頭活水,努力讓更多全球資本投資中國、共享成長。在證監會日前召開的“十五五”資本市場規劃專家學者座談會中,與會人士也提出,要加快培育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推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對記者&&,進一步提高長期資金入市的積極性,要從資金供給角度入手,可從政策支持、拓寬長期資金渠道、優化長期資金入市環境等多維度來系統施策。
他提出,可以考慮建立長期資金入市政策的“白名單”制度,明確各類長期資金的投資範圍、比例限制及支持措施,避免政策頻繁調整對資金配置策略的干擾。優化稅收激勵機制,如將社保基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的投資收益免稅期限從現行政策進一步延長,對個人養老金賬戶投資股票、基金等品種實行遞延納稅政策,且投資期限越長稅率梯度遞減。探索對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産的收益給予階段性稅收減免,降低長期投資的稅負成本。推出“長期資金交易專場”,對持有期限超過3年的股票交易減免經手費、過戶費,提高大額交易的撮合效率。
同時,要發展股指期貨、國債期貨等衍生品市場,推出更多挂鉤長期投資標的的ETF期權、股指期權,為長期資金提供精細化的對衝工具。設立“長期資金風險補償基金”,對因市場劇烈波動導致的短期大額虧損給予階段性流動性支持,降低資金管理者的業績考核壓力。改革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機構的考核體系,將考核周期從現行的“年度考核”調整為“五年或更長”,弱化短期收益排名,允許投資組合在考核周期內出現階段性波動。對長期資金管理者實行“跟投機制”,要求投資經理以自有資金同步投入所管理的産品,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建立跨市場、跨品種的綜合結算&&,支持長期資金在股票、債券、衍生品等市場進行一體化資産配置,實現資金的高效流轉與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