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中小銀行評級獲上調 區域競爭力成關鍵因素-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9 09:04:14
來源:中國證券報

9家中小銀行評級獲上調 區域競爭力成關鍵因素

字體:

近期,多家評級機構發布中小銀行主體信用評級結果。據記者統計,截至8月18日,今年以來已有9家中小銀行主體信用評級獲上調,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其中,6家銀行評級由AA+升至AAA。從評級機構上調中小銀行主體信用評級的理由來看,近一年來在區域內的影響力以及經營情況、財務狀況、資本實力等是主要參考指標。

  此外,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山西榆次農商行、湖南常德農商行、貴州花溪農商行和山西平遙農商行遭遇主體信用評級下調。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不少中小銀行經營業績持續向好,資産質量改善,股權結構不斷優化,風險抵禦能力提升。但也需考慮到,銀行業面臨的凈息差困境在短期內難以扭轉,且當前全國性商業銀行不斷下沉服務,擠壓了區域性中小銀行的市場空間,中小銀行整體發展仍面臨一定挑戰。

  中小銀行評級“9升”

  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9家銀行獲評級機構上調主體信用評級。具體來看,聯合資信對富滇銀行、浙江杭州余杭農商行、漢口銀行、武漢農商行的主體信用評級從AA+調高至AAA,對長城華西銀行的主體信用評級由AA上調至AA+;東方金誠對紹興銀行、日照銀行的主體信用評級從AA+調高至AAA;中證鵬元資信對江蘇長江商業銀行的主體信用評級、大公國際資信對秦皇島銀行的主體信用評級分別由AA上調至AA+。

  記者發現,不同評級機構對同一家銀行的主體信用評級存在一定差異。例如,中誠信7月末發布的秦皇島銀行2025年度跟蹤評級報告顯示,自2024年7月29日以來,秦皇島銀行主體信用評級維持在AA,未發生變化。

  在部分銀行主體信用評級獲得上調的同時,也有部分銀行主體信用評級遭遇下調。今年以來,中誠信對湖南常德農商行的主體信用評級由AA-降至A+,對山西榆次農商行主體信用評級由BB降至BB-;聯合資信對山西平遙農商行的主體信用評級由BBB+降至BBB,東方金誠對貴州花溪農商行的主體信用評級由A+降至A。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主流評級機構通常採用九級評價體系,評級由高到低的符號分別為AAA、AA、A、BBB、BB、B、CCC、CC、C,每一個信用評級可用“+”“-”符號進行微調,&&略高或略低於本評級。

  評級劃分與受評對象償債能力有較大關係,以中誠信評級劃分標準為例,一家公司主體信用評級為AAA,説明其償還債務的能力極強,基本不受不利經濟環境影響,違約概率極低;評級為B,意味着其償還債務的能力較大依賴於良好的經濟環境,違約風險很高;評級為C,意味着其不能償還債務。

  “主體信用評級上調有助於提升銀行的市場聲譽,同時還有其他多方面助益,例如,直接降低債券發行利率,高主體信用評級銀行在政銀合作、異地展業中更具優勢;反之,主體信用評級下調的銀行將面臨授信額度壓縮、同業合作門檻提高等問題。”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

  區域影響力、股權結構是關鍵指標

  近一年來的經營情況、財務狀況、資本實力以及在區域內的影響力等,是評級機構在對中小銀行進行主體信用評級調整時的主要參考指標。

  例如,大公國際資信在上調秦皇島銀行主體信用評級時提到,2024年,秦皇島銀行存貸款規模繼續穩步增長,存貸款市場份額在秦皇島市居首位,具有較強的區域競爭優勢,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增強,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金融市場穩定運行具有重要影響力,預計需要時可以獲得地方政府支持。

  聯合資信在富滇銀行的主體信用評級報告中&&,該行作為雲南省省級城市商業銀行,在雲南省內保持着良好的客戶基礎和品牌影響力;業務經營方面,富滇銀行立足於支持雲南省經濟發展,存貸款業務在當地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存貸款業務在雲南省內市場份額處於靠前位置。

  此外,部分銀行通過增資擴股實現股權結構優化,也成為評級機構上調其主體信用評級的主要原因之一。

  聯合資信在對漢口銀行的跟蹤評級報告中&&,2024年,漢口銀行引進市屬、區屬優質國企入股,國有持股比例進一步上升,股權結構進一步優化。據了解,漢口銀行於2024年完成8.74億股定向募股,發行對象為湖北省內11家國企,募集到的45.87億元資金全部用於補充該行核心一級資本。

  東方金誠在對紹興銀行主體信用評級觀點中也提到,在外部支持方面,作為紹興市金融體系的核心金融機構,紹興銀行在支持實體經濟、服務民生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該行國有股佔比升至66.94%,對地方經濟貢獻能力持續增強,稅收貢獻繼續增加,預計未來將在資本補充、公司治理及業務發展等方面繼續獲得當地政府支持。

  應進一步加強資産質量管理

  雖然今年以來獲得主體信用評級上調的中小銀行數量超去年全年水平,但業內人士認為,中小銀行基於區域資源稟賦的差異,發展分化仍在加劇。

  部分銀行因資産質量承壓、經營虧損、資本補充渠道受限等問題,被下調主體信用評級。

  例如,中誠信在下調山西榆次農商行主體信用評級的報告中提到,第一,2024年該行不良貸款增長快且不良率高,同業和金融投資風險資産尚未出清,抵債資産和其他應收款規模較大,整體清收處置效果有限,撥備計提缺口持續擴大。第二,該行貸款投放增長乏力,受資産質量影響,貸款收息水平低,凈息差降至負數,已連續兩年經營出現虧損,且虧損金額持續增加。第三,受經營持續虧損和貸款損失準備缺口持續擴大等因素影響,資本嚴重不足;多家法人股東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股權質押比例較高。

  整體來看,業內人士認為,銀行業所面臨的凈息差困境在短期內難以扭轉,且當前全國性商業銀行不斷下沉服務,擠壓了區域性中小銀行的市場空間。此外,區域性中小銀行在數字化運營、數智化發展等方面長期落後於全國性銀行,預計中小銀行未來發展仍面臨挑戰。

  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看來,資産質量管理是銀行經營的生命線,尤其是在經濟結構轉型期,中小銀行更應當保持謹慎的風險偏好,寧可放慢發展速度,也要確保資産質量。他建議,中小銀行應建立全流程的風險管控機制,從貸前調查、貸中監控到貸後管理,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特別要加強對集中度風險的控制,避免過度依賴單一行業、單一客戶。同時,要建立完善的不良資産處置機制,通過核銷、重組、轉讓等方式,及時化解存量風險。

  “此外,中小銀行還應創新産品設計,提高産品附加值。例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推出特色金融産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開發便民惠民的移動金融服務;與政府部門、擔保公司等合作,推出風險共擔的創新産品。”曾剛説。

【糾錯】 【責任編輯:柴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