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寧夏,黃河兩岸滿目青綠,賀蘭山下瓜果飄香。從“水苦水鹹”到“黃河水甜”,從戈壁荒灘到綠洲畫卷,從缺電限電到暢通綠電,寧夏的綠色發展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推動。國家開發銀行立足職能定位,圍繞基礎設施綠色低碳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産業轉型升級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綠色貸款投放力度,助力寧夏回族自治區綠色轉型發展。
先行先試探索實踐 服務“金沙灘”逐綠向新
閩寧鎮位於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從當年的幹沙灘變成今天的“金沙灘”,還有了新名片——“綠電小鎮”。走進國開行寧夏分行(以下簡稱“寧夏分行”)融資支持建設的大唐閩寧綠電小鎮100兆瓦/200兆瓦時共享儲能電站,一排排儲能單元整齊排列。截至今年8月6日,這座堪稱“超級充電寶”的儲能電站,已累計完成充放電3608萬千瓦時。
閩寧鎮供電區域內新能源裝機規模可滿足全鎮白天全綠色電力供應,但夜間仍存在較大供電缺口。為破解“看天吃飯”用能瓶頸,滿足閩寧鎮全綠電用能,通過建設共享儲能電站,可以將白天富餘的新能源電力存儲起來,晚上按照負荷需求分段放電,充分保障閩寧鎮24小時全綠電供應,實現新能源就地平衡消納和100%綠色用能。
但該項目採用的新型儲能模式還未大規模推廣、成本偏高,建設資金從哪兒來?國開行寧夏分行通過規劃合作、聯合調研等多種形式,在新能源領域發揮先行先試、引領帶動作用。“寧夏分行與地方發展改革委、客戶企業多層級深入對接溝通,充分運用人民銀行碳減排政策工具,通過‘前期貸款+中長期項目貸款’的産品組合,有效降低項目融資成本。截至目前,累計發放貸款1.44億元。”寧夏分行客戶一處處長徐磊説。
“國開行的資金支持為我們創新技術加快落地增加了底氣。”大唐永寧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洪濤説。據介紹,該共享儲能電站是綠電小鎮首個搭配構網型儲能技術的項目,能夠快速調整電壓頻率,主動參與電網調節,甚至能夠獨立支撐局部電網運行。“當周邊線路出現故障大面積失電時,構網型儲能電站猶如‘引擎’,可自發啟動為電網供電。”李洪濤説。
並網運行以來,大唐閩寧共享儲能電站基本實現每天一充一放,滿足閩寧鎮調用需求。預計每年可充放電340次以上,年平均放電量5900萬千瓦時,除了供應生活用電,還可為村民開展小型加工、種植養殖業等提供可靠的用電保障。
及時響應融資需求 助工業園區“借光生金”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以下簡稱“寧東基地”)作為寧夏工業經濟的“壓艙石”,對自治區工業增長貢獻突出,但基地的煤化工産業長期面臨成本與減排壓力。前不久,在國開行寧夏分行的金融支持下,寧東基地164萬千瓦複合光伏項目成功並網發電。在4.52萬畝煤礦壓覆區土地上,300余萬塊光伏板匯聚成一片藍色海洋。光伏板下方,近3萬公斤的草籽已播種完畢。
“項目建設周期短,施工難度大,資金需求大,國開行高效周到的服務,為項目提供了長期、大額、穩定的資金支持,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項目建設方有關負責人馬三慶説。
“寧夏分行成立行領導牽頭的工作專班,指定專門處室全程參與項目前期謀劃和融資方案設計,開設綠色通道加快審批流程,第一時間滿足企業用款需求,同時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寧夏分行客戶五處副處長郭運強説。截至目前,該分行已累計為該項目發放貸款近19億元。
在該分行資金支持下,項目按照短周期、高標準的建設思路,僅歷時180天建成。“據測算,寧東基地度電成本目前是全自治區最低的。”馬三慶説。從短期看,電價低,發電量大,可有效緩解企業降碳降本壓力;從長期看,則能更好滿足新型材料等特色優勢産業綠色發展需求,推動形成綠電綠證交易和碳市場服務等新興産業生態,通過供應低價綠電助推基地産業破局、脫“黑”奔“綠”。
從環境效益上看,項目通過在光伏板陣列間種植耐旱作物,構建“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修復”的立體生態體系。項目投運後,年發電量達30億度,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26萬噸,相當於植樹造林約6000公頃。
發揮長期資金優勢 引活水為旱區“解渴”
中衛沙坡頭區香山興仁片區位於寧夏中部乾旱帶核心區,年平均水面蒸發量是降雨量的5倍多,是我國水資源最匱乏的地區之一。“天旱窖枯水斷流,麻雀渴得喝柴油”一度是當地缺水情況的寫照。
為解決當地農業灌溉難題,片區規劃建設香山興仁生態修復及灌區供水(一期)工程。工程充分利用片區內已有的供水能力,延伸揚水管線將黃河水向高處抬升至新建紅圈子調蓄水池,通過新建重力流輸配水管線擴大灌溉範圍,打通片區供水脈絡,將灌溉範圍擴大到覆蓋整個香山、興仁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3萬畝,預計可為片區內3萬餘人提供用水保障。
“針對供水工程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盈利能力弱等特點,分行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大額、長期資金優勢,累計發放貸款2.84億元支持建設輸配水管線和紅圈子調蓄水池,為項目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寧夏分行客戶六處副處長楊娜介紹説。
過去,由於缺水,當地硒砂瓜長期採用壓砂種植,帶來土壤退化、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態問題。當地瓜農坦言,過去只能靠苦澀的地下水來澆灌,不僅導致土壤鹽鹼化,還影響了西瓜的品質和産量。
工程投運後,將更好涵養地下水資源,改善地下水生態環境,並為文冠果、枸杞、朝天椒等經濟作物種植提供充足的用水保障,進一步改變當地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推動片區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量身定制融資方案 推動“自來水”變“智來水”
楊曉偉已在寧夏長城水務供水廠工作10年,是一名負責巡檢工作的值班長。此前,他幾乎每個小時都要去噪聲大、室溫高的清水泵房巡檢一次;如今,巡檢工作已經可以減少為4小時一次,巡檢項目也大大減少。“各方面的傳感器都接上來了,可以看到溫度、振動,在調度中心即可動態實時掌控水廠運行整體狀況。”楊曉偉&&。在數字化、智能化推進過程中,加藥、機泵、檢修等環節效率更高,作業環境也更加友好舒適。
長城水務供水廠十餘年來主要為寧東基地C區、內蒙古鄂爾多斯上海廟經濟開發區等工業園區提供生産、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2024年,為解決部分供水設施老化、供水能力不足等問題,進一步提升數字化管理水平,供水廠啟動供水系統提升改造項目,並開展數字孿生水廠建設。
國開行寧夏分行以前期合作的存量項目為支點,將原供水廠項目産生的富餘現金流作為新建項目的還款來源,助力客戶充分發揮存量資産潛力,拓寬新建項目融資渠道。“我們通過統籌承貸資産現金流,實現整體授信評審,統一簽訂合同,靈活放款支付,業務辦理流程更加精簡高效。”國開行寧夏分行客戶六處客戶經理丁麗慧説。截至目前,該分行累計向該項目發放貸款1400萬元。“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務不僅解決了企業的融資難題,還緩解了還款壓力。”長城水務董事長張偉&&。
供水廠升級改造後,數字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將進一步提升。據測算,每年可新增供水量約124.6萬立方米,更好保障下游用水企業和人民群眾的正常生産生活,漏損率將從15%降低至9%,每年可以實現節約水量7.476萬立方米。
國開行寧夏分行行長王強&&,下一步,分行將繼續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聚焦主責主業,圍繞綠色基礎設施、綠色産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等重點領域,探索政策性金融支持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有效路徑,以優質金融服務守護“一河三山”,讓“塞上江南”越來越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