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險企裁撤近1800家分支機構 提質增效轉型加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8 08:49:58
來源:經濟參考報

年內險企裁撤近1800家分支機構 提質增效轉型加速

字體: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保險行業分支機構“瘦身”步伐持續加快。截至7月18日,年內保險公司共撤銷分支機構1799家,新設225家,凈減少1574家。此輪“裁撤潮”中,營銷服務部佔比最高,且撤銷機構多集中於縣域及三四線城市,頭部險企如泰康人壽年內撤銷數量已超去年全年,縮減幅度超11%。

業內人士指出,在代理人規模收縮與利差損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行業正加速從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轉型,優化渠道結構、提升專業化水平成為險企生存發展的關鍵命題。

泰康人壽分支機構“縮水”超一成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保險許可證信息顯示,截至7月18日,年內保險公司共撤銷1799家分支機構,共成立225家分支機構,凈減少1574家分支機構。

營銷服務部佔大頭。從截至7月18日的年內數據來看,共有1099家保險公司營銷服務部、564家支公司、86家中心支公司、14家電話銷售中心、3家省級分公司等被撤銷。

對比往年數據來看,保險公司分支機構“裁撤潮”勢頭不減。有行業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保險行業裁撤分支機構約3000家,2023年和2024年分別為2000家。照此規模計算,截至7月18日,2025年年內裁撤分支機構數量已達到2022年的約六成,以及2023年、2024年全年九成水平。

從裁撤分支機構的具體情況來看,撤銷機構主要集中在縣域地區以及三、四線城市。其中頭部保險公司撤銷幅度尤為顯著,有公司年內已裁撤分支機構上百個。

7月14日至18日當周,金融監管機關就公布了135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撤銷信息,其中大多集中在頭部機構。例如,中國人壽撤銷43家分支機構;中國人保撤銷26家;泰康人壽撤銷15家;中國太保撤銷2家;中國平安撤銷1家……

僅7月24日,各級金融監管機關就公示了7家保險分支機構的撤銷申請批復。具體來看,上海監管局批復同意撤銷中國人保財險上海市閘北支公司;寧夏金融監管局批復同意撤銷中國人保財險銀川分公司派勝營銷服務部、銀川市興慶支公司正源北街汽車城營銷服務部、銀川市中山支公司生存檢測站營銷服務部、賀蘭支公司新正源營銷服務部;湖州監管分局批復同意撤銷泰康人壽浙江湖州南潯營銷服務部;新疆金融監管局批復同意撤銷合眾人壽烏魯木齊第三營銷服務部。

一些頭部險企分支機構“縮水”明顯。記者綜合財報及金融監管機關公布的信息發現,2024年全年泰康人壽減少約220家分支機構。而2025年,截至7月18日泰康人壽已撤銷約280家分支機構,數量已超過去年。

結合財報數據來看,截至2024年末,泰康人壽在全國共有2485家分支機構,包括分公司、電話銷售中心、支公司、營業部、營銷服務部等,2025年年內撤銷的約280家分支機構已佔上年末存量分支機構總數的11%。

具體來看,進入7月,泰康人壽分支機構“收縮”勢頭不減,一連撤銷重慶、大連2家電話銷售中心,同時還撤銷至少30家營銷服務部。其中更有“一地多撤”,例如,7月泰康人壽四川南充4家營銷服務部撤銷,天津、浙江麗水、浙江杭州分別有2家營銷服務部撤銷。

“年內近1800家分支機構的撤銷,特別是頭部公司在縣域的大幅收縮,是行業面對新單增長乏力、成本壓力上升和渠道深度轉型的必然選擇。”某保險行業分析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險企希望通過“瘦身健體”,清退低效網點,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將資源向高效率區域和數字化渠道傾斜的關鍵步驟。

“轉身”或“跌倒” 提質增效為關鍵

不只是泰康人壽,多家頭部險企均出現了營銷服務部“一地多撤”的情況。例如,7月21日,唐山金融監管分局就一連批復了中國人壽唐山分公司下轄6個營銷服務部的撤銷的申請。有業內人士指出,新單大幅下滑、保險代理人隊伍改革轉型加速了分支機構優化調整進程。

營銷服務部成為裁撤“大頭”,反映了傳統人海戰術的代理模式正在被重塑,由物理網點驅動的粗放增長難以為繼。作為保險業的“觸手”之一,險企代理人規模收縮則走在分支機構“裁撤潮”之前。

“上市險企代理人規模在2019年達到頂峰,此後逐步收縮。”據東吳證券分析師孫婷分析統計,截至2024年末,五家上市險企代理人規模合計138.1萬人,較年初下降3.7%。孫婷預測,2025年5月末,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和中國太平代理人規模分別較年初下降8%、13%、6%、1%、2%,雖然繼續下滑,但整體表現保持企穩態勢。

結合宏觀經濟及險企利差損壓力加大等背景,提質增效正成為行業主攻方向。在分支機構收縮的同時能否完成效率提升,成為險企實現“轉身”而非“跌倒”的“必要條件”。

“代理人頻繁在行業內流動或階段性離開行業造成了大量‘孤兒單’的産生,給保險客戶續保和理賠造成一定困難,甚至影響了部分客戶的切身利益和獲取保障的權益。”東興證券分析師劉嘉瑋認為,能否改善代理人渠道生態、增強隊伍歸屬感,與險企自身經營和人員管理密切相關。

國金證券分析師舒思勤認為,從渠道轉型來看,關鍵在於培養專業化代理人,同時創新其他渠道發展,圍繞分層經營等方面升級。完成了清虛的險企,有望實現核心銷售人力企穩,且銷售能力也有一定提升,後續轉型效能繼續釋放。“尤其在浮動收益産品銷售背景下,對於銷售專業化要求更高,隊伍的能力差異能更顯著的體現在業績結果上。”

政策也已提出明確指引。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關於推動深化人身保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的通知》提出,深化個人營銷體制改革。其中提到,提升保險銷售人員專業化水平,強化公司對保險銷售人員的全流程管理;引導保險銷售人員職業化發展,逐步構建支持保險銷售人員長期服務的組織架構、晉陞體系和佣金薪酬激勵制度;鼓勵保險公司創新保險銷售人員管理體制,支持公司員工依法自願轉換為保險銷售顧問;增強長期服務能力,建立以業務品質、服務質量為導向的佣金激勵設計和遞延發放機制;對於不同類型銷售人員,建立平衡合理的激勵分配機制。此外,還包括強化管理和監督力度,以及夯實行業發展基礎等多方面舉措。

在此背景下,險企大多專注於代理人專業化與銀保、線上渠道多元化並進的模式,同時提升隊伍的專業化與産能。例如,中國人保強調加強高質量代理人招募和培訓,着力提升隊伍的績效,計劃未來三年將高質量代理人佔比提升至50%;中國平安則通過推進“數字化營銷”和“智能化服務”,加速布局“數字化+社區化”服務網絡,提升代理人生産力。

“分支機構裁撤背後核心在於能否同步完成‘提質增效’。”上述保險行業分析師&&,利用科技賦能線上化、社區化服務及壓縮管理鏈條體現“提效”成果,而打造專業化、職業化的精英代理人隊伍和多元化渠道則反映“提質”進程。能否成功構建吸引並留住高素質人才的渠道生態,提升人均産能和業務品質,將直接決定險企在此輪轉型中是華麗“轉身”還是黯然“跌倒”。

【糾錯】 【責任編輯:柴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