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2日電 近日,2024年“7.8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系列主題對話在線上舉辦。該場對話的主題是“聚焦現實需求 加快養老金融發展”。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職域業務執行官兼職域業務事業部總經理梁循標&&,養老金融事業歸根到底要造福人民,讓人民群眾的養老生活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而做到“人民性”的前提是對客戶需求有深入洞察。
2024年“7.8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活動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指導,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主辦。這項活動自2013年組織開展以來,得到行業內外廣泛讚譽,成為保險行業的文化名片。今年“7.8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年度主題是“保險,讓每一步前行更有底氣”。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新華網聯合推出系列主題對話,聚焦熱點話題,邀請專業人士,講解保險知識,為保險消費者答疑解惑。

以下是對話原文輯錄:
梁循標:對於養老金融,國家層面政策頻出,從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第三支柱的加速建設到包括養老金融在內的“五篇大文章”的提出,為我國養老金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泰康積極響應國家要求和民生關切,切實承擔起寫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的使命和責任。
做好養老金融這篇文章,首先要深刻領會做好金融工作的“人民性”,養老金融事業歸根到底要造福人民,讓人民群眾的養老生活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而做到“人民性”的前提是對客戶需求有深入洞察,就養老金融而言,一方面是要洞察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是洞察人口變化趨勢下人民對養老金融産品及服務的需求是什麼。
泰康很早就關注到了人口的老齡化問題。在2020年泰康陳東升董事長髮表了《長壽時代的理論與對策》一文,2021年出版了《長壽時代》這本書,對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和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需求變化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我國將進入長壽時代。未來經濟社會一個重大趨勢是快步邁入長壽時代,人口從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向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及長壽化轉變,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新時代。百歲人生來臨、人人帶病長期生存,社會和個人也將面臨巨大的健康、養老支付壓力。長壽時代下社會和個人都面臨解決籌資問題的焦慮。超預期的壽命延長對個人的養老健康和財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個人和家庭層面要做好健康和財富的雙重籌資規劃。做好養老金融的“人民性”,要求我們能提供更有效率養老籌資方案和養老服務,幫助人們積累、擴大各時期的財富,以匹配和滿足養老、健康的需求。
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的第二點,是要理解“守正創新”,守正,就是堅守初心,聚焦養老主業;創新,就是識變應變,把握壽險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探索更高質量發展道路。2024年首個工作日,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陳東升在《中國銀行保險報》發表署名文章《擁抱新壽險 迎接行業高質量發展》,凝練多年泰康創新實踐,前瞻性地提出“新壽險”模式,即從傳統壽險業“支付+投資”的二維結構模式轉型為“支付+服務+投資”的三維結構模式,將傳統的虛擬保險業務延伸到實體的醫養康寧服務領域。這一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是基於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的認知,基於對壽險商業模式的深化理解,也是基於對人民需求的洞察。新壽險模式下的“泰康方案”,核心是兩點,一是打造最佳最優的籌資模式,提高人們對未來健康和養老的支付能力;二是建設覆蓋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的高品質醫養康寧服務體系。實質上這改變了保險産品的形態,讓保險脫“虛”向“實”,推動行業高質量轉型。
泰康養老,是泰康保險集團保險支付端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養老主業,是承擔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的責任主體。泰康養老多年來專注服務國家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全力為企事業單位及職工提供應對長壽時代最佳最優的籌資模式。2007年成立起,我們專注企業年金主業,打造大受託服務模式。目前,年金的受託規模將超5000億元。據人社部公開披露數據顯示,泰康養老的企業年金受託規模年均增速36.9%、市場份額增速5.8%,集合計劃累計平均收益5.75%,均位居行業前列。同時,在第二支柱基礎上我們也持續地探索、深耕第三支柱,將服務從企業延伸到企業職工及家屬,打開二三支柱融合發展的路徑,為廣大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增加了養老金的籌資來源,提供包括長期年金險在內的一攬子保障方案。今年我們提出更清晰明確的定位,要全面聚焦養老金融,融入新壽險模式,在繼續深耕養老二支柱的企業醫養保障服務的基礎上,致力於做第三支柱的頭部企業。
從國家開始推動個人養老金開始,我們大力積極配合推進制度落地,呈現出不錯的落地成效。我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認知是,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落地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中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一個關鍵舉措。從2023年5月試點以來,目前已經累計為接近2400家企事業單位6萬多名職工提供個人養老金服務,累計繳存金額是7.6億元,在個人養老金領域已步入行業第一陣營。
目前我們個人養老金業務試點已經滿一年實踐,在這一年中的一些做法、實踐數據和思考與大家分享。
首先,復盤泰康養老這一年個人養老金的推廣,有三個比較顯著的特點:高參與率、高繳存金額和長繳存期限。我們到企事業單位的服務過程中,每兩位客戶中有一位主動來了解諮詢個人養老金産品,每5個了解的人員中至少有1人為自己辦理了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人均繳存金額達到1.17萬元,接近1.2萬元額度的充足使用,有74%的參與者按照1.2萬元足額繳納。長期繳費年限10年以上的佔比超過80%。按照當前的6萬餘人,人均繳納1.17萬,繳納十年計算,我們的客戶為自己儲備的養老資産超70億元的規模。這個數據在一個制度&&的初期,可能看起來不算太大,但參照二支柱市場的規模,從目前的試點數據、繳存金額和繳存期限來看,讓我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廣和未來持續養老資産的積累持有比較樂觀的態度。
第二,是對個人養老金客戶畫像的洞察。我們投保的客戶中,女性佔比66%,男性佔比34%,體現出來女性天生對養老儲備有相對較高的意識。從年齡結構來看,35-45歲中青年投保比較集中,30-49歲佔比達到80%,35-39歲接近50%。從繳存意願來看,呈現“30-30”特點,即30歲、年收入30萬元的人群節稅效比較明顯,繳存意願會非常高。
第三,是對提高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效率的思考。我們在服務過程中的調研,會發現80%的客戶只了解個人養老金賬戶是一個國家開設專門存錢的賬戶,但是對賬戶的運作機制、國家政策的支持、存取的規則是缺乏了解的,更不清楚國家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內在背景和邏輯。我們認為制度的知曉率和産品的專業門檻目前是個人養老金擴面的難點。怎麼破解這個難題?在《2022年中國社保金融發展調查報告》裏面有一個洞察數據引起我們的關注,超過八成的受訪者傾向於單位組織實施,而不是個人在市場上零散選擇。所以我們結合建設二支柱的經驗,思考應充分發揮企事業單位的組織和引導作用,打造“類受託”式的第三支柱服務模式,由單位組織來統一搭建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推廣和選購&&,提升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的效率。
在我們的實踐中,從數據結果來看,“類受託”的模式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高效率個人養老金推廣模式。我們參加了非常多業內的學術研討,包括第三支柱落地後的實踐交流,從目前的落地效率、職工繳費比例,繳存金額和繳存期限來看,目前泰康養老應該説在行業裏面是首屈一指的。究其原因,“類受託”的模式有三個優勢,第一,是宣傳普及效率高,有利於提升制度知曉率,提升職工個人養老金儲備意識;第二,可以集中甄選適配職工需求的機構和産品,降低個人養老金配置的專業門檻;第三,可以優化個人養老金全流程管理服務,貫穿從賬戶建立到養老金領取的全生命周期各個環節,提升服務品質。
以上是我們個人養老金業務推廣一年的一些實踐分享,目前第三支柱建設已經提高到泰康養老公司戰略層面,專設個人養老金部,加速推動以企事業單位職工為主體的第三支柱體系建設。未來,有國家“養老金融”頂層政策支持,有泰康集團戰略引領和醫養康寧生態賦能,還有多年對公服務經驗沉澱,泰康養老有信心朝着“養老保險第三支柱頭部企業”這一願景不斷前行,穿越周期,實現高質量轉型。
新華網:請問梁總,泰康養老把個人養老金作為重點業務發展的情況下,是怎麼支持業務發展的?下一步重點規劃方向是什麼?
梁循標:去年有專家總結了個人養老金的“三低”情況,但從我們的實踐結果來看,我們很樂觀地去積極規劃推動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大發展。
我認為專家説的“三低”背後,是“三不”導致的。對於個人來講,就是“不知曉、不了解、不方便”。
我們的服務模式可以解決這“三不”。從“不知曉”的角度來講,我們的職域服務模式可以通過公對公方案的制定,把服務方案一對一地送到每個職工的面前。這種服務模式是可以發揮對企事業單位公對公的宣教,通過在單位和部門的宣講去實現廣泛的覆蓋,讓職工廣泛地知曉這個制度和相關産品。解決“不了解”,我們通過配備專業的服務團隊,通過宣講、諮詢、一對一服務,包括協助投保等等,去幫助職工更深入地了解産品。另外,職域服務模式提供上門服務,用線上和線下結合,集體宣講和一對一的個人服務結合,去解決“不方便”的問題,協助客戶做辦理,包括協助客戶辦理退稅。我們的服務模式可以解決“三不”,所以總體來講我們是比較有信心的。
説到未來的規劃,我們服務的企事業單位職工群體很龐大,可以支撐我們未來大力發展個人養老金業務,從市場來講,我們有致力於成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頭部企業的願景,從內部來看,我們能充分發揮泰康醫養康寧的生態優勢。對於客戶來講,我們不斷努力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養老最佳最優籌資方案。
總體來講,我們看好個人養老金制度,還是有自信在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落地推行上去踐行好我們的職責。
新華網:個人養老金産品的收益情況,決定了民眾的受益情況,請問個人養老金産品中的養老保險有哪些優勢?
梁循標:目前的個人養老金産品包括四類:基金、銀行理財、儲蓄和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産品有三大特色優勢:
第一,穩健安全。養老保險産品追求長期積累和絕對收益,相對於收益的高和快,更關注穩和長。大家可以關注二支柱的運作,目前投資管理份額前幾的是保險資管類公司,在長期資金運用、大類資産配置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善於“長錢”管理。所以第三支柱的管理邏輯和第二支柱一樣,確保穩健安全。
第二,長期確定的現金流。與其他産品相比,養老保險産品的運作原則基於生命表的大數法則,能夠發揮保險精算的能力優勢,可以以合同的形式去明確養老産品的長期穩定、確定性的現金流。比如我們的養老産品有保證領取到105歲這種産品,它是和生命等長的現金流。
第三,産業生態鏈的優勢。保險的長錢是可以投資長周期的養老和健康産業,這些産業投資回收期長、投資收益穩定的特徵與保險資金的屬性相匹配。以泰康的實踐為例,“保險+服務+投資”的模式下,保險産品提供者同時也作為養老、健康服務提供者,構建了“保險+養老服務”“保險+健康服務”的閉環,對客戶來講,不僅能提供養老的長期資金儲備,還能獲得養老和健康服務。
養老保險産品對於風險厭惡型的消費者來講是個不錯的選擇。同時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也是養老資産配置的必選項。從四類産品來看,養老保險是兜底養老資産,發揮壓艙石的作用,能用確定性的現金流去彌補第一支柱跟第二支柱替代率的不足,去獲得“穩穩的幸福”。(唐濱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