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2日電 近日,2024年“7.8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系列主題對話在線上舉辦。該場對話的主題是“弘揚和踐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張金海&&,保險業的定位,就是發揮長期風險保障和管理功能,這種性質定位就決定了保險企業必須要堅持久久為功的經營理念。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打出組合拳,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凝心鑄魂、固本培元。
2024年“7.8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活動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指導,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主辦。這項活動自2013年組織開展以來,得到行業內外廣泛讚譽,成為保險行業的文化名片。今年“7.8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年度主題是“保險,讓每一步前行更有底氣”。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新華網聯合推出系列主題對話,聚焦熱點話題,邀請專業人士,講解保險知識,為保險消費者答疑解惑。

以下是對話原文輯錄:
張金海:現代金融學在近代中國的起步是“西學東漸”的結果,但其發展始終根植於中華民族豐沃的文化土壤。今年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提出的“五要五不”,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經濟社會活動中凝聚而成的道德觀、義利觀、經營觀、創新觀、治理觀的思想精髓,與現代金融治理高度契合,又體現了極強的針對性和問題導向。
第一,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體現了金融保險行業的基本原則。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金融保險行業的基本原則,最大誠信原則更是保險機制存在並得以發展的基石。中國人保自1949年成立以來,始終把篤守信譽作為立業之本。75年來,人們對PICC由生疏到熟悉,由熟悉到信賴,全因為人保人始終堅守着保險人扶危濟困的天職,真誠服務,恪守信用,並在一次次大災面前,用行動兌現承諾。近年來,人保積極發展巨災保險,主動融入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通過險前主動防災預警,險中積極響應搶險,險後堅持“應賠盡賠、早賠快賠、合理預賠”,築牢自然災害風險的保險屏障,更好發揮保險經濟減震器與社會穩定器功能。2023年,面對“杜蘇芮”颱風,人保舉全系統之力,全面做好災害應對,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完成保險賠付超過47億元。
第二,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體現了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金融的鮮明中國特色。重義輕利、取利有道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盈利性雙重屬性,不能單純以盈利性為目標,盈利要服從功能發揮,堅決破除“唯金錢論”,這是我們區別於資本主義金融最鮮明的特徵。尤其對於中國人保來説,作為目前公司名稱中唯一帶有“人民”二字的國有商業金融機構,75年來始終肩負“人民保險 服務人民”的使命宗旨,站穩人民立場,與共和國同生共長,用心用情書寫服務民生的保險答卷。我們把百姓的“小事”當成人保的頭等大事,不斷拓展保險服務的廣度與深度,將多樣化精細化的保險保障做到人民群眾心坎上。我們積極參與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2023年大病保險覆蓋27個省區直轄市、服務人次5.58億;在全國290個城市落地“惠民保”項目,服務人群超7700萬,讓數千萬家庭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我們加強新市民保險服務,開發新市民保險專屬産品及産品組合30款,覆蓋人數1040.76萬人,努力讓新市民留得下、過得好。我們不斷豐富養老金融服務供給,開發上市適老類産品12款,落地“暖心歲悅”康養服務體系,讓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成色更足。我們推進大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探索浙江健康共富“長埭模式”,讓百姓健康成為幸福生活的底色。
第三,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體現了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穩健審慎”是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的經營智慧和生存法則。保險業的定位,就是發揮長期風險保障和管理功能,這種性質定位就決定了保險企業必須要堅持久久為功的經營理念。人保集團黨委深刻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樹立正確的經營觀、業績觀和風險觀,深入推進卓越戰略,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不以發展速度和市場份額論英雄,正確處理好做強做優與做大的關係。更加堅決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關係,從政治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的高度,強化風險防控意識,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妥善應對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第四,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體現了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取向。守正,就是要根據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深化對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認識,構建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産品和服務體系,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去年以來,我們緊緊圍繞金融五篇大文章、發展七大保險,圍繞服務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鄉村振興、科技自立自強、增進民生福祉、綠色發展、安全發展、區域發展、“一帶一路”等八個方面實施“八項戰略服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定位“人保坐標”。2023年,集團共承擔保險責任金額超過3500萬億元,賠付支出4092億元,充分發揮行業“頭雁”作用。同時,我們也深刻認識到,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重大挑戰,提高發展安全性的關鍵基點。當前,在“守正”基礎上,更重要的是積極識變應變求變,不斷探尋在商業模式、産品、技術、管理等領域的全新突破。2023年,我們大力推進全方位創新,特別是以“保險+服務+科技”新商業模式延伸服務鏈和價值鏈,全面打造我們中國人保的新質生産力。
第五,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體現了推進金融工作的法治自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着豐富的法治思想。金融的活力在市場,金融的秩序在法治。依法合規是金融業穩健運行的基石。在當前嚴監管環境下,尤其是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強化行為監管方面,對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和合規風險管理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作為金融央企,中國人保堅決落實中央部署,主動順應監管要求,強化合規文化建設,厚植法治理念;強化源頭治理,聚焦問題多發環節和群眾反映強烈的領域,明確重要業務的管控措施,增強關鍵節點的剛性控制,從根源上整治頑瘴痼疾。切實發揮好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作用。
我們深知,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打出組合拳,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凝心鑄魂、固本培元。今年,作為中管金融保險企業,人保集團從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堅定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內涵要義和實踐要求,賡續紅色血脈,堅定文化自信,與時俱進賦予人保文化新的內涵,提出要始終賡續“人民保險 服務人民”的政治基因和宗旨使命,不懈追求“建設全球卓越保險集團”的戰略願景,堅定恪守“守正、創新、專業、擔當”的核心價值觀,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加主動地擔當作為,奮力當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行業“頭雁”。引導行業提升高質量發展能力,主動融入到培育和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濃厚氛圍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保險力量,讓每一步前行更有底氣。
新華網: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紅色金融發展史,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面您提到,中國人保與共和國同生共長,那麼作為“共和國保險業長子”,在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方面,有什麼經驗做法可以給大家分享一下?
張金海:新中國,一部保險史、半卷人保篇。中國人保與共和國同齡,在黨的領導下孕育成長,伴隨着革命事業蓬勃發展,形成了鮮明的紅色基因。一代代人保人傳承紅色基因,堅守初心使命,砥礪奮進,艱苦創業,繪就了一幅幅奮發圖強的傳奇史篇。為此,中國人保一直高度重視行業史、司史研究,以保護、挖掘、運用好新中國保險歷史文化為己任,將其當作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用心守護。
在建黨百年的時候,我們正式建成中國人民保險博物館,是全國首家擁有國有博物館資質的金融企業博物館,今年已向公眾開放。在博物館展廳裏,陳列了上千件老照片、老保單、老招貼、老物件等,勾勒出從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至今,金融保險業的發展脈絡,構建起全體人保人的“共同記憶”。其中,館內收藏展陳的“中國人民保險留存最早的保險單”成功入選國家檔案局建立的第五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錄,是現已公布的一共五批檔案文獻遺産名錄中唯一被收錄的保險類檔案文獻。目前,中國人保博物館,作為“紅色金融教育基地”,已經成為人保系統,乃至行業內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深入推進理想信念教育的特色宣傳陣地。
下一步,我們還將把紅色資源進一步利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血脈賡續好,持續引導系統廣大黨員幹部深化對黨領導下人民保險事業的理解認識,大力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積極培育時代新風新貌。
新華網:請問下一步人保集團在培育、踐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方面將會有哪些具體舉措?
張金海:文化的目的在於踐行。人保集團將重點做好“三個突出”:
一是突出政治引領,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魂。人保集團將繼續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強化理論武裝,紮實開展集中性主題教育,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錘煉黨性的強大力量。
二是突出向上向善,以企業文化建設推動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內化於心。突出頂層設計,今年人保集團與時俱進優化公司文化理念體系,與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內核高度一致,帶動系統廣大幹部員工共同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優秀典型是鮮活的價值觀。今年,我們將繼續以培育時代新人為着力點,以價值觀踐行強化實踐引領,廣泛開展典型選樹活動,在全系統樹立向上向善的鮮明導向,讓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三是突出知行合一,把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建設融入經營發展的全過程。人保集團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八個堅持”基本原則,落實金監總局“四新”工程工作要求,把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建設融入經營發展的全過程,堅守初心使命,胸懷“國之大者”,立足主責主業,強化使命擔當,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唐濱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