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不良資産在內的特殊資産,對銀行來説是“包袱”、是壓力,但在那些以收購特殊資産為生意的投資機構眼裏,這是他們的“淘金場”——帶着變廢為寶的希望衝進這個場子,不斷修煉處置能力,發掘價值,尋求收益。
記者從業內調研了解到,多家銀行近期都在發力特殊資産出表渠道的拓展和創新,積極舉辦推介會等活動,加強與投資機構面對面交流,不少資産管理機構、信託公司、券商踴躍參加,積極加入“朋友圈”,共同發力建設鏈結上下游的特殊資産生態圈。
“銀行將特殊資産出表的需求這兩年確實比較迫切。”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前信貸快速增長的周期中形成了不少特殊資産,如何處置好這部分資産,快速回籠資金,減負前行,成為當下銀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同時,面對特殊資産估值定價難這一行業性堵點,銀行以及下游“淘金者”們不斷求索解決之道。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游戲
相對於不良資産,特殊資産在銀行領域還算是一個稍顯小眾的術語。其實,特殊資産的範疇要更廣闊一些。“特殊資産不僅包括違約債權,也包括一些沒有違約但價格産生波動以及偏離了應有價值的資産。”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銀行業的不良資産仍是特殊資産中最主要部分。
近期,多家銀行通過推介會等形式向投資機構推介多種特殊資産,抵押物覆蓋商業房産、工業廠房、土地使用權、住宅性房産等,以及信用類的個貸類資産包、信用卡資産包等。以某股份行近日推介的一個普惠業務資産包為例,該債權轉讓規模近5億元,涉及45筆貸款,資産覆蓋了五級分類的全部類別,包括正常類2筆,關注類7筆,次級類17筆,可疑類5筆,損失類14筆。隨着2023年相關監管政策首次將關注類貸款納入不良資産轉讓範圍,今年各大銀行轉讓的資産包裏,資産範圍進一步擴大。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3.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414億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銀行業不良資産處置將呈現加速趨勢,預計整體處置規模會出現階段性新高。
業內人士認為,銀行通過不良資産處置,可以快速壓降不良率,將騰出的信貸資源投向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行業企業,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管理金融風險最有效的時機並不是在違約之後,而是在實質違約發生之前。在資産價值發生重大變化時介入,不僅能有效降低違約發生的可能性,也能大幅減少違約造成的損失。因此,真正有效的不良資産管理對象,不應局限於已經發生違約的不良資産,還需要擴展到仍未出現違約,但價值受各種因素影響而出現了重大變化的資産。”曾剛説。
“銀行不良處置渠道有多種,主要一塊是銀行自己核銷清收,還有一塊就是把它賣出去,比如賣給AMC(資産管理公司)。”曾剛説,上一輪信貸快速增長周期中形成的不良處置會維持較長一段時間,而且特殊資産的範圍會越來越廣。特殊資産處置需要樹立動態的長期概念,即通過對經濟周期的把握,在不同周期實現資産價值的挖掘和配置,對銀行業而言,長期持有及在未來重構是一個方向,銀行可以採取各種方式參與其中。
挖掘特殊資産處置的價值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游戲。專家&&,不良資産處置對於時效性要求非常高,時間與價值呈負相關關係。如果能夠在資産轉為不良資産前介入,資産的價值將被進一步挖掘。
個貸資産包備受關注
“銀行經常會組織特殊資産推介活動,特別是股份行和地方性銀行。”北方一家AMC資深項目經理告訴記者。“我們最近比較關注一家股份行的賣斷式個貸資産包,相比反委託式,收購方有很大主動權。估計競爭會比較激烈,這個很考驗接盤機構的處置能力。如果洽談順利,我們作為優先方,會跟劣後方合作收購。我是做資産處置出身,做了十來年催收和訴訟相關業務,純電催還是有局限的,拿了這個包主要看劣後方的能力了。”
個貸特殊資産投資是今年的熱點之一。資深業內人士對記者&&,市場上銀行轉讓的個貸資産包有不少是反委託式。
“銀行有不良率方面的考核,所以在關鍵時點前要把一些不良資産轉讓出去,但是AMC不見得願意接。那就有一個反委託,就是AMC將它買下後重新委託給銀行,讓銀行自己去收,相當於不良清收責任還在銀行手裏,AMC只是當了一個時點上出表工具,幫銀行把不良率指標粉飾一下。”上述資深人士説。
“賣斷式處置對接盤方要求高,需要有高超的風險處置能力才可以賺錢,在價值發掘方面發揮真正的作用。”該人士説。
一家股份行資産保全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整體看,正常的包成交價比起拍價高(溢價空間)10%至20%是有可能的。”
該股份行人士解釋道,溢價空間、起拍價在同業裏面也有較大差異:銀行內部催收比較嚴格,訴訟執行前期都做得很細,其資産包溢價空間就會被壓縮;銀行訴訟清收、非訴訟清收比較松散,其資産包在市場就比較有吸引力。
“房抵貸之前炒得特別熱,最近兩年相對理性了。大家又開始涌入投資個貸不良。炒得太多的話,價格就上去了,沒有了盈利空間。”上述人士説。
近日,銀登中心發布的《2024年二季度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業務統計》顯示,2024年二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明顯提速,掛牌量和掛牌業務規模環比出現大幅增長,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成交業務規模更是激增5倍多。
業內人士預計,隨着貸款總量持續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銀行特殊資産剝離和表外資産回表壓力會越來越大;同時,考慮到地方中小銀行改制重組,銀行不良貸款仍將保持慣性增長態勢。未來一段時間,特殊資産不管從供給端,還是從交易端,增長趨勢都將持續。
發力“生態圈”建設
多位業內人士&&,特殊資産處置業務分工不斷細化,專業性日益增強,單一機構難以覆蓋,需要聚合資源、形成合力。建設“生態圈”,構建特殊資産處置行業鏈、暢通處置路徑,成為業內加速探索的方向。
“圍繞特殊資産交易鏈的各個環節,與多家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地方商業銀行建立了合作機制,可為各類資産交易提供量身定制的融資産品與服務,助力提升項目的成交率和競價率。”北京産權交易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還與全國資産管理公司及各地資産管理機構、信託公司、保險公司、融資租賃、小額貸款公司等建立了緊密合作,增強在特殊資産處置領域的服務能力。
廣州市6月發布的《廣州市推動特殊資産管理行業發展若干措施》也提出,構建特殊資産管理行業發展新格局,打通特殊資産流轉堵點、難點,提升特殊資産處置效率,其中特別提出建設特殊資産多元服務歸集、投資大數據共享利用、跨&&對接、跨區域合作的賦能服務&&,為各類特殊機會資産提供“線上+線下”、全鏈條、全周期、市場化、專業化的綜合解決方案。
多家銀行&&,將沿着生態化方向,推進特殊資産經營。
對於生態圈各方,目前的主要難題是定價(估值)問題。業內人士&&,特殊資産本身有“標的類型異質化、資産範圍不清晰、未來收益不確定”等非標屬性,其清收處置往往受到法律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綜合影響。“估不好、估不準、估不快是特殊資産估值所面臨的三大難題。”平安銀行特殊資産管理事業部相關負責人&&。
“特殊資産估值定價一般就是模擬處置回款,這是不良處置過程中的難點之一。行業採取了一定的技術賦能手段,多是對個人業務比較有效果,對公業務上的技術應用還差一些。”北京某銀行資産保全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而與個貸領域相比,對公領域不良資産處置難度更大,清收更加困難。
特殊資産的處置盈利模式主要包括折扣收益、資産增值和整合收益。“淘金者”要想淘到真金,“火眼金睛”、打造科學估值體系、自身處置能力等因素缺一不可。能否以合適的價格買到合適的資産,成為特殊資産投資成敗的關鍵一步。
“我們構建了自己的估值模型,用於資産包評估。”多家地方資産管理機構人士向記者透露,近年來一直利用內外部手段,加大對估值體系的完善和升級。